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篇較能反映博爾赫斯創(chuàng)作特點的短篇小說,博爾赫斯在這篇小說中集中運用了“迷宮敘事”的手段,從《小徑分岔的花園》這本小說集開始,博爾赫斯就廣泛使用了這種手段,尤其是《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小徑分岔的花園》《通天塔圖書館》等幾篇小說,奠定了博爾赫斯迷宮寫作的基礎,也給他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而《小徑分岔的花園》較于其他的“迷宮敘事”小說更為不同,因為在這篇小說中博爾赫斯使用了“雙重迷宮”,因此這篇小說更具豐富的意蘊。
【關鍵詞】迷宮;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212-02
所謂“雙重迷宮,”就是博爾赫斯在兩個維度上運用了“迷宮”模式,第一個維度是小說中的“迷宮”意象,在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中,作者設置了一個尋找迷宮、破解迷宮的過程。第二個維度是小說的“迷宮”敘述模式,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統(tǒng)一使這篇小說的“迷宮”式創(chuàng)作特色更為突出,迷宮敘事帶有一種神秘氣氛,常常給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造成一種云霧繚繞的幻象,而在結(jié)尾往往又能使人豁然開朗。博爾赫斯的小說篇幅短小精悍,但又往往扣人心弦,本文從特殊意象、敘事風格、敘述視角、主題意義四個方面來論述《小徑分岔的花園》的“迷宮”式寫作模式,進而發(fā)掘博爾赫斯小說的獨特魅力。
博爾赫斯在小說中描寫博學的“云南總督”崔彭為建造小徑分叉的花園,要去寫一部書和蓋一座迷宮。但是,“誰都沒有想到書和迷宮是一件東西。也就是說,崔彭要寫的小說是一部迷宮小說,他要蓋的迷宮是一種小說形式的迷宮。”①讀者也弄不明白小說講述的間諜故事與小徑分岔的花園究竟是什么關系。就像謎語一樣,謎底似乎不是故事本身。用漢學家阿爾伯特的話來說,作品“本身就是一局巨大的棋,或者說是寓言,它的主題是時間”②。由此道明了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是自己關于時間的認知。作者借漢學家阿爾伯特之口告訴人們,小說中所構(gòu)建的迷宮,實際就是“走了邪路的崔彭在他孜孜不倦寫成的小說里,逢到每一個曲折之處所愛用的遷回方式”③。在作者看來,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迷宮,人們在迷宮里生活,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更沒有出路可言。博爾赫斯本人就“迷失在形而上學迷宮”之中。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無限、永恒、無窮無盡、若有若無、似是而非、亦真亦幻等構(gòu)成了小說情節(jié)的主要因素。在細節(jié)的描寫上,許多地方明顯超乎常理,但作者以假亂真,把幻想和現(xiàn)實相融合,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諷刺揶揄的氣氛與效果。
博爾赫斯被譽為“圖書館式作家”,在博爾赫斯的小說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純文學,更能看到科學、哲學的光輝閃耀其中。他擅長將哲學、科學、文學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用科學為哲學作注,用哲學豐富文學的內(nèi)涵?!笆澜绲幕煦缧院臀膶W的非現(xiàn)實感”。對博爾赫斯來說,其創(chuàng)作源泉往往不是來源于現(xiàn)實,而是來源于其所讀的書籍,博爾赫斯的創(chuàng)作完成的是從書本到書本的過程,人們評價博爾赫斯,說其是“作家們的作家”。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他用“平行時空”理論撐起整篇文章,作為一個文章中心外核,小說中艾伯特曾這樣解釋道:“您的祖先和牛頓、叔本華不同的地方是他認為時間沒有同一性和絕對性。他認為時間有無數(shù)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復雜的網(wǎng)。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wǎng)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并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在文學的語言中加入科學的語言,會使讀者有一種陌生感,讀者若想要把握這篇小說,就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起來去理解這段話的含義,而科學的語言放在文學情境中就會造成一種反差,這種差異使讀者耳目一新,并且產(chǎn)生興趣,營造出一種神秘感。
博爾赫斯善于采用“置換身份、層層嵌套”的方式來展開敘述,這種手法在他的多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xiàn)?!缎椒植淼幕▓@》最開始是以外聚焦敘述開篇的,是一個不肯露面的局外人翻開《歐洲戰(zhàn)爭史》,閱讀小說的中心人物余淮的一段證言,繼而順理成章地通過證言把敘述者變成了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主人公余淮,這時余淮既是一個敘述者,又參與了事件過程,他的敘述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作為事件的中心人物,自然沒有義務向讀者介紹同時間出現(xiàn)的其他人物,所以對于事件整體把握的缺失造成讀者閱讀的困難,受限的視角會影響讀者把握事件,因為我們的思維始終跟著主人公。而隨著故事的推進,當艾伯特帶余淮來到他的書房,并向他破解崔彭的迷宮之謎時,余淮由敘述者轉(zhuǎn)變?yōu)槭苁稣?,讀者的觀點也跟隨其視角暫時停留在艾伯特的解說中。接著,余淮和艾伯特開始了對話,這個時候讀者處于一種更加受限的視角,我們仿佛就坐在他們對面的沙發(fā)上,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余淮開槍擊斃了艾伯特。最后,小說的敘述視角又轉(zhuǎn)回到余淮的證言,主人公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真相的大門。博爾赫斯正是通過敘述的中斷、敘述者的轉(zhuǎn)移等方式隱晦地為讀者留下線索又留下空白。每一個視角都開啟了一種理解小說的可能,當讀者的視點停留在某一具體閱讀時刻時,他所聚焦的內(nèi)容便形成一個主題,并為接下來的理解提供一個參照的視野。而作者的意圖便隱藏其中,具體表現(xiàn)在文本中,如在次敘述層中艾伯特這樣解讀崔彭的作品:“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個龐大的謎語,或者是寓言故事,謎底是時間;這一隱秘的原因不允許手稿中出現(xiàn)‘時間這個詞。自始至終刪掉一個詞,采用笨拙的隱喻、明顯的迂回,也許是挑明謎語的最好辦法。”④
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博爾赫斯大量使用東方的意象,“我認出幾卷用黃絹裝訂的手抄本,那是從未付印的明朝第三個皇帝下詔編纂的《永樂大典》的逸卷。留聲機上的唱片還在旋轉(zhuǎn),旁邊有一只青銅鳳凰。我記得有一只紅瓷花瓶,還有一只早幾百年的藍瓷,那是我們的工匠模仿波斯陶器工人的作品……”這些意象為整篇小說渲染了一種神秘的氣氛,東方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是遙遠的、神秘的,所以在對中國沒有了解的讀者眼中,這篇小說越發(fā)顯得撲朔迷離。更重要的是,東方意象具有象征性的特點。東方的象征性思維正是在詩的語言中得到高度體現(xiàn)的,所以象征性思維又被稱為“詩性思維”?!霸姷恼Z言”因其具體形象性、多義豐富性、非邏輯連貫性等特點,能營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博爾赫斯在使用中國元素建構(gòu)小說的時候,會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對中國意象所傳達的內(nèi)涵進行思考,東方意象的背后往往有更加豐富的意蘊,更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這種與現(xiàn)實生活有距離的形象增加了小說的神秘色彩。
注釋:
①唐建清.國外后現(xiàn)代文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134+72.
②③徐曙玉,邊國恩等.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317-318.
④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全集·小說卷·小徑分岔的花園[M].王永年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 132.
參考文獻:
[1]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小徑分岔的花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
[2]李麗. 條條小路通虛無——《小徑分岔的花園》對理性的顛覆[J]. 林區(qū)教學,2007,(5):29-30.
[3]朱雪峰.流沙上的花園--從《小徑分岔的花園》索解博爾赫斯的迷宮[J]. 外國語文,2002,18(4):50-52.
[4]沈利娜.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讀——試論《小徑分岔的花園》和《微暗的火》[J].語文學刊,2012,(1):66-68.
作者簡介:慕嘉雯,香港理工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指導教師:余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