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 102206)
內部性的概念,最先是由史普博提出,他認為內部性是由交易者所經受的但沒有在交易條款中說明的交易的成本和收益,他認為市場失靈有三種:進入壁壘、外部性、以及內部性所造成的成本增加[1]。而我國學者程啟智認為,內部性問題與外部性問題可以統(tǒng)一劃歸到產權理論框架下,他以安全生產案例為切入點,運用現(xiàn)代產權理論來分析內部性問題產生和政府管制的必要,從而將內部性和外部性統(tǒng)一到產權分析框架中[2]。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市場失靈的研究中,內部性問題較少,主要有學者程啟智、何立勝、蘇曉紅等,他們對內部性的定義、分類、產生原因及對策等作了論證。在此基礎上,一部分學者從行業(yè)或產品特性的角度進行了特定的研究,如《會計信息市場內部性管制》,由于會計信息市場交易過程中存在不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過高,導致產權無法界定或界定成本過高,使會計信息產品的質量和會計主體內部會計從業(yè)人員的工作場所安全成為會計信息市場下的內部性問題[3]。另外,有些學者在內部性的解決對策上進行了研究。
本文將從內部性產生原因、內部性的分類、解決對策角度進行文獻的梳理。
關于內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以史普博為代表的,認為內部性產生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一種是學者程啟智等人主張的,內部性本質上源于產權界定不清晰。也有學者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對內部性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劃分和總結。此外,學者們在具體行業(yè)或產品的內部性研究中也給出了特定的較為細致的原因,但與前面總體性的兩種觀點基本一致。
史普博認為,有三類主要的交易成本是造成內部性的原因:一、在存在風險條件下簽訂意外性合約的成本;二、當合約者的行為不能完全觀察到時所發(fā)生的觀察或監(jiān)督成本;三、交易者收集他人信息和公開自身所占有的信息時所發(fā)生的成本?!盵1]學者王冰、黃岱、蘇曉紅等將這三種成本的原因歸結為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認為信息不完全產生了不完全合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對于敗德行為,即使完備的市場機制也難以達到最優(yōu)的資源配置,造成市場失敗[4][5]。
程啟智認為,人們在分析內部性問題時忽視了其于產權的聯(lián)系,從產權的角度看,無論是外部性還是內部性,都是因產權界定不清而引起的收益成本不對稱。[6]學者李光德認為,內部性問題是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而使交易者承擔未在交易合同中反映的額外成本,其本質上是交易中的產權未能完整界定清楚所引起的市場失靈[7]。
學者何立勝、楊勝強在對內部性的理論范式梳理中,總結出內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共有5項:不對稱信息、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交易成本高昂、意外事件的發(fā)生、資產專用性[8]。
內部性從不同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絕大多數(shù)學者對內部性的分類是根據(jù)其作用效果劃分為正內部性和負內部性,學者何立勝、楊勝強,對其分類進行了細致地劃分,根據(jù)其觀點,內部性類別主要有以下幾種劃分標準:
按其作用效果不同,內部性可分為正內部性和負內部性。按其產生動機差異,內部性可分為有意識內部性和無意識內部性。有意識內部性是交易一方在明確了解自己的行為會給對方帶來效益或成本時,采取行為而產生的內部性;無意識內部性則是在行為實施者沒有預期到這種效益或成本下產生的。按其作用時間不同,內部性可分為短期內部性和長期內部性。短期內部性是在短期內或在有限次博弈中存在的,在較長時間內,即使沒有政府管制,由于理性預期的形成和行為調整能夠消失的內部性。長期內部性指在長期內存在的,在交易一方不了解或明確了解對方行為結果的情形下,由于信息劣勢而無法避免的內部性。按其交易主體不同,內部性可分為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內部性,如企業(yè)的短期行為給消費者帶來的內部性;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內部性,即在政府采購過程中企業(yè)利用信息優(yōu)勢向處于信息劣勢的政府提供質次價高的產品或服務;政府與居民間的內部性,即由于居民相對于政府來說是弱勢群體,其行為具有“搭便車”的傾向,而政府作為小集體,其行為具有明顯的內部性,政府會利用強勢地位給居民帶來內部性,如政府向居民收取較高的稅收,但提供公共物品數(shù)量和質量較差;不同政府主體之間的內部性,即不同政府主體之間的交易所帶來的內部性。這一內部性又可分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間的內部性,地方政府處于信息優(yōu)勢;不同地方政府主體之間的內部性,典型表現(xiàn)就是“地方保護主義”;上下級政府之間的內部性;本國政府與外國政府之間的內部性等。
內部性(主要是負內部性)涉及的是市場中交易一方對另一方的侵權和傷害,這似乎表明只要市場完善、法律體系健全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和法律程序來解決內部性問題。但是,現(xiàn)實中因交易成本和不完全信息導致市場失靈,在市場無效時,政府管制可以作為一種替代機制發(fā)揮作用。內部性問題的對策,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種,對于某些問題,如非危害性產品質量,可由市場的交易雙方在多次博弈中達到均衡點;對于另外一些問題,如長途大巴載人數(shù)量限制,需要有政府通過法律和管制途徑進行解決。學者們研究較多的是后一種情況??傮w來看,內部性問題的對策主要有市場機制、法律機制和社會性管制三種。
(一)市場機制對內部性的自動調整
解決內部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減輕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市場是信息傳遞的最有效機制。在產品市場上,廠商可以通過價格、廣告、賣方的信譽等多種途徑向消費者傳遞有關商品的信息。價格是傳遞市場信息的主要途徑,價格提供有關消費者邊際替代率、生產者邊際成本、商品相對稀缺程度的數(shù)據(jù),同時價格也是產品質量的重要信號。廣告作為一種主要的信息來源給消費者提供有關產品的價格、特性和種類的信息,同時廣告也提供有關產品質量的部分信息。廣告對于高質量的經驗性商品效益較大,因此,企業(yè)愿意花大量的錢為高質量的產品做廣告,消費者可以通過廣告密度來判斷商品的質量。引進時間因素,從長期看,賣方的信譽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信譽是企業(yè)經過長期努力形成的,是一種無形資產,良好的商譽代表著優(yōu)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吸引消費。除價格、廣告、商譽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有關產品質量的合同條款來判斷產品的質量,一般質量好的產品愿意提供更多的附加條款。
競爭性的市場會通過多種途徑促使信息披露,尤其是從長期來看,賣方的商譽能有效傳遞信息。這意味著在交易雙方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得到緩解,尤其是在多次重復的購買中,消費者能夠在市場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選擇,不一定必須由政府管制。但是,如果交易一方憑借其信息優(yōu)勢對交易的另一方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并且這種傷害因交易成本太高很難通過多次重復的交易得以解決,這類內部性問題就需要通過政府管制加以解決。如產品的衛(wèi)生與安全、工作場所的安全,這些不僅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而且大多為一次性博弈,對于這些內部性問題就需要政府管制。
(二)內部性的法律解決機制
風險的存在使得簽訂完全合約十分昂貴,昂貴的意外事件導致內部性的產生,減少內部性就是要降低合約成本,減少風險和不確定性。普通法在幫助個人使其交易成本最小化方面有許多辦法,如合同法就是降低合約成本,減少風險的一種重要保障。簡明的合同能降低談判的精力和時間,對違約行為進行處罰可以使簽約者對合約行為進行有效的選擇,并在其未履行合約條款時對受害方進行補償。波斯納指出合同法可以通過提供一套在缺乏合同法的情況下交易者必須坦白談判的正式條款,以減少復雜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并為未來的交易者提供有關可能毀害某一交易的諸多信息,從而幫助交易者合理計劃他們的交易??傊?,法律規(guī)則不僅能降低合約簽訂和執(zhí)行的成本,而且還能對侵權行為進行懲罰。但對違約事件逐個訴諸于法律有時需要很高的成本,當成本太高時,通過管制機構制定違約的標準罰金并強制執(zhí)行可以降低成本。謝維爾認為管制的罰金款與法律責任在減少由毀約者承擔罰款引起的風險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尤其是當訴訟因難以發(fā)現(xiàn)證據(jù)而無效時,管制會導致更低的交易成本。[5]
(三)社會性管制
社會性管制是政府管制手段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政府針對企業(yè)行為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等外部性問題和產品質量、生產安全等內部性問題而進行的管制,主要內容有產品和服務質量管制、工作環(huán)境安全管制、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管制、特殊職業(yè)許可證等。與市場不同,政府管制具有強制性,它直接命令市場交易方必須披露某些重要信息,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關于內部性問題社會性管制的目標,李光德從產權角度論述,認為內部性管制意在實現(xiàn)產權的充分界定,社會性管制的目的是降低產權界定即認為獲取有關信息的成本[8]。植草益認為其目的是應對公共性物品、非價值物品、外部經濟及信息偏在[9]。謝地認為,社會性管制的目標在于限制負外部性活動、激勵正外部性活動、保障信息劣勢方的利益[10]。和自由市場交易與普通法相比,政府管制在減少內部性方面具有以下兩個優(yōu)勢:社會性管制在降低交易成本,減少風險方面具有優(yōu)勢;社會性管制可以比私人選擇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信息[5]。但管制的有效性要求信息基礎的。
小結
以上筆者對內部性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作了梳理:在內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對稱和產權不清兩個方面;其類型從效果上看分為正內部性和負內部性;在對策方面,市場、法律和社會性管制三種途徑各有優(yōu)劣,其中對社會性管制作了重點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