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瓊芳 仇龍
(1.內蒙古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在技術賦權時代、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公眾接收、接受信息的自主權、選擇權越來越明顯地處于“自控”狀態(tài),其對大時代的大主題關注程度如何、參與意識怎樣很難有強制性的把控,正如我們可以把駿馬良駒牽到水邊卻難以強制它喝水一樣,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具備“軟控制”的表達能力——媒體的內容表達能夠具備自然而然的吸附力,讓受眾水到渠成地與媒體傳播內容形成對接、共融,達成情感的共鳴、觀念的一致、理念的共生。
這一點在2019年3月涼山森林火災撲救的信息傳播過程中顯而易見。3月30日18時,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發(fā)生森林火災;3月31日下午,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30名撲火人員失去聯(lián)系;4月1日18時30分,確認30名撲火隊員犧牲,遺體已全部找到。此消息在中央媒體微信公眾號得到證實后,網(wǎng)友留言高度共情——“悲痛”“痛惜”,之后迅速達成全國火災預警防燃施策的共識。同時,隨著撲火細節(jié)諸如滅火英雄逆行的最后背影以及“接英雄回家”的現(xiàn)場等信息的傳播,尤其是30名撲火隊員個人信息的公開,公眾的集體情感在“悲”“敬”中達到相當高度,繼而出現(xiàn)了符合公眾情感期待的充滿悲情力量的理性之舉:國家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在撲救四川涼山木里森林火災中英勇犧牲的30名同志為烈士。至上的榮譽是對烈士家屬的安慰,也是對公眾的安慰,同時也是實現(xiàn)官意民意相通的最優(yōu)質量的“溝通”,英雄浩氣彌漫于國土之上、民心之中,甚至一位姓劉的先生表示,自己想幫助在四川涼州大火中犧牲的湖北孝昌籍烈士汪耀峰完成未竟心愿——幫其父母在武漢購買一套住房。全國多地的消防隊員都收到了匿名的暖心快遞,公眾把對30名撲火隊員的心疼和在乎,寄托在所有消防員身上,并讓一句話流行開來:愿他們一身本領,永無用武之地——這就是最好的輿論氛圍。
以學理分析,這樣的輿論氛圍是充實而飽滿的,浸潤人心的,容易達成最大范圍的情緒感染、情感共鳴和理性共識的,這樣的氛圍之中新聞傳播效果也會是最大化的。仔細梳理會發(fā)現(xiàn),“故事”“細節(jié)”在輿論氛圍形成過程中是有很強的“充值”功能的。
不止于此類情節(jié)性較強的新聞事件,新聞媒體在營造很多重要的國家主題的輿論氛圍時,都比較重視故事的講述和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本文就《內蒙古日報》在2019年1-4月部分重大主題報道中輿論氛圍的形成進行分析。
進入2019年,《內蒙古日報》關于脫貧攻堅、全國“兩會”、“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等大主題報道不斷推出優(yōu)質作品,對形成全民知曉、支持、參與國家大事的社會氛圍奠定了重要的輿論基礎。
“講故事”能融合百姓角度和國家高度。在全國“兩會”開幕之前,《內蒙古日報》的代表委員《履職故事》專欄,既是全國“兩會”開幕前的《內蒙古日報》兩會報道的序曲,也是全國“兩會”成為全民熱點時的百姓角度與國家高度進一步融合的好欄目?!按砦瘑T履職”是欄目的定位——站在國家高度看民生,“講故事”強調對傳播效果的追求——站在百姓視角打造“媒體黏性”,讀者悅讀,就有對代表委員的信任,就會有對大政方針的理解,就會看到國家層面的努力。3月1日“拼搏奮斗新時代·我的履職故事”講述了全國人大代表、蒙牛研發(fā)人員史玉東的履職故事,就能讓百姓知道日日離不開的牛奶酸奶是研發(fā)人員基于提升食用者免疫力而不斷升級的產(chǎn)品,也通過報道中“十三五”課題看到國家對此的投入,所以,國家層面提出的“舌尖保衛(wèi)戰(zhàn)”不是空話。這樣“講故事”不但不容易引起贊歌式報道帶來的受眾反感,還會讓受眾在字里行間領悟到國家的高度與自己瑣碎的生活需求息息相關。
講故事能讓“點”“線”成“面”進而情理相生。3月4日的《給自己立下脫貧“軍令狀”》一稿,采訪對象是全國人大代表、赤峰市松山區(qū)大廟鎮(zhèn)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將趙會杰個人的性格特點、做事風格在“立軍令狀”的故事中伴隨著種植胡蘿卜、推廣中藥材行云流水般地寫出來,同時采訪對象的政策環(huán)境、生活變遷也順著“軍令狀”的線索從村黨支部書記到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呈現(xiàn)出來?,F(xiàn)實中的故事在事理中推進,報道也就有了生活邏輯,新聞故事也就具備閱讀感染力、深層說服力。完整的故事既可以是新聞報道的“貫穿線”,也可以是“大容量”報道的“吸睛點”。3月5日《內蒙古日報》推出《團結“心相連” 奮斗“手相牽”》的報道,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及的“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wěn)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殷切囑托為“針”,穿起一年來“民族團結共衛(wèi)邊疆”這條線,然后將“四語檢察官”傳遞司法溫暖的故事而且扶心又扶志的扶貧故事、“在清泉街社區(qū)做鄰居”的幸福故事、漢族聾啞兄弟在蒙古族皮雕工藝師工作室里的故事等等都“縫”在一起,形成一篇結構緊湊的報道。該報道故事多、容量大,但在結構上把一個故事作為一個小的信息單元,讀起來情節(jié)豐富還不冗長,如此“一針一線”式的結構,讓信息單元變小,稿件易讀,既有小故事的感染力,也有大主題的感召力,是典型的“情理兼具”的新聞報道。
故事中設置“懸念”可以成就傳播效果。2月18日頭版報道《盛滿溫情的愛心湯圓》,行文中設置了懸念——在看完兩個救濟與救命的故事后,尤其是看到康青能夠為母親離家出走、父親撒手人寰的兩個孩子“協(xié)調了公租房”,讀者很可能瞬間質疑其身份,之后甚至還會主觀“惡意”猜測其“背后能量”。但在看到“康青夫婦倆都是普通工薪階層,曾經(jīng)在公安邊防部隊服役16 年的經(jīng)歷,讓康青始終保持著革命軍人的愛民初心”時,會深感敬佩——既有讓人敬佩的當前身份(普通工薪階層),更有讓人認可主人公之所以如此的“歷史身份”(部隊服役過),打動人心的傳播效果就是這樣讓讀者既有“信事兒”的理由,也有“信情”的原因。
講故事能夠給報道中的金句有力支撐,利于新聞的再傳播,也就有助于輿論的擴散。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黨報,4月9日第2版《讓權力在“云監(jiān)督”下運行》就能讓讀者看到很有可看性的“權力運行”事實和“云監(jiān)督”的案例——在逃18年的涉嫌貪污犯罪的陳某芳投案自首。這樣,才能對文末金句“有大數(shù)據(jù)做支撐,權力得到規(guī)范約束,行政效能大幅提升??此粕驳拇髷?shù)據(jù)在高端‘云服務’中變得有了溫度,權力運行在‘云監(jiān)督’下也充滿了陽光‘味道’”產(chǎn)生高度認同——“大數(shù)據(jù)的溫度”“云監(jiān)督的陽光味道”這樣的“金句”因為有了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故事而更加具有傳播力——人們總愿意講述在逃犯歸案的故事——輿論也因此而呈現(xiàn)擴散之勢了。
如果說講故事可以增加新聞信息傳播的邏輯力量,那么講究細節(jié)則會讓新聞信息層次豐富并能形成傳播強勢,增加新聞傳播的可信度。
新聞報道中的細節(jié)是形成輿論氛圍的“穩(wěn)定劑”,因為典型細節(jié)中有最本質的規(guī)律,而受眾一旦有了本質規(guī)律的感受、認同,便很難改變在相應問題上的情緒、情感或認知。
“現(xiàn)場感”是細節(jié)的力量基礎,是形成輿論氛圍的前提。2月8日頭版的脫貧報道《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中“好政策在自己家的落實,讓老溫對黨、對國家充滿信心。他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學在心里,記在心間,一些話語甚至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王素瓊招呼她的小豬”,都有著“老溫”如在對面、王素瓊徑直走向豬舍的“現(xiàn)場感”。這樣的“畫面”就能讓讀者看到真實的脫貧而不只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也不只是概念傳遞的脫貧,致富也是實實在在的致富,不是列數(shù)字不是官方定性類的表述,用典型的事實細節(jié)夯實傳播力量的基礎,是形成輿論氛圍的前提。
新聞細節(jié)撐開傳播力的拓展空間,利于輿論氛圍的彌漫。1月16日頭版的《現(xiàn)代化煤化工示范基地的前世今生》這樣寫道:“那時這里一片荒蕪,連一條便道也沒有。我們先期10 多個人穿著黃膠鞋、迷彩服每天步行幾公里有時十幾公里到老鄉(xiāng)家做征地拆遷和開發(fā)建設動員工作?!刻焖耐量活^、吃的老鄉(xiāng)飯、出行兩條腿、辦公沙土堆。一住就是1 年多。2005年上半年,這里建成一條長8.5公里的快速路,打通了同外界的交通聯(lián)絡……”,這段采訪內容讓人印象深刻。被采訪對象精彩的描述極具畫面感,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很大,順利將讀者帶進“當年”的情境之中,而讀者的想象空間恰是傳播力的拓展空間。就該報道而言,就是關于改革開放四十年內蒙古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輿論氛圍的彌漫。
細節(jié)透出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讓輿論氛圍穩(wěn)而有力。形成輿論氛圍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影響認知,獲得價值觀認同,而這樣的深度認同需要在認同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就如1月8日第10版《種沙柳是最重要的事》中所言:“當時村民家的屋門都向里開,沒有向外開的。因為屋門向外開,如遇上沙子堵門,人都出不去”,如此三言兩語讓讀者對沙進人退時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有直觀的認識,不費筆墨卻印象深刻,也就會對生態(tài)治理產(chǎn)生價值認同,積極的生態(tài)輿論自然就穩(wěn)穩(wěn)地占據(jù)人心了。
新聞報道中的社會生活細節(jié)能夠為重大主題的輿論氛圍增加“人情黏度”。在全國“兩會”的報道中,把“兩會”精神寫進日常生活的新聞更有人情黏度——因為新聞中符合事實的人情味兒讓輿論氛圍更具有情感凝聚力。“兩會”議案提案通常是以百姓生活為原點而生成的,將“兩會”精神寫進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濃縮進兩會,這就是“兩會”報道吸引人的所在之處。3月9日《內蒙古日報》第5版的《鄉(xiāng)村振興有產(chǎn)業(yè)有顏值更有活力》將鄉(xiāng)村生活的形勢、細節(jié)都融入在稿件中,有“三農三牧”的藍圖,也有村頭廁所的落實,這樣事關國是民生的“大會”加上有關百姓吃喝拉撒的“小事”,才是滿足讀者既要宏觀又要細節(jié)的信息需求,其中更具有黏性的就是農村廁所這樣的社會生活細節(jié)?!梆ぁ痹谟谒前傩丈钪袩o處不在的,公眾對相關問題解決的關注度、期待值都很高。
當然,好的細節(jié)還需要在最適合的背景信息或版面結構之中呈現(xiàn)。“生態(tài)主題”稿群在3月15日《內蒙古日報》版面上成為亮點之一,頭版《(引題)我區(qū)確定今年營造林和種草任務目標(主題)營造林1290 萬畝種草3000 萬畝》用硬實的數(shù)據(jù)表達了內蒙古對“兩會”精神堅實篤定的落實,也展示了國家頂層設計在因內蒙古而宜的生態(tài)建設方面的強大推動力量;第5版的報道《郭艷玲代表:調動牧民保護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則是針對內蒙古生態(tài)保護提出具體到“項目區(qū)”“牧戶”的進一步落實建議;尤其是融媒體作品《一滴水的生態(tài)暢游》在版面的“鏈接”,從版內來看,是詩意表達、是清新風格,掃二維碼鏈接則是滿屏的清透和活力,閱讀體驗舒適且有生態(tài)勵志之意。將社會生活細節(jié)——在生態(tài)恢復中對草原上的牧戶如何進行獎補——與生態(tài)主題稿群配置在一起,層次清晰,有行動、有問題、有策略、有愿景,報道充分,效果也就值得期待了。
在當前自媒體發(fā)展快速、傳統(tǒng)媒體融合加速的時代,能夠形成社會熱點的新聞層出不窮,輿論氛圍的更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讓輿論氛圍有質量地存在并起到預期作用,就需要在新聞傳播內容上發(fā)力。事實證明,新聞報道中的故事和細節(jié)是很好的發(fā)力點,其對于輿論氛圍的“充值”功能既表現(xiàn)在輿論氛圍形成階段,也體現(xiàn)在輿論氛圍持續(xù)、進而到“化心”階段。如果要讓新聞報道形成具有深刻社會影響的效果,必須在稿件的整體結構布局中講出好故事,安排好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