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潔
因果分析在議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朱清潔
(延邊第二中學,吉林 延吉 133000)
在議論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借助“原因型魚骨圖”發(fā)現事物的原因,并運用層層追問、內外因相結合以及假設推求的因果分析法,多層面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不僅可以獲得準確而深刻的立意,而且能夠深入而辯證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與敏捷性。
高中語文教學;議論文;寫作;因果分析
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說“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分析、論證是說理的核心”[1]。然而,當前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大面積雷同,觀點加材料,事例加結論,缺少分析、論證的種種問題卻普遍存在。尤其是高一學生對議論文的認識一知半解,他們構思議論文的方式往往是先想有哪些事例可用,對于素材積累有限的學生而言,如果想不到合適的事例,就生搬硬套,只說事,不說理。另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很多學生審不準題。因此,對于思維活躍的高中生而言,我們有必要幫助他們調整思維方式,在議論文寫作訓練中學會分析、論證,能夠有理有據、有條理、有深度地說理。
魚骨圖是一種發(fā)現問題根本原因的思維工具,所以也可以稱之為因果圖,分為問題型、原因型、對策型三類。其中原因型魚骨圖可以應用于作文教學,幫助學生分析作文材料,拓展思維,理清思路,準確立意。
在議論文的寫作教學中,指導學生繪制原因型魚骨圖,用魚骨圖直觀地展示他們的思維路徑。學生從概括作文材料的結果出發(fā),針對結果提出問題,并寫出能夠想到的所有原因,然后分析、篩選,明確主要原因,最終從主要原因切入,確定準確而較為深刻的立意。下面是一則作文材料: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yǎng)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2]
上述材料的結果可以概括為:“根本沒有飛的愿望的鷹飛了起來。”由此提出問題“為什么一只根本沒有飛的愿望的鷹飛了起來?”學生可以通過繪制原因型魚骨圖的方式發(fā)現問題產生的原因。首先畫一條主干骨及魚頭,將要探討的問題“為什么一只根本沒有飛的愿望的鷹飛了起來”寫在魚頭之上。然后畫出魚的大骨,一般畫二到六條大骨。這些大骨是問題產生的原因。接著盡可能多的找出可能的原因,例如“主人逼迫”“處境危急”“求生欲望”“成年鷹的本能”“危機喚起潛藏的力量”等。將所有原因整理出來,去除重復和沒有意義的原因,將保留的原因分別填入幾條大骨,然后逐一分析,最終確定“危機喚起潛藏的力量”才是更深層、更主要的原因,更適合作文章的立意。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寧可找一個因果的解釋,不愿獲得一個波斯王位。”[3]可見因果分析的重要性。因果分析,就是通過分析,確認事物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議論文是說理的文體,說理就是辨析事物的存在規(guī)律及因果關系。議論文的說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追問到底”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管理上廣泛推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對分析作文材料很有借鑒意義。例如,豐田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發(fā)現一條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于是,他與工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因果追問:機器為什么不轉了?因為保險絲斷了。為什么保險絲會斷?因為超負荷而造成電流太大。為什么會超負荷?因為軸承枯澀不夠潤滑。為什么軸承枯澀不夠潤滑?因為油泵吸不上來潤滑油。為什么油泵吸不上來潤滑油?因為抽油泵產生了嚴重磨損。為什么抽油泵產生了嚴重磨損?因為油泵未裝過濾器而使鐵屑混入。[4]
經過五次連續(xù)地追問“為什么”,最終的原因也就找到了。給油泵裝上過濾器,再換上保險絲,機器就正常運轉了。如果沒有這樣的層層追問,僅僅換上保險絲,雖然機器可以立即運轉,但不久還會停轉。
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每一次追問都是一次因果分析,所以對于有多重因果構成的事件,不能只停留在某個因果層面,應當一層一層追問下去,直到找到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將這種層層追問的方法應用于議論文審題立意的指導教學。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分析寓意型作文材料,這類材料言簡義豐,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發(fā)現深層意蘊。例如下面一則作文材料:
一只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開始它想東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計劃,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后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
從故事結局出發(fā),層層追問:為什么蝸牛最后死在了草叢中?因為它什么也不肯干。為什么它什么也不肯干?因為它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想做的事情做不成。為什么它想做的事情做不成?因為他把目標定得太大,不切實際,最終一事無成。
顯然,越深層的原因就越能說明問題的實質,就越有說服力。層層追問的因果分析法特別適用于單則材料、單一角度的作文的審題立意。不過,即使作文材料復雜、角度眾多,但最終還是要選擇一個角度立意,此方法同樣適用。
層層追問可以實現立意的深刻,也可以開拓論證思路,保證思維連貫而有條理。從本質上講,寫作也是尋求真理的方式,層層追問可以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推向深入,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根本原因,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原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離不開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因此,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具體而言,內因就是行為者內在的因素,包括個人能力、行為動機、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和努力程度等。外因則是行為者的外部因素,如生存環(huán)境、家庭狀況、人際關系、時代背景、社會風氣等。
內因是事物成因中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議論文寫作角度的首選,由內因切入立意,能夠彰顯文章的深刻性。當然,若從外因切入立意,則會顯得角度新穎,分析準確,也絕不失深度。例如,由吳京導演并主演的《戰(zhàn)狼Ⅱ》,從2017年7月27日上映第一天,就伴隨著影史各項紀錄的不斷刷新與超越。探究其火爆的內因和外因,我們會發(fā)現,檔期選的好、各方宣傳到位、演員片酬要得少,這些外因不可或缺,而制作精良這一內因更是電影獲得高票房的不二法則。
這種內外因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可以運用在議論文的具體論述中。但要注意,分析論證時,不是簡單地將內外因一分為二,而是以一方原因為主,另一方原因為輔,在內外兼顧的基礎上,或側重內因,或側重外因,這樣,既能見出深度,又可富于思辨性。例如,在闡述“抱怨”的原因時,我們可以這樣寫:青年人本該充滿朝氣。但是,(抱怨的現象)有一些年輕人卻經常怨氣沖天,牢騷滿腹。有人抱怨貧富不均,“投錯了胎”;有人抱怨待遇不高,人生乏味;有人抱怨無爹可拼,獨木難支。也有人聲稱應試教育毀了自己,還有人埋怨婚姻磨滅了理想,更有人嘮叨體制捆綁之下無用武之地。誠然,(抱怨地外因)社會不公尚未消除,許多制度仍需完善,家庭矛盾在所難免。然而,究其根本,(抱怨的內因)抱怨者更多的還是為自己的無知無能找借口,給自己的懶惰懈怠尋理由,說到底就是缺乏敢于擔當的自信而推卸本屬于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再如,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講述的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先后遭遇受傷、朋友離棄、荒原迷路,到最后,在幾天沒吃東西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又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這只病狼舔著他的血跡一直尾隨著他?;脑希瑑蓚€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身軀,互相獵取著對方。最終在人與狼的戰(zhàn)斗中,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后來,他被捕鯨船上的科考隊員發(fā)現而成功獲救。
這個淘金者為什么能活下來?如果兼顧內外因來分析論證,側重的原因不同,彰顯的觀點也就不同。側重內因,則可以認為 “對生命的熱愛是他活下來的內驅力”,側重外因,則可認為“是狼這樣的對手激發(fā)了他的潛能”。同樣采用先概述材料,再用“誠然……然而……”的句型分析論證,最終形成觀點不同的論述:①面對同樣的饑餓與疲憊,一個人與一頭狼展開了生死角逐。最終,人戰(zhàn)勝了狼,并成功獲救。誠然,狼的威脅讓他不得不奮力反擊。然而,對生命的熱愛才是他活下來的最大動力。②面對同樣的饑餓與疲憊,一個人與一頭狼展開了生死角逐。最終,人戰(zhàn)勝了狼,并成功獲救。誠然,頑強的毅力可以讓人敢與死神抗爭。然而,如果沒有狼這樣的對手的步步緊逼,恐怕他是撐不到最后的。正所謂“潛能因對手而發(fā)掘,生命因對手而強大”。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運用假設推求的方法可以預測、探尋事物的后果,這里的“后果”指的是做某件事的后效,與“前因”相對,即事物產生的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作用。例如,如果一味抱怨,會產生哪些后果呢?通過假設推求,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一味抱怨,會使人變得懦弱,會阻礙自我成長,形成消極思維定勢,還會破壞人際關系??傊?,一味抱怨,會讓人逐漸遠離優(yōu)質的生活,遠離走向優(yōu)秀的道路。顯然,抱怨的后果和“抱怨”之間也是因果關系。運用假設推求的因果分析法,闡述事物的影響或作用,可以開拓寫作思路,讓構思更完善,讓說理更深入而縝密。
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作文材料取自“二戰(zhàn)”的真實故事,考生完全可以對材料進行假設推求:假如統(tǒng)計學家沃德沒能力排眾議,軍方一意孤行,堅持“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那么會造成什么后果呢?顯然,這樣做不但不能減少空軍傷亡,還會增加軍費支出,帶來更大的損失。最終只能用血的代價和慘痛的教訓來進一步證明沃德的正確性:顯性的問題固然值得重視,而具有決定成敗作用的隱性問題卻絕不可忽視。用假設推求方式引出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任何事物現象的出現,必然會對后續(xù)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或作用,假設推求是基于經驗和邏輯的推斷,未必是真實發(fā)生的,但卻可以反觀事物的內在價值。堆砌材料,缺乏論據分析是導致當下高中生議論文論證空泛的主要原因。因此,對論據進行假設分析,推求后果,正面論據反向假設,反面論據正向假設,正反結合分析佐證,會使論證更加深入透徹。在日常寫作訓練中,學生不斷嘗試運用假設推求的分析法,則有助于提高洞察力,發(fā)展邏輯思維。
綜上,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幫助學生積極調整思維方式,借助有效的思維工具,恰當運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多層面、多角度地思考,深入、辯證地分析、論證,必將揭示事物更深層的矛盾,寫出更深一層的道理來,在寫作實踐中不斷獲得思維品質的提升,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
[1]余黨緒.說理與思辨——高考議論文寫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李建生.說理如何更有效:理性思維與議論文寫作研究[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
[3]韓樹英.通俗哲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4]施清杯.邏輯思維和高中議論文寫作十六講[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2019—10—01
G633.34
A
1673-4564(2020)02-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