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燦
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生理開始慢慢定形,在這一階段,他們既要接受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觀,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包括幾個方面:
語言建構和運用: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核心素養(yǎng)的一項基本內容,要求學生能夠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文本,通過恰當的語氣、語言來交流,為寫作、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語文授課時,要高度重視學生思維的鍛煉和提升,只有這樣,他們方可對文章產生透徹的感悟;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材的文章中,蘊含豐富的美育內容,通過此類文章的教學來培育學生的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鍛煉學生的審美想象,讓學生具備高雅的審美情趣;
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學科與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在語文授課上,要高度重視文化傳承與理解力的培養(yǎng),通過此讓學生與先賢對話,提升文化底蘊,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
審美教育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項客觀要求,關于審美教育,可以從“感悟鑒賞”、“創(chuàng)意表達”兩個角度來理解,讓學生具備積極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備發(fā)現美、感知美、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學會珍惜美好的事物。在新的歷史時代下,通過“藝術”、“設計”來提高產品質量,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項客觀要求,只有具備審美能力,方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從這一角度而言,審美教育,也是設計未來的教育,是時代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主動承擔審美教育重任,將其滲透落實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陶冶學生審美情操、鍛煉學生審美意識、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相互影響,師生只有形成正面積極的影響,才能產生正向效果,在審美教育中也是如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屬于教學主體,也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構建者,要提高審美教育的質量,教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審美素養(yǎng),方可在課堂上讓學生感知美和創(chuàng)造美。語文這門學科,具有豐富的感染力,蘊含著濃厚的情感,其教學主旨是為了凈化學生心靈,讓學生能夠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作為教學活動的引領者,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審美教育的質量,作為教師,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擺正心態(tài),盡可能減小應試教育產生的不利影響,消除功利化教育心理,把握好每一次培訓機會,認真學習審美教育理論,把握美的特征和內涵,提高自身的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情感體驗,語文這門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具有濃郁的人文情懷,教師的情感,能夠為作品賦予相應的情感,用獨特的手段和方法凈化學生的心靈,將美傳遞給學生。
在高中階段的審美教育中,教材是一個最重要的參考,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佳作,涉及審美的各個層次,如社會美、人性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審美價值,只要教師細細挖掘,便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是開展審美教育的一項最佳載體,作為教師,要關注教材中的審美內容,仔細挖掘,以此為基礎來開展審美教育,豐富學生的審美思想,讓審美教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界各種物質所呈現的美,如:在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作者從多個角度描寫了天姥山的巍峨高聳,呈現了天姥山的磅礴氣勢和高大形象,這些描寫氣勢豪邁,給人一種興奮、愉悅的感受。在授課時,細細挖掘其中的自然美,并通過多媒體、微課等現代信息技術再現天姥山的真實狀態(tài),自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行為美
行為美屬于社會美的一種類型,即人在生活中,舉止和行為呈現的美。如《離騷》中屈原視死如歸的行為;《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堅定果敢的行為;《蘇武傳》中蘇武正義凜然的行為等等,這些均是崇高的行為美。在授課時,通過此類內容的傳遞,引導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體驗和感受,讓學生收獲更多。
3.性格美
性格美是人的氣質、品德和才能之美。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不服藺相如,多次對其侮辱,但是,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并沒有與他爭位,后來,廉頗十分感動,親自負荊請罪,建立了刎頸之交,體現出藺相如大氣大度的性格特征,這便是心靈美的突出反映。
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對于他們的認知過程、認知能力具有重要影響。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活動,還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審美教學情境,合理的情境能夠激發(fā)出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審美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大幅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在講解關于《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即可為學生播放《紅樓夢》中的經典視頻,讓學生來自己體會其中的禮儀和審美情趣。目前,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式多種多樣,多媒體、微課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在備課時,提前通過網絡來下載視頻資源,在多媒體中播放,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還可以結合教材的插圖和內容構建藝術化審美課堂,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聆聽高雅音樂、品鑒精美的圖畫,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可以插入荷塘月色的歌曲和插圖,并為學生朗讀朱自清先生的其它代表作,讓他們來品味作者用詞的精妙,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內容,感悟其中的繪畫美和音樂美,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表演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小說和戲劇,都適合采用這種方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曹禺的《雷雨》、沈從文的《邊城》等等,都可以編排成表演活動,通過表演活動,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讓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形象,讓學生直接走入人物內心,感同身受,對于審美教育的實施也大有裨益??傊?,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生與文本更加貼近,優(yōu)化他們的審美情感。
雖然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審美內容,可講的內容也很多,但是教學時間有限,如何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處理好文本內容,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來達到教學目的,滿足學生的認知要求和審美心理,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教材作品的內容也要區(qū)分好審美教育重點,有的作品適合開展審美教育,有的作品則不太適合。作為教師,要清晰知曉具體的切入點,最佳切入點便是能夠彰顯人物性格或者審美意境的內容,如文章的結構美、語言風格美、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個性化的神態(tài)、語言或者動作等等。不同文體,適合的審美教育方法不同,在小說的審美教學中,可以著眼于人物語言和人物的性格;在散文中,則可以通過意境來開展審美教育。不同的作家,他們的審美切入點也有所不同,如:魯迅先生,他的語言犀利、思想深邃,可以通過人物命運來品讀語言魅力;朱自清的文筆細膩,在審美教育時,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語言特色;白居易的作品,則更加側重于節(jié)奏美和音樂美。總之,審美教育要做到化繁為簡、關注細節(jié)、以小見大,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和深入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提供了更高要求,審美教育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出語文在審美教育上的優(yōu)勢,順應新課改的要求,主動滲透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作為教師,要發(fā)揮出自身在語文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