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珊艷 鄧麗娟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6)
“經”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當中,原意是指織布時豎著排列的絲線。隨著應用范圍的逐漸發(fā)展,得到了引申義為某一種思想構造時的整體框架與核心的結構?!暗洹痹诩坠俏闹芯鸵殉霈F,在《說文解字》和《爾雅.釋言》中,典指重要的文獻和書籍?,F在“經典”成為一個成語被沿用至今,其內涵并沒有改變,意指在我國悠久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出現的各類具有重要意義的,閃爍著道德光輝的作品?!敖浀洹苯虒W則是指以普通高校語文教學為載體的,提倡思政教育理念的經典教育課程。經典教學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是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經典教學中蘊含的作品,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美好情操,同時通過對作品的深入解讀,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多樣化和豐富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水平,但是實際運用卻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首先是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差,對很多中國傳統(tǒng)經典作品知之甚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點較為稀疏,因此,為了深入的解決這一難題,我們特意挑選了大學語文經典教學中的重要作品《詩經》作為實例,來進行教學途徑的探討。
課程思政理論是我國教育部于2017年發(f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到的。文件中明確表示,課程思政一定要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在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教學的基礎之上,進行課程的優(yōu)化和教材的制定,全面加強和完善教學設計,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教學核心,讓其發(fā)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這一基本理念出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思政教育可以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為高校的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助力,當代社會,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水平要緊跟發(fā)展潮流,時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關鍵所在,教書育人是最根本的傳播和感染途徑,而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適當的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幫助教師提高教書育人的行為習慣,提高教學標準的同時也挺好自身教學能力,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傳授思政教育理念。
1)科學制定相關教學目標。既然大學語文經典教學是主要教學方向,那么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就應當從所選內容出發(fā),有針對性的準備講義。但是我們所謂的從所選內容出發(fā),并不是指獨木成林,拋棄完整背景進行單獨的授課,而是要在整個的教學書籍背景之下,進行目標的選定,例如在進行《詩經》這部經典著作的學習時,就應當先了解《詩經》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編撰體例,按照相對應的特點將其進行劃分,這樣能夠提前把握住整個《詩經》內容的發(fā)展脈絡,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方向?!对娊洝纷鳛槲褰浿祝囟ㄓ衅洫毺氐镊攘?,因此,要在教學設計之初就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指向性作用,激發(fā)出學生對《詩經》學習有所探求的興趣,《詩經》所反映的內容是較為全面而深刻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當要循序漸進,學生在最初學習《詩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經》的主體以及年代進行深入了解,觀察時代的影響力,學生對《詩經》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這是因為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生最頻繁接觸到的是《關雎》《蒹葭》這幾首詩歌,因此,要想學生能突破桎梏系統(tǒng)學習,打破以往的理解限制才是主要的。第二部是要為學生樹立全新的發(fā)展觀念,《詩經》作為詩歌體裁,其中表達了很多有關先秦時期禮樂文化制度的內容,學生要有雙向學習的概念,既要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推算詩歌表達的含義,也要能夠通過詩歌的描寫,全面認識到當時人們的歷史生活狀況,這才算是發(fā)揮出經典教學的根本價值。
2)進行必要的專題拓展。經典教學作為高校語文教學的一類分支,自然不能涵蓋所有語文教學的內容,因此,在目前的高校語文教學相關書籍中,很少能夠找到有關經典教學的系統(tǒng)教學內容。很多的經典目錄都零散的分布其中,在教學中授課方式也與傳統(tǒng)方法無異,這從根本上降低了經典教學的啟發(fā)性意義。因此,在高校教師進行經典教學時,不應拘泥于課本和以往的教學授課模式,而是應該為經典教學開辟全新的專題拓展,并以此為教學陣地,對學生展開系統(tǒng)全面的傳統(tǒng)經典教學。學生在學習《詩經》這一經典時,并不會有很大的精力和能力去全面接觸《詩經》內的所有詩歌內容,教師需要用現存教材中已有的《詩經》詩歌內容進行延伸。在當前的高校語文教材中,《詩經》中的詩歌僅有《豳風·東山》,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惶恐不安的情緒,長時期戍邊在外,終于有機會可以歸家,在歸家的途中,主人公產生了欣慰、苦楚、惶恐等等的不安情緒。這首詩歌十分具有代表性意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該詩歌作為引子,對《詩經》中其他內涵相似的詩歌進行集中的講解,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其中一首作為著重的學習對象,而并非要拘泥于課本之中,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詩經》的內容,有所規(guī)劃的了解關于古代兵役和服役的相關制度。通過學習帶動對時代背景的深入解讀。
3)改變已有的考核模式。對于經典的學習,重點在于學習其內涵和本質,因此,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考察也更加注重精神層面和更深入的歷史層面,不僅僅停留在詩詞的背寫和語句的解釋上,因此,針對傳統(tǒng)經典教學內容,應當給予全新的考核模式,更加的貼近經典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以此為帶動,要求學生發(fā)揮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階段性的進行學習報告和閱讀心得交流,并將個人感想上交給教師,教師通過學生對選擇經典的理解程度以及心得書寫水平給予分數,該分數算作學生的日常成績。期末考試時,教師可以以靈活出題的方式考察學生,例如可以通過《詩經》中對愛情主體的描寫,延伸到現代人們對于愛情觀念的扭曲,要求學生敘述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論文進行評分。這一手段不僅考察了學生對根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也體現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中國傳統(tǒng)經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獲取的部分,他們以長久的生命力為現代中國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他們是根,也是未來發(fā)展的細致嫩葉,作為傳承的經典,應該要充分的注入到高校語文教學當中,這對培養(yǎng)未來社會發(fā)展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實踐項目。而經典教學也能夠培養(yǎng)新的教學模式,為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