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中考英語備考是各個學校和地區(qū)非常重視的一塊教研重地。通過校級、區(qū)級、市級及省級的中考英語備考策略指導和經(jīng)驗分享講座發(fā)現(xiàn),話題復習策略普遍應用于中考英語復習的不同階段。所謂話題復習,是與某個主題語境相關的詞匯、句型、語法及功能意念的整合。直觀地看,在一般中考備考資料或參考書中會有專門的話題復習部分,一般分為人際關系、環(huán)境保護、生活態(tài)度、科技新知、文化藝術等十幾到二十幾個話題板塊,每個板塊包含詞匯、句型、閱讀、寫作等復習和訓練。通常話題復習會在語法復習之后進行。話題復習通常會開展中考套題的訓練。可以說,話題復習在中考英語備考中是非常常見的。
雖然話題復習應用很廣,但是話題復習的教學誤區(qū)頻頻出現(xiàn),具體分析如下:
誤區(qū)一:將話題復習課變成習題課或者講評課。由于話題內(nèi)容會在中考備考資料中出現(xiàn),不少教師被中考備考資料“綁架”,要求學生做完備考資料上的詞匯、句型和練習后核對答案,這樣便算是話題復習課了。
誤區(qū)二:話題復習課只“炒冷飯”,幾乎沒有新認知的突破。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復習課應以復習舊知識為主,不在考試大綱范圍內(nèi)的東西可以忽略。
誤區(qū)三:話題復習課缺少激情。常規(guī)的復習課,除非特意用作公開課,都是沉悶無聊的,連教師都提不起興趣,更何況有多門考試壓力的學生。無趣的課堂就意味著無法吸引學生,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復習效果肯定堪憂。
話題復習課與一般新授課的差別是復習課要求在短時間內(nèi)對大量的知識進行整合復現(xiàn),并能夠及時評估教學效果。新授課可以組織充分的熱身、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而話題復習往往通過構建一個主題語境,在閱讀過程中復現(xiàn)詞句、語法和功能意念并作延伸。此外,閱讀在中考甚至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讓不少人相信“得閱讀者得天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了五級閱讀標準:能根據(jù)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找出文章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jié),預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可能的結局;能讀懂相應水平的常見體裁的讀物;能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能利用詞典等工具書進行閱讀;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教育部 2012)。要達到五級閱讀標準,目前的單篇文章閱讀存在不夠量、不夠新、不夠深、不夠廣的問題。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這“四不夠”造成語言輸入的失敗。因此,群文閱讀的嘗試應運而生。群文閱讀概念最早由趙鏡中提出(劉大偉 2016)。群文閱讀是在單位時間里,圍繞一個話題,選擇多個文本進行教與學的活動(蔣軍晶 2012)。群文閱讀的時間不是無限拓展的課外時間,而是以課內(nèi)時間為單位時間,且閱讀的篇章由傳統(tǒng)的單篇拓展為圍繞某一個話題的多篇文章。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中考英語群文閱讀話題復習教學實踐,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整理出群文閱讀話題復習課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是圍繞某一話題的多篇文章的閱讀,課堂的深、廣度加大,教學目標應在記憶、理解和應用層面上更加重視對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劉大偉 2016)。在一般的復習課中,教師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鞏固單詞、短語和句型,并要求他們用所學知識做練習題。這些都屬于記憶、理解和應用層面的目標。依據(jù)《課程標準》對五級閱讀標準的要求,在群文閱讀話題復習課堂上應該將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章邏輯、概括文章主題、預測情節(jié)發(fā)展、推測結局、分析作者意圖、評價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上。
例如,在以“人工智能”為話題的群文閱讀復習課中,對于《CES科技展的新聞報道》《泰勒·斯威夫特演唱會用人臉識別技術揪出跟蹤狂》及《人工智能如何拯救我們的人性》這三篇文章,教師可先讓學生從科技展中感知柔性屏幕、人工智能、車聯(lián)網(wǎng)、5G等最新科技的魅力,然后通過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新聞引入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利弊,再升級到李開復的關于人工智能與人性的洞悉,幫助學生從理解、分析、評價到創(chuàng)造表達和尋找自己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角色定位。這樣,以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為目標的課堂對學生的影響,遠遠超過課堂本身。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要完成多篇文章閱讀,開展教學活動的形式和時間都會受到限制,經(jīng)常用于常規(guī)新課的任務型教學法或者交際教學法在群文閱讀話題復習課堂上或許無法開展。因此,比較合適的是以設問探索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設置問題,學生探究思考。教師應參考中考常見的設問方式設置問題,要求學生根據(jù)問題鏈逐步完成群文閱讀,以達到復習語言知識,訓練閱讀技巧,捕獲信息內(nèi)容和提升分析、推理能力的目的。在安排設問時,教師應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事實觀點到價值觀的順序設置階梯性問題。同時,要考慮問題對學生的啟發(fā)性及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排他性。啟發(fā)性是指能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的問題。關聯(lián)性是指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關系。排他性是指同一堂課的群文閱讀的設問應注意不重復,以免造成對某類型問題過分著力而忽視其他問題類型的訓練。
例如,在以“水的智慧”為話題的群文閱讀復習課中,首先教師選取一篇關于沙特阿拉伯的淡水工程危機的文章,針對沙特阿拉伯淡水工程的數(shù)據(jù)、問題等細節(jié)信息設問,讓學生理解淡水之所以珍貴除了因為淡水資源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小之外,還有哪些原因。接著,引導學生讀老子《道德經(jīng)》中關于水的描寫,初步接觸老子對水的描寫。最后,引導學生將水的智慧和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體會中國“遇事不驚,上善若水”的處世智慧,由此建立文化自信。
在基于群文閱讀的中考英語話題復習課上,教學內(nèi)容是多篇閱讀文章。閱讀文章的選擇應是多樣、發(fā)散的。但在同一個話題里應該注意中心聚攏的原則。有四個參考標準:第一,關聯(lián)性。即所選的文章與本課話題密切相關。第二,時效性。即所選的文章緊跟時事熱點,文章新穎。這里的時效性除了指時間上與時俱進外,還指思想上不過時,如經(jīng)典的文章,它們超越時間,是時代的精華。第三,共鳴性。即所選文章要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與學生的心理情感產(chǎn)生共鳴,便于他們閱讀之后有感而發(fā),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第四,啟示性。即所選的文章部分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架構重合,同時包含學生未接觸的新知識,能讓他們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文章的來源可以是新聞報刊、網(wǎng)絡百科、經(jīng)典故事、文學作品等。為了適應課堂群文閱讀教學,教師需要注意文章篇幅、難度及問題設置等,可以參考廣東省中考英語閱讀理解文章長度,將文章中出現(xiàn)的生詞適當替換為中考考綱詞匯,而無法替換的則標記中文意思,以降低閱讀難度,保證學生閱讀的流暢。此外,假如文章的結構比較松散,沒有特別清晰的邏輯、主題句、標識詞,教師應增加主題句或標識詞,讓文章結構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寫作有條理的習慣。假如在組編群文閱讀時,發(fā)現(xiàn)沒有特別合適的文章,教師可以編寫一篇適合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高階思維目標和文章的難易程度編排文章的順序。
在基于群文閱讀的中考英語話題復習課上,評價應是閱讀技能與閱讀感悟并重的評價。在中考指揮棒下,閱讀必定要求訓練基本的閱讀技能,如尋找細節(jié)信息、判斷正誤、猜測詞義、揣摩作者意圖、歸納文章大意等。同時,群文閱讀還應直接觸及學生的心靈,讓他們通過群文閱讀復習課使思維得以進步,心靈得以洗滌和成長。因此,在教學評價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感悟、經(jīng)驗的分享、人生反思等內(nèi)容進行,實施技能與感悟并重的教學評價。
基于群文閱讀的中考英語話題復習教學實踐是一次有效的嘗試。在課堂上,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思考、積極探討,有利于內(nèi)化知識、提升技能、形成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