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耳鳳
美國教育專家認為,21世紀的學校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而我們的中國學生在校時間的80%是在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如果學生一天80%的時間又是在“被動”和“困苦”中度過的,試想學生能熱愛學校、熱愛學習嗎?
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教學設計行云流水,絲絲入扣,授課時快節(jié)奏,大容量。學生邊聽邊記,老師講完了,學生真的全部聽懂了嗎?教師考慮更多的是自己怎么教忽視學生怎么學。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應該跳出那種“知識為重,分數(shù)為上”的終極目標,應該轉(zhuǎn)向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作者在多年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出“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下簡稱“展評課堂”)模式。旨在讓語文課堂成為遵循成長規(guī)律、釋放人的天性、變等待為主動、變努力學為聰明學的場所,讓學生在學習中煥發(fā)出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自主展評”式語文生態(tài)課堂即在老師的引領之下,通過學生的自主展示和相互評價,激發(fā)學生天生具有的學習潛能,讓學生保持求知欲,并讓這種求知欲在語文課堂上得以延續(xù)和自然流淌。如何構(gòu)建“自主展評”式語文生態(tài)課堂?應該包括前端學習、展示評價、拓展延伸這“三步法”。
“前端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師主導下學生以語文導學案的方式進行自學或小組合作學習,形成初步學習成果?!罢故驹u價”中的“展”是展出語文前端學習或語文課堂學習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評”就是師生或生生對展示評點、質(zhì)疑,在展評中實現(xiàn)知識建構(gòu),是語文學習的核心階段。“拓展延伸”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生發(fā)出的一系列知識的問題進行拓展和延伸。主要包括知識面的拓展;問題的延伸和升華;補救訓練三個層面。從而形成語文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展評課堂中是客體,學生才是展評課堂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語文課要做語文的事情,真正去把玩和創(chuàng)造有品質(zhì)的語言。
語文教學活動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行為離不開師生、生生之間語言的表達,而這種語言的表達與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在這雙向互動中展開思與思的差異觸碰,心與心的相互接納,情與情的互補交融,并由此共同營造出一種輕松對話教學氛圍。展評課堂的各個階段都體現(xiàn)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對話,強調(diào)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元對話。通過組織多種形式展評活動,讓學生親歷實實在在的對話場景,讓學生通過對話去建構(gòu)其認知,即不斷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比如在《甜甜的泥土》教學中,學生在展評課堂中對展示和點評“王小亮的媽媽”形象的理解:
學生1:從第6 段“跌跌撞撞”“撲”“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讀到了一個“神經(jīng)質(zhì)”的母親。第10 段還有“目光呆滯”“低聲喃喃”“無力地垂下腦袋”,這里的王小亮母親除了剛才的瘋狂動作外,還表現(xiàn)出比較像呆呆傻傻的神情。
學生2:有了不同的看法,王小亮的媽媽在外人看來,她的行為舉止的確有些“神經(jīng)質(zhì)”,但這是都是表象,在文章第2 段,“宛如一座雪雕”說明王小亮的媽媽來到校門口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身上落滿了雪花,為了什么呀,僅僅是為了給過生日的兒子送上幾塊糖,這是一個充滿母愛的媽媽。第10 節(jié)中王小亮的媽媽“從大襟棉襖里,掏出一包包裹得很緊、還帶著體溫的糖”,這糖是被她深深地藏在衣服里,帶著的不僅是體溫,還有媽媽對兒子的愛。
學生3:回到剛才第6 段“跌跌撞撞”“撲”“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感覺作者的寫作用意不是體現(xiàn)王小亮媽媽嗎的“神經(jīng)質(zhì)”,這是她在長時間等兒子沒有等到,而門衛(wèi)老大爺又要鎖門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異常反映,因為門一鎖,她就再也不能見到她日夜思念的兒子了,這異乎常人的動作背后是一個離異母親對兒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位學生對“王小亮的媽媽”形象有著不同理解,學生1 立足于文本的文字表達,他多從文字本身的字面意思去捕捉人物形象,同時也是從門衛(wèi)老大爺角度看待人物。這就形成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文中人物的對話,特別是學生能利用文中人物來評價文中人物,盡管對人物形象把握不夠全面,但這一點思維方式還是值得肯定。學生2 不僅從文字本身出發(fā),還能從自身的情感體驗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出發(fā),較為深層次地理解人物形象。特別是學生3 對“跌跌撞撞”“撲”的理解正好是對學生1 的有效補充,提升學生們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他們的互為補充,不僅形成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文中人物的對話,還形成了學生與作者、學生與學生的多元對話。如果教師再適時總結(jié),就能形成有效的師生對話。因此,語文老師只有切實把握學思維的“切入點”,就能正直體現(xiàn)出展評課堂的多元對話。
“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實施多元對話式教學,也要防止“過頭了”,不要因為對話了,學生自主學習了,便忽視了教師的點撥、引導、啟發(fā)、激勵的作用,把課堂完完全全交給學生,把教學過程變?yōu)榧兇獾膶W生“自學”或“互說”?!白灾髡乖u”式語文生態(tài)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比如在《春》教學中,出示了郁達夫評價過朱自清的散文的一句話:“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著那一種詩意?!比绻麑W生僅僅理解為這是郁達夫?qū)χ熳郧迳⑽牡母叨仍u價,然后就無話可說,這樣的對話幾乎是無效的,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到底是什么?那《春》這篇散文又是如何體現(xiàn)這種“詩意”的呢?這些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時候就需要老師介入和引導。
教師做第一次的引導:那“詩”長的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詩有一定的形式,要分行,句子都比較的短。詩還要有一定的節(jié)奏,有的句子要押韻。詩一般都是用景物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如果說《春》一首詩的話,它更像一首現(xiàn)代詩,表達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教師做第二次的引導:那我們看看能不能在《春》中找到那“一首詩”?教師示例:(ppt 出示文段)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教師:作如下改動,它是詩嗎?
春雨(一)
看
像牛毛 像花針 像細絲
密密地斜織著
人家屋頂上
全籠著一層薄煙
樹葉兒 綠得發(fā)亮
小草兒 青得逼你的眼
學生:它有了詩的形式,是一行行的。節(jié)奏感比較的強,也有了一定意境。這首詩基本上就是把散文的原句分行寫的。這樣看來還真的能理解郁達夫評價朱自清散文貯滿詩意的那句話了。
教師做第三次的引導:看下面這首詩呢?
春雨(二)
雨絲蘸著風兒
淅淅瀝瀝
滴落在松軟的泥土上
地里的農(nóng)民
披著蓑 戴著笠
和著清脆的雨滴
把犁耕的聲音唱響
聽 每一寸泥土里
都有無數(shù)的生命在拔節(jié)
聽 每一寸泥土里
都有新的希望在歌唱
學生:比剛才那首更有詩意,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有了寫詩人的自己的思考和想像,特別是對春雨的刻畫,讓人感覺到淅淅瀝瀝的春雨聲如在耳畔?!吧诎喂?jié)”“希望在歌唱”把春雨的作用融入了詩歌,這樣意境更濃了。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三次引導就讓學生關注到散文的語言的確是可以向詩意化語言轉(zhuǎn)換的,不僅在舊知識與新的知識之間就巧妙地搭建了一個多元對話的支架。還加深了與文本、與作者、與老師、與生活的對話。也讓學生心中留存一份詩意的文字,留存一份詩意的生活。展評課堂能讓學生有最高效的多元對話體悟,不是說教,也不是瀏覽,而是在于教師實實在在的引導。
“自主展評”式語文生態(tài)課堂以開放、思辨的特征構(gòu)建了多元對話的平臺,關注學生的個性、靈性與多樣性。當然也不能把教師拋棄在一邊,忽視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如果那樣,本質(zhì)上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多元對話的生態(tài)自主展評課堂。由此可見,只有將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充分發(fā)揮好,用“展”與“評”促進各種聲音之間和諧共振,把多元對話視作課堂的核心要素,才能凸顯“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