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婭潔
摘 要: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診斷、調整教學預設的有效途徑。教師要設計趣味性練習,誘發(fā)學生興趣;設計層次性練習,實現因材施教;設計生活性練習,提升應用能力;設計開放性練習,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練習;設計;趣味性;層次性;生活性;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2-0114-02
練習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教師應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實際,設計多元化的練習,幫助學生在“練”中學習,在“練”中提升,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一、設計趣味性練習,誘發(fā)學生興趣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練習機械、枯燥,都是與例題同類型的形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致使學生對練習提不起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練習形式,為學生設計富有趣味性的練習,激發(fā)學生完成練習的欲望,改變學生對練習的印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后,教師不要簡單地在屏幕上出示幾組數據,讓學生依據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判斷它們是不是可以圍成三角形,而讓學生拿出3根小棒,3根小棒的長度分別是5厘米、5厘米、10厘米,提問:這3根小棒可以圍成三角形嗎?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很快就能得出結論。但教師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微笑著對學生們說:“如果允許你換掉其中的一根小棒,使它們能圍成三角形,你打算怎樣換呢?”教師的話音剛落,學生們投入到動手操作中,有學生把10厘米的小棒換成5厘米的小棒,可以圍成等邊三角形,也有學生把其中一根5厘米的小棒換成了6厘米的小棒,圍成了三角形……這樣的練習,富有趣味,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上述教學案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設計了富有趣味的練習,調動了學生完成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投入到練習中,提升了練習的有效性。
二、設計層次性練習,實現因材施教
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是“一刀切”的練習,所有學生完成的是相同的練習,這樣就會出現“優(yōu)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具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的大小,自由選擇相應的練習,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分層性練習,其中包含基礎性練習、提高性練習和拓展性練習。基礎性練習:有一張?zhí)菪渭埰?,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是5.4厘米,高是4.5厘米,這張紙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這樣的練習,直接運用課堂中所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可以解決。提高性練習:有一張?zhí)菪渭埰纳系资?.6厘米,下底是5.4厘米,面積是22.5平方厘米,這張?zhí)菪渭埰母呤嵌嗌倮迕祝恳鲞@樣的練習,學生既要知道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要具有逆向思維,能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拓展性練習:有一堆鋼材,最上面一層有13根,最下面一層有30根,每相鄰兩層之間相差1根,這堆鋼材有多少根?這道題目,表面上看似乎和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沒有關系,但實際上是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靈活運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只有對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得非常透徹和深入,才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上述教學案例,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為學生設計富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的大小,靈活地進行選擇,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使練習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
三、設計生活性練習,提升應用能力
數學與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割裂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那么,學生就只能進行機械記憶,無法透徹、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為學生設計生活性的練習,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生活現象,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做到“學以致用”,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這樣的練習:小明家的客廳準備重新粉刷,他家的客廳長4.5米,寬3.5米,高2.8米,有一個窗戶,長1.45米,寬1.3米,有3扇門,都是高2.2米,寬0.8米,小明家客廳需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道練習題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能運用到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學生在計算時,要聯系生活經驗,地面和門窗的面積,都不需要粉刷。因此,可以先算出整個客廳的四壁、頂棚面積,然后減去門窗的面積,便可以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積,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上述教學案例,教師在教學相關的知識后,沒有照著例題設計單一的練習,而是為學生設計了具有生活性的問題,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升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四、設計開放性練習,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是數學課堂的重要任務之一,能為學生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開放性練習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靈活、開放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使學生學會靈活、多變地解題,使學習更有深度、廣度和厚度,進一步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簡便運算”時,教師可出示這樣的簡便運算題:①125×16,②25×3+25×□,□中填幾能進行簡便計算,算出結果。第一道題目125×16,可以活用乘法結合律,也可以活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將16拆成(10+6),原算式可以寫成125×(10+6),也可以將16拆成(8×2)或者(4×4),原算式可以寫成125×(8×2)或者125×(4×4),學生們拆分的形式不同,但都可以簡便計算出結果。而第二道題目,開放性更強,需要學生觀察算式中各個數的特征,然后填合適的數,進行簡便計算,不難發(fā)現,□中可以填1,也可以填7,也可以填其他的數字。學生在完成這樣的練習過程中,既能深化對課堂上所學運算律的理解,又可以提升他們的簡便計算能力。
上述教學案例,教師在教學相關的內容后,并沒有讓學生進行機械、重復的計算,而是為學生設計了具有開放性的計算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古人云:“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本毩暤闹匾圆谎远鳎墙處煫@取教學反饋的橋梁。教學實踐充分證明,機械、單調、未經優(yōu)化設計的練習,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為學生設計趣味化、生活化、層次化、開放化的作業(yè),讓學生在作業(yè)中發(fā)展思維,不斷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侯珊紅.例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框架式設計[J].基礎教育參考,2018(11).
[2]施壽榮.巧設練習提升效能——淺談小學數學練習與設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1).
[3]楊巧霞.試談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策略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0).
[4]王小芳.淺析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8).
Study on the Design of Classroom Practic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Miao Yajie
(Sanxing Primary School, Zhangjiaggang,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knowledge and develop intelligence,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for teachers to make teaching diagnosis and adjust teaching prese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interesting practice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design the level-based practice to realize the student-based teaching; design life-based practice to improv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design open practi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classroom practice; design; interesting; level-based; life-based;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