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德
(煙臺大學 民族研究所,山東 煙臺 264005)
祭拜文化源遠流長。大致說來,祭拜文化源于我國自古就有的祭祀習俗。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祭祀是“舊俗備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1)《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19頁。。實際上是古人對神靈、祖先或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種儀式。《論語·為政》云:“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奔漓胧且环N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悠久歷史。人們在祭祀神靈和先祖過程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祭拜文化。
因時空、祭拜對象等差異,當今在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話語中以及媒體上出現(xiàn)了幾個相關的概念,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祭拜文化。
一是祭拜。祭拜即“祭祀禮拜”(2)《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19頁。,如祭拜黃帝陵。在古文獻中,祭拜對象多為祖先,如北宋景德四年(1007)二月,宋真宗命吏部尚書張齊賢“祭周六廟。詔從官先塋在洛者賜告祭拜”(3)《宋史》卷七《真宗紀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第132頁。。祭拜主要突出拜的意義,如“恭拜”、“拜祖”等。2019年4月,香港舉辦“己亥年香港恭拜軒轅黃帝大典”,澳門舉辦“己亥年澳門恭拜軒轅黃帝大典”,臺北舉辦“己亥年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共同祭拜軒轅黃帝?!度嗣袢請蟆酚浾唏T學知在報道香港、澳門和臺北舉辦祭拜黃帝的活動時,就使用了“祭拜”概念(4)馮學知:《港澳臺同胞清明祭拜黃帝追根溯源傳承民族復興使命》,《人民日報》2019年4月14日,第6版。。再如,2019年4月8日《光明日報》在報道河南舉行祭拜黃帝活動時,就用了“拜祖”一詞(5)王勝昔、丁艷:《己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光明日報》2019年4月8日,第9版。。2019年4月8日《人民政協(xié)報》在報道同一活動時,也在題目和文稿中用了“拜祖”一詞(6)王有強、陳明麗:《己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人民政協(xié)報》2019年4月8日,第1版。。再如2010年2月27日,河南??h舉行“庚寅年祭拜儒商始祖子貢大典”,也用“祭拜”一詞。
二是公祭。公祭指“公共團體或社會人士舉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7)《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51頁。。公祭更能彰顯政府行為、公共色彩。如近年來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的在陜西黃陵舉行的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媒體均用“公祭軒轅黃帝”表述。黃山舉辦祭拜軒轅黃帝大典,也用“公祭”一詞。近年來在甘肅天水舉行的公祭伏羲大典,均用“公祭”一詞。從2003年開始,河北涉縣連續(xù)舉辦的祭拜女媧典禮也稱“公祭女媧大典”。
三是敬拜。在今人編寫的詞典中,沒有“敬拜”詞條。但在古文獻中,“敬拜”有多處記載。如周宣王時,“天下旱,歲惡甚,王憂之,……郊祝曰:‘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降甘風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維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8)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卷十五《郊祀》,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408-409頁。?!妒酚洝分杏小盎实劬窗萏┮弧?9)《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點校本,第470頁。的記載,《漢書》中也有“敬拜”一詞:“明年,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毋修封。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实劬窗萏┮弧!?10)《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第1244頁。波斯國王在上書北魏孝明帝時云:“大國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處常為漢中天子。波斯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11)《魏書》卷一○二《西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第2272頁。在《大戴禮·公冠篇》中,有“維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12)嚴可均輯:《全漢文》卷五十七《祭天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592頁。、“維予一人某,敬拜下土之靈”(13)嚴可均輯:《全漢文》卷五十七《祭地辭》,第592頁。和“維予一人某,敬拜迎日于郊”(14)嚴可均輯:《全漢文》卷五十七《迎日辭》,第592頁。等語。綜上所見,“敬拜”含有尊崇、致敬、欽服和敬畏之意。自2010年以來,格爾木市每年都在海拔4300米的昆侖山玉珠峰腳下舉辦“昆侖山敬拜大典”,所有媒體報道時都用“敬拜”一詞。
歷史上的祭拜活動很多,祭天、祭地最為隆重,聲勢最為浩大。隨著帝制的取消,封建帝王的祭天、祭地等重大祭拜活動宣告終結(jié),但其他一些祭拜活動并沒有消失。進入新世紀后,有些祭拜活動,不僅較好地傳承下來,而且還逐步發(fā)揚光大。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等豐功偉績而載入史冊。《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15)《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1-3頁。
祭拜黃帝歷史非常悠久,秦靈公在吳陽建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16)《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364頁。。黃帝陵被公認是軒轅黃帝的陵寢。自漢以來,歷代都有祭拜、修葺黃帝陵的記載。明、清時期,祭拜黃帝陵成為國家的一項政治制度。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即派員祭拜黃帝陵。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清明節(jié)定為“民族掃墓節(jié)”,此后每年清明節(jié)國民政府均派代表祭拜黃帝陵。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國共兩黨在清明節(jié)共祭黃帝陵,毛澤東同志親自撰寫祭黃帝陵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陜西省都在黃帝陵舉行公祭黃帝活動。
近年來,黃帝陵祭拜大典的規(guī)格越來越高,規(guī)模越來越大,主題越來越鮮明,越來越具有時代性。綜觀2012年至2020年在陜西舉辦的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如下幾點值得特別關注:
一是多個單位共同舉辦。近年來的公祭大典,均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
二是港澳臺代表參加典禮。如2012年,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典禮;2013年,臺灣工商團體“三三會”會長、臺灣經(jīng)濟研究院董事長江丙坤及夫人陳美惠、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典禮;2014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參加典禮;2015年,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典禮;2016年,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詹春柏和夫人巫秀娥參加典禮;2017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陳鎮(zhèn)湘參加典禮;2018年,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參加典禮;2019年,臺灣中華文化永續(xù)發(fā)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典禮。2012年,香港中華廠商聯(lián)合會會長施榮懷、澳門陜西工商聯(lián)合會會長吳曉康代表港澳同胞參加典禮;2018年,香港南邦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薛驚理、香港洋駿實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俊峰參加典禮。
三是隆重、莊嚴。每次典禮開始,象征著全國3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臺灣地區(qū)對黃帝無限崇敬之情的34通鼓聲和9響鐘鳴,都會準時在橋山沮水間交織回蕩。擊鼓鳴鐘、唱《黃帝頌》、敬獻花籃、恭讀祭文、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樂舞告祭、龍飛華夏等七項祭拜儀程處處體現(xiàn)出隆重、莊嚴的氛圍。
四是始終以“頌揚黃帝功德,傳承民族記憶,守護精神家園,構建和諧中華”為主題,昭示中華民族同根共祖、復興發(fā)展的理念。2015年的公祭典禮,突出海峽兩岸“祖先同宗,文明同源”的主題。2020年的公祭典禮,突出“抗擊疫情,福佑中華”的主題(17)高炳:《庚子年清明視頻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舉行》,《人民日報》2020年4月5日,第4版。。
自2013年以來,黃山每年也舉辦“公祭軒轅黃帝大典”。那么,黃山與軒轅黃帝又是什么關系呢?黃山古稱黟山,傳說因軒轅黃帝在此煉丹成仙而改名為黃山,被民間解讀為“黃帝之山”。據(jù)說黃山36峰之一的軒轅峰就得名于軒轅黃帝,黃海仙都旅游景區(qū)內(nèi)有一座軒轅古剎遺址,當?shù)厝吮A糁诖思腊蔹S帝的習俗。據(jù)當?shù)匚幕瘜W者推測,那里便是古時祭拜軒轅黃帝的宗廟。但因目前“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大典”規(guī)模較小,且與鄉(xiāng)村度假旅游結(jié)合得非常緊密,所以影響力不大。
傳說軒轅黃帝的誕辰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中國素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據(jù)《史記》、《易經(jīng)》、《山海經(jīng)》等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間就有三月三拜軒轅的活動,一直延綿至今。
新世紀以來,河南每年都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綜觀2000年至2020年河南舉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由“炎黃文化旅游節(jié)”發(fā)展演變?yōu)椤包S帝故里拜祖大典”。在20世紀90年代,不少地方倡導“文化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從1992年至1999年,河南新鄭只是主辦“炎黃文化旅游節(jié)”;從2000年至2005年,拜祖大典已成為“炎黃文化旅游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自2006年開始,才將“炎黃文化旅游節(jié)”發(fā)展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二是主辦單位不斷升格。早期的“炎黃文化旅游節(jié)”由河南省新鄭市人民政府主辦,拜祖大典成為新鄭“炎黃文化旅游節(jié)”重要內(nèi)容后,開始由河南省的相關部門主辦,如2002年4月15日舉行的新鄭“炎黃文化節(jié)”始祖山拜祖大典,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經(jīng)貿(mào)委、河南省旅游局、鄭州市經(jīng)貿(mào)委、鄭州市旅游局主辦。自2006年起,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為省級層面主辦,并逐步形成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協(xié)河南省委員會、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鄭州市人民政府、政協(xié)鄭州市委員會、新鄭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格局。截至目前,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省級層面已成功舉辦了15屆。
三是主題比較鮮明。自2006年開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開始有了主題。丙戌年(2006年)的主題為“盛世中國,和諧社會”,丁亥年(2007年)的主題為“和諧中原,和諧中國”,戊子年(2008年)的主題為“共建中華精神家園,祈福北京奧運盛會”,己丑年(2009年)的主題是“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此后歷屆都沿襲了這一主題,但有所側(cè)重。如甲午年(2014年)的拜祖大典,增加了臺灣遙拜環(huán)節(jié),凸顯“甲午共拜祖,兩岸一家親”及“中華共努力,實現(xiàn)復興夢”等主題。己亥年(2019年)的拜祖大典,仍延續(xù)“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的主題,但強化了“愛國”精神和“國家”意識(18)王有強、陳明麗:《己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人民政協(xié)報》2019年4月8日,第1版。。庚子年(2020年)拜祖大典(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拜祖大典以現(xiàn)場簡約儀式、網(wǎng)上拜祖、直播連線和專家訪談等形式呈現(xiàn)),在延續(xù)原來主題的基礎上,突出了“長江黃河共戰(zhàn)‘疫’,軒轅黃帝佑中華”主旨(19)《共享文化大餐 祈福中華民族》,《中國民族報》2020年3月27日,第5版。。
四是港澳臺代表參加典禮。如2006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世界之窗常務董事伍淑清,澳門潮州同鄉(xiāng)會會長、澳門歸僑總會副會長、創(chuàng)世企業(yè)集團董事長劉藝良參加拜祖大典。2007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參加拜祖大典。2008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臺灣地區(qū)新黨主席郁慕明和臺灣中國統(tǒng)一聯(lián)盟主席王津平參加拜祖大典,原臺灣陸軍中將謝元熙、原臺灣陸軍中將傅應川等海峽兩岸百名退役將領參加拜祖活動。2009年,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主席顏延齡等參加拜祖大典。2010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臺灣中華兩岸文經(jīng)觀光協(xié)會理事長許文彬、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經(jīng)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憲梓等參加拜祖大典。2011年,中國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金利來集團總裁曾智明,澳門世界華商總會會長、華盈環(huán)球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健生等參加拜祖大典。2012年,澳門世界華人商貿(mào)聯(lián)誼總會會長林健生、香港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曾憲梓、臺灣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澳門世界華人商貿(mào)聯(lián)誼總會會長林健生等參加拜祖大典。2013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參加拜祖大典。2014年,香港中華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瑞科教育集團董事長王中英,澳門世界華商聯(lián)合總會會長、澳門華盈環(huán)球集團董事長林健生等參加拜祖大典。2015年,與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同時,臺灣同胞在臺北市中山堂廣場也進行了恭拜黃帝活動。2016年,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臺灣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饒穎奇等參加拜祖大典。2017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陳鎮(zhèn)湘、臺灣地區(qū)勞動黨主席吳榮元等參加拜祖大典。2018年,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香港銅鑼灣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智等參加拜祖大典。2019年,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政則、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香港民建聯(lián)前主席譚耀宗等參加拜祖大典。
五是齊唱《黃帝頌》。高唱頌歌是近年來在河南新鄭舉行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九項儀程之一(20)這九項儀程指盛世禮炮、敬獻花籃、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而且常由著名歌唱家領唱。如2012年的拜祖大典,第六項儀程的“高唱頌歌”,由240名成人和80名少年兒童組成的合唱隊齊聲高唱《黃帝頌》,譚晶在金色的祈福樹下領唱。2014年的拜祖大典,男高音戴玉強、莫華倫、魏松來與少兒合唱隊一起高唱《黃帝頌》,歌聲莊重渾厚,響徹會場。2019年的拜祖大典,由140名演員組成的合唱團高唱《黃帝頌》,閻維文領唱。同臺高唱《黃帝頌》,在頌揚黃帝豐功偉績的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兒女的虔誠之心。
伏羲是“三皇之首”、“五帝之先”,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易·系辭下》對伏羲的功績做了簡要概括:“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妒酚洝焚澴u“伏羲至純厚”(21)《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299頁。。
甘肅省天水市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fā)祥地,自古就有官方和民間祭拜伏羲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伏羲祭拜始自春秋時代,秦漢以來,世代傳承,祭拜不斷。自1988年以來,每年6月22日,天水市都要公祭伏羲(2008年和2009年,因受“5.12地震”影響,公祭活動暫停兩年)。2005年,公祭伏羲被提升為省級規(guī)格。2006年,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綜觀近年來的公祭伏羲大典,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主辦單位不斷升格。從1988年開始,歷年祭拜活動均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辦。2005年,公祭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從2013年開始,公祭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
二是主題比較鮮明。天水市剛恢復祭拜伏羲活動時,舉行公祭伏羲大典與舉辦伏羲文化旅游節(jié)結(jié)合在一起,沒有什么鮮明主題。自2014年海峽兩岸共祭伏羲以來,確定了“傳承伏羲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的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主題,以推動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宗旨,突出弘揚祖脈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三是海峽兩岸同時異地共祭。2014年6月22日,首次在我國臺灣嘉義市大天宮與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廟同時進行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實現(xiàn)了海峽兩岸同時共祭伏羲。此后,海峽兩岸每年都同時舉行祭拜活動。2018年在甘肅天水舉行戊戌年公祭伏羲大典的同時,中國臺灣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公祭伏羲典禮,虔誠祈福中華繁榮昌盛。海峽兩岸異地共祭活動,擴大了兩岸文化交流,深化了兩岸同根同祖的深厚情誼以及“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而且,近年來,每年都有臺灣地區(qū)的政要來大陸參加公祭大典。2012年,臺灣中華戰(zhàn)略學會會長、國民黨中央評議主席團主席、上將王文燮參加公祭大典。2013年,臺灣地區(qū)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公祭大典。2014年,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林豐正參加公祭大典。2015年,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參加公祭大典。2017年,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政則參加公祭大典。2018年,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參加公祭大典。2019年,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陳鎮(zhèn)湘參加公祭大典。
女媧是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有時還稱其為“三皇”之一(22)應劭《風俗通義》引《春秋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三皇也?!薄顿Y治通鑒》卷七“始皇帝二十六年”注亦“引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見《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234頁。。在神話傳說中,女媧是個蛇身人首的女神?!墩f文》十二云:“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傳說女媧與伏羲同母,人類是由她和伏羲兄妹相婚而產(chǎn)生,后來他們制訂婚禮,禁止兄妹通婚。史書記載女媧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安居樂業(yè)。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是女媧文化之鄉(xiāng),“境內(nèi)的女媧廟、女媧祠等女媧祭祀場所遍布全縣。涉縣女媧祭祀最早可上溯至‘帝堯受禪’時期,祭祀地最初為山上的古洞,并在當?shù)匦纬闪斯爬系摹瘓D騰’崇拜的信仰,漢代開始建神廟、塑雕像,祭祀由民間進入官方”(23)霍發(fā)林、李洋:《河北舉辦第十三屆公祭女媧大典》,2015年9月30日,“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9-30/7552487.shtml。。進入新世紀后,涉縣謀劃恢復公祭女媧活動。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涉縣人民政府在媧皇宮舉行兩次大型公祭女媧大典,恢復了政府公祭。2006年5月20日,女媧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到2018年,涉縣已舉辦16屆公祭女媧大典。每次大典都非常隆重,鳴放三十四響禮炮、擊鼓九通、鳴鐘九響。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近年來也舉辦祭拜女媧典禮。秦安古稱成紀,相傳為女媧出生之地,自古以來就有“媧皇故里”的說法。為了宣傳秦安縣的傳統(tǒng)文化和旅游資源,促進經(jīng)濟文化融合發(fā)展,秦安縣人民政府于2017年6月21和2018年6月21日,都在秦安縣隴城鎮(zhèn)女媧祭祀廣場主辦“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女媧典禮”。典禮共有肅立奏樂、擊鼓鳴鐘、恭讀祭文、鞠躬敬祭、樂舞告祭、敬獻花籃和謁祠拜祖等6項內(nèi)容。參祭人員肅穆佇立,共同感念女媧化育萬物的創(chuàng)造精神,表達中華兒女對女媧創(chuàng)世功績的崇高敬仰。2017年的典禮,以“同宗共祭,傳承創(chuàng)新”為主題。2018年的典禮,以“提升文化認同與社會和諧、促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宗旨,以“同根同祖,傳承創(chuàng)新”為主題。每次祭拜典禮都莊嚴、肅穆,大力頌揚女媧功德的同時,表達中華兒女繼往開來之志,祈愿祖國繁榮昌盛。
近年來,山東鄒城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都會在郭里鎮(zhèn)舉辦“祭祀伏羲女媧大典”,到2019年已連續(xù)舉辦了四屆。那么,山東鄒城郭里鎮(zhèn)與伏羲女媧有何關系呢?據(jù)傳鄒城郭里是伏羲文化的發(fā)祥地,鄒城市西南有羲皇廟,史書及當?shù)赜址Q“爺娘廟”。唐末五代時期,羲皇廟已初具規(guī)模,是魯南、魯西南最大的伏羲女媧廟宇,1929年毀于戰(zhàn)火。自2016年以來,該地每年都在“爺娘廟”遺址舉辦伏羲女媧祭拜活動,“共同拜謁伏羲女媧,緬懷中華民族創(chuàng)世始祖,追思中華民族文化之魂”,祭拜大典“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禮與樂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24)蘇銳、王崇印:《鄒城舉行祭祀伏羲女媧大典》,《中國文化報》2017年4月6日,第11版。,并選取48名中學生習練被譽為“先王之樂”的“六小舞”,“親身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祭祀大典的莊重感和儀式感”(25)劉兵:《鄒城復原上古祭禮祭祀伏羲女媧》,《大眾日報》2017年4月17日,第6版。。山東鄒城舉辦的“祭祀伏羲女媧大典”,主要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市圣城公司主辦,基本屬于民間祭拜活動,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影響力都不大,而且,其隆重程度也無法與其他祭拜大典相比。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與黃帝一起同被稱為華夏始祖。一說炎帝即神農(nóng)氏?!秶Z·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睘榱藸帄Z領地,炎帝與皇帝戰(zhàn)于阪泉,被黃帝打敗。后來兩個部落逐步融合為華夏族。
為了紀念炎帝,一些地方修建了炎帝陵或炎帝廟,主要有湖南炎陵縣炎帝陵、陜西寶雞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湖北隨州的炎帝故里,河南沁陽的炎帝廟和神農(nóng)壇,河北涿鹿的中華三祖堂(26)20世紀90年代修建,供奉炎帝、黃帝和蚩尤。參見吉成名:《炎帝祭祀與文化傳承》,《湘南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原有的陵墓或廟宇進行修繕或重建,“這些建筑物不僅氣勢恢宏、堅固耐用,而且雕梁畫棟、裝修考究,加上各種配套設施,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是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寶貴資源”(27)吉成名:《炎帝祭祀與文化傳承》,《湘南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湖南的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據(jù)《湖南日報》相關文章介紹,“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歷代王朝祭祀碑文多達53通”(28)李國斌:《“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慎終追遠 同心圓夢”我省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湖南日報》2017年4月1日,第11版。。數(shù)千年來,在此祭拜炎帝活動延綿不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炎帝陵發(fā)生火災,正殿和行禮亭被燒。1986年6月,開始修復,1988年10月竣工。1993年8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湖南省省長陳邦柱和全國僑聯(lián)主席莊炎林擔任主祭。從此之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定期主辦“炎帝陵祭祖大典”。每次公祭典禮,往往由省長恭讀祭文,如2014年10月12日主辦的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省長杜家毫恭讀《祭炎帝文》后,“于香爐中焚化祭文帛書,祈告始祖英靈”(29)賀佳:《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隆重舉行 省長杜家毫主祭》,《湖南日報》2014年10月12日,第1版。。杜家毫還拜謁了炎帝神農(nóng)氏墓冢,并為祭文碑揭碑。2007年11月8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思卿出席祭祖大典并向炎帝敬獻花籃。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前已“成為涵蓋音樂、舞蹈、文學、藝術等多領域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傳衍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30)呂娜娜、徐志雄:《湖南舉行丁酉年“祭祀炎帝陵”典禮》,2017年9月27日,“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9-27/8341890.shtml。。
我國臺灣民眾對炎帝也十分推崇,“幾乎只要有農(nóng)耕的地方,就會有神農(nóng)炎帝的宮廟,信眾多達300萬人”(31)“中華同始祖 兩岸一家親 海峽兩岸炎帝陵祭祀大典舉行”,2019年10月13日,CCTV13新聞視頻,http://tv.cctv.com/2019/10/13/VIDEqJ7F94ckvWEE2Nct04u6191013.shtml?spm=C45404.PKiwdSr9Flaj.S79298.232。。2019年10月13日,以“中華同始祖,兩岸一家親”為主題的“己亥年海峽兩岸炎帝陵祭祀大典”在炎帝神農(nóng)氏陵寢地——湖南株洲炎帝陵舉行,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等千余名來自海峽兩岸的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大典。全國臺企聯(lián)會長李政宏表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炎帝神農(nóng)“是兩岸民眾尊崇的共同祖先”,遍布臺灣的神農(nóng)宮廟已成為他們寄托“思鄉(xiāng)念祖”之情的重要活動地,發(fā)揮了“兩岸一家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32)鄧霞:《海峽兩岸同胞湖南炎帝陵共祭始祖》,2019年10月13日,“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chinanews.com/tw/2019/10-13/8977909.shtml。。
此外,湖南省還于2017年3月31日舉行過“清明公祭炎帝陵典禮”。這次活動由湖南省文明辦和株洲市文明委主辦,活動以“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慎終追遠 同心圓夢”為主題,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功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悠揚的古樂聲中,祭拜代表“向炎帝神農(nóng)氏敬獻供品、高香、花籃。全體參祭人員向炎帝神農(nóng)氏像行三鞠躬禮,表達對始祖炎帝的無限追思,祈愿和諧盛世、百業(yè)興旺、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33)李國斌:《“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慎終追遠 同心圓夢” 我省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湖南日報》2017年4月1日,第11版。。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qū)常羊山也有炎帝陵,相傳炎帝死后葬于此地。寶雞民眾祭拜炎帝活動始于春秋時期,盛于漢唐。20世紀80年代初,寶雞興建炎帝陵和炎帝祠。近年來寶雞也舉辦祭祖大典,但主要由公司負責操作,影響力不強。
山西高平也有炎帝陵。1995年,在高平市神農(nóng)鎮(zhèn)莊里村發(fā)現(xiàn)了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所立的“炎帝陵”石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2014年5月,高平市正式啟動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2016年5月,在炎帝陵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同胞神農(nóng)炎帝故里民間拜祖典禮”,目前已舉辦了四屆。2019年5月12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劉新成、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等出席了第四屆拜祖典禮,1000多名臺灣同胞、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百名海外僑胞以及當?shù)厝罕?000余人齊聚炎帝陵,共同緬懷始祖炎帝功德(34)李志軍、焦江華:《第四屆海峽兩岸同胞神農(nóng)炎帝故里民間拜祖典禮隆重舉行》,《山西日報》2019年5月13日,第3版。。
舜帝是中華上古五帝之一。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35)《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44頁。。九嶷山舜帝陵自夏朝始建以來,一直為祭祖朝圣之所,香火不絕。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尚無公祭舜帝陵的詳細記載。
2000年4月4日,湖南省寧遠縣人民政府舉行的祭舜大典,是第一次有記載的比較規(guī)范的公祭舜帝活動,同年9月9日,永州市人民政府舉行祭舜大典。2005年9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祭舜大典。2009年9月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辦第二次公祭舜帝大典,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毛致用參加公祭大典,省長周強主祭。2012年9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辦第三次公祭舜帝大典,省長徐守盛恭讀祭舜帝文,“頌揚舜帝開創(chuàng)道德文明的豐功偉績,表達湖南人民傳承舜帝精神”,“加快科學發(fā)展、富民強省,構建和諧社會的宏愿與決心”(36)唐婷、張新國、歐陽友忠:《弘揚舜德精神 推進富民強省 壬辰年公祭舜帝大典隆重舉行》,《湖南日報》2012年9月29日,第1版。。在舜帝墓冢前,徐守盛為祭文碑揭碑,并考察舜帝廟考古遺址公園。2015年9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辦第四次公祭舜帝大典,省長杜家毫主祭,來自省內(nèi)外近萬名嘉賓匯聚于此,“共祭中華道德始祖舜帝,祝愿湖南加快發(fā)展、人民幸福安康,共同祈福盛世中華”(37)賀佳、鄒儀:《頌舜帝功德 興三湘?zhèn)I(yè) 乙未年公祭舜帝大典隆重舉行》,《湖南日報》2015年9月25日,第1版。。2018年10月2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辦第五次公祭舜帝大典,省長許達哲恭讀《祭舜帝文》。
與其他祭拜大典不同的是,已舉辦五屆的公祭舜帝大典開始四年舉辦一次,從第三屆開始,每三年舉辦一次,而且,每次舉辦的具體時間也不一致,有時在9月舉辦,有時在10月舉辦。此外,每次公祭舜帝大典,主祭人讀畢祭文后,都會將書寫祭文的帛書置于香爐中焚燒,帛書化為裊裊青煙,告慰始祖先靈。
祭孔大典是專門祭拜孔子的大型廟堂祭祀樂舞活動,包括開城、開廟、啟戶、敬獻花籃、樂舞告祭、恭讀祭文、行鞠躬禮等儀程,以表達對孔子的敬仰之情。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史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38)《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8頁。??鬃尤ナ篮?其“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xiāng)飲大射于孔子?!?39)《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46頁。??鬃尤ナ赖牡诙?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的故宅辟設為壽堂,祭拜孔子。漢高祖劉邦巡察魯?shù)貢r,用皇族專用的“太牢”祭拜孔子,遂開歷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地位不斷提升,各地紛紛修建孔廟祭拜,孔廟逐漸演變成封建朝廷祭拜孔子的禮制廟宇。唐玄宗將孔子封為“文宣王”后,祭孔活動進一步升格,明代已達到帝王規(guī)格,至清朝達到頂峰,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到曲阜祭拜孔子。民國政府明令全國祭孔,并對祭孔程序和禮儀做了較大變動。后來,祭孔大典沉寂了大半個世紀。2004年,曲阜市人民政府舉辦祭孔大典。2006年,祭孔大典作為一種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祭孔大典升格為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
最初的祭孔活動,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在孔子誕辰日舉辦。到東漢時期,“實行春秋兩祭制”,以后雖演變?yōu)椤按合那锒旯?jié)必祭,但仍以春秋兩祭為主”(40)孟一、德鑫:《戊戌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舉行》,《大眾日報》2018年4月6日,第2版。。
作為對“祭孔大典”的豐富與完善,2008年曲阜首次恢復了傳統(tǒng)的春季祭孔,2009年又將春季祭孔地點選定為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目的是為了引導人們追根溯源,緬懷先師,走近尼山,尋根朝圣”(41)孟一、德鑫:《戊戌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舉行》,《大眾日報》2018年4月6日,第2版。。到2019年4月4日舉辦的“己亥年春季祭孔大典”,春季祭孔已持續(xù)了12年,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泛,如果說有陽光照耀的地方就有華人,那么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儒家思想?,F(xiàn)在遍布世界許多地方的孔廟、孔子學院、孔子學堂以及各類祭孔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促進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我國是個多山國家,對大山既崇拜又敬畏,歷史典籍中就有把山峰神秘化及祭拜山川的記載。據(jù)專家學者研究,虞舜時期就開始祭拜五岳,漢朝對北岳的祭拜已“成為定制常禮,開始建祠祭祀”,在唐朝和宋朝“形成了北岳祭祀文化的兩個高峰”。唐代祭拜恒山活動非常頻繁,僅有史可查者就達60次(42)高曉靜:《古北岳恒山祭祀文化淺析》,《文物春秋》2006年第1期。。歷史上祭拜南岳衡山的活動也非常頻繁,隋代開始建廟祭拜,唐宋形成高潮,明清尤其繁盛。據(jù)學者統(tǒng)計,“自唐至清由朝廷派遣官員至南岳蒞祀的次數(shù)分別是:唐代8次、宋代22次、元代17次、明代33次、清代43次”(43)周于飛:《淺論南岳衡山的祭祀文化》,《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少數(shù)民族也有祭山傳統(tǒng)。如蒙古族歷來就有祭山習俗,歷史上蒙古各部落共祭的有不罕合勒敦山、肯特山、阿爾泰山、牟尼山、陰山,各部落又有自己地區(qū)祭祀的神山。后來每個旗、每個蘇木、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祭祀的山,體現(xiàn)了“以山為中心”的文化傳統(tǒng)(44)參見額爾很白乙拉:《論科爾沁山崇拜的文化傳承》,《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昆侖山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地位,被古人稱為中華“龍脈之祖”。玉珠峰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也是中國道教朝圣和修煉的圣地。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進山朝拜。2012年,格爾木市人民政府啟動“昆侖山敬拜大典”,每年都在海拔4300米的玉珠峰腳下舉辦“中國青海昆侖山敬拜大典”,“大家用高原最尊貴的禮儀和昆侖兒女最誠摯的情懷,為偉大而神圣的昆侖山敬獻了最高貴的祭品和最美好的祝愿”(45)田格斯:《2014昆侖山敬拜大典開幕》,《柴達木日報》2014年8月13日,第1版。,希望“通過莊嚴、莊重的敬拜儀式尋根問祖,展示一個古老民族文化記憶的時代傳承,喚起大家對文化根源的認同”(46)黃瑾辰、趙倩:《2017中國·青海昆侖山敬拜大典盛大舉行》,《青海日報》2017年8月17日,第3版。。
與其他大典相比,“昆侖山敬拜大典”的學術性和文化性色彩比較濃厚。一是大典的舉辦單位多與學術相關?!袄錾骄窗荽蟮洹庇芍袊袼讓W會、格爾木市人民政府、青海省民俗學會、青海昆侖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辦(2015年,青海省社科院曾為舉辦單位之一;2016年,青海省文聯(lián)曾為舉辦單位之一),多數(shù)為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二是主祭先由格爾木市政協(xié)主席擔任,自2016年起由專家學者擔任。2013年8月18日舉行的敬拜大典、2014年8月11日舉行的敬拜大典和2015年9月1日舉行的敬拜大典,都由格爾木市政協(xié)主席蘆葦興作為大典主祭恭誦祭文。2016年8月18日舉行的敬拜大典,由著名文化學家、臺灣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益源作為大典主祭恭誦祭文。2017年8月16日舉行的敬拜大典,由筆者作為大典主祭恭誦祭文。2018年8月18日舉行的敬拜大典,由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泳超作為大典主祭恭誦祭文。三是外地參加敬拜大典者,專家學者占有一定比重。如2013年的敬拜大典,就有來自我國及德國、美國、韓國等地的3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2018年的敬拜大典,就有來自我國和英國、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即使宗教界和文化界的代表,也多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四是國內(nèi)一些媒體在聚焦“昆侖山敬拜大典”時,多從學術和文化角度,強調(diào)昆侖山所孕育的遠古神話,誕生的道教文化、昆侖文化以及中國第一神山的美譽。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祭拜文化一些相關問題的認識:
其一,我國自古就有祭拜習俗,據(jù)史書記載,“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47)《后漢書》卷九十七《祭祀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第3157頁。,后逐漸演變?yōu)橐环N文化,一直傳承至今。
其二,祭拜文化是中國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shù)民族也對祭拜高度重視,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祭拜文化。在古代,匈奴、鮮卑、高車、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都有祭天傳統(tǒng)。當今赫哲族每年都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開展祭江祈福活動。苗族、瑤族、侗族等南方一些民族至今還有祭拜伏羲、女媧的習俗。
其三,祭拜在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即歷代君臣所宣稱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唐朝詩人白居易認為,祭拜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意義,即“祭祀之義,大率有三:禋于天地,所以示人報本也;祠于圣賢,所以訓人崇德也;享于祖考,所以教人追孝也。三者行于天下,則萬人順百神和,此先王所以重祭祀者也”(48)《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一《議祭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6851頁。。因此,中國歷來都對祭拜活動高度重視,所謂“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49)《禮記》卷八《祭統(tǒn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6頁。。中國古代社會對祭拜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到了近代,祭拜文化有所式微,后來曾一度遭到嚴重沖擊,處于低谷。進入21世紀后,祭拜活動不斷增多,祭拜文化空前繁榮。近十余年來,在陜西舉辦的公祭軒轅黃帝大典、河南舉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及甘肅舉辦的公祭伏羲大典等活動,幾乎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參加,有時會有多位參加。如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思卿、羅豪才出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nóng)、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黃孟復、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和十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思卿出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2019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劉新成、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齊續(xù)春出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從2011年至2018年,不僅每年參加拜祖大典,而且還在2012年親自撰寫和誦讀《拜祖文》。再如2017至2019年的黃帝陵祭拜大典,每年都有2位國家領導人敬獻花籃(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向巴平措、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正偉敬獻花籃;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劉奇葆敬獻花籃;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郝明金、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蘇輝敬獻花籃)。
其四,祭拜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民族、宗教、民俗、心理等各個角度去理解和闡釋。舉辦各種類型的祭拜典禮,既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又能彰顯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其五,先民對祭拜功能的認識雖然比較樸素,但也基本概括了祭拜文化的價值取向。先民的一些祭拜,無論是為祈福,還是為報恩,也無論是為消災,還是為了其他什么目的,都具有強化歷史記憶、傳承民族文化及凝聚民族感情的價值。當今的一些祭拜活動,雖有借此促進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考慮,但大都在延續(xù)文脈、增強凝聚力、激勵后人、活躍文化生活以及擴大經(jīng)濟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應對祭拜文化的價值及意義予以充分肯定。
其六,各地的祭拜對象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甘肅省天水市境內(nèi)及周圍就有200余處與伏羲、女媧有關的文化遺址和遺跡。即使近年興起的山西高平炎帝陵祭拜活動,也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統(tǒng)計,在以高平炎帝陵為中心的周邊區(qū)域,現(xiàn)存有關祭拜炎帝的“宇廟有35座,與炎帝文化有關的碑刻有110余通”(50)王小東、常艷枝:《高平炎帝陵:傳承炎帝文化精髓 打造兩岸交流圣地》,《市場信息報》2018年9月4日。。其他與祭拜對象相關的文化遺址和遺跡也都非常豐富,為挖掘和弘揚祭拜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其七,祭拜文化隨著時空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無論是祭拜形式、儀式還是祭拜內(nèi)涵,均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比如祭拜儀式,上古時期比較“質(zhì)略”,“而后文飾耳”(51)《后漢書》卷九十七《祭祀志上》,第3157頁。。再如遼朝祭拜起初采用本民族之禮,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克后晉之后,“稍用漢禮”(52)《遼史》卷四十九《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第833頁。。又如祭拜山川,在明朝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朱元璋時期,明朝在祭拜境內(nèi)山川的同時,還派遣使者到高麗、安南、占城祭拜其山川,第一次把“外夷山川納入國家山川祭祀體系”(53)張勃:《明代國家山川祭祀的禮儀形態(tài)和多重意義》,《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因“安南、高麗皆臣附”,便要求“其國內(nèi)山川,宜與中國同祭”(54)《明史》卷四十九《禮志三·岳鎮(zhèn)海瀆山川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第1285頁。。次年(1370年),朱元璋認為,雖然已對高麗國君進行冊封,但“其境內(nèi)山川,未遑致祭,非一視同仁之意”(55)宋濂:《文憲集》卷四《代祀高麗國山川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本,第325頁。,遂遣朝天宮道士徐師昊到高麗王城,在城南設壇,“敬行祀事于高麗之首山大華岳神及諸山之神”(56)鄭麟趾:《高麗史》世家卷四十二《恭愍王五》,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研究院古典研究出版委員會,1957年,第633頁。。同年(1370年),朱元璋還遣使到安南、占城,“祀其國山川”。洪武六年(1373),琉球諸國已朝貢,朱元璋遣使“祀其國山川”(57)《明史》卷四十九《禮志三·岳鎮(zhèn)海瀆山川志》,第1285頁。。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使者到滿剌加國,封其西山為鎮(zhèn)國之山;到日本封其國之山為壽安鎮(zhèn)國之山;到位于今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浡泥國,封其山為長寧鎮(zhèn)國之山,令宦官張謙等前去樹碑;到位于印度半島西南的柯枝,“封其國中之山為鎮(zhèn)國之山,勒碑其上,垂示無窮”(58)《明太宗實錄》卷183,“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1971頁。。明朝將外夷山川納入國家祀典,“帶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59)張勃:《明代國家山川祭祀的禮儀形態(tài)和多重意義》,《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當然,在有的地方,祭山傳統(tǒng)面臨中斷之虞。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多克多爾山,一直被努圖克人奉為神山,“山神祭祀習俗源遠流長”,后因“文化大革命”而終止。雖有學者在1996年10月主持過大型“多克多爾山祭祀”儀式,而且多克多爾山祭祀文化已于2009年被列入黑龍江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遺產(chǎn)名錄,但祭拜活動并未恢復,“至今仍處于中斷狀態(tài)”(60)原昊:《多克多爾山祭祀文化淺論》,《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7期。。此外,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北方農(nóng)村一些祭拜習俗逐漸式微,有的逐步消失。如筆者老家大部分土地廟的消失,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北方農(nóng)村祭拜文化的演變。再如因村頭有關公廟而命名的山東省萊陽市沐浴店鎮(zhèn)廟在頭村,歷史上一度香火很旺。2019年4月21日筆者到該村調(diào)研時,村黨支部書記李奎政同志告訴我們,廟已坍塌,現(xiàn)在沒人去拜了。以前大年初一到長輩家拜年要跪在地上磕頭,現(xiàn)在很少有人磕頭了。
其八,祭拜范圍不斷擴大。歷史上對祭拜天地和山川的記載較多,也比較隆重,但對其他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的祭拜則缺乏足夠重視。近十年來,這種局面有所改觀。如河南鶴壁市曾于2010年2月27日在??h文廟舉行“庚寅年祭拜儒商始祖子貢大典”,專家學者、子貢后裔及商企代表400余人參加祭拜大典,表達對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商始祖子貢的崇高敬意(61)鄭強勝:《“庚寅年祭拜儒商始祖子貢大典”暨“全國首屆子貢文化高峰論壇”在??h舉行》,《尋根》2010年第2期。。再如2015年3月29日,在陜西韓城舉行“民祭史圣司馬遷”系列文化活動,來自海內(nèi)外的民祭代表、文化學者、媒體記者及當?shù)孛癖娚先f人,共同祭拜偉大史學家司馬遷。據(jù)介紹,這次系列文化活動,繼續(xù)突出“民祭”特色(62)《2015乙未年“民祭司馬遷大典”在陜西韓城隆重舉行》,《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7期。。2017年3月31日,在陜西省韓城市舉行丁酉年“祭祀史圣司馬遷大典”,司馬遷后裔及印度、埃及、希臘等國駐華文化機構代表參加了大典。(63)《2017年丁酉年“祭祀史圣司馬遷大典”在韓城舉行》,《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9期。
其九,重大祭拜活動多由政府主辦,規(guī)格逐步提升。目前,陜西黃帝陵祭拜大典、甘肅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湖南炎帝陵祭祖大典、湖南公祭舜帝大典和曲阜祭孔大典,均由政府主辦。河南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辦單位中雖然也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學術團體,但以政府為主。青海昆侖山敬拜大典雖由相關學會和格爾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但也以政府為主。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的公祭女媧大典和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祭拜女媧典禮,均由縣人民政府主辦。這些大典規(guī)模宏大,儀程完整,已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而且,有些大典的主辦單位不斷升格,如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先由河南新鄭市人民政府主辦,后由河南省直和鄭州市直部門主辦,最后由省政府、省政協(xié)、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公祭伏羲大典先由天水市政府主辦,后由省政府主辦,從2013年起,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等單位和甘肅省政府共同主辦。公祭舜帝大典先由湖南省寧遠縣人民政府舉辦,后由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舉辦,從2005年起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新中國成立后的祭孔大典先由曲阜市人民政府舉辦,后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目前只有個別祭拜活動(主要是近年來興起的祭拜活動)由公司負責運作,如陜西寶雞舉辦的“炎帝故里祭祖大典”和山東鄒城舉辦的“祭祀伏羲女媧大典”等,其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均有公司的影子。這類祭拜活動雖有一定的規(guī)模,但影響力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迄今為止,中外都“還沒有證明黃帝確有其人,更大的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對先民的傳說和崇拜塑造出來的。既然如此,祭黃帝是祭人還是祭神?如果是祭神,并且是‘國家級’祭神,那與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如果將祭黃帝升格為‘國家級’,就是由政府肯定這種信仰,實際上起了強制公民信仰的作用,顯然是違反《憲法》的。”(64)葛劍雄:《“國家級”公祭黃帝于法無據(jù)》,《中國地名》2004年第4期。他還認為,“即使黃帝真有其人,也只能是一部分漢族人和某些少數(shù)民族人的祖先”,無論如何也“無法證明,黃帝可能是今天中國境內(nèi)56個民族的共同祖先”(65)葛劍雄:《“國家級”公祭黃帝質(zhì)疑》,《南風窗》2003年第15期。。按照其建議,“祭祀黃帝陵應該由民間社團或個人進行,各級政府都不應參與”,“政府官員只能以個人身份參加,不能作為政務活動”(66)葛劍雄:《“國家級”公祭黃帝于法無據(jù)》,《中國地名》2004年第4期。此前作者亦指出,“祭祀黃帝”,“國家領導人與各級政府官員、公務員只能以個人身份參加,不能作為公務政務活動”。參見葛劍雄:《“國家級”公祭黃帝質(zhì)疑》,《南風窗》2003年第15期。。也有學者認為,“少數(shù)族群中有不少人認為歷史上的‘炎黃’只是中原漢人的祖先,其他少數(shù)族群另有自己的祖先”;“各級政府出面舉辦對黃帝、炎帝、孔子等的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也許是無知或是無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體現(xiàn)出漢人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十分不妥而且客觀效果不好”。如何“做到既不傷害各少數(shù)民族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又能繼續(xù)發(fā)展大陸和港臺民眾、海外華人之間的各項文化認同”,該學者提出,“由民間人士、社會團體、學術文化組織等民間機構來主辦黃帝祭祀活動,使之轉(zhuǎn)變?yōu)橐粋€以漢人為主的非官方的民間文化活動”。(67)馬戎:《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與“黃帝崇拜”的族群狹隘性》,《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我認為,無論從歷史、現(xiàn)實還是各民族的寬廣胸懷來看,由政府出面舉辦祭拜黃帝等大型活動,不僅有利于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把握方向,而且有利于文化傳承、突出社會效益、增強凝聚力,總體來看,利大于弊。況且,民間人士或社會團體舉辦此類活動,也無法解決黃帝“只能是一部分漢族人和某些少數(shù)民族人的祖先”的問題,也無法“顧及漢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的感情”(68)葛劍雄:《“國家級”公祭黃帝質(zhì)疑》,《南風窗》2003年第15期。。
其十,多地共祭是具有重要意義且值得提倡的事情。目前,陜西和河南都把祭拜黃帝大典辦得轟轟烈烈,黃山也想方設法與黃帝掛上鉤,每年舉辦“公祭軒轅黃帝大典”。我國港澳臺地區(qū)也在清明節(jié)舉辦祭拜軒轅黃帝大典。再如祭拜伏羲大典,甘肅天水一直搞得很紅火,自2014年以來,海峽兩岸同時進行祭拜伏羲活動,而且,臺灣的祭拜典禮,內(nèi)容更加豐富,特點更加鮮明。又如對炎帝的祭拜,湖南省舉辦炎帝陵祭祖大典,陜西寶雞也舉辦祭拜大典,山西高平舉辦“海峽兩岸同胞神農(nóng)炎帝故里民間拜祖典禮”。無論與祭拜對象關系是否密切,也無論歷史證據(jù)是否充足,只要為了弘揚優(yōu)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凝聚力,舉辦者能盡社會責任,舉辦祭拜活動就是好事,應當給予積極引導,大力推進。
其十一,規(guī)范的成熟的健康的祭拜有益無害,應當鼓勵。祭拜活動畢竟是從人類社會低級階段走過來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毫無疑問,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需要認真分析、正確認識。而且,從中國近代以來,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祭拜文化曾一度被視為巫術和封建迷信。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人們對祭拜文化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進行新的詮釋,使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予以弘揚。應當說,對黃帝、伏羲、炎帝等傳說中的人物的祭拜,對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歷史上或現(xiàn)實中的偉人、英雄、名家等的祭拜,對名山大川的祭拜等,都有益無害,都應當永遠傳承下去。即使普通百姓清明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孝道,都是當今應當大力提倡的。
其十二,創(chuàng)新是祭拜文化生生不息的關鍵。祭拜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既需要傳承,更需要創(chuàng)新。傳承是祭拜文化的命脈,創(chuàng)新是祭拜文化生生不息的關鍵,只有傳承其精華,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祭拜文化才會生生不息。
其十三,各地的祭拜文化,都應突出特色,不斷豐富內(nèi)涵,提升品位,努力打造成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如果只追求規(guī)模、形式和排場,喜歡請明星助演,就很難健康地持續(xù)下去。
其十四,“政府主導、專家參與、民眾支持”是祭拜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機制。關于這一問題,我已在《略論古今祭拜的動機及意義》(69)崔明德:《略論古今祭拜的動機及意義》,《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中作了闡述,此不復贅。
其十五,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祭拜動機如何,作為主辦者都應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xiàn)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雙豐收。黃帝陵、炎帝陵、伏羲廟、女媧廟等建筑群及相關遺址,已成為風景名勝區(qū),為發(fā)展旅游業(yè)奠定了基礎。而且,每次大型祭拜活動,都會吸引大批游客,拉動當?shù)亟?jīng)濟。如2009年隨州舉辦的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jié),就有“480萬人次來隨州旅游,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25.4億元”(70)吉成名:《炎帝祭祀與經(jīng)濟建設》,《懷化學院學報》2015年第12期。。但如果只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那么祭拜文化勢必會變味,從長期來看,其經(jīng)濟效益勢必會受影響。只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祭拜文化才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雙豐收。
其十六,以科學態(tài)度看待祭拜過程中出現(xiàn)的氣象奇觀。據(jù)媒體報道,2006年3月31日“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上香之時,天空中圍繞太陽突然出現(xiàn)了一條“彩虹”,主持大典儀式的河南省政協(xié)主席王全書激動地說,“看……看,彩虹”,連呼“這是吉兆”,全場為之轟動。2010年4月16日上午8時30分左右,拜祖大典上空再次突然出現(xiàn)彩虹。2018年3月8日上午九時許,拜祖大典上空第三次出現(xiàn)彩虹。又據(jù)青海新聞網(wǎng)報道,2015年9月1日昆侖山敬拜大典舉行時,天降祥云。2017年8月17日,在敬拜大典舉行過程中,有人拍下昆侖山玉珠峰上空白云間有酷似傳說中龍的形狀的藍色彩云。在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古人會將彩虹等現(xiàn)象神秘化。但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以科學方法加以解釋,不宜過度解讀,更不應神秘化。其實,稍有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彩虹是大氣中的一種光學現(xiàn)象,是天空中的小水珠經(jīng)日光照射后發(fā)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昆侖山敬拜大典在昆侖山玉珠峰腳下舉行,這里海拔高,氣候多變,時晴時陰時雨的天氣,在八月份比較普遍。當然,從滿足人們美好愿望的角度,用“天降祥瑞”、“天降祥云呈瑞象”、“吉兆”等詞語,也無可厚非,但不應神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