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偉
昔日鄭振鐸夫婦在滬合影
眾所周知,鄭振鐸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藝術(shù)史家、版本目錄學家、文物考古學家和收藏家。其實,他也是一位出版家,早年在黃浦江畔生活期間負責或參與編輯不少報刊,還曾聲援工人運動。
1921年春,鄭振鐸從北京鐵路管理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上海鐵路南站當見習站長,但他因酷愛文學而無志于此,不久便經(jīng)好友茅盾介紹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做小學教科書編輯。鄭振鐸在工作一段時間后,了解了兒童讀物的現(xiàn)狀,深深為之憂慮。我國古代沒有兒童期刊,直到近代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兒童教育畫》《少年雜志》《學生雜志》,中華書局印行《中華童子界》,它們雖有助于緩解兒童讀物的缺乏,卻充斥著帝王將相的形象,以致有人謂之為“‘縮小’了的成人刊物”。為此,鄭振鐸便建議出版一本新穎的兒童文藝期刊,館方馬上對此表示贊同。于是,他決定將這本期刊定名為《兒童世界》,每周出版一期。
同年7月,鄭振鐸在自己兼編的《時事新報》“學燈”副刊開辟“兒童文學”專欄,為籌備《兒童世界》打基礎。到9月間,他正式著手準備出刊,并起草了《(兒童世界)宣言》,相繼登載于《婦女雜志》、《時事新報》。這個“宣言”實際就是《兒童世界》的發(fā)刊詞,其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前的兒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種種的死知識、死教訓裝入他頭腦里,就以為滿足了……兒童自動的讀物,實在極少。我們出版這個《兒童世界》,宗旨就在于彌補這個缺憾?!?/p>
1922年1月,鄭振鐸主編的《兒童世界》在上海問世,該刊系32開本,逢周末出版,主要面向10歲左右的孩子。他為了盡快擴大社會影響,果斷地把創(chuàng)刊號作為非賣品,隨《教育雜志》《學生雜志》《小說月報》《婦女雜志》《時事新報》“學燈”副刊等向訂戶贈閱。此后,他幾乎把全身心都交給孩子們,一切皆設身處地為孩子們著想,以至自己也得了個“大孩子”的雅號。葉圣陶在《天鵝》(序二)中曾這樣描述:“朋友們舉行什么集會,議論既畢,飲食也足夠了,往往輪流講個笑話以助興趣。輪到振鐸,他總說,‘我講一個童話’,于是朋友們嘩然笑起來。”由于他和同仁們的努力,《兒童世界》具有文學性強、兒童味足的鮮明特點,該刊不僅很快就受到內(nèi)地廣大小讀者歡迎,還風靡港澳地區(qū),并遠銷日本、新加坡。
經(jīng)鄭振鐸的精心策劃,《兒童世界》圖文并茂,編排別致,十分注重適合兒童心理和閱讀情趣。
1923年1月,鄭振鐸被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調(diào)去負責《小說月報》?!秲和澜纭酚尚鞈频壤^任主編,出版至1932年1月???0月復刊(改為半月刊),到1941年6月終刊??梢哉f,鄭振鐸創(chuàng)辦的《兒童世界》作為五四運動后誕生的第一本兒童文藝周刊,曾一掃當時少兒期刊成人化的弊病,為我國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鄭振鐸曾在北京參與發(fā)起創(chuàng)建我國現(xiàn)代著名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而上海商務印書館是支撐該會的最重要的出版機構(gòu)。這里的老刊物《小說月報》,原由沈雁冰主編,并成為文學研究會的代用機關(guān)刊物。鄭振鐸進上海商務印書館后,在完成《兒童世界》的編輯工作之余,一直為《小說月報》出謀劃策和代約稿件。
1923年1月,鄭振鐸接手《小說月報》伊始,就積極進行改版,以進一步擴大這份刊物的影響。他所編的第一期雜志,以一個年輕農(nóng)夫迎著朝陽辛勤耕耘的圖案為封面,即充滿活力和希望,也暗喻該刊定會“獲得豐收”;為促進關(guān)于我國古典文學遺產(chǎn)整理的理論探索,專門新辟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欄目。
鄭振鐸主持《小說月報》筆政時,這份具有權(quán)威性的大型文學刊物熱心于在“譯述西洋各家小說而外,兼介紹世界文學潮流之趨向,討論中國文學革命之方法”;作者隊伍基本包括所有現(xiàn)代新文學作家,他們推出的大量現(xiàn)實主義的學術(shù)論文和文藝作品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鄭振鐸本人也在《小說月報》發(fā)表或連載過許多作品,其中的《文學的統(tǒng)一觀》,可算我國第一篇系統(tǒng)闡述廣義的比較文學的專論;其中的《文學大綱》,后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共80多萬字),堪稱我國世界文學史課題方面的開山之作。
尤其值得一提,鄭振鐸負責《小說月報》期間,編輯部的人員雖少得不能再少(起初只有他一人,過了年余才調(diào)來更年輕的徐調(diào)孚做助手),但他對所有稿件的處理都極為認真,并注意發(fā)掘新人。如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就是由鄭振鐸在1929年第一至四期《小說月報》發(fā)表的。他在編者的話《最后一頁》中說:“曾有好些人來信問巴金是誰,這連我們也不能知道……然這篇《滅亡》卻是很可使我們注意的。”
昔日上海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所
在主編《小說月報》的同時,鄭振鐸還辦過一份報紙。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在租界內(nèi)散發(fā)傳單、發(fā)表演說,抗議日本紗廠資本家鎮(zhèn)壓工人大罷工、槍殺顧正紅,呼吁收回租界,被英國巡捕逮捕百余人。大批群眾聚集在南京路老閘巡捕房門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并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英國巡捕竟瘋狂開槍射擊,當場死傷數(shù)十人,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那天下午,鄭振鐸恰巧坐車去南京路附近一家熟悉的書鋪,他在途中就覺得氣氛異常。進了書鋪,老板心有余悸地說:“不得了!巡捕打排槍,打殺了幾十個學生!”他頓時怒火滿腔,立即沖向出事地點。當晚,他緊鎖雙眉、臉色鐵青,為了控訴帝國主義的暴行,就根據(jù)自己白天耳聞目睹的情況奮筆疾書,寫下了《街血洗去后》一文,其中說:“什么事也沒有如‘五卅’大殘殺事件發(fā)生得出我意外,使我驚怖了……走在街上,由西藏路口,走到永安公司,一切情形如我在車上所見的。有一家店鋪,正在打掃破玻璃。‘這定是被流彈打碎的。’我想著。街道上是依然的灰色,并不見有什么血跡?!淮蠖训?,一大堆的,都是沖洗去了。——要不是群眾如此的驚駭而擁擠著,我?guī)缀醪荒芟嘈乓稽c三十分鐘之前,在這里正演著一出大殘殺的活?。 ?/p>
第二天,上海各報迫于租界當局的淫威,都沒有作如實的報道,只發(fā)了一條短消息。鄭振鐸感到難以理解,內(nèi)心極為憂憤。6月1日,鄭振鐸經(jīng)與商務印書館的同事葉圣陶、胡愈之、王伯祥等磋商后,迅速邀集少年中國學會、學術(shù)研究會、文學研究會、婦女問題研究會、中華學藝社、中國科學社上海分社、上海世界語學會、上海通信圖書館等十多個團體的代表,成立了上海學術(shù)團體對外聯(lián)合會。鄭振鐸起草的《上海學術(shù)團體對外聯(lián)合會宣言》,上?!睹駠請蟆贰渡陥蟆贰缎侣剤蟆贰稌r報》《時事新報》《商報》等都未登載。鄭振鐸激憤于上海各報之懦弱,“對于如此殘酷的足以使人類震動的大殘殺案,竟不肯說一句應該說的話”,為了“不平而殘忍的事”和“公正的輿論”不再被報界隱瞞,他決定發(fā)動大家籌集資金以上海學術(shù)團體對外聯(lián)合會名義主編一份報紙,并將它定名《公理日報》。茅盾曾回憶:“《公理日報》之創(chuàng)刊,商務印書館當權(quán)者暗中給予經(jīng)濟上的支持,此是動用公司的公款的。此外,張菊生、高夢旦、王云五每人亦各捐一百元?!?/p>
鄭振鐸無所畏懼地把《公理日報》編輯部和發(fā)行所設在自己的寓所——上海商務印書館寶山路總廠附近的寶興里9號(原建筑已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毀于侵滬日軍炮火),還動員全家人都參與有關(guān)事務。鄭振鐸、葉圣陶、胡愈之等在此通宵達旦地苦干,根本顧不上休息,他的母親忙于為大家燒茶煮飯、妻子高君箴做著分發(fā)報紙的準備。6月3日天亮前,他們剛從印刷廠運回帶著油墨香味的《公理日報》創(chuàng)刊號,弄堂里已擠滿聞訊趕來的報販。一些報販怕取不到報紙,爬上窗子往里鉆,將玻璃都碰碎了。
《公理日報》報頭由葉圣陶題寫,每期8開4版,社址設于上海天通庵路三豐里24號。其宗旨是:“發(fā)表我們?nèi)f忍不住的談話,以喚醒多數(shù)的在睡夢中的國人?!痹搱蟀婷婊顫?,文字精悍,主要內(nèi)容是揭露帝國主義的血腥屠殺,報道海內(nèi)外支持五卅運動的情況,抨擊有關(guān)方面的曖昧態(tài)度,號召大家抵制英貨;除登載新聞、通訊、評論和讀者來函外,在各欄目中以“社會裁判所”編得最為出色,它讓全體同胞當“裁判官”,“懲戒與人異趨的奸細”。
《公理日報》創(chuàng)刊號的《宣言》中,提出收回英租界、英政府向中國道歉、立即釋放被捕群眾、懲辦肇事捕頭及巡捕、優(yōu)恤死者、賠償傷者損失的強烈要求,并呼吁“使英人對吾人要求全數(shù)照辦而后止”。隨后,還曾登載《國際革命者救濟會宣言》,其中有蕭伯納等國際名人斥責五卅慘案的言論。葉圣陶用“秉丞”的筆名相繼發(fā)表《華隊公會的供狀》《不要遺漏了“收回租界”》《無恥的總商會》等9篇文章,鞭撻見利忘義的無恥行徑,號召堅持開展反帝斗爭。由于《公理日報》敢說真話,并客觀報道事件真相,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社會影響很快超過《申報》《新聞報》《時事新報》等大報。
當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供職的陳云對《公理日報》熱忱支持,積極配合鄭振鐸開展工作,發(fā)動許多青年工人承擔了義務賣報的任務。每天,天還未亮,陳云等就帶同事們一起來到鄭家門口領取報紙;天剛亮,街上便能聽到他們叫賣聲,有的喊:“《公理日報》,剛剛出版”;有的喊:“《公理日報》,一枚銅板”。6月的上海天氣已比較熱,陳云和大家常走得汗流浹背、喊得口干舌燥,但從未退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理日報》日銷量很快猛增至2萬份。
然而,由于經(jīng)費困難,加之印刷廠受到租界當局威脅不敢再繼續(xù)承印,《公理日報》于6月24日出至第二十二期被迫停刊。鄭振鐸在《??浴分袊烂C指出:“我們由這次的事,益明白‘公理’是要實力來幫助的。赤手空拳的高叫‘公理’、‘公理’,是無用的”;在《本刊同人特別啟事》中則明確表示:“本報雖只發(fā)行了二十多天,但已贏得了數(shù)萬讀者的熱烈同情。我們受了許多熱心民眾的鼓勵,覺得我們的工作萬不能就此終止,所以我們還想繼續(xù)做大規(guī)模的籌備,預備在將來建立中國健全的言論機關(guān)的基礎”?!豆砣請蟆冯m存世時間很短,但它在五卅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喉舌作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fā)生時,鄭振鐸、胡愈之等聯(lián)名寫了抗議信,因而遭到追捕。在親友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得離開申城暫赴歐洲,行前委托上海商務印書館國文部的葉圣陶代為主編《小說月報》。
據(jù)王伯祥在日記中記載:1928年6月8日下午,鄭振鐸返回上海;9月3日,他“復任《小說月報》編輯,圣陶仍回國文部”。鄭振鐸重新負責《小說月報》后,仍然熱忱扶持新人。
1931年9月,鄭振鐸去北平燕京大學中文系執(zhí)教,主編《文學》月刊和《文學季刊》;1934年,他又來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創(chuàng)辦大型文學叢刊《世界文庫》。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這位文壇巨匠還在極危險艱難的條件下,與許廣平等組織復社,出版了最早的《魯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