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文昌小學 楊蓓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孩子們面對的誘惑特別多,小到教室窗外的一棵小樹、一只??繕渖蠗⒌男▲B,大到電視、電腦、手機游戲等,都是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元兇”。如何在40分鐘的課堂上讓孩子不走神,認真聽講,還興趣滿滿,這是一個難題,也將會是教師今后研究探討的重點。教師要把一堂課上得生動有趣實則不易,這也是考量一個教師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標準。筆者認為,要想增強課堂趣味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節(jié)課能否成功,教師的語言至關重要。有藝術的語言能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動力,使語文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語言可以分為有聲的語言和無聲的語言,這里重點介紹有聲的語言,它包括導入語言、過渡性語言、評價性語言等。
一個生動的導入語言會瞬間抓住孩子們的眼球,把他們從渙散的思緒中拉回正軌,自然而然地步入今天的課堂。比如筆者在講《坐井觀天》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中往往藏著一個道理。”緊接著出示青蛙、小鳥圖片,讓孩子們猜猜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這個故事會藏著什么道理,以此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欲。
過渡性語言要自然,同時盡量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比如筆者在教學《紙船和風箏》一課中,在松鼠和小熊從好朋友到吵架這部分的銜接語言如下:“就這樣,松鼠和小熊每天互送著祝福,真快樂??!可是,有一天……”這樣的過渡性語言,讓孩子們對故事情節(jié)產生興趣,吸引他們繼續(xù)往下聽。
評價性語言幾乎貫穿整個課堂。不論在哪個環(huán)節(jié),評價都得如影隨形。評價要具體、適時、有針對性、富有幽默感,同時還要符合所教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比如筆者在教學《媽媽睡了》這一課時,有個孩子在朗讀時聲音特別響亮,不符合文境,于是筆者笑著說:“你這樣讀,媽媽都要被你從睡夢中驚醒了呢!”說完這句,全班都笑了。接著筆者再用提示性的語言說:“誰來換種方法讀?”其他同學自然就知道怎么讀了。
要想課堂吸引人,肢體動作和神態(tài)是關鍵。教師在說每句話的同時,配合肢體和神態(tài)。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教師的肢體神態(tài)可以夸張些,讓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記得筆者在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甩”和“搖”的區(qū)分理解是重點,當時筆者就用上了夸張的肢體動作,拼命地甩自己的腦袋,頭發(fā)都亂了,目的就是突出“甩”這個字,引得孩子們哄堂大笑,同時也讓他們印象深刻??傊胝n堂達到“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語言”的境界,那就要善用眼神、善用手勢,運用有效的肢體語言,這將成為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xiàn)在的課堂提倡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教師只是組織者、示范者和引導者。同時活躍的課堂氛圍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如何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營造課堂氛圍呢?
陶行知認為“良好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上好一堂課重要的前提,只有師生互相尊重,師生關系融洽,才能營造出最輕松的課堂氛圍。
猶記得筆者人生當中上的第一堂課,緊張的情緒使得筆者的聲音沒有波瀾,腦海里拼命想著流程,語調平淡無奇,語氣中透出的唯有緊張,整個課堂死氣沉沉。筆者因此感受到深深的挫敗。教師聲音的演繹是整堂課是否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用聲音演繹故事情節(jié),聲音可以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娓娓道來,時而聲淚俱下,時而低吟淺唱……教師多變的聲音充滿魔力,牽引著學生的情緒,更能達到烘托課堂氣氛的作用,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會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是多媒體的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合理有效。多媒體可以給學生一種更直觀新鮮的感受。比如對一些詩歌的學習,可以借助音樂配樂朗誦,烘托氛圍,渲染情感。記得一次送教下鄉(xiāng),筆者有幸聆聽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那位教師以敘利亞的戰(zhàn)爭為背景,播放了關于敘利亞戰(zhàn)爭后的一些畫面視頻等,讓孩子們深切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這就可以使孩子們和故事情節(jié)融為一體,情感達到共鳴。所以合理運用多媒體對于課堂氣氛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總之,課堂趣味性的提高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展現(xiàn)出了勃勃生機,同時又充滿了挑戰(zhàn)。教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將永不止步。讓我們一起實踐,一起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教訓,讓語文課堂永遠充滿無限的生命力,在充滿趣味的課堂中讓學生縱情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