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寒飛
(浙江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池田大作先生是當今日本著名的宗教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不僅先后擔任過日本創(chuàng)價學會會長和國際創(chuàng)價學會會長,而且還是魯迅文學的愛好者和魯迅精神的傳播者。由于在宣揚和傳播魯迅方面的影響,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以及紹興魯迅紀念館先后授予池田大作“名譽顧問”稱號,以肯定其在魯迅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作為魯迅故鄉(xiāng)的大學,紹興文理學院不僅在2010年授予池田大作先生“名譽教授”稱號,還在2012年專門成立了魯迅與池田大作研究所。作為該研究所的骨干成員之一,青年學者卓光平一直致力于池田大作對魯迅的接受與傳播研究,他在廣泛收集文獻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新概念,并對之進行了深入闡釋,相關研究在學界已引起一定的關注。特別是《戰(zhàn)后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池田魯迅”研究》一書于2018年出版后,“池田魯迅”這一概念不僅被國內學者所討論,也受到了日本部分學者的關注,該學術概念正逐步被學界所接受和認同。
魯迅在日本的傳播研究一直是魯迅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然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對日本學者的魯迅研究、魯迅對日本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和魯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譯等方面的探討。實際上,魯迅在日本民間社會的接受狀況遠超我們的想象。作為日本創(chuàng)價學會的靈魂人物,池田大作對魯迅作品及其思想精神的接受與傳播在日本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有關“池田大作與魯迅”的研究都非常薄弱,成果僅限于一些零星發(fā)表的隨筆、短篇論文和講座報告等。
2012年3月25日,紹興文理學院與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聯合成立了魯迅與池田大作研究所。作為魯迅與池田大作研究所的骨干成員之一,卓光平在收集和整理大量相關文獻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池田大作對魯迅的接受與傳播研究是“一塊非常值得進行深入開墾的學術空地”[1]320,并圍繞該課題進行了專門研究,進而提出了“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新概念?!俺靥雉斞浮边@一新概念的提出,顯然是有其現實依據和理論參照的。一方面,池田大作對魯迅有著很深的情結,在領導和開展日本創(chuàng)價學會的民眾運動、社會活動以及創(chuàng)價教育等事業(yè)時,他將魯迅的精神思想融會其中,在發(fā)掘魯迅精神思想的當代社會價值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诖?,卓光平“將其對魯迅思想文學的獨特認識和價值傳播稱之為‘池田魯迅’”[2],自然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池田魯迅”的提出也是對日本魯迅研究界早已形成的“竹內魯迅”“丸山魯迅”“伊藤魯迅”等學術概念的參考借鑒,并由此概括了“池田大作對魯迅的獨特認識和價值傳播所建構的‘魯迅像’”[1]11。
正是基于以上兩點,在2014年6月14日由山東師范大學舉辦的“世界視野中的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卓光平首次公開提出了“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新概念,并得到了部分與會專家的關注。此后,卓光平圍繞“池田大作與魯迅”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發(fā)掘,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池田大作解讀魯迅文學和探究魯迅思想精神的文獻資料。然而,殊不知“池田大作先生著作等身,光日文版的全集就有150卷之多,中文版譯著也有幾百本”[1]319,且多分散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專題訪談以及公開的報告演講中。為了克服該課題研究的困難,卓光平不僅對該課題相關的研究文獻,以及池田大作的作品、講稿、個人采訪以至其在創(chuàng)價學會的社會活動資料進行了詳細爬梳,并將池田大作及創(chuàng)價學會傳播魯迅的文獻進行了編年匯編。在全面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卓光平又將研究視野擴展到整個戰(zhàn)后日本文化語境中的魯迅傳播,他不僅對竹內好、丸山升、伊藤虎丸等日本學者的魯迅研究進行了詳細梳理,同時也將太宰治、霜川遠志和井上廈等日本作家的魯迅形象書寫納入觀照的范疇。
卓光平著重從池田大作與魯迅跨越時空的生命感應這一視角,去揭示池田大作心中的“魯迅像”,即一個集“思想家”“筆的斗士”“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者”“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于一體的魯迅形象。這一概括不僅兼顧了魯迅之于國民性批判及其“立人”思想的核心要義,而且凸顯了魯迅在搭建與推促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價值與貢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對池田大作的內在生命體驗與魯迅精神的深層關聯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探討,賦予“池田魯迅”新的內涵。
卓光平從池田大作對魯迅小說的再解讀、池田大作對魯迅“人學”思想的承繼與重釋、魯迅精神之于日本創(chuàng)價學會價值理念的伸張和踐行等方面,對“池田魯迅”概念的內在涵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其從池田大作對魯迅小說中“慈母”“嚴父”“醫(yī)生”等形象的解讀中發(fā)掘了貫穿于池田大作在社會活動和教育事業(yè)中的民眾主義價值立場;從池田大作“人性革命”的思考與實踐中窺見了其對魯迅“人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從池田大作的反戰(zhàn)思想、崇尚和平友愛及其倡導的創(chuàng)價教育實踐活動中發(fā)現了其與魯迅精神的內在聯系。不同于日本“學院魯迅”的是,“池田魯迅”明顯側重于展示日本“民間魯迅”的實踐性的價值特點??梢哉f,在對“池田魯迅”進行系統(tǒng)闡釋的過程中,卓光平為我們形塑出了一個長期被學界所忽視的但又切實存在于日本民間的獨特“魯迅像”。
與許多學者對“學院魯迅”的聚焦不同,卓光平副教授顯然有意避開了日本經院化、學問化的“學院魯迅”,梳理了池田大作在戰(zhàn)后以來對魯迅的接受與傳播,提出了“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概念并對之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作為宗教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池田大作無意于秉持實證求真的態(tài)度對魯迅形象進行考據求證式的還原,他更多的是基于現實社會中的自我生命體驗,去開掘魯迅精神思想及其文學資源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池田大作不僅從讀者的角度對魯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價值予以解讀、闡釋和體認,而且在以日本創(chuàng)價學會為載體的價值實踐中對魯迅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揚。
在“池田魯迅”的研究中,卓光平細致地梳理了池田大作在文學創(chuàng)作、社會活動、宗教思想傳播、創(chuàng)價教育等實踐中一以貫之的“學魯迅”精神。對池田大作而言,他是在戰(zhàn)后日本秩序混亂、百廢待興的背景下開啟了與魯迅的心靈對話,并與之獲得了精神上的共鳴。他在對魯迅作品的閱讀中不斷進行思想碰撞和人生體悟,在與魯迅的心靈對話中進行思想汲取和價值內化,并不斷地從魯迅那里發(fā)掘新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源泉,將其融會貫通于創(chuàng)價學會的價值追求之中。而且,池田大作宣揚和傳播魯迅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他既在各種魯迅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魯迅文化價值進行闡述,也在同許多著名文化人士的對談中聚焦過魯迅話題。同時,池田大作所在的創(chuàng)價學會和創(chuàng)價大學還舉辦過魯迅主題展覽、魯迅講座等活動來普及和傳播魯迅,讓更多的青年人來了解魯迅和學習魯迅。誠如高橋強教授所言:“在實踐方面,池田先生對魯迅精神的傳播,不僅體現在他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價教育實踐上,還表現在創(chuàng)價學會的各種活動和運動中?!盵4]9開掘魯迅思想的當代社會價值是繼承魯迅精神遺產的最佳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池田大作以“學魯迅”的形式對魯迅精神思想進行繼承與發(fā)揚無疑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池田大作曾表示:“今天的時代,一切哲學、宗教、思想都已不是單純的概念學問,如何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必定成為它們最大的課題?!盵5]116從早年閱讀魯迅文學作品,與魯迅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到將魯迅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滲透在社會活動、創(chuàng)價教育和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可以說池田大作在閱讀、接受和宣揚魯迅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理念、價值精神與現實實踐的一種融合。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卓光平的“池田魯迅”研究對發(fā)掘魯迅思想的社會現實價值和梳理魯迅思想精神在當代社會實踐中的延續(xù)提供了一個鮮活生動的范例,同時對推促當前魯迅研究與魯迅精神發(fā)揚的相統(tǒng)一具有啟示意義。
顯然,區(qū)別于“學院魯迅”的學問化特質和玄學化傾向,“所謂‘池田魯迅’的要義就不是學術的,而是社會的、實踐的”[3]22。正是從教育實踐、文化交流和和平運動等視角出發(fā),卓光平在“池田魯迅”研究中從多個向度闡釋了池田大作對魯迅思想精神的接受與傳播,并在戰(zhàn)后日本文化語境中評價了“池田魯迅”形象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其不僅對“池田大作與魯迅”這一課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而且拓展了魯迅在日本傳播研究的新空間。相比于既有“日本魯迅”研究成果多注重從純學術性的視角和路徑來梳理日本學者對魯迅思想和作品的接受譜系,卓光平更加強調“池田魯迅”本身的“實踐性”與“當代性”,注重探究池田大作對魯迅思想精神的開掘、繼承和踐行,這也正顯現了“池田魯迅”研究的現實意義與當代價值。
在對“池田魯迅”的探討中,卓光平非常注重將其放在日本魯迅接受的場域中進行考察,正是在與日本“學院魯迅”和“民間魯迅”的比較中,凸顯了“池田魯迅”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區(qū)別于純粹學術性質的日本“學院魯迅”,卓光平提出的“池田魯迅”可謂是另辟路徑。如果說“學院派”的魯迅研究多聚焦在文學史料的考證以及文本解讀等方面,即治學側重點放在文學史史料的豐富化和文學作品的經典化與文學史化的研究,那么卓光平所探討的則是池田大作對魯迅精神遺產的當代繼承與發(fā)揚,并以池田大作向魯迅學習的動機、過程和效果為研究對象,立足于社會發(fā)展與現實需要而非僅僅指向魯迅的作品或其思想本身。
在“池田魯迅”研究中,卓光平細致梳理了池田大作在文學創(chuàng)作、社會活動、宗教思想傳播和創(chuàng)價教育等實踐中一以貫之的“學魯迅”精神,并對“池田魯迅”的價值內涵和學術特質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和多層次的論述??梢哉f,“池田魯迅”研究“既是對日本魯迅研究與傳播空間的拓展,又對今天魯迅文化資源的發(fā)掘具有啟示價值”[6]。從審美角度對魯迅文學進行的純學術性探究呈現出非功利的特點,研究也往往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或情感世界,研究的終點止于人的內在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而池田大作對魯迅的解讀和傳播不僅止于情感共鳴和生命感應,而且將之發(fā)揚于現實社會,滲透在其言行舉止的點滴細節(jié)之中,魯迅精神成了其思維方式,進而指引其實踐行為,他也因此成為魯迅精神的傳人。
自“池田魯迅”概念提出以來,先后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和熱議。早在2014年“池田魯迅”這一概念剛提出不久,董卉川就在《國際魯迅研究的新進展》一文中指出:“卓光平通過介紹‘池田魯迅’與日本學院魯迅的不同,揭示了日本魯迅實用性研究對魯迅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活力和優(yōu)勢。”[7]劉子凌指出,卓光平“提出了一個‘池田魯迅’的概念,總結了池田大作對魯迅思想的探究與‘學院魯迅’的不同之處”[8]95。針對《戰(zhàn)后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池田魯迅”研究》一書的出版,江蘇師范大學教授邱煥星認為:“過去大家談的多是竹內好、伊藤虎丸、丸山升塑造的‘魯迅像’,而‘池田魯迅’研究則別出機杼,塑造了一個偏于民眾傳播的非學院的魯迅形象,是重大的學術貢獻?!盵6]中國傳媒大學劉春勇教授也指出:“卓光平提出了‘池田魯迅’的概念并作了詳細闡釋,填補了魯迅研究這方面的空白?!盵6]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大先研究員則認為:“卓光平提出的‘池田魯迅’,跨越或者說聯結了‘學院魯迅’與‘民間魯迅’,該專著不僅打開了研究魯迅的某個新路徑,而且有著更為豐富的意義?!盵6]
除了注意到“池田魯迅”研究的學術貢獻外,也有學者指出其具有更廣闊的社會意義。武漢大學文學院裴亮副教授就指出:“相比于既有的‘日本魯迅學’研究成果,卓光平的‘池田魯迅’研究更加強調‘池田魯迅’本身的‘實踐性’‘公共性’與‘當代性’。”[6]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員喬麗華也指出,“池田魯迅”不同于純學術領域的魯迅研究,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對話。“從卓光平博士的專著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池田大作先生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認知方式:面向世界,積極對話。一個在日本戰(zhàn)敗后成長起來的日本青年,在戰(zhàn)后的文化焦慮中遇到了魯迅,從此終身與魯迅進行著綿綿不斷的交流和傾訴,幾十年來池田先生立足于魯迅這樣一位偉人,不僅與中國展開了真誠對話,也與世界進行了深刻溝通?!盵6]同時,“池田魯迅”研究在日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高橋強教授認為“池田魯迅”研究不僅對理解和把握池田大作的魯迅觀大有裨益,而且“池田魯迅”對魯迅精神在日本以至國際社會的傳播具有積極作用。
截至目前,“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新概念已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關注,一些學者也圍繞該話題進行了討論。當然,對一個嶄新的學術概念而言,其被接受和認同無疑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和新的研究方法的運用以及新文獻資料的發(fā)現,概念本身也往往會面臨內涵的不斷豐富以及被重新闡釋等多種可能性。我們期待“池田魯迅”這一概念在未來的學術討論中衍生出新的學術話題,并在討論、商榷甚至批評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