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清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莊子在《莊子·外篇·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泵?,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伴隨著國家發(fā)展、社會歷史變遷,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行業(yè)產業(yè)更新升級,人們對“美”的認識和追求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高校作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陣之地,肩負這份責任和使命,加強美育建設、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成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為此,近些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不斷出臺美育建設方面的系列文件,如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總體要求、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統(tǒng)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等內容。[1]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中央美術學院周令釗等8位教授回信,肯定他們長期以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并對繼續(x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更加切實的希望。在2019年6月,國務院出臺最新文件《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特別提到堅持要“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2],其內容也包括增強美育熏陶。而針對高校,在2019年4月,國家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內容涉及高校美育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主要舉措和主要保障等重要指導意見。[3]
但長期以來,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因特定歷史背景緣故,高校美育建設一直是相對薄弱的方面。和西方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相比,我們更是顯得過為單薄。正如有學者所說,在當前高校整個評估體系中,幾乎不包含美育的成分,對美育現代性建設缺乏認識、美育工作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4]甚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4月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上也指出,五育當中,“弱于體美”仍是客觀現實。例如,高校美育不受重視,美育功能及其地位認識不到位,美育課程教學不成體系,學生審美素養(yǎng)不足,甚至出現審美低俗、媚俗、艷俗等現象。
由此看出,高校美育建設刻不容緩。當前,弘揚中華民族美育精神,加強高校美育建設,不斷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陶冶高雅情趣,從而全面提升國民審美素養(yǎng)顯得尤為關鍵。基于以上種種,本文擬從論述中華禮樂文化中蘊藏豐富的美學思想視角出發(fā),切實把握禮樂文化在美育教學實踐中暗含的邏輯和規(guī)律,并從中探索出一條可推廣實施的美育教學實踐方法。
世間萬物、宇宙無邊,一花一草皆含“美”。人們一旦賦予其特定的含義,就能隨之而感受到美的無形力量。既然“美”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特殊角色,本文就有必要對“美”相關的概念進行再解讀和認識。
古今中外各界大家對于“美”是什么爭論了幾千年,而且一直持續(xù)到現在仍是個謎?!墩f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從羊,從大”,“美”可解釋為頭上帶著高聳羽毛或類似頭飾狀的人。“美”字由“羊”和“大”組成,所謂“羊大為美”,其意義可延伸為美味。由此可看出,“美”在古代含有視覺美和味覺美的意義。
而在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則提出以“仁”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在孔子眼里,“美”是“文質彬彬”,外表風度翩翩、言行舉止端莊優(yōu)雅。可見,孔子眼里的“美”是外在與內在和諧統(tǒng)一的美。中國古代關于“美”的論述,又如“以和為美”“成人之美”“美美與共”等,是何其豐富多樣。同樣在西方,涉及“美”的相關論述也不計其數。早在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發(fā)現,和諧的音樂由一定數的比例組成,提出著名的黃金分割比例,這個比例是被公認為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由此,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和諧就是美??梢?,西方對“美”的認知是從“寫實”走進“美”的大千世界。
而在藝術世界里,“美”更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之愈稀、味之無窮”。李澤厚在《美的歷程》認為,“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偉大成果?!盵5]所以,“美”,包羅萬象、形態(tài)萬千,但“美”都能令人心生愉悅。“美”是人對客觀事物內心的美好反映,而這“美好反映”可以是令人積極向上、斗志昂揚、激情澎湃的,也可以是內心的喜悅、篤定、寧靜、平和、理解、愛和包容。這“心生愉悅”的美,美得恰到好處,使人的內在與外在達到“和”的狀態(tài),讓人舒服和諧。正如有學者指出,這符合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即是“和”,包括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的“和”,人和宇宙之間的“和”[6],講究身心合一、萬物和諧共生,“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等。
“美育”一詞,最早由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席勒認為,美育的意義在于恢復人性本身的完整和自由。在我國,起初并沒有“美育”這一說法,更談不上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伴隨著國家歷史發(fā)展、現代化進程而演變來的。古代先賢關于蘊含“美”的著述非常豐富而深厚,但專門論述“美”“美育”的專著或篇章卻非常匱乏?!懊烙备拍畹囊M是因當時特定歷史發(fā)展時期才出現的。在民國時期,以蔡元培等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懷著救國救民情懷,把西方系列美學教育理念引進中國。蔡元培在北大擔任校長期間,提倡“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要重視美育、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至此,美育研究才逐漸在中國慢慢發(fā)展演變。
隨著學者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我國高校美育建設有了巨大的進步。但對于“美育”的具體界定又是什么呢?黃高才在書中說到,“美育是以人對事物的審美判斷與情感體驗為基礎,借助于各種事物之美對人進行積極的影響,從而實現人格塑造的一種教育。”[7]在大眾視野里,美育可能狹隘地被定義為美學,或者等同于藝術教育。但從美育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廣義上的美育遠遠不止于藝術教育,而是以藝術教育為主,同時還涉及與“美”相關的各領域范疇,如書法、建筑、雕刻、手工藝、色彩、文學、哲學等。
既然“美”是人對客觀事物內心的美好反應,令人身心愉悅,那么美育就應該是注重內外兼修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不斷發(fā)現內心美好事物反映感知、挖掘、引導、熏陶、內化和升華等的能力,而實現這些美好反映的內容,可以嵌入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繪畫、建筑、雕塑、手工藝等?!懊烙?,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通過“美”落在“育”字上。同時,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還需要不斷豐富、完善美育的內容和形式。如在AI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體工具方便又快捷實現美育的多元功能。
由前文可知,美育包含的元素非常廣泛,不僅涵蓋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教育在內的內容,還包括建筑、雕塑、繪畫、書法、文學、哲學等在內。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樂文化在其間蘊藏大量豐富的美學思想,對當今美育教學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早期,孔子就提出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儒家美學思想,禮樂文化和美之間暗含著深層次的關系,強調“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禮和樂的緊密結合,從整體上呈現出“和”的美感,所謂“和,故萬物諧化”亦是如此。
關于禮樂相關的論述,在《禮記》中有著大量詳實的記載。如“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等,皆凸顯“禮”和“樂”之間的密切聯系。為此,有知名學者提出,中華禮樂文化是與國家禮制/民間禮俗儀式相須固化為用的樂舞形態(tài),最高禮制儀式用樂具有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性。[8]同時,禮樂文化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特色的內函,并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美學思想?;诖耍P者將根據禮樂文化的歷史演變軌跡,進行深入剖析和闡述。
2.1.1 初步形成期
先王作樂和巫術禮樂活動時期。在上古時期,關于先王作樂的傳說有文獻記載道,“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農作琴,神農作瑟。女媧作笙、簧……”,從中可看出先王之樂其實就是“禮”,形式即為“樂”,樂的形式就是禮的儀式規(guī)范,樂的內容就是尊卑貴賤等級觀念和仁孝親敬的倫理觀念,所以禮樂同源,是不分開的。[9]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遠古圖騰時代,人們?yōu)榱η笊?,對大自然的盲目神秘崇拜,巫術求神活動成為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遠古圖騰歌舞作為巫術禮儀,古代把禮樂同列并舉,而且直接把它們和政治興衰聯結,也反映原始歌舞(樂)和巫術禮儀(禮)在遠古是合而為一的東西。[10]這種禮和樂結合的儀式,便是起初產生禮樂文化的萌芽。這一期間,禮樂文化中的巫術活動、遠古圖騰以及服飾圖案元素等,皆體現出美的萌芽和雛形。
2.1.2 制度確立期
周公“制禮作樂”治國時期。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提高,中國開始進入奴隸社會。由此,禮樂文化政治色彩不斷加強,并逐步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禮樂文化一度成為國家政治制度,對人們實行教化,所謂周公“制禮作樂”“禮樂治國”即是如此。禮樂文化演變?yōu)樯蠈由鐣y(tǒng)治人民的工具,同時還作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束縛人們的言行舉止。這一時期,禮樂文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超越遠古時期的“求神祭拜”。正如記載中論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11]在這一時期,禮樂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規(guī)范,其儀式和特定配樂體現出國家政治制度莊重、嚴謹和規(guī)范的美學思想。
2.1.3 演變發(fā)展期
宮廷禮樂倫理學說時期。隨著社會階級矛盾激化、統(tǒng)治階級瓦解,到了春秋戰(zhàn)國末期,“禮崩樂壞”時期最終到來。東周時期,禮樂文化開始演變發(fā)展為宮廷禮樂。同時,隨著禮樂文化后期演變發(fā)展,逐步出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禮樂文化,提倡以“禮之用,和為貴”為核心的禮樂文化思想??鬃訒r期的禮樂文化及其總結的思想匯集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基礎,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皹氛邽橥?,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12]正體現禮和樂的社會功能,禮強調人們在社會關系中彬彬有禮,樂則使人們之間情感上交融,達成和諧關系。儒家所謂的禮樂文明,就是以禮建立秩序,以樂緩解秩序的壓抑,最后達到行禮如儀又其樂融融的和諧狀態(tài)。[13]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禮樂文化強調社會倫理關系、為人處世態(tài)度,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以和為美”。
2.1.4 豐富完善期
后世民俗禮樂文化時期。作為后世民俗文化的民間禮樂,是從下層人民慢慢開始普及發(fā)展而來的。這種“禮樂文化”因在下層自然發(fā)起社會活動,而不在官方禮樂文化制度范疇之內,本質上屬于民間習俗禮樂。[14]后世民俗禮樂文化作為純禮樂文化,所謂“禮樂同源”,禮樂相成,禮樂相濟,禮和樂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至今,隨著人們認知水平不斷提升,禮和樂由此分開?!岸Y”,在當今時代更多地被理解為禮儀,包含儀容儀表儀態(tài)禮貌禮節(jié)等內容,是把發(fā)自內心的尊重通過特定的儀式表現出來。而“樂”則更多地理解為音樂、歌曲、愉悅心情等涉及藝術領域的內容,或者涵蓋情緒教育在內的情感體驗和熏陶培養(yǎng)等??梢钥闯?,“禮”和“樂”兩者之間既有交集的部分,又在各自領域里有獨特的界定和內涵。雖然時代在變化,禮和樂分開了,但二者還是有密切聯系,禮是審美化了的樂,樂是儀式化了的禮。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華禮樂文化一直在發(fā)展完善中,并蘊含著現代化的美學思想,如禮儀中的儀容儀表之美、言行舉止之美,“樂”中令人心生愉悅的美感,心靈體驗之美等。
通過以上可發(fā)現,中華禮樂文化在不同歷史發(fā)展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美學思想,其間也蘊含著多元的美學思想。在現代人看來,禮樂文化在某些特定歷史時期呈現的內容或許會有迂腐、落后、守舊等情緒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內涵也伴隨著新時代變化在演進。如禮和樂的結合,禮樂并重,禮樂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外在與內在的統(tǒng)一、由表及里、感性和理性相統(tǒng)一等。
由上可知,禮樂文化核心思想和美育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同時內容上也有交集的部分,都涵蓋與“美”相關的元素,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雕刻、建筑等等。而美育更是一門高度綜合的交叉學科,同時也涉及禮樂文化中的大部分元素。正如在古代,樂、詩、舞是三位一體的,“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盵15]
此外,禮樂文化和美育都集中體現“和”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禮”和“樂”常常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出現,并呈現出和諧的畫面?!岸Y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就是這個道理。孔子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更是體現出禮樂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在美育中,也講究“和”的思想,如“樂以政和”“和五聲,平其心,成其政也”“政向樂,樂從和,和從平”等等。
筆者還認為,禮樂文化和美育兩者都符合人性發(fā)展規(guī)律。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同時講究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外在與內在的統(tǒng)一、身與心的和諧統(tǒng)一,講究“天地人和”等。正如《易經》中的一陰一陽之道,“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
以上種種說明,禮中有樂,樂中有禮。美從禮樂中來,禮樂凸顯美,禮樂與美育相得益彰?!岸Y”的儀式感,“樂”的情感共鳴,“禮”配合相應的“樂”,從整體上呈現出和諧的美感。正如《禮記·禮器》中所言,“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由前文可知,中華禮樂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美學思想。因此,禮樂文化如何嵌入美育教學實踐顯得尤為重要。孔子認為,“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岸Y”,較為注重由外而內的教育和訓練?!皹贰?,則相對強調由內而外的情感教育,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培養(yǎng)。樂是培養(yǎng)人的內在情感,使人達到自律。樂,不僅僅是音樂,“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16]只有能使人樂者才算作樂。所以說,當人們內心自覺建立起有序的禮儀,并自愿接受美育的熏陶時,舉手投足間的分寸感便會油然而生。
基于此,筆者在所擔任的《形象美學與禮儀》課程教學中,努力把中華禮樂文化中的美育思想和理念盡可能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
在中華禮樂文化思想影響下,根據美育教學獨有的特性,以及在《形象美學與禮儀》課程教學中的感悟和體會,筆者提煉出“三階育人”美育的教學理念。
在本文中,“三階育人”是指結合美育學科特點,課程教學試圖從視覺管理、社交管理和心靈層級管理等方面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其具體內容包括人的外貌修飾、服飾得體著裝,個人形體矯正及訓練,語言溝通與表達,各類社交場合禮儀逐步過渡到人的思維、情感、思想的內心表達,心靈感悟,品味提升和心性修為等。“三階育人”美育是一個由外而內、循序漸進的實踐過程。
在《形象美學與禮儀》課程教學中,內容主要劃分為“三階”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3.2.1 “一階”,即視覺管理
這一階段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們的儀容儀表、外表修飾等進行教學,如涉及大學生外在形象管理、日?;緤y容和發(fā)型修飾、人體色彩學基本原理及服飾色彩基本搭配、場合得體著裝、大學生個性化形象與風格定位等內容。同時,為提升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參與度,內化教學知識點,課堂采用大量和教學主題相關的道具,如色彩學中的色布、色卡、24色相環(huán)工具、PCCS色調圖、彩色繪畫工具等。此外,筆者還將其理念應用到禮樂教學中,如在傳授學生禮儀歌曲“樂”的同時,還配合相應的“禮”儀操進行訓練學習,從而實現“禮從樂中來”。在教學中,通過簡單的音樂節(jié)律、肢體語言互動,讓學生深入感受到禮樂文化中的和諧美。
3.2.2 “二階”,即社交管理
該階段主要內容涉及學生各類場合禮儀,如何讓個體言行舉止變得端莊得體。如商務禮儀、政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等,懂得“禮”和“樂”之間的統(tǒng)一,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學會自尊自愛,在“禮樂”美育的熏陶下,把握舉手投足間的分寸感和社交風度。該部分主要內容包含場合儀態(tài)訓練、常見錯誤體態(tài)及形體訓練、臉部表情管理、肢體語言表達、日常基本禮儀以及如何應對各類社交場合等。同時,在教學中嵌入禮樂文化美學理念,如在《弟子規(guī)》內容教學時,讓學生從基本熟讀、朗誦到《弟子規(guī)》歌曲吟唱,在“樂”的國學經典傳唱中學會“禮”,讓禮樂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2.3 “三階”,即心靈層級管理
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相對會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但從長遠來看,正如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云“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讓學生學會尋找生命的意義,做最真實的自己,最終找到自由靈魂的“美”。我們從無邊世界回到萬物,回到自己,回到我們的“宇”。所謂“天地入吾廬”,就是說中國人不是向無邊空間作無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無邊在”,低徊之,玩味之,點化成了音樂。[17]因此,該階段主要圍繞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品味層級、氣質提升、內心修養(yǎng)等內容進行教學,如詩歌朗誦、經典電影片段鑒賞、花道品鑒、經典名著師生共讀、中外經典文學品讀、世界著名經典音樂片段節(jié)選、國學經典禮樂文化傳唱、禮儀手語操等。
綜上,中華禮樂文化在美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三階育人”美育教學理念是一個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螺旋式上升過程,由人的外在逐步過渡到人的心靈深處,從而塑造人格、陶冶性情、培養(yǎng)情感,最終從整體上呈現出“和諧的美”。
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調“以和為美”的美育思想對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教育引導作用。禮樂文化中的“和諧美”,令人心生愉悅,內外和諧共生,讓學生領悟內外兼修的重要性,并發(fā)自內心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渲染,通過“三階育人”美育教學實踐,不斷增強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品鑒美和內化美的能力。而這一系列的美育教學實踐,又進一步為高校美育建設持續(xù)提供強大的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