羅學宏
慢性腎衰竭是指各種腎臟病導致腎臟功能漸進性不可逆性減退,直至功能喪失,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和代謝紊亂所組成的臨床綜合征,簡稱慢性腎衰。慢性腎衰的終末期即為人們常說的尿毒癥。尿毒癥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晚期的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是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入終末階段時出現(xiàn)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所組成的綜合征。尿毒癥隱蔽性極高,前期癥狀容易被人忽視,故有“隱形殺手”之稱。如今,尿毒癥病發(fā)率極高,又被稱之為“第二癌癥”。
上消化道出血是尿毒癥的重要合并癥,為尿毒癥患者死亡原因之一。其病因較為復雜,病變?yōu)槲改c道多部位病變,發(fā)病率高。主要病因有:
1.尿毒癥患者常合并胃腸黏膜損害?;颊哐褐械哪蛩貜浬⒌较?,在尿素分解細菌的作用下使胃腸道氨含量增加,氨對胃腸黏膜損害引起糜爛、出血、潰瘍。
2.尿毒癥患者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颊唧w內(nèi)尿素、肌酐及胍類等毒素增多,影響血小板的黏附和生成減少,同時體內(nèi)多種抗凝物質(zhì)降低,抗凝作用減弱導致出血。
3.尿毒癥患者鈣磷代謝紊亂。患者鈣磷代謝障礙,血鈣降低,可引起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激素增多,刺激胃泌素分泌,胃酸分泌增加,破壞胃黏膜屏障。同時鈣又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低鈣可導致凝血因子下降或功能異常,亦可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
4.尿毒癥時患者常合并貧血。胃腸黏膜缺血,黏膜自身修復差,一旦發(fā)生消化道出血又可使腎功能損害進一步加重。
尿毒癥合并消化道出血時應針對不同病因采取相應治療,但治療尿毒癥的基礎病是關鍵。
1.進行充分合理的透析。早期進行血透或腹膜透析(有出血時應行無肝素透析),可使尿毒癥毒素降低,使血小板功能恢復正常,減少出血傾向。
2.及時輸新鮮血液及富含血小板的新鮮血漿,這樣可有效地補充血小板第Ⅲ因子和凝血因子。
3.肝素治療。尿毒癥患者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DP)陽性,是應用肝素的指征。肝素既有抗凝而減少纖維蛋白沉著作用,也有抗補體而抑制免疫功能作用。劑量不宜過大,每日50~100毫克,靜脈滴注或深部肌肉注射。
4.輸注紅細胞和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rHuEPO)。輸注紅細胞對糾正貧血和延長出血時間以及止血是有效的。應用rHuEpo治療,能縮短出血時間,改善血小板黏附性,預防和糾正貧血。
5 .應用冷沉淀物或1 -脫氨- 8 - D精氨酸加壓素乙酸鹽(dDAVP)。冷沉淀物是一種富含因子Ⅷ、纖維蛋白原、纖維連接蛋白的血漿衍化物,能迅速糾正尿毒癥性出血。也可用dDAVP替代血漿衍化物,靜脈輸注0.3微克/千克體重,能暫時糾正出血時間,且無副作用。
6.其他。出血時用安特諾新10毫克,1日2次,肌注或靜脈滴注;采用奧曲肽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尿毒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止血迅速,是一種可供臨床選擇的治療方案。此外,可用血管加壓素、雌激素和雌—孕激素復合物治療。
以下藥物可引起尿毒癥患者出血,應禁用或慎用:
1.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冬眠靈、安定、潘生丁、前列腺素E1等。
2.纖維蛋白溶解酶抑制劑,如6-氨基己酸(EACA)、對羥基芐胺(PAMBA)及止血環(huán)酸(AMCA)。
3.磺胺類和廣譜抗生素,這類藥除了損害腎功能,還可造成腸道滅菌綜合征,干擾維生素K的吸收及合成,解決辦法是可通過注射途徑補充維生素K。
4.中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7萬),可使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