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雨
“語文教學的方法不是一種獨立的現(xiàn)象,而要受到多種教學因素的制約,語文教學方法也不是一種單一的模式,而是多姿多彩的。語文教學的方法更不是憑空產(chǎn)生一成不變的,而是發(fā)展變化的。”如何實現(xiàn)從初中古詩詞學習到高中古詩詞學習的平衡過渡,實現(xiàn)對古詩詞的學習從知識型到能力型的轉(zhuǎn)變,一些必要的初、高中古詩詞有效銜接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就顯得非常重要。
“知人論世”是古代中國人對詩詞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它對于把握一首詩詞的思想情感,了解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詩人所處時代的時代特征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初中教師不妨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在教學中多涉及重要詩人、詞人的人生經(jīng)歷及其時代背景,以形成與高中時段學習此類詩人、詞人之作時的有效銜接,而高中教師則應適當回顧初中時學生已學過的篇目,對課文的“文本背景”進行對比性或勾連性的解讀,以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tǒng)化的古代詩人、詞人的知識背景。
以辛棄疾為例。初中教材只選入了他的一首詞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但高中“必修四”卻單獨為他開了一課,需將其作為宋代詞人中的代表人物加以講授,且課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高考必背篇目,辛棄疾其人其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據(jù)此,初中教師在講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一詞作時,不應僅僅把目光放在詞作本身,還應拓展詞人生平經(jīng)歷,以及兩宋交替時的特殊時代背景。高中教師在講授《辛棄疾詞兩首》時可適當回顧初中所學之辛棄疾詞作,并輔之以經(jīng)歷過北宋破亡的著名詞作家陸游、李清照、姜夔諸人之作,把這些作家的作品放在這一特殊時代中進行對比解讀,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對古詩詞作為“時代之音”的絕妙體現(xiàn)有更深的體悟。
如前文中所說,初、高中所學古詩詞中的意象會有重疊的部分,盡管意象相同,但放在不同詩詞當中,意蘊卻不一定相同。那么在進行初、高中古詩詞教學的銜接時,我們可以對重疊出現(xiàn)的意象進行對比鑒賞,并作相應的拓展。
例如“草”這個意象,在《觀滄海》中“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體現(xiàn)出了草木繁榮;《錢塘湖春行》中“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草是春天的使者;《歸園田居(其三)》中“道狹草木長”表現(xiàn)出作者隱居田園的快樂;《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展現(xiàn)出國家的衰敗殘破;《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是作者對朝代盛衰興亡的感慨。以上都是初、高中課文中涉及到的“草”這個意象的不同含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做相應的拓展延伸。比如: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一句體現(xiàn)了相思離情,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草”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義,也是為了表現(xiàn)綿綿不盡相思離情。然而在后人加上自己的理解之后,對這句話有了另外的理解,“草”這個意向也就具有了“頑強”的含義。除以上不同意蘊之外,“草”還有一個意蘊就是體現(xiàn)“渺小卑微”之感,例如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所說——“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除了教師對審美意象的歸納補充,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專業(yè)且可讀性強的論述文來幫助學生拓展意象的相關知識。例如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這篇文章詳細的解讀了“木葉”這個意象的意蘊,以及這個意向與類似意象“樹葉”的不同之處。
實際上,初、高中古詩詞的銜接教學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審美意象,所謂“比較出見解”,情感寄托的比較,創(chuàng)作技法的比較,風格特征的比較,創(chuàng)作成因的比較等等,都可以成為古詩詞銜接教學中的重要手段。
魯迅說:“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边@實際上在提示我們,在探究一首古詩詞的主旨時,可以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盡管詩人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詩歌主旨就會有所不同,但反過來講,不同的詩人當其人生經(jīng)歷類似,或所處的時代背景類似時,其詩歌主旨往往就會有近似之處。
例如,辛棄疾與陸游都身處北宋破亡之際,一生的理想都是抗擊金軍,為國效力,卻因南宋偏安一隅,主和派占據(jù)朝廷,屢遭貶斥,因此其詩詞都有一心為國卻壯志難酬之感。所以初中教材中所選的辛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高中必修教材所選《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高中選修教材中的陸詩《書憤》中出現(xiàn)的抗金無策之憤、人主不識之傷、壯志未酬之痛、年老鬢衰之悲的思想感情就高度重疊了。
有時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生經(jīng)歷雖然不盡相同,但相同題材的主旨也會有近似之處。例如中唐時期的李益與宋朝的范仲淹不論朝代還是人生經(jīng)歷都有差別,但他們在邊塞作品《從軍北征》(李益)和《漁家傲·秋思》(范仲淹)中共同體現(xiàn)出對戍守邊疆的戰(zhàn)士為國效力,思親思鄉(xiāng)之情的理解與同情,感情基調(diào)都是悲涼壯闊的。
通過表現(xiàn)手法的對比性分析,我們往往能較好地實現(xiàn)初、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銜接。文學表現(xiàn)手法是作家運用語言文字、狀物抒情、塑造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主題所采用的各種表現(xiàn)手段。表現(xiàn)手法從屬于表達技巧,其中包括了修辭手法。
初中古詩詞表現(xiàn)手法的教學多涉及到常見的修辭手法,如互文之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對比之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擬人之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典之于“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等等。但由于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對常見修辭手法的講解多而瑣細,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理解或分析古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難度并不大。但高中古詩詞中的表現(xiàn)手法就不局限于常見修辭手法(或者說修辭手法已退居次要地位),狹義的表現(xiàn)手法如情景交融、虛實結(jié)合、聯(lián)想想象等大量出現(xiàn)。假如初中古詩詞教學對于表現(xiàn)手法全無涉及,那么高中生學習古詩詞時將會感覺較為生疏,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筆者認為,進行初中古詩詞教學,在手法上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循序漸進地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還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天凈沙·秋思》中用“小橋流水人家”的樂景襯托出羈旅天涯的哀傷之情;“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無形的愁寫得有重量,這是“化虛為實”手法的運用,等等。這樣日積月累,一方面減小了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古詩詞表現(xiàn)手法時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由表現(xiàn)手法去辨析文體風格常常能夠使古詩詞教學獲得較好的銜接效果,進而幫助學生較好地把握一類詩人、詞人作品的總體特征,使其不至于在初、高中不同學段面對某類作家、某類詩詞而陷入茫然之中。一般來說,詩人或詞人在用字、選字方面的審慎往往是其文體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錢鐘書對李賀詩歌獨特的用字、用詞規(guī)律及其效果進行了發(fā)掘,發(fā)現(xiàn)李賀在詩歌中愛以金、石等硬物為比,多用玉、石、刀、劍等字,并常以“凝”“死”“寒”“冷”配之,使得李詩在“險急”“流轉(zhuǎn)”之中又具有“凝重”的特點。而且,李賀“好用代詞,不肯直說物名。如劍曰‘玉龍’,酒曰‘琥珀’,天曰‘圓蒼’,秋花曰‘冷紅’,春草曰‘寒綠’”,錢氏評價說:“(代詞)偶一見之,亦復冷艷可喜,而長吉用之不已”則“微情因掩,真質(zhì)大傷,原因在于“代詞尖新,所以文淺也”(錢鐘書《談藝錄》)。從這則例子中,我們不難領會到,古詩詞教學的有效銜接實際上體現(xiàn)在多方面。
詩眼或詞眼,指詩中或詞中運用精妙傳神的字、詞、句,它使得整篇作品神采飛動,集中體現(xiàn)了出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境界。詩眼、詞眼可實可虛,數(shù)量上可多可少,非常靈活。但就中學生來講,他們無需對詩眼、詞眼掌握得過于深刻,中學課文涉及到的詩詞篇目中詩眼、詞眼不會太復雜,高考考查也一般以煉字題出現(xiàn)。
中學生所接觸到的古詩詞,詩眼、詞眼一般是作品中的某個字,詞性一般為動詞或形容詞。例如,初、高中課文涉及到的兩首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與《沁園春·長沙》,詞眼就是動詞“望”和“看”,在這兩個動詞詞眼統(tǒng)領之下的七句,都是作者所見之景。又如初、高中課文涉及到的三首李清照的詞作——《武陵春》《醉花陰》《聲聲慢》,它們的詞眼都是情緒性的形容詞“愁”字。由于中學所接觸到的古詩詞詩眼、詞眼的詞性變化不大,所以學生們在做判斷時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偏差。初中生與高中生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詩眼、詞眼本身的特點及與作品之間關系的分析鑒賞上。因此在教學中,初中可以偏重于對詩眼、詞眼的判斷,提升學生的敏銳度;高中可以偏重于學生對詩眼、詞眼的分析鑒賞。
因語文課堂教學是生成的,因此教學方法也將靈活多變。本文探討了五種實現(xiàn)初高中古詩詞銜接教學的基本方法,真正的初高中古詩詞銜接教學運用的方法會更豐富多彩,筆者也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