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正 田發(fā)志 秦海梅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辦事處,昌樂262400)
葫蘆棗也稱猴頭棗,由長紅棗變異而來,果個大,單果重25~30 g,最大可達(dá)90 g,含糖量高,脆甜,口感極佳,深受消費(fèi)者喜愛。2007年昌樂縣田家老莊村引進(jìn)栽培,10多年來探索出了葫蘆棗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667 m2產(chǎn)量2 000 kg左右,現(xiàn)將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選擇丹河岸邊耐瘠薄、極易生長的野生酸棗為砧木。10月份采集成熟飽滿的酸棗果實(shí),清水浸泡,除去果皮,沖洗晾干備用。入冬后用沙藏法進(jìn)行層積處理。
翌年4月底,將沙藏的酸棗核發(fā)芽種子選出,單粒按10 cm×20 cm株行距播入苗床,覆2~3cm的細(xì)土,澆透水,覆蓋地膜。出苗后勤灑水,保持濕度,提高成活率,苗高10 cm以后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除草,待粗度0.3~1 cm時進(jìn)行嫁接。
選用2年生、徑粗1 cm以上、苗高1.5 m以上健壯嫁接苗,并有多個二次枝,便于培植樹形。
春季、秋季栽植皆可。春栽4月中下旬,棗苗露芽但尚未開綻時栽植為佳,采取深穴、淺栽的方法,利于樹苗及時發(fā)芽返旺。秋栽在棗苗落葉后、封凍前,宜早栽,利于斷根愈合,提高成活率。一般株行距2 m×3 m。
宜采用紡錘樹形。定植后當(dāng)年定干,干高100 cm左右,剪口下第1個二次枝和南向枝疏除,其余50 cm以上枝全部保留,以下枝全部疏除。第2年冬剪,剪口下第1個棗頭留作主干,剪去10 cm左右繼續(xù)延伸。其余選留4~5個方位適當(dāng)?shù)闹ψ鳛橹髦?,并于次年?月中上旬,去掉輔養(yǎng)枝和背上的旺梢。定植第3~4年整形修剪同第2年。4年后樹形基本形成,樹高2.5~3 m,樹體保持主枝10個左右。
采用自然生草,每年5月中旬,在地面噴1次滅生性除草劑,除掉發(fā)芽早的惡性雜草。以后發(fā)出的草任其生長,控制在高50 cm。定植第2年后的每年春季,每株樹施入30 kg左右腐熟的畜禽糞,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持水量。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進(jìn)行。2~4年生樹,每株施 N、P、K(15-15-15)復(fù)合肥 0.5 kg。 4 年生以上的結(jié)果樹,每株施 N、P、K(15-15-15)復(fù)合肥 1 kg。
生長季節(jié)不澆水,葫蘆棗成熟期前(9月10日)灌水1次,能明顯提高棗的脆度和口感,改善品質(zhì)。
盛花期,多數(shù)棗吊花開放后1~2 d,在離地30 cm的樹干處進(jìn)行環(huán)剝,環(huán)剝寬度0.8 cm左右。對生長勢弱的樹在主枝基部環(huán)剝0.3 cm,并及時噴1次葉面肥,以防樹葉變黃,利于剝口愈合,保持樹勢。
盛果期延長枝抽出的新梢1 cm長時,保留1~4個棗吊,其余全部摘心。在4月底5月初進(jìn)行。
開花期全樹噴施300~500 mg/kg的赤霉酸,間隔5 d噴1次,連噴2~3次。
發(fā)芽前,全樹噴1次5°Be石硫合劑,主要防治腐爛病、干腐病、棗癭蚊、有害螨類。4月下旬,棗芽萌發(fā)期噴1次1 000倍高效氯氰菊酯+2 000倍10%吡蟲啉,主要防治棗癭蚊、綠盲蝽,間隔15 d再噴1次。6月上旬噴1次800倍70%的甲基硫菌靈+2 000倍噠螨靈+1 000倍1%甲維鹽,防治炭疽病、紅蜘蛛、桃小食心蟲等。7月上旬噴1次800倍80%的代森錳鋅+1 000倍氟氯氰菊酯+2 000倍的腈菌唑,防治棗銹病、輪紋病、桃小食心蟲。8月中旬噴1次500倍武夷菌素+1 000倍1%甲維鹽,防治爛果病、銹病、梨小食心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