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提倡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也就是說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為一體的閱讀體系,這樣的方法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尤其是針對自讀課程,進行了重新定位,在自讀課程中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促進了與課外閱讀的溝通作用。但是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理解自讀教材真正的價值和作用,要么是將自讀教材歸為課外閱讀,要么是對自讀教材采用教讀的方式,這些教學方式違背了教材編排者的初衷,導致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隨著現階段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和新課改的深入,自讀課程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所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部編教材尤其重視閱讀教學,在教學中構建了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旨在通過閱讀教學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實現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但是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仍舊沒有充分重視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不僅限制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并且導致了自讀課程沒有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沒有發(fā)揮原有的價值,基于這種情況本文主要圍繞自讀課文的閱讀進行研究和分析,結合教學實踐經驗進行探討。
自讀目標是自讀課程在閱讀教學中的核心,因此教師在進行自讀課程設計的時候首先通過導讀明確單元整體的學習目標,以此為基礎制定單元的總體目標,設計出符合自讀目標的教學活動。在自讀課程學習中將時間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
以部編教材《夢回繁華》為例,在單元導語中明確了本單元的自讀目標,首先對文體的特點進行探討,包括文章的說明方法以及說明的順序、語言,等等,其次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北宋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民俗風情以及《清明上河圖》的價值。自讀課程教學的最終本質是為了擺脫教師的講授,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解讀,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在了解文中社會文化和課文重難點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關于作者繪制《清明上河圖》的目的,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背景。因此在自讀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確定教學目標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讀課程的價值,才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明確方向,為學習樹立清晰的方向。
在自讀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溝通和交流是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分享激發(fā)新的思維、新的思想,這對自讀課程的理解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在《夢回繁華》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語,那么在自讀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四字短語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概括,或者小組之間互相分享,以互相借鑒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fā)和應用。
在《清明上河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對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在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再進行彼此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清明上河圖》所描繪出來的是北宋統(tǒng)治者在覆滅之前大造盛世的假象,借以掩蓋當時內憂外患的朝局,而在這篇文章中有部分章節(jié)或篇幅體現出了這樣的情景。這個活動設計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導向性,通過船夫和纖夫的行為暗示了在繁華背后的危機,而文章華麗辭藻下描寫的盛京,對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卻無暇一顧,可見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情況。因此教師將這樣的時代背景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理解,之后讓學生針對自讀課程提出相關的問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激發(fā),更好地促進全面發(fā)展。
其次是結合文章的內容對閱讀教材《清明上河圖》進行評述。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過程既是對畫作中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又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自主性研究話題,真正貫徹落實了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引導學生從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向社會文化進行延伸,實現了新課改的教育教學改革。在上述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完成了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圍繞北宋繁華盛景背后所隱藏的危機展開研究和探討,真正實現了對知識的學以致用,在學生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清明上河圖》所呈現出來的只是一個夢。當時的北宋,為了供養(yǎng)汴京的軍隊,削弱地區(qū)的經濟,每天從各個地區(qū)搜刮大量的財物,集全國經濟為一體的汴梁自然繁華,但是在這樣繁華的背后是以犧牲地方的經濟為代價,張擇端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是通過間接的表達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文人憂國憂民又無可奈何的愛國情懷。
自讀教材本身有他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自讀教材充分掌握和了解,并利用教材的內容對其中的知識點進行挖掘,以此為基礎設計體現文章特性的教學活動,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比較閱讀是把兩篇或一組內容,或形式相似,或相互關聯(lián)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對相關內容進行比較、對照、識別,這樣不僅開闊視野,活躍思維,使理解更加完整深刻,而且能看到差異,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簡單地說,它是一種比較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并分析其異同的閱讀方法。在自讀課程中我們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進行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海倫·凱勒的著作,而要想讓學生自主了解到文章的內容,可以借助《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再塑生命的人》進行對比,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海倫·凱勒的了解。首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告誡身體健全的人要珍惜生命,感謝上帝賜予我們的一切,從散文詩中看到了作者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堅強意志,而要想實現對作者進一步的掌握,可以從《再塑生命的人》看到海倫·凱勒的日常,因此在自讀課程中,可以設計閱讀關于海倫·凱勒或者是身殘志堅內容的勵志文章讀物,通過讀書活動的設計加強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總而言之,基于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對自讀課教學指導方式進行研究和探索后得出在自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讀課程的價值和作用,清楚編排者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單元目標,通過相關的閱讀提示制定自主活動,設置相關的問題,以問題為基礎讓學生對自讀課程進行學習,將基礎的語文知識和學習策略涵蓋在自學活動中,通過學生的實踐和操作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貫徹落實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發(fā)揮自主閱讀活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