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禮有節(jié)
她是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她是風華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她的人生本可以有無數(shù)條路,但她偏偏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奉獻半個多世紀的光陰,赴一場文化苦旅,守護著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
她說:“莫高窟是人類的無價之寶,我心想一定要保護好。萬一有閃失,我就是罪人……”因著她的奉獻,人們親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兒”。2019年9月17日,她——81歲的樊錦詩,被正式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成為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先進代表。
人物速讀
錦瑟年華去,莫高永留詩
1963年夏天,北大才女樊錦詩服從分配,背著大包,頭戴草帽,來到敦煌莫高窟。她這一待就是50多年,把自己的一生和莫高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家境優(yōu)渥的她從未吃過苦頭,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樊錦詩說:“說沒有猶豫動搖,那是假話。和北京相比,那里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鄙钜估?,當房梁上的老鼠掉在被子上時,當因水土不服而整天昏昏沉沉時,樊錦詩曾望著透過紙窗的月亮掉眼淚。
即便如此,每次她走進石窟,內(nèi)心就得以平復。敦煌前輩們無私且鍥而不舍的精神,也令她深深敬佩,暗地里,她覺得自己也該做點什么。于是,她毅然選擇堅守莫高窟。
為了延續(xù)這震驚世界的敦煌文化,樊錦詩總覺得還能多做一點、再多一點。因為游客數(shù)量的劇增、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和洞窟本體的老化,莫高窟正在以不可逆轉(zhuǎn)的態(tài)勢緩慢消逝。1998年,樊錦詩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首次提出國際合作,利用先進技術監(jiān)測洞窟環(huán)境,抵御沙漠侵襲。2003年,她琢磨能不能把莫高窟也數(shù)字化,讓游客不進入洞窟就能看到敦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多年探索,“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成立,《千年莫高》《夢幻佛宮》等電影得以放映。用電影和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減少參觀時間,提高洞窟承載量,樊錦詩做到了。
莫高窟終將老去,而數(shù)字影像卻能長留人間,讓敦煌傳說永久流傳下去,這才是守護者的終極目標。
25歲,她青春正盛,只身前往敦煌;30歲,她和風沙爭分奪秒,保護文物;40歲,敦煌終于通電,不用依靠手電照明;60歲,她任敦煌研究院院長;76歲,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竣工……她見證了敦煌的許多重要時刻,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敦煌現(xiàn)代史”!她用一生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于敦煌!
樊錦詩一生不喜名譽,她一心想著、念著的都是敦煌,牽動她的也永遠是荒漠里不停的風沙、石窟內(nèi)慢慢老化的壁畫。被問及一生的成就時,她只是說:“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誰?那不是我的榮譽,那是敦煌的榮譽?!?/p>
人物精讀與速用
敦煌守護神:擇一事,終一生
她是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她是風華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卻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光陰,守護著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人們親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兒”,她卻說,我其實也想過離開。然而,在每一個風沙撲面的人生路口,她都選擇了堅守。勇氣是一瞬間的閃念,也是一輩子的執(zhí)念!
/////運用示范/////
每個人的一生看似有限,但將每個人生命的數(shù)百個月匯集起來,就是一筆不菲的時間財富。古有曹雪芹“披閱數(shù)十載,增刪十余次”造就紅樓一夢,今有樊錦詩凝一生光陰守護莫高窟的精美恢宏。這一切的一切都啟示著我們,既然選擇了,就要學會擇一事,終一生。只有專注手上所承,心無旁騖,才可在漫長但又易逝的光陰中游刃,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愛得深沉:敦煌雖遠,一愛經(jīng)年
“越接觸敦煌,越覺得它真的是深不及底。越了解敦煌,也就越熱愛敦煌?!睅е鴮Χ鼗偷膼郏\詩全身心投入石窟的考古研究工作,以至這種愛深深地感染了她的丈夫,愿意跟她一起來守護敦煌。因為熱愛,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使之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由她具體主持編寫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成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她說:“開始我也沒想在敦煌待一輩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時間越久,越覺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寶藏?!?/p>
/////運用示范/////
世上無難事,只怕熱愛人。任何事,如果你有興趣,并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它,那么很多時候,它極可能會變成你的最愛?!澳銓λ猩钌畹膼?,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它”是她的信念。她在莫高窟實習的時候只是對其感興趣,等到后來愛上了這里,再到后來和丈夫一起守護敦煌。因為熱愛,所以全情投入;因為熱愛,所以奮不顧身。
數(shù)字敦煌:技術讓千年石窟“容顏永駐”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個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黃色流線型建筑。游客可以在這里用數(shù)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然后再去窟區(qū)領略歷史的風姿。在這里,30個經(jīng)典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的高清數(shù)字化內(nèi)容向全球發(fā)布,其網(wǎng)站還有全景漫游體驗服務,游客在電腦前,就可以通過全息影像技術看到整個石窟的全景,宛若在石窟中游覽一般。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錦詩17年間做成的一件大事。因為游客數(shù)量的劇增、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和洞窟本體的老化,莫高窟正以緩慢但是不可逆的態(tài)勢消逝。如何延緩這一過程是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而日新月異的數(shù)字技術讓樊錦詩眼前一亮。她決定以高科技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美,讓洞窟藝術“容顏永駐”。
/////運用示范/////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中給予支持和保護。這幾年,圍繞敦煌的文化話題之所以火熱,不僅與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有關系,還與莫高窟與時俱進的傳承與保護方式有關系。人們從中不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為代表的研究,通過借助數(shù)字手段,人們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所以,只有通過深入研究,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及現(xiàn)代意義,才能真正既“活”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