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婷 朱浩文
關鍵詞 網絡短視頻 版權法 信息網絡傳播權 避風港規(guī)則 通知刪除規(guī)則
作者簡介:吳蘇婷,澳門科技大學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朱浩文,山東政法學院知識產權法學學士,廣西廣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146
2019年,短視頻的江湖仍然風起云涌。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短視頻行業(yè)的新安裝用戶接近一個億,總體用戶規(guī)模超過8.2億,同比增速超過32%。這意味著,在20個移動互聯網用戶中,平均有7.2個用戶使用短視頻產品。除了用戶量,在人均時長方面,短視頻也在進一步攻城略池,月人均時長超過22小時。巨大的流量給短視頻行業(yè)帶來了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然而也不斷引發(fā)網絡短視頻版權侵權糾紛。其中,爭議絕大部分都集中于短視頻可版權性判斷和“避風港”規(guī)則在視頻傳播中的適用。
(一)短視頻的獨創(chuàng)性分析
不管是在司法實踐中還是在學術理論上,判斷一項智力成果是否構成版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并受版權法保護的關鍵因素都離不開“獨創(chuàng)性”。在中國的版權法發(fā)展進程里,學術界和司法實踐一直都沒能給予“獨創(chuàng)性”明確而統一的說法,這也導致了許多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獨創(chuàng)性”的判斷拿捏不準。筆者在對作品“獨創(chuàng)性”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對馮曉青教授的觀點較為認同,即作品獨創(chuàng)性的定義包括兩個要素:一是作品是“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二是作品系人類通過腦力和體力勞動,運用獨特的想法和技巧進行其獨特人格的表達。
網絡短視頻,一般而言是指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并傳播,主要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快速拍攝和編輯,且內容時長較短、區(qū)別于長視頻的一種新型視頻形式。目前而言,短視頻的時長尚未有明確而統一的定義,然而這并不影響對網絡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進行判斷。在抖音與百度著作權糾紛一案中,法院對短視頻“獨創(chuàng)性”中“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的要素在判決中進行了明確。法院認為,認定短視頻是否屬于“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不僅應當判斷短視頻是存在抄襲先前已有內容的可能,還應將短視頻與其他同類型短視頻之間是否存在并非細微且可以客觀識別的差異。雖短視頻的篇幅短小,但相對而言在短視頻的制作過程中,仍然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內容選擇空間,而由此短視頻就具有了產生“獨創(chuàng)性”中“創(chuàng)造性”的可能。視頻的時長只是對于獨創(chuàng)性判斷的一個相對的考量因素。在短視頻內容的創(chuàng)作中,只要內容的表達區(qū)別于既有內容,則可認定具有獨創(chuàng)性。
(二)短視頻的作品類型
從短視頻的表現形式上來看,短視頻與版權法意義上的“視聽作品”相符合。我國《著作權法》并沒有將“視聽作品”作為一個作品分類,而是規(guī)定了電影作品和類電影作品。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少將短視頻作品視為類電影作品對其進行保護的做法。
然而,相較于長視頻,短視頻因其篇幅的短小而使得其并不一定能使其成為版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從而受到版權法保護。但是這并不能否定短視頻受到版權法保護的必要性。因此,根據網絡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可以將其視為類電影作品或者錄像制品來進行保護。
若短視頻具有獨創(chuàng)性,則可以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的規(guī)定,將短視頻作為“類電影作品”來進行保護。而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短視頻,則可以作為錄像制品,使其享有鄰接權之錄像制作者權的保護。相較于前者以“類電影作品”保護的做法,后者作為錄像制品所享有的版權保護范圍明顯小于前者,然而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6條的規(guī)定,其實錄像制作者和短視頻作者在“信息網絡傳播權”范圍內所享有的保護范圍是沒有區(qū)別的。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大多數原告以被告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提起的訴訟,短視頻的被保護力度相差不大,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短視頻的版權侵權形式和侵權案件會日益復雜,故在對短視頻的版權保護討論上,不應只拘于信息網絡傳播權方面。
在借鑒參考了美國1998年的《數字千年版權法》(DMCA)的基礎上,我國在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引入了“避風港”規(guī)則,設定了“通知——刪除”程序以應對愈加復雜的版權侵權局面。當前,在對短視頻版權保護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是如何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追責,此問題便涉及了在短視頻侵權案件中如何適用“避風港”規(guī)則。
(一)服務商的主觀狀態(tài)
對于網絡平臺上用戶所上傳的各類屬于侵害他人版權的作品的行為,作為網絡平臺的運營商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無法對于該侵權行為存在故意侵權的心理狀態(tài)的。若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平臺用戶發(fā)布侵權短視頻的行為明知或有義務了解卻怠于履行義務的,則屬于放任侵權行為的發(fā)生,系間接或者與侵權用戶共同侵犯著作權人的權利。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心理狀態(tài)的認定仍然存在很大的難度,尤其是在判斷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具有“明知”侵權行為發(fā)生的情況。
對于“明知”的含義,其實際是指對某種事實清楚而直接的認識,或在了解到某種信息或者情況的時候,根據一般理性人的認知會產生對該信息或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探知。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平臺運營商,其對于網絡用戶借助其平臺所傳播的、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負有一定的審查義務。“避風港”規(guī)則對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要求是“明顯感知侵權”,對于判斷是否“明顯感知侵權”,在實踐中可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看短視頻平臺是否對于相關作品或者錄像制品進行了“推薦”、編輯等操作。此類操作使得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相關作品或者錄像制品負有較大的注意義務。若該相關作品或錄像作品確屬于侵犯他人版權,則結合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審查義務等其他綜合因素判斷,其將可能被視為“明顯感知侵權”,與上傳該相關作品的網絡用戶一起承擔連帶侵權責任。
(二)“通知——刪除”程序
在實際情況中,運營短視頻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面對其平臺上大量的信息,其無法做到一一進行版權侵權的嚴格管控審查,故而在平臺上存在侵權短視頻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必對此知情,因此也無法推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是否存在主觀過錯。為了有效打擊此類版權侵權行為,“通知——刪除”程序為版權人和網絡服務提供者架設了流暢溝通的橋梁。版權人通過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fā)出“通知”,告知其運營的平臺上存在侵權內容,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視為知曉其短視頻平臺上可能存在用戶未經允許上傳的侵權內容。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及時采取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有關連接的措施,就可以在收到該通知前并不知曉相關侵權行為的情況下,免除對侵權行為承擔間接侵權責任。
“通知——刪除”程序明確了對短視頻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間接侵權責任的一大前提,即在權利人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fā)出證明侵權內容存在的通知之后,若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此情況下未采取任何措施,則視為其“明確感知侵權”,以不作為的方式幫助侵權行為,擴大了侵權影響范圍,須承擔侵權的間接責任?,F實中,如只因為短視頻平臺上存在侵權內容就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歸責,這對網絡服務提供者來說是一個十分不合理的責任負擔?!巴ㄖ獎h除”程序的存在給予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一定的免責空間,在訴訟中判斷其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時,應當嚴格按照程序的規(guī)定來進行論證,確保能夠作出符合法律精神和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判決。
(一)明確短視頻平臺注意義務的范圍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觀過錯需要與其對于注意義務范圍相結合進行認定,而對于注意義務的范圍明確,最主要在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具有事先的審查義務。歐盟在2018年通過了《數字化單一市場版權指令(草案)》(以下簡稱《版權指令》)的第二次修訂版,其中規(guī)定了有關“上傳過濾器”的內容。根據《版權指令》第13條規(guī)定,該條款旨在為權利人及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在條文上看,為包括視頻平臺在內的線上媒介設立了獲取許可、內容過濾、充分告知、建立申訴機制的義務。在美國,有關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制度中存在替代侵權這一制度。替代侵權責任是指被告在有權利和能力控制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的情況下,明確存在與該行為的直接經濟利益時,被告須為該直接侵權行為承擔替代侵權責任。
由此可見,在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如今,歐美等國家在堅持“刪除通知規(guī)則”的原則下,不斷增加網絡服務提供者所應當具有的注意義務,以期做到平衡權利與利益間的平衡。雖然擴大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注意義務范圍的做法可能會帶來商業(yè)和技術成本的增高,但是從長遠上來看,該措施能夠確實有效地增強對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法律保護。
(二)構建完善的短視頻版權認證制度
相對于其他傳統的媒體形式而言,網絡短視頻所具有的最大的特點便是時長短、創(chuàng)作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而該特點同時也為他人創(chuàng)作相同或類似題材的短視頻提供了較大的模仿借鑒的空間,甚至為抄襲也提供了便利。因此構建起一個完善的明確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的版權認證制度對于保護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的權利十分有必要。目前來看,雖然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短視頻版權中心為短視頻版權登記提供了便利,但是其針對的并非是一般用戶。
普遍來說,一般用戶并不具備足夠的版權意識和法律知識,難以使其自發(fā)地通過版權認證登記方式來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內容進行確權。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建立起服務于普通大眾的完善的短視頻版權認證制度將會是保護網絡短視頻版權措施的重要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