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敏
(西南大學(xué) 漢語言文獻(xiàn)研究所,重慶 400715)
(1)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dāng)桓文之節(jié)制。(《荀子·議兵》)
(2)伏其銳士,寂若無聲。(《六韜·兵道》)
(3)妄行則群卒困,強(qiáng)進(jìn)則銳士挫。(《管子·制分》)
上述辭例中,“銳士”皆指武士、精銳部隊。先秦文獻(xiàn)中與此義相近的詞還有“銳兵”“銳卒”“銳師”“銳騎”等,用例如下:
(1)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于牧野。(《呂氏春秋·古樂》)
(2)銳卒勿攻,餌兵勿食。(《孫子·軍爭》)
(3)我以銳師宵加于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左傳·桓公十一年》)
(4)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沖雍門。(《戰(zhàn)國策·齊策一》)
此段簡文意在闡明國家合理任用人才的重要性,墨子認(rèn)為尚賢乃“政之本”,賢人可治理國家、都邑,處理政務(wù),征收稅利,審聽刑獄等,所以國家的人才不會僅指武士一個群體。因此,“銳士”訓(xùn)為“武士”,意義略顯狹隘,“銳”字可能是假借字,有其他含義。
另,清華簡這一用例可幫助我們反思過去對《墨子·尚同中》“贊閱”二字的訓(xùn)釋。現(xiàn)將原文引用如下: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以立矣,以為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dú)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4]78-79
“贊”,注引《漢書·東方朔傳》:“朔自贊曰:‘臣嘗受《易》,請射之?!鳖亷煿抛ⅲ骸百?,進(jìn)也。”進(jìn),有引進(jìn)、舉薦之意,《周禮·夏官·大司馬》:“進(jìn)賢興功,以作邦國。”“閱”,《太玄經(jīng)·太玄圖》:“閱入庶物?!狈锻ⅲ骸伴啠喴??!薄昂啞庇羞x擇之意,《書·冏命》:“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è)媚,其惟吉士。”孔傳:“當(dāng)謹(jǐn)慎簡選汝僚屬。”
可知,以往是將“贊閱”視為動詞,訓(xùn)為“選擇”。從語法來看,“選擇”已是動詞,“贊閱賢良、圣知、辯慧之人”應(yīng)是“選擇”的賓語。從句意來看,若“贊閱”理解為“選擇”,文意重復(fù)。因此,“贊閱”應(yīng)做其他解釋?!伴啞笨赏ā颁J”,《呂氏春秋·審時》:“后時者,莖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清零?!痹S遹集釋引畢沅曰:‘閱,《亢倉子》作銳?!C上,“贊閱”應(yīng)與“賢良、圣知、辯慧”一樣,為形容詞,“贊閱”之人,即“銳士”。
整理者注:還心,即縈繞于心?!蹲髠鳌は骞辍贰斑€鄭而南”,杜預(yù)注“繞也”[1]141。羅小虎先生指出“還心”在古文獻(xiàn)多表示“歸還、歸去之心”,且“營”“還”二字在古書中存在異文,故認(rèn)為簡文中“還”可釋為“營”,“營心”即指心里迷惑[5]。
按:“還”字釋讀從羅小虎先生的意見,讀為“營”,訓(xùn)迷亂、惑亂。從語音來看,“還”字古音在匣紐元部,“營”字在匣紐耕部。王念孫《讀書雜志》:“營與還古同聲而通用。”《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下》:“夫二子營君以邪,公安得知道哉?!眳莿t虞集釋:“孫星衍云:《說文》‘: ,惑也?!癄I’與‘ ’聲相近?!?/p>
簡文此句有闕文,整理者釋文作“……,則□□□母(毋)從(縱)欲以(枉)亓(其)道,(圖)攵(終)之以(功)?!苯駨木W(wǎng)友“汗天山”的意見,重新斷句作“……,則□□□。母(毋)從(縱)欲以(枉)亓(其)道,(圖)攵(終)之以(功)?!盵6]聯(lián)系整段簡文來分析,此句的前后簡文都是“毋……則……”的句式?!拔恪焙竺嬲f明了需要避免的狀況,如“懷樂以忘難”等,“則”后面是避免狀況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如“民改”“百官敬”“(患)不至”“身(信)長”“下不敢上”“眾不(賤)”“請(情)可智(知)”等。由此,“則□□□”應(yīng)是“母(毋)咸(感)于(令)色以還心,(稱)亓(其)行之厚泊(薄)以吏(使)之”這種狀況所帶來的結(jié)果,故句子應(yīng)在“母(毋)從(縱)欲”處斷開。由此可知,“(毋)”后所描述的情況需要避免,這些情況應(yīng)是不利于治理國家的。那么,此處將“還”改釋為迷惑是可以的。因為依整理者的解釋,“還心”意為“縈繞于心”,即是一個中性的描述,而下文“枉其道”“詐偽”“惡謠”等皆是消極情況。故而,“還心”應(yīng)釋迷惑于心,是“感于令色”導(dǎo)致的一種消極結(jié)果。
按:整理者認(rèn)為“ ”作“熟”。后網(wǎng)友“東潮”指出“ ”可與“篤”通假,且郭店簡中“ ”記録“篤”用例頗多,“篤問其行”亦符合古書用語用字習(xí)慣[7]。
筆者贊同東潮將“ ”釋作“篤”的意見,在此將進(jìn)一步論述“篤”的具體含義。語音上,《說文·亯部》:“ ,厚也。從亯,竹聲。讀若篤?!倍斡癫米ⅲ骸?、篤,亦古今字?!闭Z法上,“ ”在“問”之前,作副詞修飾動詞“問”?!抖Y記·中庸》云:“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薄昂V問”之“篤”與“篤行之”中的“篤”同義,即切實、專心。
句中“焉”字,可訓(xùn)為乃,《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起,焉能治之。”王引之云:“言知亂之所自起,乃能治之也?!睂O詒讓:“焉訓(xùn)乃?!本渲小懊病睉?yīng)指儀態(tài)?!豆攘簜鳌せ腹哪辍罚骸巴h(yuǎn)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狈秾幖猓骸懊?,姿體;形,容色。”《墨子·尚賢中》:“夫無故富貴、面目佼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盵4]55墨子主張要親近有“義”之人,如果因為血緣、美色等因素登上高位,是不利于國家的。簡文中的“善人”作為賢才的一種,亦符合此標(biāo)準(zhǔn)。如此,句中“貌”不宜理解為容顏,當(dāng)訓(xùn)儀態(tài)、儀容。綜上,此句文意可理解為:若想起用善人,必須切實地詢問其言行舉止,如是就要觀察他的儀容舉止,聆聽他的言談。已經(jīng)聽聞了他的言談,便試探性地給予一個官職,以考察他的能力。如果考察合格,再以之佐身相家。
綜上,此句斷讀從整理者釋文,即“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為相,心是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