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文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2018年12月8日,羅某乘坐Z25次列車,到票面終點后并未下車,而是繼續(xù)乘坐列車,并且還拒絕了列車工作人員對其補票、出示身份證的要求,不僅如此,羅某還試圖搶奪乘務員攝像設備,并罵罵咧咧。最終羅某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此事發(fā)生后,在同年12月11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欄目、財經(jīng)頻道“第一時間”欄目分別以《男子囂張“霸鋪”拒補票擾亂秩序被行拘》,《“霸座”“霸鋪”再現(xiàn)兩人均被拘》為題報道了該事件。
被曝光后的羅某對此事耿耿于懷,他認為央視對其“霸鋪”的報道侵犯了他的名譽權,遂將央視訴至法院。今年1月8日,法院對這一案件進行了審理,可想而知,羅某敗訴。法院認為:央視的評論內(nèi)容是在履行國家媒體輿論監(jiān)督職責下進行的闡述,符合評論行為需遵守的正當性、合理性原則。雖然在央視播放涉案視頻后,羅某個人聲譽、評價確實會在其生活圈內(nèi)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降低的根源系其在列車上的違法行為,而非央視的“以案釋法”。因此,在央視違法行為并不存在的大前提下,羅某提出名譽權侵權的主張尚不能成立。①
對于此案的結果,大快人心,但是對于法院判決的部分論據(jù),我想在此聊一聊。
按照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羅某所主張的名譽權來源于《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名譽權是指自然人就其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所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權利。②之所以將名譽權列為法律保護的對象,是因為自然人在社會活動中,社會評價也可作為利益的來源,名譽是社會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名譽不能直接帶來利益,但是他卻影響著自然人的經(jīng)濟生活。舉個例子,兩個人都想從朋友處借錢,那么信用良好的人肯定會比信用不好的人更容易成功。所以,要想提高借錢成功的可能性,信用至關重要,如果別人的言論影響了我的信用,我一定會找他理論一番。
取得怎樣的社會評價歸根結底源于自然人自身屬性和價值。法院認為的“降低羅某社會評價的根源系其在列車上的違法行為,而非央視的‘以案釋法’”也即來源于此。但是社會評價是客觀存在的,是名譽權的內(nèi)容,這些組成名譽權的社會評價通常是正面的,賦予自然人名譽權也就是賦予自然人保護自己正面評價長存的權利,訴訟只維護這種權利的一種方式。比如名人遇到負面新聞,往往會第一時間發(fā)表聲明或者私下與發(fā)布方協(xié)商不再發(fā)布類似新聞,這些行為都是他保護自己名譽權的方式。所以,自然人使用合法手段要求其負面評價消失或不再擴大,都是保護自己名譽權的行為。此說有法可依,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所以自然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愿保護自己的名譽權。羅某“霸座”事件發(fā)生后,羅某想要降低影響,比如限縮此事的知情范圍等,都是依自己的意愿對自己所享有的名譽權進行保護的行為,但是央視的報道恰恰擴大了這件事情的影響,增加了社會對羅某的負面評價,這一影響并不是羅某所希望的,央視的報道違背了羅某保護自身名譽權的意愿,所以羅某的主張也并非無稽之談。央視的報道對羅某名譽降低起著直接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是央視的報道為何可以違背羅某對其名譽權的保護的意愿,這才是應當探討的問題。
新聞報道也有其法律基礎。我國《憲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國家大力發(fā)展新聞廣播電視事業(yè);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和出版的自由;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了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機器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了公民有文化活動的自由。這是一種廣義上的言論自由權或表現(xiàn)自由權。③所以自由的新聞報道是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而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也是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綜上,羅某訴央視的問題本質(zhì)上反應了言論自由和名譽權之間的權利沖突。
那么應該如何權衡這兩種權利呢?這里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不同的權利能否被平等的保護?筆者的答案是,不同的權利不能被平等的保護。權利之間有沖突,這意味著兩個不同主體所享有的不同權利之間一定是有交集,如果交集的部分能被平等的保護,那么從行為的空間上來看,這兩種權利是相互平行的,互不影響,然而這是不現(xiàn)實的。權利發(fā)生沖突一定是因為權利人對權利交集的部分不得相讓,他們的再交集部分的行為是排斥關系,是水火不容的,是保護一個限制一個的關系。再拿本文的論題舉例來說,如果新聞報道與名譽權可以被平等的保護,那么也就意味著,新聞報道需要為其負面報道付費,而權利人可在取得費用后任其報道,這顯然是荒謬的。這也正如林來梵先生對此問題所作的結論,“無論從純粹的法學理論上還是從實定法的實際運作上來看,權利類型之間的平等,恐怕都是一種獨特的臆想”。④所以,當權利存在沖突時,就必然有權利位階的存在。優(yōu)位權利者優(yōu)先于低位權利者得以實現(xiàn);低位權利者需容忍優(yōu)位權利的“侵害”。⑤權利位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因為社會事務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權利之間的界限也并非十分清晰,它具有一定的涉他性,所以在復雜的社會事務中去保護核心價值,就必然要對優(yōu)先保護權利當中的那些部分而做出抉擇。所以,權利位階的確立原則是權利位階理論的核心,也為權利位階理論的方法論提供指導。那么該如何確定權利之間的位階呢?有學者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將確定權利位階的原則分為三類,其一,依形式標準推定權利位階原則;其二,從法律體系本身歸納出權利位階原則;其三,依超越實證法的法理念演繹推導出權利位階原則。⑥這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原則都依賴于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他們將法律體系的編排作為權利位階的來源,如在第一種原則的框架下,有學者主張因某項權利獨立成編或在法典中列為靠前,所以該項權利就要優(yōu)于列為靠后的權利。在第二種原則的框架下,有學者主張,因權利A被編排在憲法中,權利B被編排在民法中,而憲法是民法的上位法,所以權利A的位階高于權利B。這兩種原則的確立都完全依賴于法律已建立起的體系,是將權利機械的套用在法律體系中,這樣確立的權利位階更多的是一種法律規(guī)則范疇內(nèi)的位階。但是,法的價值、規(guī)則、事實是具有統(tǒng)一性的,在法律的范疇內(nèi)探討權利,更不應當將法的這三個視界割裂開來,所以,權利位階的原則應是超越實證法的,它體現(xiàn)的是對法的價值、規(guī)則和事實的綜合性考慮。所以,筆者更贊同第三種原則。
依據(jù)法理念確定權利位階的原則,指超越實證法規(guī)定,按照一般法律原理演繹出權利位階原則。⑦在此框架下,筆者認為,權利位階是需依個案確定的,確立權利位階的原則是社會效益最大化。對于此觀點,有學者持反對意見,他認為這種觀點忽視了任何權利都是多項價值綜合體這一基本事實。他認為在此框架下,權利位階時按照社會功利原則即“避免更大的傷害或產(chǎn)生更大的總體社會效益”原則進行的,在言論自由與肖像權的沖突中,由于言論自由可以產(chǎn)生更大的社會效益,故前者應具優(yōu)先地位。⑧但是,他僅看到了抽象權利之間的比較,卻忽略了社會效益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
確定權利位階的過程就是擇優(yōu)權利社會利益的過程。權利是抽象的,而不同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具體的,所以,權利位階的確定應依托于具體的事件,而非兩種抽象權利的平衡。這也就是說,兩個不同行為人行使相同權利而產(chǎn)生的權利沖突,可能因為權利行使的背景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具體的權利位階。在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前提下,權利位階應是個案衡量的,因為不同權利沖突當中所包含的具體因素是不同的,并非任意拿來一個權利和另一個權利就能分析出誰應該優(yōu)先于誰保護的。比如,媒體監(jiān)督報道時,披露了被曝光者的肖像,這里所涉及的言論自由和肖像權的沖突可能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再比如,秋菊打官司劇組被告一案,這里的言論自由與肖像權的沖突可能包含了思想文化的因素。這兩種事例所反映的沖突類型是一樣的,但是權衡沖突所考慮的理念卻不一樣。即使兩個事例出現(xiàn)了同一種結果,我們也不能說言論自由的位階一定高于肖像權。
雖然具體權利之間的位階的確定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確定權利位階的衡量標準是固定的,即社會效益最大化。社會效益是相對于經(jīng)濟效益而言的。它包含了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生態(tài)壞境效益等,它表達了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當權利相互沖突時,它反映的可能是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沖突,同種權利的沖突可能包含了不同種的要素。所以,這也更進一步印證了筆者的觀點,權利位階需依個案確定,確立權利位階的原則是社會效益最大化。判斷社會效益時,需要綜合考慮社會心理、文化習慣、政治需要等。
從羅某的案例來看,羅某在“霸鋪”“霸座”一類事件中扮演著極其個例的角色,因為“霸鋪”“霸座”并非常態(tài),但卻令人厭惡,然而通過對這種違法行為亮態(tài)度,會對執(zhí)法部門與公眾的關系起促進作用,會增加公眾對執(zhí)法部門的信心。報道“霸座”類似事件(盡管這種事件仍屬個例),無論是“以案釋法”還是營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所以這種報道充分的迎合了社會心理,也符合政治需要,最重要的是,雖然它對羅某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但是,名譽權的基礎為自然人的自身屬性,況且羅某作為職業(yè)律師,應當對其違法行為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充分預計,并承擔該后果;⑨從央視角度來講,央視在遵循報道真實、客觀,評論合理、妥當?shù)那疤嵯?,對違法進行批評,是在依法履行輿論監(jiān)督職責,引導公民遵紀守法、遵守公共秩序,⑩所以,首先央視并不存在違法前提,其次央視的報道會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滿足政府與公眾的雙料需求——政府懲治違法的決心被亮明,公眾視惡如仇的情緒被宣泄,除此之外,這也給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抗違法行為予以強力的輿論支持,這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保護央視報道的效益要高于保護羅某名譽權的效益。綜上,在央視報道與羅某名譽受損對比中,央視報道的權利位階顯然高于羅某的名譽權,所以,羅某對其名譽權的主張不應予以支持。
雖然在我的結論中,權利位階的權衡需要個案分析,但是通過總結個案也能發(fā)現(xiàn)其一般性。在《民法典草案》①中,人格權獨立成編,名譽權正是人格權編中的一節(jié)?!睹穹ǖ洳莅浮返谝磺Я愣鍡l規(guī)定:“行為人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實施、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失實內(nèi)容未盡到合理審查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低他人名譽?!边@一規(guī)定從體例上為新聞報道和公民人格權沖突提供了規(guī)范,這也確實是在新聞實踐中亟須解決的問題。此前,我一直呼吁為新聞立法,這是因為隨著公民法治意識的提高,新聞采訪與報道中與公民的各種權利的沖突解決起來變得越來越棘手,所以,以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對這一問題的規(guī)范是有必要的。
筆者認為,新聞報道是指對所發(fā)生事實的報道。新聞報道講求用事實說話,一個好的新聞報道一定是具有客觀的視角且內(nèi)容無限接近事實的。新聞報道內(nèi)容的產(chǎn)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聞工作者的采訪活動,它的目的是搜集信息,第二階段是新聞工作者對信息的編輯活動,它是對所采集信息的再加工,以滿足傳播需要。所以,客觀事實本身并不是新聞報道內(nèi)容的全部,被報道出來的新聞是新聞工作者對客觀事實進行主觀反映之后形成的信息。
想要深入的新聞報道就必須有深入的新聞采訪。筆者認為,新聞采訪與新聞報道在發(fā)生的時間上是遞進的,采訪完畢,如何加工采訪信息并予以報道是采訪的后續(xù)活動,這也就是說,沒有采訪就不會有報道,但是有了采訪不一定有報道。除此之外,我國研究傳媒法的學者也普遍認為,在傳媒法律關系的內(nèi)容中,采訪權和報道權是兩項截然不同的權利。所以,新聞采訪與新聞報道是兩項活動,不能被混為一談的,合法的進行采訪是記者的本職工作,而且采訪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記者很難迅速對信息進行最準確的把握,如果我們不容忍這種不準確性,就會使采訪稱為高危的活動——它在一開始就夾雜著各種權利的沖突以及法律風險,那么這對于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是及其不利的。其次,在采訪之后的報道,拿捏尺寸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筆者呼吁為新聞采訪權立法的原因。規(guī)范新聞采訪行為、規(guī)范報道拿捏的尺度,這會大大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也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保障。
在《民法典草案》中,其對新聞報道的價值給予了肯定,同時也對新聞報道的專業(yè)性給予規(guī)范:第一千零二十六條,《民法典草案》對何為“未盡到合理審查義務”進行了規(guī)范,這也對新聞報道的尺度提供了范圍,這也可以為新聞立法提供思路。新聞從業(yè)者需要法律賦予的權利,這應建立在規(guī)范新聞工作者行為的基礎之上。
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來說,民法典草案的這一條款實屬欣慰。雖然新聞立法任重道遠,但是民法典草案中對新聞報道的一系列特別規(guī)定將會給新聞從業(yè)者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jù)。
注釋:
①⑨⑩林摯.不滿央視“霸鋪”報道起訴賠償被駁回,北京海淀法院微信公眾號,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1月8日.
②李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義[M,法律出版社,2017:340.
③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京大學出版社,2015:190.
④林來梵,張卓明.論權利沖突中的權利位階——規(guī)范法學視角下的透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6):12.
⑤⑥⑦⑧張平華.權利位階論——關于權利沖突化解機制的初步探討[J],清華法學,2008(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