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層社會治理參與中的女性主體意識研究
      ——以青島市C區(qū)市民議事活動為切入點

      2020-02-22 06:34:21卓惠萍朱和立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議事市民意識

      卓惠萍,朱和立

      (1.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庉嫴浚瑵?50014;2.齊魯師范學院圖書館,濟南250013)

      一、研究緣起與問題提出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尤為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拓寬治理參與渠道,依法有序引導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尤其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更凸顯出公民個體作為參與者在其中的作用,它要求人人都應擔責盡責,貢獻力量。因此,女性參與社會治理是應有之義。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治理層級體系中處于基礎層。一般而言,基層地區(qū)包括區(qū)(縣)級行政區(qū)劃及以下的地區(qū),如城市社區(qū)、農(nóng)村社區(qū)等,本研究中基層社會治理就是指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

      過去幾十年中,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國家意志、男女平等的憲法原則以及基本國策等指導下,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高,女性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成為社會共識。女性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參與的重要群體,她們積極參與治理過程,一方面不僅能夠體現(xiàn)女性作為普通公民的價值、利益和意愿,而且還能表達女性這一群體的特殊利益和訴求,有利于促進基層治理決策的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另一方面,也是切實落實女性價值主體地位的路徑。女性是基層社會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增進她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成就感和安全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能否滿足她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評價標準。因此,采取有效舉措促進女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成為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關于如何促進女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學界已從機制創(chuàng)新、完善制度、搭建平臺、構建先進性別文化、賦權婦女、提升參政能力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探究??偟膩碚f,此類研究更為側重外界因素如制度、機制、平臺、組織等對女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影響,而對女性自身的參與意識、參與動機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內在因素剖析較少。而已有文獻對女性主體意識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文學作品中的女性主體意識[1]、女性主體意識本身的探究[2]、女性主體意識的重要性[3]以及中國女性主體意識存在問題、成因與建構策略[4]等方面展開的,抽象有余具體不足,未能結合實踐載體將其詳細呈現(xiàn)。因此,本文欲以市民議事活動這一基層社會治理形式為切入點,研究活動參與過程中的女性主體意識,分析目前它處于何種狀態(tài),存在哪些問題,并基于此提出提升女性主體意識的策略,旨在使更多女性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

      二、市民議事活動中女性主體意識現(xiàn)狀分析

      女性主體意識是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2]。具體而言,就是女性能夠自覺地意識并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并清醒地認識自身的特點,能以獨特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和價值[5]。女性主體意識是女性發(fā)揮能動性、自主性的基礎,是她們創(chuàng)新性的來源。女性只有確立了主體意識,才能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激發(fā)自身的內在潛能。

      本文認為,在基層社會治理參與中,女性主體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六個層面:一是參與意識,即意識到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政治生活等既是自己的權利,也是自己的義務,并自覺參與其中;二是權利意識,即意識到自己擁有的權利,且清楚在法定范圍內主動追求、行使和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三是責任與義務意識,即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社會和國家負有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四是獨立意識,即能夠認識到自己是獨立主體,并以獨立個體而存在,在經(jīng)濟上和思想上是獨立的并非依附于他人;五是發(fā)展意識,即在社會參與中追求自身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價值;六是“四自”意識,即自強、自信、自尊和自愛意識,女性要做到“四自”,要有作為人的價值追求,在尊重每個個體基礎上追求權利、承擔責任和義務[6]。圍繞這六個方面,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隨機訪談、深度座談等方法,對青島市C區(qū)女性參與市民議事活動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在性別比較基礎上梳理了基層社會治理參與中女性主體意識的現(xiàn)狀。

      (一)女性權利意識有所增強,但總體上略低于男性

      C區(qū)市民議事活動是在新形勢下為聽取更廣泛聲音、聚集更堅實民意而設立的一種制度和平臺,其出發(fā)點是讓居民更多、更廣泛地參與社區(qū)治理和社區(qū)公共事務管理,這為提升女性治理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可能。

      當問及“您認為女性有必要參與市民議事活動嗎”時,在座談會上和訪談中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即“女性當然有必要參與了”,理由是“女性地位提高了,男女平等了,女性與男性有同等的話語權了”。但課題組認為,該答案并非所有人的真實想法,但當著“外人”尤其是礙于我們“上級調查者”的身份,他們認為不能說有損社區(qū)或城市形象的話語,同時也避免顯得自己思想落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48.59%和33.58%的被訪者分別認為非常必要和比較必要,這兩個比例說明80%以上的被訪者認為女性應該參與市民議事會,不管是基于女性權利還是性別均衡。但同時,還有0.2%和1.7%的被訪者認為沒必要和不太必要,另有15.95%的被訪者態(tài)度不明朗,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

      對該問題的回答進行性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認為“女性非常有必要參與市民議事活動”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相當,而認為“女性比較有必要參與市民議事活動”的比例,女性高出男性4.1%,由此可以推斷,C區(qū)女性對自身價值和權利的認識正處在一個轉型期,治理參與意識逐步提升并呈上升趨勢。通過隨機訪談還發(fā)現(xiàn),女性對自身權利維護和自我訴求表達的愿望強烈。正如有些被訪女性說,“男人與女人關注的事情不一樣,有些事男的平時不插手就意識不到,比如社區(qū)休閑廣場靠近路口,孩子在廣場上玩耍不安全;再如,社區(qū)內老人接送孩子上學的小路較為狹窄,過車時容易發(fā)生刮碰,也有安全隱患。這些事男的意識不到但又非常重要,所以女的也要參會提建議。”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選“一般”的男性與女性均為16%,這說明仍有部分居民對女性的參與權認識模糊,并不認為參與權是女性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課題組認為這一群體在機會有限的情況下,有極大可能會犧牲或讓渡女性的參與權。另外,選擇“不太必要”的男性有3.1%,女性未選此項的,表明被訪女性均能意識到參與權是自己的一項基本權利。

      (二)女性參與意識逐步提升,但主動性弱于男性

      即使清楚參與權是公民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但將權利認知轉化為權利行動并非一帆風順。在參加市民議事活動的意愿上,女性和男性在“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上差別不大,而“愿意”選項上女性高出男性1.7%,這都說明女性有清醒的參與意識。

      但從參與市民議事活動的實際性別比例看,我們發(fā)現(xiàn)女性參與比例總體上低于男性。C區(qū)社區(qū)市民議事活動參與人員構成一般為:社區(qū)“兩委”成員、黨員、居民代表、社區(qū)戶代表、發(fā)展能人、駐社區(qū)企業(yè)負責人。其中,前三類人群每次必須參加且相對穩(wěn)定,但女性所占比例不大。社區(qū)女黨員和“兩委”中女干部的比例均不超過30%,女居民代表比例雖未詳細統(tǒng)計,但從座談信息得知,其比例不會超過50%,這就意味著必須參加社區(qū)市民議事活動的人員中,女性人數(shù)大大低于男性。而發(fā)展能人、駐社區(qū)企業(yè)負責人兩個群體隨機性較大,據(jù)以往實踐看,整體上也是男性稍多,不過這兩類群體所占比例較小,一般為10%左右。還有一個參與群體是社區(qū)戶代表,該群體在每次議事活動中的男女比例差別較大,影響著每次參與議事活動的實際男女比例。

      “戶代表制”是C區(qū)市民議事活動在制度設計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它打破了過去只有黨員、居民代表參與的慣例,把普通戶代表列為議事活動的參與主體。一戶中究竟由誰參加活動是由整個家庭尤其是夫妻二人商定的,原則上取決于各自意愿和時間安排,但現(xiàn)實情況是,議事主題鮮明且與居民切身利益尤其是經(jīng)濟利益密切相關時,男性參與的比例要遠遠超過女性。比如在“GJT社區(qū)兩委班子述職廉黨員評議暨第三次市民議事活動”上,參會人員中女性超過男性25%;而在“XLT社區(qū)股份合作社成立暨市民議事大會”上,男性比女性高出38.2%。另外,我們從訪談1中也可窺見一斑。戶代表制度的設計雖然為女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打開了一扇窗,但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tǒng)性別文化與性別分工的影響,它實質上首先保障的是同等條件下的男性的參與權利。在市民議事活動的參與行動方面,男性占有主動權,男性意愿是關鍵因素,其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比女性強。

      訪談1:

      課題組:你們家的戶代表,是怎么協(xié)商的?有什么規(guī)則嗎?

      女性QAF:沒啥規(guī)則,都是我倆商量的,如果他沒空或是加班,我就去;他覺得這次會的議題不太重要,也是我去。

      課題組:那如果遇到你也想去,他也想去,那最后誰去?

      女性QAF:肯定是他去,平時也是他不去我才去,他想去我肯定就不去了。

      (三)女性責任和義務意識較弱,參與動機理性程度較男性低

      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意識是其是否參與社會治理以及參與到何種程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從理論上講,社會治理人人有責,每位居民都應為社區(qū)的治理和發(fā)展建言獻策,但實際上卻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

      當問及“您在市民議事會上提過建議嗎”時,雖然女性選“經(jīng)常提”與“偶爾提”的加總比例略高于男性,但仍有35.2%的女性從未提過建議,對此,某個社區(qū)婦聯(lián)主任說:“市民議事活動剛舉辦的時候,提問的人或提建議的人還比較多,現(xiàn)在提的人少了,是因為現(xiàn)在的人法律意識都變強了,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社區(qū)干部平時做事都比較透明,老百姓對社區(qū)的事務都很了解。另外,居民平時有事需解決的話,隨時都可去找社區(qū)兩委,可以說大家有事是隨議隨解決的,不需要件件都拿到會上提?!倍L談結果卻顯示出另外的緣由,觀點主要有“上班、管孩子、做家務都忙的不得了,沒時間管社區(qū)的事!”“女人把孩子和家照顧好就行,社區(qū)怎么發(fā)展、怎么管,有男人嘛!”“社區(qū)要怎么管理、怎么發(fā)展,那還是男人有主意,女人說的大部分辦法都不好用”等。由于社會角色分工的性別差異,女性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家庭當中,在公共事務治理方面給予了男性更多的信任和依賴,體現(xiàn)出“一樣的公民,不一樣的責任”,從而降低了女性作為與男性同等的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在這種責任和義務意識的支配下,女性參與市民議事活動的動機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應付色彩。針對“您參加市民議事活動時大多數(shù)的狀態(tài)是什么”的問題,選擇反映戶代表身份選項的“我當選為市民代表”女性高出男性0.5個百分點,可視為持平;“被主辦方邀請參加”的男性比例高出女性9個百分點,課題組認為這與市民議事活動中社區(qū)兩委干部、黨員、居民代表必須參加有關,如前所述,這三個群體中女性比例遠低于男性;選擇“看熱鬧”選項的女性比例為8.9%,高出男性4.8個百分點,選此項的女性一般是作為普通戶代表參加的,這部分女性或是對社區(qū)領導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信任,或是處于一種想說卻又有所顧慮的狀態(tài),或是只是被社區(qū)領導動員應付參與,甚至是只為湊個人數(shù),總之在會上沒有提交建議或意見,僅僅是一種觀望的消極心態(tài)。

      (四)女性獨立意識和“四自”意識確立,參與效能感略高于男性

      一個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的高低與當?shù)鼐用竦莫毩⒁庾R和“四自”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對女性而言,發(fā)達的經(jīng)濟會為女性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成長空間,反之亦然。在C區(qū),外資、合資企業(yè)較多,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強,當?shù)鼐用窕旧蠜]有外出務工的,只要愿意工作,包括男女兩性在內的居民都可獲得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而且C區(qū)電子、服裝、工藝品等企業(yè)眾多,在一定意義上女性就業(yè)更有優(yōu)勢,勝任的工種和收入比男性還要多。因此,C區(qū)女性和男性一樣擁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這為女性獨立意識和“四自”意識的確立與提升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本地區(qū)性別平等意識的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對于在市民議事會上“您提的建議被采納過嗎”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所提建議被采納的比例與男性有一定差距,“被采納過很多”一項中男性高出2.8個百分點,加上“少數(shù)”選項,則在“所提建議被采納過”的比例上男性高出7個百分點。在訪談中,獲知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涉及社區(qū)發(fā)展或社區(qū)事務治理方面,雖然女性提建議的積極性很高,但男性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被較多關注;二是男性所提建議一般都被認為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比女性建議更符合社區(qū)實際,更為中肯和可操作,用他們的話說是“更為理性”。

      即便如此,女性對參加市民議事活動的心理評價仍然較高,認為“非常有意義”的比例與男性持平,均為43%;在“比較有意義”選項中,女性比男性高出3%。訪談參與過市民議事活動的女性后得知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市民議事會是一個表達自身訴求、家庭訴求或是代言無法與會的近鄰訴求的平臺;其次,會上社區(qū)干部述職環(huán)節(jié)能夠獲得一些事關社區(qū)發(fā)展或社區(qū)事務處理進展的政策或信息,以權衡對自己家庭的影響;再次,平時大家都各忙各的,市民議事活動提供了一個社區(qū)居民交流的機會,便于了解社區(qū)其他人關注的社區(qū)事務;最后,那些年紀稍長的女性,子女上班,孫輩上學,賦閑在家,參會就算是去湊熱鬧,也可視為生活的調味品。課題組認為,除上述原因外,這與市民議事活動能夠使一些女性遵從自己的意愿參與、表達訴求、建言獻策等也有很大關系,此類體驗帶給女性的是更多的自我認同、自我肯定以及對女性群體價值的重識、認可與尊重。

      三、基層社會治理中女性主體意識問題成因剖析

      女性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享有民主和自由的程度是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之一。C區(qū)日益改善的參與生態(tài)雖為女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良好條件,但從參與效果看,女性與男性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制約女性基層社會治理參與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傳統(tǒng)性別文化惰性的約束

      傳統(tǒng)性別文化以男權為主導、男性為本位,是為維護男性的絕對權威和政治地位而構筑的文化,核心為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外女內。這種文化一方面貶低女性價值,使女性成為男性附庸;另一方面將女性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將女性角色定位于“主內”,若她們參與政治,則會被斥責為“牝雞司晨”,引起家庭的譴責和社會的嘲笑。這種傳統(tǒng)性別文化延續(xù)幾千年,早已入風化俗內化成人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行為,它就像一張無形而強大的網(wǎng),將女性局限于家庭而與政治隔離,女不言權、女不言政,在政治領域對女性歧視和排斥成為一種無意識。因此,女性的政治參與不僅受到家庭的干擾,也很難獲得社會輿論的支持。

      雖然近些年,隨著基層民主的推進,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普及,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人們的禁錮有所松動,但因歷史的慣性,它在基層地區(qū)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仍然根深蒂固,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一種心理定勢和潛在意識,左右著女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其結果是,越是基層的女性越會自覺地恪守這種文化規(guī)范,把“遵守婦道”“相夫教子”“傳宗接代”作為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載體,將“主內”視為自己的本分,而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在社區(qū)事務管理中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參與意識和管理能力受到嚴重遏制。

      (二)參與制度性別敏感度不高

      制度是人們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體系,包括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則、慣例、程序等,參與制度是影響女性基層社會治理參與的一個關鍵變量。以青島市C區(qū)的市民議事活動為例,它本身就是基層社會治理參與制度的一種創(chuàng)新,特別是“戶代表制”的實施更加有力地推動了女性對社區(qū)公共事務的參與。但從社會性別視角審視,C區(qū)市民議事活動在制度設計上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一些看似性別中性和自由公正的制度設計,因忽略社會性別差異的客觀存在,導致男女兩性治理參與上的失衡。比如,市民議事活動的舉辦時間一般安排在周六或周日上午進行,初衷是利用休息時間可為更多人的參與提供機會和便利,但周末時間對大多數(shù)女性尤其是上班女性而言,多是陪伴孩子、看望老人、整理家務的時間,并無充裕時間去參加議事活動,從而失去了參與機會。這種制度設計沒有考慮到男女兩性的角色分工差異,與該制度的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的性別意識有關。此外,雖然C區(qū)被訪者在座談和訪談中多次談到“他們已經(jīng)淡化了性別角色分工”,但從實際的日常分工看,他們仍在延續(xù)著傳統(tǒng)“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模式,不同的是兩性角色分工有了一定程度的互滲,據(jù)此課題組認為,所謂的“淡化”實為一種“無意識”,認為既有的模式是一種理所當然和本該如此,這正是受傳統(tǒng)性別角色分工長期浸染的結果。

      (三)女性參與的組織化程度低

      從基層社會治理中女性參與的整體狀況看,女性仍是弱勢群體,關鍵因素就是她們的組織化程度低,未能形成有效的組織力量與主流群體或獲益群體進行平等對話。

      首先,婦聯(lián)組織功能弱化與角色錯位,未能對女性進行高度動員,將她們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致的行為能力,在資源、機會和利益分配中爭取平等的資格?;鶎計D聯(lián)作為基層女性社會組織的標志性團體,承擔著女性社會參與的組織保障職能,理應代表基層女性權益與公共權力機構開展對話與合作,以滿足廣大基層女性治理參與和利益表達的訴求。但實際上,社區(qū)婦聯(lián)作為政府主導下的婦女組織,存在基層社會延伸的公共身份與作為基層女性權益代表的民間草根身份并存的矛盾。這決定了婦聯(lián)一方面要服從上級公共權威部門的制度性安排,另一方面還要代表基層女性權益并滿足其利益訴求。這種矛盾和尷尬必然造成基層婦聯(lián)組織一定程度的空置和虛化,而難以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能[7]。

      其次,社區(qū)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未能賦予女性更多的自組織資源,增強她們自組織的實力和能力,統(tǒng)一女性群體社會治理參與的意志。從C區(qū)的調研數(shù)據(jù)看,男女兩性參與社會組織的比例僅有四成;在參與人群中,女性高出男性6.7個百分點,這表明女性加入組織的意愿強烈、行為積極;從參與組織的類型看,女性加入“專業(yè)行業(yè)組織”和“民間自助互助組織”兩項的比例雖略高于男性,但兩性之間顯著區(qū)別卻在于“社區(qū)管理活動組織(如業(yè)主委員會等)”和“社區(qū)公益組織(志愿者組織)”兩項。一般而言,社會公益組織注重的是奉獻和服務,社區(qū)管理組織強調的是參與與管理。在這兩項中,女性加入社區(qū)管理組織的比例低于男性35.7%,而加入社會公益組織的比例卻高出男性31.4%。此處需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組織參與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是,男性獲取的政治資本遠遠高于女性,意味著他們將掌握越來越多相關社區(qū)治理和社區(qū)發(fā)展的信息、資源等,并可得到社區(qū)事務管理方面的鍛煉。

      (四)女性自身素質能力的局限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更可能把參與公共事務視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加上他們有健全的認知和技巧,關心公共事務、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程度也更高,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著受教育水平與治理參與的關系。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0-2010年間,男女兩性受教育差距顯著縮小,30歲以下青年女性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甚至比男性高4.5個百分點[8]。但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參與的女性年齡一般偏大,如C區(qū)社區(qū)議事活動中超過80%的參與者都在40歲以上,這與年輕人工作壓力大,更重視經(jīng)濟收入有關。但40歲以上這個群體中,在C區(qū)的調查顯示,女性受教育水平為“初中及以下”的比例高出男性20%。就整體而言,基層社區(qū)治理中男女參與者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使得女性的治理素養(yǎng)和能力低于男性,即使她們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在她們身上體現(xiàn)更多的是缺乏理性的盲從,在社區(qū)公共事務治理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

      心理素質差是女性治理參與的重要障礙?;鶎拥貐^(qū)40歲以上的女性在男權思想長期影響和壓抑下,自卑、軟弱、盲從、怯懦等性別缺陷比較明顯,反映在社會治理參與上,則是易產(chǎn)生弱勢心理與依附心理,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一般而言,她們不善于也不好意思在公共空間表現(xiàn)自我,且仍有一部分女性認為政治和公共事務的管理權是男性的專屬品,家庭才是女性的勢力范圍,對社區(qū)事務的管理和決策缺乏興趣,認為“事不關己”,對社區(qū)治理存有明顯的逃避心理和依賴心理。

      四、基層社會治理中女性主體意識的提升策略

      女性主體意識是女性對自身生存困境的探究與思考,是女性對其平等人格尊嚴的追求。提升女性主體意識,首先要強調女性必須對自己負責,敢于和善于自主選擇,盡可能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行事;其次要增強女性的社會責任感和各種能力,努力擴大和深化社會影響,獨立思考,積極行使發(fā)言權,讓社會更多地發(fā)現(xiàn)和接受女性的智慧和能力,從而獲得更多的成長發(fā)展空間。具體而言,提升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女性主體意識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構建平等的先進性別文化

      首先,認識女性的特殊價值。傳統(tǒng)性別文化最大的問題是兩性關系地位的不平等,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思想根源則是對女性價值的忽略或輕視。社會發(fā)展至今天,女性有別于男性的特殊價值日益凸顯,如女性感情細膩、溝通能力強,女性親和力強、甘于奉獻、易于為他人服務,女性為人謙和、善于向男性學習,女性重視倫理關懷、能較多照顧到弱勢群體的利益等[9]。這些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被當下仍存的不平等性別文化掩蓋或抹殺了。我們應丟掉傳統(tǒng)性別文化觀念的有色眼鏡,正視和珍視女性群體的特殊價值,客觀評價女性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為先進性別文化的構建掃除思想障礙。

      其次,多形式開展普法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絡、電子屏幕等多種載體、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對女性參與權的明確規(guī)定,提高社會對女性社會參與相關政策的認知度,讓人們認識到參與公共事務是女性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

      再次,宣傳各類女性典型。善于發(fā)掘當?shù)氐囊恍┡缘湫停瑯淞⒁慌兺怀?、深得民心的社區(qū)女黨支部書記、女居委會主任等女干部典型,樹立一批特色鮮明、時代感強的致富女能手、女企業(yè)家典型,大力宣傳她們在政策設計、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積極宣揚她們在完善制度、改善民生、維護穩(wěn)定中作出的重要貢獻,向人們展示出女性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和形象,激發(fā)更多女性參與社會的熱情。

      最后,構建性別友好型家庭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參與中,家人的漠視或反對、家務勞動的羈絆均會成為女性參與的掣肘。因此,通過公共政策、家風家訓建設等多途徑構建性別友好型家庭文化,不僅讓人們樹立女性社會參與的合情合理合法觀念,也讓男性承擔起家庭責任,破除“家務事是女人的事”的思想,以支持家庭女性成員更好地參與到基層公共事務管理中來。

      (二)增進參與制度的性別敏感性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特征,以社會性別理論為指導健全社會治理參與制度,是破解女性基層社會治理參與困境、提升女性主體意識的根本保障。

      首先,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社會性別概念指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是由社會因素而非生理因素造成了兩性不同的群體特征、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進而使得同樣的制度和政策對于男女兩性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以男性主導的制度安排與政策制定往往會因忽視這種差異而限制女性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1995年,在聯(lián)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提出了性別意識主流化戰(zhàn)略,要求任何領域各個層面上的任何一個計劃行動,包括立法、政策或項目計劃都要對性別影響進行分析,以此來消除性別意識的偏見和性別歧視現(xiàn)象。因此,決策者應當從性別公正角度出發(fā),深入了解一項政策或制度對兩性會產(chǎn)生哪些不同的影響,主動通過制度安排或政策設計調節(jié)兩性間的差距,在必要的時候要適度向女性傾斜,以能從根本上保護女性合法權益,提高女性社會地位,促進兩性在社會參與和社會進步中協(xié)調發(fā)展。同時,積極發(fā)揮各省市地方政策法規(guī)性別平等咨詢評估機制的作用,力爭在制度和政策的頂層設計、實施全過程都能做到性別公正。

      其次,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安排。以C區(qū)市民議事活動為例,它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參與的一種有益探索,給女性民主參與帶來了更多機遇和發(fā)展空間,鑒于其不足需進行以下修訂:第一,應基于男女兩性角色分工、行為方式等存在差異的認識,以性別視角對其加以審視,在制度設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細節(jié)都充分考慮女性權益是否得到了維護,如開會通知方式、會議時間與地點的安排、議題選擇等,以最大限度保障女性治理參與權得以實現(xiàn);第二,以憲法與相關法律為基礎,借鑒配額制從制度設計層面硬性規(guī)定市民議事活動參與者的性別比例,如每場市民議事活動的參與者中女性不少于40%,然后逐步提高,實現(xiàn)女性治理參與從動員式參與到習慣性參與、從精英參與到大眾參與的轉變;第三,做好性別統(tǒng)計工作,由專人對每場市民議事活動的參與者、發(fā)言者進行性別統(tǒng)計,記錄好發(fā)言內容并進行歸納分類,找出其中的性別差異;第四,鼓勵女性行使話語權,對于在議事活動上發(fā)表意見的女性,社區(qū)兩委、婦聯(lián)可公開對其進行表揚,如果該意見被采納,則應給予一定獎勵,且把她們的建議、提議整理存檔,以此來激勵更多的女性參與其中,且積極發(fā)言,表達意愿,從而逐步提升其參與意識。

      (三)提高女性參與的組織化程度

      首先,強化各級婦聯(lián)凝聚女性的組織功能。一是基層婦聯(lián)要利用換屆之機鍛煉婦女,充分展示女性骨干的風采,鍛煉普通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為推動女性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取得更好成效創(chuàng)造條件;二是社區(qū)婦聯(lián)要借助影響廣、有實效的活動載體,開展各具特色又與女性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真正發(fā)揮出“貼心娘家”的作用,將廣大女性組織和凝聚起來;三是婦聯(lián)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以女性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工作;四是婦聯(lián)要有重點地培訓女性骨干、女性精英參與社會治理的技能技巧,并以其為中心,成立女性活動小組,鍛煉她們社會治理、服務社區(qū)的能力。

      其次,提高女性社會治理參與的組織化程度。要逐步探索多種渠道和平臺,發(fā)揮各類女性組織提升女性社會治理參與水平的作用。比如文體類女性組織,可以組織女性排演關于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的小品或話劇、舉辦相關參選參政及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的歌唱比賽等活動,以文娛的方式讓女性獲得參與體驗,喚醒其參與意識,激發(fā)其參與熱情,使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能夠發(fā)揮應有作用。再如,各類互助、慈善、公益性質的女性組織,可通過開展結對幫扶、捐款捐物、愛心奉獻、無償服務等活動,在倡導、實踐良好家風家訓以及社會風尚過程中,以奉獻和服務的方式提升女性的自組織能力,強化她們的服務功能;還可通過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拓展新項目,豐富新內容,擴大服務覆蓋面,讓更多的女性受益,讓她們切實感受到組織的關愛與力量,增強她們對社區(qū)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要注重發(fā)現(xiàn)和吸納在居民中有威信、有熱情、有素質、有能力且愿意為女性組織服務的女性骨干或積極分子加入組織,從而在組織女性、服務女性的過程中,鍛煉才干,提高能力。

      (四)強化女性參與能力建設力度

      加強女性能力建設,能夠提升女性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yǎng)女性自立、自強、自信、自愛。為此,首先,要提升女性的政治文化素質。一方面,要利用好遠程教育、職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等途徑,增加或延長成年女性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基層女性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政府、社區(qū)兩委、婦聯(lián)等要有意識地引導女性居民加強政治方面的學習,通過專題輔導、座談交流、講授黨課、觀看影(視)片等多種形式,有計劃地組織她們學習和把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理解和領會馬克思主義女性觀,并有重點地培養(yǎng)她們社會治理參與的技能技巧,鼓勵她們敢說、能說、會說,為她們有序參與社會筑牢根基。

      其次,要提升女性的心理素質。一個人心理素質的提升并非朝夕之事,是一項長期且系統(tǒng)的工程。提升女性心理素質重點要加強性別教育力度,改變傳統(tǒng)性別角色觀念,打破男女刻板印象。一是注重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從娃娃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增強女童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二是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教材設計和教師引導不斷向女生灌輸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的觀念,多維度地培養(yǎng)她們健全的人格;三是重視發(fā)揮大眾傳媒的渲染作用,多形式增強媒體從業(yè)者的性別意識,使其能夠嚴格把關每條消息和每部作品,杜絕發(fā)布貶低或歧視女性的內容,展示出更多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女性形象。

      猜你喜歡
      議事市民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街道專題議事激活基層治理
      浙江人大(2020年7期)2020-08-03 01:56:12
      話劇的盛會·市民的節(jié)日
      影劇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學校議事需謹防“三化”
      教書育人(2017年5期)2017-11-07 12:58:36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學校議事需謹防“三化”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嘉峪关市| 建德市| 平陆县| 宜兰市| 江阴市| 广灵县| 济源市| 镇赉县| 亚东县| 抚远县| 多伦县| 廉江市| 盱眙县| 建水县| 股票| 阳信县| 东丽区| 云浮市| 滨州市| 九龙城区| 九江县| 永泰县| 牡丹江市| 安平县| 清原| 定西市| 洪雅县| 满洲里市| 喜德县| 启东市| 临澧县| 任丘市| 东宁县| 灵武市| 凯里市| 南靖县| 阿拉善左旗| 阳谷县| 合江县| 潮安县|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