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和
古代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xué)體裁, 通常以抒情的方式, 集中地反映生活; 用豐富的想象、 富有節(jié)奏感、 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 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
祖國山河壯麗, 物華天寶, 引發(fā)古往今來文人雅士、 遷客騷人瑰麗想象和創(chuàng)作靈感, 詩人們感物言志, 觸景生情, 無論狀物繪景, 敘事寫人, 或抒情寓理, 都能 “情同景共, 思與境偕”。
星移斗轉(zhuǎn), 時過境遷。 我們已無法復(fù)制詩人的思想, 也不能還原當年的生活。 讀詩會意, 擷秀咀華, 反復(fù)誦讀、 感悟, 卻不乏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之惑。 然后再三咀嚼,輔以大家名宿品評點化, 可望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感受作品的幽境美景, 破解多重密碼, 感悟百味人生; 進而穿越時空,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思接千載, 視通萬里”, 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 獲得多維的審美愉悅。
本文擬拾取 “昆山之片玉, 桂林之一枝”, 吟詠體悟, 冀與朋友們分享。
張繼 (約715~約779) 《楓橋夜泊》, 一詩名天下。 但詩人另一首七律, 卻鮮為人知。
會稽郡樓雪霽
張 繼
江城昨夜雪如花, 郢客登樓望霽華。
夏禹壇前仍聚玉, 西施浦上更飄紗。
簾櫳向晚寒風(fēng)度, 睥睨初睛落景斜。
數(shù)處微明銷不盡, 湖山清映越人家。
張繼擅長寫景, 常寓誠摯感情于生動景物摹狀之中, 雪霽登樓,其情與景、 意與象, 在他的筆下將怎樣完美結(jié)合, 以達到渾然莫辨的境界呢?
云開雪霽之時, 詩人登上古郡城樓, 近觀遠眺, 玉砌銀妝; 素雅、 潔白、 秀美、 靜謐, 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心靈因之凈化, 神情格外愉悅。 但是,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的郢楚游子, 避難而到吳越之郡, 欣喜之余, 卻有了特別的感悟: 不遠處, 臥龍山上, 有春秋越大夫文種的墳塋, 想當年, 他為越國復(fù)興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頭來卻被勾踐賜劍自殺; 遠眺處, 夏禹陵墓之前, 分明積雪聚玉, 潔美無比, 這位治水有功, 后東巡狩至?xí)涞墓刨t, 總算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尊敬。 換一個方位看, 西施浣紗的水濱, 似有素絹白紗在眼前晃動, 只可惜這位受命于國難之時的絕代佳人香銷玉殞之后, 還遭世人非議責(zé)難……詩人緣情寫景, 已入有我之境: 從而對安史之亂后避難江南的顛沛生活憂恐不已, 對“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的日漸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 向晚時分, 倍覺清冷, 只好放下窗簾, 無心再去欣賞那落日余輝下的 “紅裝素裹”; 此時紅日漸隱, 臥龍山的風(fēng)光與鏡湖的景色尚清晰可辨, 令詩人悲欣交集。
這首七律, 清純素雅, 意象深微。 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和所涉及到的歷史人物, 不但與吳越會稽相關(guān), 而且與冬日雪霽相諧, 詩人的情思就在這描述之中得以表達。 可謂絕妙!
宋之問 (? ~712), 初唐著名詩人, 大起大落, 榮辱無常。 遭貶后, 來到清新秀美的山水之間, 他開始蕩滌心靈, 升華境界。 曾幾何時, 詩人在浙江越州游歷時, 寫有著名的《祭禹廟文》, 真誠歌頌大禹治水拯民救災(zāi)的千古圣德: 如今再度謫貶廣西欽州, 專程繞道, 拜謁舜祠, 瞻仰帝舜巍巍神廟, 追懷重華赫赫奇功。 且撰五言古詩以抒懷:
舜祠
宋之問
虞帝巡百越, 相傳葬九疑。
精靈游此地, 祠樹日生輝。
禋祭忽群望, 丹青圖二妃。
神來獸率舞, 仙去鳳還飛。
日暝山氣落, 江空潭靄微。
帝鄉(xiāng)三萬里, 乘彼白云歸。
游歷舜帝長眠的澄江碧水、 童山青巖之時, 適逢金烏將墜, 玉兔漸升。 俯仰之間, 空靈明凈, 萬籟俱寂, 令詩人浮想聯(lián)翩。 回想自己在官場文壇的功過是非, 不勝感慨萬分。
舜帝以耄耋之年南巡, 為解百姓之憂苦; 詩人以謫貶之吏南下,為仰圣賢, 尋解脫, 悟禪機也。 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 品行也多有可譏, 與舜帝不可同日而語。 時隔千載, 面對 “日暝山氣落, 江空潭靄微” 的空寂之景象, 追懷舜帝之功德, 反省自身之榮辱, 終悟 “帝鄉(xiāng)三萬里, 乘彼白云歸” 之玄, 歸路何遙遠, 初心何澄明。 至此, 心境遂漸趨平和。 只可惜他悟覺太遲, 不久被皇上賜死。 不知臨死前是否蒙太奇般地輪番突現(xiàn)夏禹虞舜的偉大人格和自己的卑微人生? 倘若上蒼再給詩人一次做人的機會,他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做個好官, 歸耕壟畝, 退隱山林, 抑或遁入空門?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如果真能再生, 他將因拜謁禹廟, 奠祭舜帝而頓悟, 絕不至于重蹈覆轍。
再看李白的送別詩:
金陵酒肆留別
李 白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 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 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 別意與之誰短長。
江南水鄉(xiāng), 暮春季節(jié), 東風(fēng)駘蕩, 楊柳依依。 詩人即將離開金陵, 入店獨酌; 金陵子弟聞訊, 紛至沓來, 盡地主之誼, 表惜別之情, 于是主客 “各盡觴”, 特別溫馨可人。 此一別, 既無淚花, 也不見哀愁, 甚至連牢騷都沒有; 只有醉而不醉, 不醉而醉的快意。 讀著讀著, 讀者也會醉的。 醉于酒, 醉于情, 抑或醉于春? 只覺得暢快淋漓, 寵辱皆忘。 清代學(xué)者沈德潛批曰: “語不必深, 寫情已足。” 精當之極也!
值得玩味的是, 楊花柳絮, 并無香與不香可言, 但詩人居然能嗅到 “滿店香”。 酒香, 店香, 還是人香, 心香? 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也! 事實上, 有 “吳姬壓酒”, 恐怕連神仙也站不穩(wěn)了, 更何況是須臾也離不開美酒佳釀的李太白呢?加之 “金陵子弟來相送”, 人氣極旺, 熱鬧非常, 主客 “盡觴”, 眾人皆醉, 亦在情理之中。 則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 之 “香”, 亦得以詮釋。 詩人豁達輕快, 灑脫飄逸之形象遂躍然紙上矣!
柳宗元 (773~819), 官場失意, 愁苦一生, 謫貶永州之后, 放浪形骸, 移情幽遠, 寫了不少 “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好詩。 請欣賞:
摘櫻桃贈元居士時在望仙亭南樓與朱道士同處
柳宗元
海上朱櫻贈所思, 樓居況是望仙時。
蓬萊羽客如相訪, 不是偷桃一小兒。
柳宗元與佛門有不解之緣, 一輩子都崇尚佛學(xué), 潛心佛經(jīng)。 謫永期間, 無所事事, 常與僧人道士交游; 潛移默化, 其詩文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矛盾、 感情煎熬、 種種無奈和頓悟偶得, 與佛門好友的弘法開導(dǎo)不無關(guān)系。
望仙亭可謂 “凈土”, 諸道友皆是高人; 摘桃贈友, 與知音同處, 更是樂事。 于是騁目遠眺, 遐思邇想, 已入 “梵境幽玄, 義歸清曠; 伽藍凈土, 理絕囂塵” 之境。能與同道好友在此登高望遠, 飲酒賦詩, 可暫時解脫, 甚至忘我! 而以 “不是偷桃一小兒” 自謔, 頗耐玩索: 去國懷鄉(xiāng)之苦、 傷春悲秋之憂似不見了; 然現(xiàn)實殘酷, 運命多舛, 此等樂趣, 曇花一現(xiàn)而已。
全詩蘊情悟禪, 含蓄地表露了柳宗元落拓失衡的復(fù)雜心靈: 與友人交游, 寬慰愉悅; 思自身沉浮,凄婉哀愁——“二難” 伴其左右,揮之不去矣!
晚 唐 大 詩 人 杜 牧 (803 ~852)曾在揚州做官, 寫了不少意象深微情感綿長的好詩, 通常是 “一景一情”, 景則清麗, 情則俊逸, 為歷代詩家奉為精品。 贈別詩不拘一格, 常將歡愉與傷痛, 追懷與向往, 得意與失落纏繞在一起, 更是形象感人。
聊舉一例:
贈別 (其一)
杜 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 卷上珠簾總不如。
四句詩, 一句一意象, 蒙太奇般, 似互不關(guān)聯(lián); 但稍加玩索, 便可發(fā)覺, 句句相承, 渾然一體。 全詩均緊扣 “春”: 青春少女, 初春豆蔻, 春風(fēng)十里, 春光盡占。 句句俱深蘊 “美”: 少女姿態(tài)美, 春花蓓蕾美, 古城繁華美, 眾星拱月美。 詩人綜合使用了摹狀、 比喻、映襯、 烘托等修辭手法, 極贊這位揚州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的天仙之美; 如今, 卻要與這等絕色知音相別, 其情若何, 可想而知也!
用字平實, 通俗易懂, 甚至明白如話, 但其韻味卻悠遠綿長,“不務(wù)奇麗而求高絕”, 是本詩一大亮點。 如 “卷上珠簾總不如” 句,究竟不如誰, 誰不如, 何處不如,均不言而喻。 “卷上珠簾” 亦大有講究: 不但使 “總不如” 有了依托, 而且將昔日揚州的繁華作了渲染, 從而奏眾星拱月之效。 這些運思遣詞的工力, 爐火純青, 已達到“平字見奇, 常字見險, 陳字見新,樸字見色” “以意勝而不以字勝”的至高境界。
鄭思肖(1241~1318), 原名之因, 宋亡后改名思肖, 因 “肖” 含國姓 (“趙”)。 其居室題額 “本穴世家”, 為 “本” 下之 “十” 移入“穴”, 即成 “大宋世家”。
鄭思肖是宋末著名愛國詩人、畫家。 筆下墨蘭香草, 花葉蕭疏而無根土, 意大宋痛失國土根基。 奇書 《心史》, 深蘊憂國憂民熱腸,匡復(fù)大宋信念, 畢現(xiàn)民族氣節(jié)。 書成, 詩人用鐵盒封函, 深埋蘇州承天寺井中。 356 年后, 明崇禎十一年 (1638) 冬, 寺僧疏浚井道, 奇書方得以重見天日。
宋恭帝德祐元年 (1275), 元兵長驅(qū)直入, 占領(lǐng)蘇州。 第二年正月, 南宋小朝廷搖搖欲墜。 詩人感念時事, 悲憤至極, 作 《德祐二年歲旦》 二首。 此為其二。
德祐二年歲旦 (其二)
鄭思肖
有懷長不釋, 一語一酸辛。
此地暫胡馬, 終身只宋民。
讀書成底事, 報國是何人?
恥見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全詩8 句, 無一句不敘驅(qū)寇復(fù)興之事, 無一字不表忠君愛國之情。
首聯(lián)寫“亡國恨”。 國土淪喪之傷痛, 扼腕悲歌之酸辛, 常懷不釋。頷聯(lián)話 “復(fù)國心”, 意蘊豐饒: 痛“胡馬” 踐踏, 人神共憤; 嘲元兵犯境, 暫去浮來; 彰宋民衛(wèi)國, 生死如一; 信終有一日, 收拾河山……這一聯(lián), 鍛字煉句, 極為精妙: 如以 “暫” 抑 “胡馬”, 用 “只” 揚漢節(jié)等。
頸聯(lián)宣 “書生意”。 讀書之人,雖手無縛雞之力, 但為了江山社稷, 人人都報國以志, 萬死不辭。
尾聯(lián)繪 “冬后春”。 一則申言,干戈頻起, 國之奇恥; 一則寫實,“嚴冬” 已過大半, “荒城梅又春”, 春光微熹就在眼前; 三則期盼, 復(fù)興大宋, 指日可待……這一聯(lián), 抑而后揚, 予人以莫大鼓舞。
要之, 此詩堪稱 “朝朝向南拜, 愿睹漢旌旗” 的絕妙好詩。
李夢陽 (1473~1530), 明弘治七年 (1494) 進士, 為官剛直不阿, 以致屢屢入獄。 他倡言復(fù)古,是明代 “前七子” 領(lǐng)袖人物, 其詩文求臻 “天地自然之音”, 尤擅將遭遇和情感蘊蓄其中。 有詩為證:
舟經(jīng)湘口
李夢陽
湘筠寒翠滿, 白日起秋云。
美人杳何處, 江氣長氤氳。
手持紫玉琯, 遙望青霞君。
藹藹波水暮, 何由致殷勤?
時值寒秋, 天高氣爽, 俯仰顧盼, 水凈山明。 舟行經(jīng)湘口, 山光水色倏然入目卻又稍縱即逝, 令詩人思緒萬千: 湘竹青青, 凝蒼疊翠, 落日沉沉, 鍍白鑲金, 全不見“其色慘淡, 煙霏云斂” “其意蕭條, 山川寂寥” 的悲戚之景, 只覺得諧和、 雅致, 只覺得秀美、 溫情, 真讓人樂不思蜀! 恍惚間, 云氣氤氳之處, 山光水色之中, 見一絕色女子, 手持玉笛, 輕移蓮步,飄然而至; 仙樂陣陣, 迎送著往來其間的遷客騷人。 這女子當然不是巫山上那 “旦為朝云, 暮為行雨,朝朝暮暮, 陽臺之下” 的朝云姑娘, 然而她的 “遙望” 卻與朝云姑娘的期盼同樣有著 “等待戈多” 般的惆悵和憂傷, 虛幻縹緲而杳不可及。 因而詩人在愉悅之中有了些許哀愁: 他可能聯(lián)想到 “屈子柳子瀟湘摘句” 的苦澀, 聯(lián)想到娥皇女英慟悼帝舜的悲戚, 聯(lián)想到奸臣當?shù)阑鹿賹?quán)的蠻橫, 聯(lián)想到忠君報國廉吏行政的遭際……但也許什么還沒來得及想, 一切幻象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湘口水波, 柔情萬種, 律動著, 奏鳴著, 色彩流動, 旋律流動, 特別令人陶醉! 多情的瀟湘啊, 你何以殷勤好客而至此耶? 以此作結(jié), 頗有令讀者 “官知止而神欲行” 之奇效——湘口之所見聞,至真至純至潔, 與官場的爾虞我詐、 勾心斗角的殘酷現(xiàn)實大相徑庭——醉翁之意不在酒, 個中三
味, 令人玩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