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發(fā),何夢煥
(1.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2.西安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實踐,是中華民族“四個偉大”的戰(zhàn)略實踐,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又處于“四個偉大”的戰(zhàn)略地位,從而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具有決定意義。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指出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各項建設,從而彰顯了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就是處于核心地位。因此,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僅是解決黨的政治關系建設的現實需要,更是進行偉大斗爭的戰(zhàn)略舉措。
理論深刻性是實踐有效性的邏輯前提,只有理論的徹底才能推動實踐的自覺;“理論上不徹底,就難以服人”[1]。因而,只有深刻認識和把握黨的政治建設的本質規(guī)律,才能以此更好地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也就是說,把握執(zhí)政黨的建設規(guī)律,這是實踐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邏輯前提,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理性自覺。
黨的建設實踐是隨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不斷向前推進。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應有之義,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其他層面有所區(qū)別的重要體現。黨的建設實踐不僅體現了剛柔并濟的發(fā)展結果,也表征了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多維推進?!鞍腰h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2]。這標志著黨的建設由局部性建設走向全局性建設、由平面性建設走向立體性建設、由戰(zhàn)術性建設走向戰(zhàn)略性建設的轉變,從而表征著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立體高度,也標識著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核心內容。
新中國成立70年,黨的政治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基本內容,從根本上講是對黨的政治關系的時代重塑。黨的政治關系首先是指黨的外部性政治關系,包括黨與黨的關系、黨與政的關系、黨與軍的關系及其黨與民的關系。黨的外部性政治關系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內容,從而構成了黨的政治建設實踐的主體工程。黨的政治關系具有雙重維度,不僅包括黨的外部性政治關系,而且也包括黨的內部性政治關系。黨的內部性政治關系包括組織與黨員的關系,以及中央組織與基層組織的關系。黨的內部性政治關系是黨自身存在的組織基礎,也是黨組織政治力量的存在方式,從而標識著黨組織的力量根基。黨的政治關系本身就是外部性關系與內部性關系的有機結合,因而黨的政治關系具有其內外互動的二維結構。
如果說政治關系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內容,那么權力關系則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在本質。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質內容就是重塑黨的權力關系。社會主義政治生活是人民型政治生活,人民的自組化必然把最能動的因素內聚為自身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置最高位置,從而把自身塑造為人民型政治實踐的領導核心。黨性與人民性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就是為人民執(zhí)政,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本質相同,從而表征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政治生活的領導權是人民型政治實踐歷史發(fā)展的政治選擇,中國共產黨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
黨的權力建設的邏輯命題,來自于黨的權力關系歷史演進的實踐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發(fā)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推進,使我國經濟生活發(fā)生了歷史性飛躍,然而也隨之出現了“唯經濟論”的苗頭,黨的政治生活有所放松,黨的基層組織出現了“寬松軟”現象,有些人甚至以“黨政分開”的方式來削弱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權問題則日益凸現。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發(fā)展實踐告訴我們: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黨的權力關系,其根本問題是黨的領導權問題。聚焦于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用黨的政治建設來統領黨的各項建設,著眼于鞏固黨在社會主義事業(yè)中領導核心的戰(zhàn)略地位,深刻總結歷史上黨的政治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形成一系列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創(chuàng)新論斷。既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黨建思想,也為黨的政治建設實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3],這一政治論斷已載入憲法,這正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科學總結,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權力關系的科學認識,為黨的政治建設實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闡明了黨的領導權力的本質特征,集中表現為黨的權力關系的三大特質。
其一是黨的領導權力具有至上性。黨的十九大報告首先提出了“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4],從而揭示了黨的領導權力至上性?!肮と说恼h不應該成為某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的尾巴,而應當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5]。黨的領導權力至上性是對黨的領導權力的戰(zhàn)略定位,從而框定了黨的領導權力的根本特質,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型政治實踐的內在本質。
其二是黨的領導權力具有全面性。如果說黨的領導權力至上性是就黨的領導權力與其他領導權力相對而言的基本特質,指出了黨的領導權力的政治地位具有至上性,那么黨的領導權力全面性則是就黨的領導對象而言所進行的特征分析,指出了黨的領導權力行使的社會空間具有全面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fā)展的社會空間,都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6]作為新時代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略,從而為黨全面領導當代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社會空間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三是黨的領導權力具有集中性。如果說領導權力至上性和全面性是黨的領導權力的外部性特質,那么領導權力集中性則是黨的領導權力的內部性特質。黨的領導權力集中性主要是調整中央與基層的權力關系。“集中統一領導”原則揭示了黨的領導權力運行的機制問題,從而為黨的領導權力集中統一的高效運行奠定了理論基礎。
黨的領導權力的三大本質特征,分別揭示了黨的領導權力的三個方面:領導權力至上性揭示了黨的領導權力的政治地位,領導權力全面性揭示了黨的領導權力的社會空間,領導權力集中性揭示了黨的領導權力的運行機制,這不僅是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三維透視,而且是科學總結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實踐經驗的表現,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三維法寶,從而標識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
黨的政治建設與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是同步共進的。中國共產黨成立,組織建設迫在眉睫。推進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的實踐歷程中,黨的建設同樣離不開政治建設。在中國革命時期,黨的支部建在軍隊的連上,從此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政治原則,充分體現了黨的組織建設與政治建設的協同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表明了黨的政治建設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戰(zhàn)略價值。通過我國解放戰(zhàn)爭的政治實踐,徹底解決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實踐的領導權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并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寫進了憲法,以制度建設來鞏固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踐成果。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是歷史形成的,是中國近代以來政治生活發(fā)展的實踐選擇,也是中國人民從危難走向站立的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推動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發(fā)展,這正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政治邏輯?!肮伯a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以來,推動了7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和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成功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時代呼喚和彰顯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向上,使當代中國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目標更加接近,從而充分彰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成就,極大地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政治自信,更是為黨執(zhí)政合法性提供了強大支撐。然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不斷發(fā)展的進程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以“普世價值”的偽裝對我國進行不斷滲透,“三權分立”和“多黨制”的政治分贓模式不時影響著我國的政治生活。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政治實踐中,有些人不加前提地提出“黨政分開”,黨內的“分散主義”有所抬頭,“山頭主義”和“圈子文化”不時侵食著黨內的政治生態(tài),甚至出現了“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這對黨的領導權形成新的挑戰(zhàn)。因此,新時代加強以黨的領導權為核心的政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偉大工程意義重大。
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踐路徑,首先是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政治建黨的基礎性工程,做到全面從嚴治黨和政治建黨強黨的有機結合。黨領導的人民型政治實踐,先后經歷了革命實踐、建設實踐和治理實踐三大歷史階段,進入了當代中國政治治理實踐的歷史形態(tài)。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識,形成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從而標志著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發(fā)展到了治理實踐的時代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以反腐強體、凝心聚力的政治氣魄提升黨的政治能力,從而為黨的政治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踐歷程,同時還要以黨的內部性建設為著力點,做到內部建設和外部建設的有機統一。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蘇東巨變的政治教訓,警示著黨的內部性建設的極為重要。新時代不僅要把黨的政治建設的擺在首位,而且要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凸顯全黨服從中央。這既是科學總結黨的建設實踐經驗,又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實踐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說明了對于我黨這個全球最大的政黨內部權力關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黨的政治建設實踐的全面開展,還必須進一步做到文化建設與制度建設互動共進?!包h內政治文化是融入共產黨人的精神標識,反映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構成黨的政治建設的豐厚滋養(yǎng)”[8]黨的政治建設實踐的文化路徑,在于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四個意識”,重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文化的心理結構,從而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具備一定的文化自覺。因此,黨的政治文化是黨在政治實踐中所形成的政治意識的表現形式,它反映著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過程中所凸顯的政黨文化。黨的政治文化建設就是要大力培養(yǎng)一批能夠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具有對黨絕對忠誠的共產黨人。與此同時,黨的政治建設還需要啟動制度路徑,把制度建設貫穿于黨的政治建設全過程,用政治制度全面規(guī)范黨的政治關系。因此,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就是要樹立制度自信,利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為黨的其他各項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大把“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9]寫進了黨章和憲法,分別從黨規(guī)和國法的高度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如果說文化路徑是黨的政治建設的柔性路徑,那么制度路徑則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剛性路徑。文化路徑與制度路徑相結合構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從而表征著黨的政治建設是走剛柔并濟的雙重路徑的立體工程。
黨的建設在“四個偉大”中的偉大工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作為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統領,黨的政治建設充當著黨的建設方向指明和效果表達的角色。所以,黨的政治建設推動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全局性部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zhàn)略保障。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作為推動中國人民型政治實踐良性發(fā)展的核心力量。近現代中國發(fā)展進步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最根本利益放置最高,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使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三步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一步步走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的政治實踐中,建立了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從而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把人類思想文化發(fā)展推到了科學形態(tài),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學習型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實踐發(fā)展過程中強有力地推動著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在理論創(chuàng)新中不斷走向政治自覺,從而造就了政治成熟和堅強有力的政治品格,進而沉淀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實力量,這種堅實力量來源于整個政治實踐。
經受磨難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實踐生成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組織,中國共產黨又以自身為核心的堅強領導這種方式回饋于當代中國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主體定位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定位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社會主義政治實踐是人民型政治實踐,人民型政治實踐孕育了自身發(fā)展的核心力量,人民型政治實踐也需要中國共產黨這種核心力量來領導。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yè)正是需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這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感召,也是構繪中國人民型政治實踐的邏輯版圖。
中國共產黨通過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來鞏固領導權力,通過黨的政治建設來增強黨的政治效能,充分發(fā)揮黨全方位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急需要有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否則中國社會主義就會一盤散沙,這正是蘇東劇變的政治教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上升新高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論斷,這標志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表征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型政治實踐的價值自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從價值認識走向價值實踐的最高主體,當代中國良性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本著實事求是原則,深入考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規(guī)律,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探索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最新成果,從而表征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總結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理論結晶,從而使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理論自覺。價值認識的目的在于價值實踐,中國共產黨善于運用創(chuàng)新的理論指導創(chuàng)新的實踐,不斷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時代輝煌。理論的科學性是政治堅定性的邏輯前提,價值認知使價值實踐走向自覺。中國共產黨運用最新理論成果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奇跡,不斷厚植中華民族共享的價值世界。政治實踐是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的生成機制,中國人民的價值生成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由此可見,黨的領導在中國人民價值生成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型政治實踐的最高主體,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政治實踐,就在于“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政黨”[10]?!鞍l(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共享的最高主體,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2]。人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主體,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政治實踐離不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價值原則,“共享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價值理念,“共同富?!笔侵袊厣鐣髁x新時代的價值目標。黨的十九大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坐標,新的論斷再次重申人民的價值,凸顯了人民在整個政治實踐中發(fā)揮著巨大力量,也進一步彰顯了黨在利益面前隱退自身,這些深刻且足以表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造價值在前,而享受價值在后”政治品格。
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政治關系,政治關系可分為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兩大層面。人民型政治實踐的政治邏輯是“權力優(yōu)先”,政治權力決定政治權利是政治關系發(fā)展演進的內在邏輯。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不會享有相應的政治權利。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中,共產黨就在于通過黨的政治權力建設實踐,為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更多的享受價值成果的權利。從政治哲學維度看,政治權力是政治生活的手段性價值,而政治權利是政治生活的目的性價值。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價值歸宿,就在于以通過政治權力這一手段來滿足人民群眾政治權利這一目的,從而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坐標,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為民的初心,也表征了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價值本真。
黨的政治建設的邏輯之維,激勵著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踐自覺;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踐之維,表征了黨的政治建設的價值創(chuàng)造;黨的政治建設的價值之維,凸現了黨的政治建設的人民邏輯。統籌推進“六位一體”黨建布局,切實發(fā)揮黨的政治建設“三向維度”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全面提升黨的治理能力,增強全面從嚴治黨展開新探索,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