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本體之真: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xué)對視覺寫實的超越*

      2020-02-23 13:18:17劉連杰
      關(guān)鍵詞:邵雍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畫論

      劉連杰

      (云南師范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寫實”概念是經(jīng)日本傳入中國的西方舶來品,盡管從其傳入之初就已經(jīng)中國化,但卻是以西方文藝復(fù)興以來的古典繪畫美學(xué)寫實觀念為標準,強調(diào)透視、解剖、光影等造型原理,在畫面中刻意營造逼真的視錯覺,實質(zhì)是從事物本身轉(zhuǎn)向視網(wǎng)膜映像的再現(xiàn),最終偏離了趨向事物本身的寫實意志,(1)劉連杰.一己之見:西方寫實繪畫的視覺機制與哲學(xué)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19,(3).成為“小己主觀地位的遠近法”,(2)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48.是“人站在一個固定地點看出去的主觀景界”(3)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1.。以此來衡量中國傳統(tǒng)繪畫是否寫實,甚至認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不重視“師法自然”的寫實,而是強調(diào)抒發(fā)主觀性情的“寫意”,實在有失公允。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xué)具有更強烈的趨向事物本身的寫實意志,但不同于西方透視畫法對視網(wǎng)膜映像的逼真再現(xiàn),它始終警惕視覺的主觀性,強調(diào)超越視覺局限性的本體之真。

      一、“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xué)對視覺局限性的批判

      事物需要通過視覺顯現(xiàn),但事物并不僅僅停留為視覺景象。知覺心理學(xué)的研究發(fā)現(xiàn),視覺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或側(cè)面,正是因為事物具有對視覺隱藏起來的豐富性,事物才能超越視覺景象而作為一“物”在視覺之外獨立存在。正如梅洛-龐蒂所說,應(yīng)該區(qū)分“由諸透視外表構(gòu)成的層次和它們所呈現(xiàn)的事物的層次”(4)梅洛-龐蒂.行為的結(jié)構(gòu)[M].楊大春,張堯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286.。事物并不封閉于視覺之中,不會在視覺中被消耗殆盡,視覺也不可能完全占有事物,視覺總是已經(jīng)先行接受了事物的召喚和引導(dǎo)。因此,用視覺標準來衡量事物的真實性,恰恰是緣木求魚,從事物本身的立場而言,視覺恰恰是有局限的。

      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發(fā)現(xiàn)了視覺的這一局限性,并從哲學(xué)高度進行了批判。《莊子·秋水篇》指出:“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5)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563.視覺會受空間、時間和成見的影響,而偏離事物本身的方向。而封閉于視覺之中的人,往往會盲目相信視覺而不自知,“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6)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561.對此,莊子還著重講述了“埳井之鼃”(趙諫議本作“埳井之蛙”)的寓言,后人由此演繹出了“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如果將之與西方繪畫透視寫實觀相比較,這一寓言就會具有更為豐富的意蘊。蛙在井底之所見,乃是由蛙眼與井口直徑形成的錐形空間,這極似西方透視法的小孔成像空間,即暗室中由小孔投射進來的光線所形成的明亮的錐形空間。蛙離井口越近,視域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總之,景象會根據(jù)視點的變化而變化。而在井外的東海之鱉則不同,它向埳井之鼃講述的是一種超越時空局限的景象。東?!安粸轫暰猛埔?,不以多少進退”(7)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598.,始終保持為自身。從事物本身出發(fā),“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8)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577.,這種大小觀不能用透視中的遠近法來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xué)獨特的觀物方式。因此,不是用視覺來裁剪事物,而是應(yīng)該讓事物來引導(dǎo)視覺。

      視覺的局限性在觀大物時尤其明顯,南朝時期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9)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83.眼睛只能看見山水大物的局部,這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成了一個問題,而作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遠近法才得以被提出,即“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于方寸之內(nèi)。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10)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83.也就是說,這里的遠近法不是一套可以獨立于事物本身的透視法則,它為表現(xiàn)山水的整體之形服務(wù),只有采用推遠法,才能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山水大物的整體面貌。可見,這只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切不可以不變應(yīng)萬變,更不可畢其功于一役,因為這種遠近法同樣是有局限的。與宗炳同時期的王微就指出:“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11)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85.視覺是有局限的,所見并不周全,但何以會不周全,當(dāng)代卻多有誤解。陳傳席將“太虛”解釋為想象之物,認為眼睛看不見想象之物,故所見不周,而山水畫既要畫想象之物,也要畫眼見之物。這種解釋既無哲學(xué)思想的印證,在王微全文中也極顯牽強?!疤摗币辉~出自《莊子·知北游》,王微之前東晉孫綽《游天臺山賦》有“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句,韓伯康獨創(chuàng)“大虛”理論以釋《易傳》,王微之后梁代沈約《均圣論》有“天地之在彼太虛,猶軒羲之在彼天地”句,均指萬物存在于其間的虛空,是至大無外的整體。實際上,對“所見不周”的解釋,被王微稱贊為“縱漭瀁之極”的莊子早有論述,即“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12)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572.,看清細節(jié)就看不見整體,看見整體就看不清細節(jié)。王微指出“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乃是提出繪畫應(yīng)對這一問題的策略,即“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13)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85.,既要遠畫山水的整體,又要近畫山水的局部。這是對宗炳遠近法的補充和超越。

      王微的這一觀物方式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同樣指出了“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的局限性,認為“真山水之風(fēng)雨,遠望可得,而近者玩習(xí)不能究錯縱起止之勢。真山水之陰晴,遠望可盡,而近者拘狹不能得明晦隱見之跡”。對此,他提出的解決辦法與王微一脈相承,但更具操作性,即“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14)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34~635.落實到畫面,他要求“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shè)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近尋也。旁邊平遠嶠巔,重疊鉤連縹緲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15)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40.遠望以畫出整體山川的來龍去脈,近觀以畫清局部山川的溪流林木,方得視覺之周全。

      西方透視畫法截斷視覺投向事物本身的目光流,停留于視網(wǎng)膜映像中的視覺景象,甚至師法遵循機械光學(xué)原理的鏡中影像,將視覺景象或鏡中影像等同于事物本身,而中國傳統(tǒng)繪畫則強調(diào)更為完整、投入到觀看行為中去的視覺全景。正如明王履在《華山圖序》中所言:“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16)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708.“師心”即擯棄常法,“師目”即遵循目光之流,“師華山”即讓目光之流接受事物本身的引導(dǎo)。西方透視畫法往往停留于“師目”,而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將“師目”進一步延伸到“師華山”,更強調(diào)對事物本身的實寫,而不只是對視網(wǎng)膜映像的復(fù)制。

      美國學(xué)者高居翰指出,“中國人向來便不在戶外作畫”(17)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fēng)格[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23.,但這并不影響中國人“師法自然”,只因中國畫不膠著于視點,依據(jù)事物本身的需要而不斷地遠望近觀,這就不像西方透視畫法那樣有一定法可依,而只能“目識心記”“不可定取”。當(dāng)然,如何能夠?qū)⑦@些“不可定取”的各種視覺景象,按照事物本身的要求,在畫面中組織起來,也就不那么容易了。西方透視畫法雖然也會在視點上精心選擇,但一旦選定,往往會以遠寫遠、以近寫近,有光學(xué)成像的定法可依。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來說,因為視覺景象分散,事物本身的統(tǒng)一性就只能“主乎意”,正如郭熙所言:“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以一之,不精則神不?!劂∏谝灾苤?,不恪則景不完?!?18)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33.雖“主乎意”,卻不是一任性情的現(xiàn)代“寫意”,而是“凡經(jīng)營下筆,必合天地”(19)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42.,即合于事物本身。

      總之,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寫實意在于超越視覺景象直指事物本身,不在視點問題上膠柱鼓瑟,也不因視覺中介而守指忘月,正如宗白華所說“這是全面的客觀的看法”(20)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1.。

      二、“叩其兩端”“允執(zhí)其中”: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xué)對視覺主觀性的超越

      事物本身存在于視覺景象之外,但又要通過視覺景象顯現(xiàn),這必然使之帶有人的主觀印跡。從視覺方面而言,任何一個視覺景象都不可能窮盡事物本身,事物本身總在召喚著視覺變換視點,通過不斷超越單個視覺景象的方式走向自身,保證自身的客觀普遍性。

      對視覺局限性具有清醒認識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在視點問題上更是強調(diào)要順應(yīng)事物本身的召喚,不封閉于單一視點的視覺景象中,善于在視點的變換中、在各個視覺景象之間的側(cè)面關(guān)系中顯現(xiàn)事物本身的客觀普遍性。

      孔子云:“叩其兩端”(2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0.“允執(zhí)其中”(2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93.?!斑灯鋬啥恕?,即不執(zhí)于一端,“允執(zhí)其中”不是簡單地找出“中點”,正如孟子所言“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如果把“中”僅僅理解為“中點”,“執(zhí)中”就仍然是執(zhí)于一點,同樣會“舉一而廢百”。這里最關(guān)鍵的是“權(quán)”,按朱熹的解釋,“權(quán),秤錘也,所以稱物之輕重而取中也”。(2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7.秤錘的作用在于保持秤桿的平衡,保持平衡即為“取中”,但“中”并非一固定之點,需要根據(jù)所稱之物的輕重而變動?!扒以囇砸粡d,則中央為中;一家,則廳非中而堂為中;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為中”,“中”需要根據(jù)事物的整體關(guān)系來確定,如果“執(zhí)中而無權(quán),則膠于一定之中而不知變,是亦執(zhí)一而已矣?!薄斑灯鋬啥恕?,作為哲學(xué)隱喻,就是要在對兩點的權(quán)衡中超越任何一點,不局限于任何一點。執(zhí)于一點易,在兩點的側(cè)面關(guān)系中超越任何一點難,因而程子認為“中字最難識,須是默識心通”(2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7.。

      孔子的“執(zhí)中”思想被朱熹作為“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2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即《中庸》。子思認為舜之治就在于能夠“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即“不自用而取諸人也”,(2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權(quán)衡各家意見,方能善政。孟子據(jù)此批評了楊子“取為我”和墨子“取為他”的觀點,雖立場不同,卻都偏執(zhí)于一端。他認同“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2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6.”的做法,就其視覺意義而言,就是要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超越單一視點之所見,以顯物象之真。

      那么,人是否能夠超越單一視點之所見、特別是一己之所見呢?《莊子·秋水篇》中有一段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28)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606~607.

      惠子認為,莊子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視點而知道魚的快樂,而莊子認為惠子此言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你又不是我,怎么就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能知道我不知道魚之樂,即使在后來的辯解中也至少知道我非魚,那么,我為什么就不能知道魚之樂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惠子的觀點自然難以站得住腳。這樣,莊子以近乎詭辯的方式反證了人是可以超越自身立場的,至少惠子你不能證明人不能超越自身立場嘛。盡管人只能立于“我”之一端,但同樣可以“叩其兩端”。

      “叩其兩端”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直觀體現(xiàn),就是“路看兩頭”(29)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96.,如果依單一視點的透視法來畫,路只需看一頭就行,近寬遠窄,而如果看兩頭,則既要考慮從這頭看到的景象,又要考慮從那頭看到的景象,透視法就不足取了,因而中國畫中的路往往是遠近同樣寬窄的。這不是因為不懂透視法,而是其寫實觀念的不同所致,中國畫更強調(diào)超越單一視點直指事物本身,在多個視覺景象的側(cè)面關(guān)系中求取物象之真。董其昌畫樹“須四面取之”(30)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第5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141.,王維要求“石看三面”(31)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96.,郭熙認為“山有三遠”(32)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39.,均有此意,只有通過“目所綢繆”,對事物做多角度的觀察,才能更全面客觀地表現(xiàn)事物本身。對此,中國畫史上曾經(jīng)還有過一段著名的公案。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記載:

      李成畫山上亭館及塔樓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說以謂“自下往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羧嗽跂|立,則山西便合是遠境,人在西立,則山東卻合是遠境。似此如何成畫?李君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豈在掀屋角也?(33)沈括.夢溪筆談[M].長沙:岳麓書社,2004:121.

      “仰畫飛檐”就是采用“自下往上”的固定視點,所畫只是單一視點之所見,沈括將這種畫法譏之為“掀屋角”,認為李成不懂中國畫法。其理由正在于事物本身并不封閉于某個單一視點之中,如果從東邊的視點來看,則山之西邊的景色為遠景,按遠近法理應(yīng)畫得更小,但如果從西邊的視點來看,則山之東邊的景色卻變?yōu)榱诉h景,應(yīng)當(dāng)畫得更小才是。如果兩個視點都固執(zhí)于自身的視覺景象,這畫就沒法畫了。

      沈括的批評恰恰說明了中國畫所要表現(xiàn)的乃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視覺景象。關(guān)于這一點,五代時荊浩在《筆法記》中說得更為明確,他對繪畫中“屋小人大”“樹高于山”的現(xiàn)象進行了嚴厲地批評,認為這是“有形病”。如果從視覺景象而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西方透視畫法中可謂比比皆是。但中國畫認為這只是偶然形成的視覺景象,而非事物本身,因而荊浩要求畫家“須明物象之源”。所謂“物象之源”,即要從事物的視覺景象返回事物本身這一源頭,站在事物本身的立場上描繪事物。針對“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的錯誤認識,荊浩認為,“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zhí)華為實。若不知術(shù),茍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34)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605~607.“度物象而取其真”,事物本身是什么樣子,就應(yīng)該把它描繪成什么樣子,不能因為視覺偏好而進行選擇性地描繪(執(zhí)華為實),更不能改變事物本身的樣子(屋小人大、樹高于山)。選擇性地描繪或改變事物本身的樣子,或許可以欺騙視覺(茍似可也),但所描繪的就不再是事物本身了(圖真不可及也)。因此,“度物象而取其真”就是要超越視覺景象直指事物本身,這才是中國畫的“寫實”(“圖真”)觀念。

      正是因為這樣的寫實觀念,中國畫不局限于“人站在一個固定地點看出去的主觀景界”,而是要從多個視覺景象的側(cè)面關(guān)系中求取物象之真,反對“近大遠小”的濫用,強調(diào)“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超視覺比例。需要強調(diào)的是,事物本身并不是直接呈現(xiàn)出來,它依然要通過視覺景象才能呈現(xiàn),但又不局限于單個視覺景象,而是在多個視覺景象的側(cè)面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這就需要在多個視覺景象之間“叩其兩端”而“取其中”。也就是說,并不存在一個可以作為繪畫寫實的衡量標準的現(xiàn)成的事物本身,這就使得在多個視覺景象之間“取中”成了一種哲學(xué)智慧,而非機械復(fù)制。有了這一認識,再思張璪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35)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19.,才更能悟得其中三昧:只有“外師造化”,讓視覺接受事物本身的召喚、引導(dǎo),才能“中得心源”;同樣,只有“中得心源”,運用哲學(xué)智慧,方能在多個視覺景象的側(cè)面關(guān)系中超越視覺景象“外師造化”。宗炳講繪畫當(dāng)以“應(yīng)目會心為理”(36)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83.,一“應(yīng)”字揭示出了事物本身對視覺的召喚,而畫家在對這一召喚的回應(yīng)中心有所會。

      三、“以物觀物”:從視覺之實到本體之真

      為了克服視覺的局限性,超越“屬我”的視覺景象,中國哲學(xué)進一步提出了“以我觀物”和“以物觀物”的區(qū)分。北宋邵雍認為:“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性者,萬物之所以為萬物也,萬物受性于天而各為其性?!?37)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2.只有“以物觀物”“不立私意”(38)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66.“從天不從人”(39)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47.,方能盡物之性;反之,一任自我,遮蔽物性,則是“以我觀物”。所謂“任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昏矣。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40)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2.“因物”而不“任我”是中國哲學(xué)直指事物本身的基本思路。

      那么,如何才能“因物”而不“任我”呢?邵雍提出了兩條基本路徑。一是“反觀”,即超越自我站到事物本身的立場中去,“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41)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49.“理”即物性,重物性即為“貴中”,所謂“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42)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4.。要做到從事物本身的立場出發(fā),而不是從事物本身之外的立場出發(fā),就要“虛心”,進入無我境界,“虛心”方能“待物”“不我物,則能物物”(43)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2.。以物為衡量標準,而不是以我為衡量標準。正如同一弓,無力者以為弓強,有力者以為弓弱,就是“我物”;不以我力之有無來衡量弓之強弱,方能使“物各付物”,是為“物物”。在邵雍看來,觀物就要“利物而無我”(44)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4.,我退物進,我進物退,因此,“我”只能“藏而用之”,猶如“道生天地萬物而不自見”(45)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43.,如執(zhí)著于“我”,則猶如“恃刃之利而求割乎物,則刃與物俱傷矣”(46)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69.。

      二是“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47)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49.,不局限于我的視點,學(xué)會從他人視點觀看,方能得物之真。這仍然是為了“因物”,由于觀不可能脫離視覺而直達物,物只能通過視覺呈現(xiàn),但視覺的“屬我性”容易造成“我執(zhí)”,引入他人視覺,既能利用視覺中介,又能消除“我執(zhí)”。同樣,我的視覺也能消除他人視覺的“他執(zhí)”,將我的視覺和他人視覺都放回“物”的位置上,做到“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與人皆物也”(48)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49.,從而實現(xiàn)“以物觀物”。而我之所以能從他人視點觀看,保證他人視覺與我之視覺對物的同等有效性,乃是因為我之視覺與他人視覺均本于物(之所以有我之視覺與他之視覺,乃是因為物具有可從不同角度來觀看的各個側(cè)面),接受事物的召喚與引導(dǎo),“人與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49)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2.。“我與人皆物”,才能不凌駕于物,接近物,與物相通,“不立私意”地去表現(xiàn)物。

      “以物觀物”即“不立私意”,人之用情,同樣如此。西方文化重移情,先有一己之情,再移之于物,中國文化重“感”情,“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50)鐘嶸.詩品譯注[M].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1998:15.,情根于物,是“物情”。情之由來,在中國文化中與西方正好相反,先有情,然后才能移情于物;先有物,然后才能感物而生情。感物而生情,不是將一己之私情涂抹于物,而是“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發(fā)而中節(jié)者也”(51)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2.。人之有情而不任我,才能不“我物”而“物物”。與事物本身召喚視覺一樣,情也是對事物召喚的回應(yīng),“應(yīng)物”方能“中節(jié)”,符合事物本身。

      從“以物觀物”的立場出發(fā),中國畫強調(diào)“以形寫形,以色貌色”(52)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583.,所寫之形色并非視覺景象中的形色,而是事物本身之形色。明代徐渭認為,“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猶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视嘤诖吮局匈v相色,貴本色,眾人嘖嘖者我呴呴也?!?53)徐渭.徐渭集(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3:1089.“本”為木之根,物之源,“相”從目從木,指以目接物,如果局限于視覺景象,即為“相色”,如果原物之源,乃為“本色”。繪畫要“賤相色,貴本色”,就要超越視覺景象,“明物象之源”,正因如此,畫中山水要比僅僅“以目接物”的視覺景象中的真山水更加真實。董其昌感慨:“昔人乃有以畫為假山水,而以山水為真畫,何顛倒見也!”(54)董其昌.容臺集(別集卷四)[A].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32冊)[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11.王世貞在談園林時說:“世之目真山巧者,曰似假。目假之渾成者,曰似真?!?55)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五十九)[A].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82冊)[C].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773.

      中國畫不停留于視覺景象,而是力求超越視覺景象直指事物本身,正如龔賢所說:“惟恐是畫,是謂能畫”(56)朱良志.南華十六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323.,這使得中國畫沒有定法可依,無法機械復(fù)制,因而更講哲學(xué)智慧,也對畫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元代繪畫轉(zhuǎn)向“寫意”,并非現(xiàn)代所謂的一任性情,而只不過是更強調(diào)這一哲學(xué)智慧罷了。朱良志認為:“得出中國畫發(fā)展到元代就進入‘表現(xiàn)’階段的觀點,是對文人畫發(fā)展史的誤解”,(57)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331.文人畫“不是畫其相,而是顯其性”(58)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325.。但此“性”不只是朱良志所說的“生命真實”,這多少會給人以寫主觀之意的口舌,這里更重要的是物性之真。

      “以物觀物”“不立私意”“貴本色”,中國畫所追求的是事物本身的真實,即本體之真,它不同于視覺之實。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說西方古典繪畫“寫實”,也還是準確的,其對視網(wǎng)膜映像的復(fù)制就是寫物的形色之實。但20世紀之初的中國學(xué)界,在實業(yè)救國的緊迫形勢下,倉促地認“實”為“真”,如康有為在比較西方古典繪畫與中國明代繪畫時就說“彼則求真,我求不真”(59)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7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378.,這就不準確了。在中國畫中,“真”并不等于“實”,相反,太“實”或太“虛”,都是缺點,“虛實相生,乃得畫理”(60)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第12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539.。就山水畫而言,“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臺”(61)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807.,做到實處不窒,虛中有物。但這并不妨礙中國畫具有強烈的求真意志,對于中國畫來說,“真”高于“實”,“實”只是呈現(xiàn)于視覺景象中的形色,而“真”超越視覺景象直指物性,即物之為物的根本。荊浩認為“木之生,為受其性”(62)荊浩.筆法記[M].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4.,松、柏各有其性,而繪畫能盡物之性,方可謂“圖真”。清代石濤強調(diào)繪畫“其在氣”(63)石濤題自畫松[A].玉幾山房畫外錄·卷上[M].上海:上海神州國光社民國九年:8.,其獨創(chuàng)“一畫”論,正是要究“眾有之本,萬象之根”(64)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147.。西方寫實畫法強調(diào)明暗遠近,而石濤認為視覺景象中的明暗遠近并非事物之本,在他看來,“天地渾融一氣,再分風(fēng)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事物的“明暗高低遠近”只是天地一氣的派生,天地一氣才是事物之根本,“一畫”之法正是為表現(xiàn)作為事物之根本的天地一氣而立,所謂“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65)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147.。

      總之,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xué)強調(diào)超越視覺景象的“屬我性”,將人放回世間之物的本然狀態(tài),滌除主觀之意,虛而待物,不將一己之意凌駕于物之上,保持物之所以為物的本然狀態(tài),在“以物觀物”中追求“無我之境”,正如王國維所言:“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66)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這是繪畫的最高境界,其所呈現(xiàn)的不是一己之見的視覺之實,而是物之為物、物之所由的本體之真。

      猜你喜歡
      邵雍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畫論
      “中得心源”與“心物熔冶”——論唐至近代畫論的師心論轉(zhuǎn)向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56
      畫論·園林·水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48
      中國畫論中的“逸品”本義辨析
      國畫家(2022年6期)2022-11-25 03:35:58
      邵雍及其的洛陽園林書寫
      有話不妨直說
      津門畫派畫家作品
      國畫家(2017年3期)2017-06-05 14:52:49
      中日六位作家與中國畫論西傳——以謝赫六法為例
      詩書畫(2016年3期)2016-08-22 03:17:58
      論邵雍思想之結(jié)構(gòu)、來歷與其數(shù)理論、觀物說對于理學(xué)之影響(三之一)
      初次在外過夜
      圣誕禮物
      长丰县| 阜南县| 沈丘县| 临沧市| 鄂托克前旗| 西宁市| 台州市| 丹棱县| 西昌市| 富蕴县| 溧阳市| 昭通市| 咸丰县| 改则县| 惠水县| 黄冈市| 白水县| 平山县| 永嘉县| 密山市| 乌兰察布市| 申扎县| 甘肃省| 昌宁县| 新余市| 青浦区| 金山区| 防城港市| 拜泉县| 和静县| 高唐县| 奉贤区| 通辽市| 开平市| 永吉县| 灵台县| 康马县| 洪泽县| 南城县| 乐安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