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毅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上海 200042)
科技領域的日新月異推動人工智能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各式各樣的人工智能已悄然影響大眾生活[1]。例如,微軟公司的“微軟小冰”,在分析了519位詩人的作品后可以獨立寫詩并創(chuàng)作詩集;騰訊公司的Dream Writer,更能實現新聞稿的自動寫作[1]。人工智能對創(chuàng)作活動的參與,也帶來其生成物是否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問題。目前學界對此并無定論,其爭議點主要圍繞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構成作品,如果構成作品,其權利主體又是誰兩方面展開。其中第一個問題的答復又構成回答第二個問題的前提。本文主要從這兩點出發(fā),探討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作品屬性的問題。
在美國Feist案之前,關于作品的認定標準是主要是“額頭冒汗”原則。如果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過程中付出了勞動、技能或判斷,就可以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但著作權法旨在促進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的繁榮,而不是單純的機械勞動。顯然僅僅單純的付出勞動、技能或判斷,還達不到著作權所應保護的目的。在此案之后,對符合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便要求至少具有最低限度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僅僅只是按照既定規(guī)則機械地完成一種工作,由此形成的成果不認為是作品,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依《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1],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實質是某種可以有形復制的智力成果,而該智力成果又以“獨創(chuàng)性”為核心要素。因此一件作品若想獲得著作權法保護,關鍵是要滿足“獨創(chuàng)性”要件[2]。獨創(chuàng)性,包含“獨”和“創(chuàng)”兩部分[3]。“獨”,應理解為“獨立創(chuàng)作,源于本人”[4],作品是在不受他人支配下獨立完成的結果。而“創(chuàng)”則要滿足著作權法要求的最低限度的智力創(chuàng)作高度。再結合《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三條[3],可知創(chuàng)作應當是作者某種智力活動的體現。創(chuàng)作的過程,必須給勞動者留下智力創(chuàng)作空間。因此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不僅是某種可以有形復制的智力成果,更是作者某種思想情感的表達,以及智力創(chuàng)造的結晶。智力雖不單是人類所享有,就像會結網的蜘蛛,會搭巢的鳥兒,都有一定的智力,但著作權法只有調整的人的智力才有意義。就像南非那頭會畫畫的豬,就算畫的再美觀它也不可能因受著作權法的激勵而多多創(chuàng)作[5]。只有對人的智力成果予以肯定鼓勵,才能達到促進“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繁榮的目的。
人工智能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其終極目標是實現對人腦活動的模擬,并幫助人類實現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功能。人工智能既可以實現諸如“虹膜識別”等科技運用,也可以寫詩作畫模擬人類文學創(chuàng)作。以人工智能生成藏頭詩為例,使用者只需把想好的字詞輸入進去,人工智能便可啟動內部程序編碼運行,對已建立好的數據庫進行一番分析提煉,進而輸出藏頭詩詞。由此例分析,可知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過程具體分為如下幾步:(1)接收人類指示;(2)運行程序編碼;(3)分析已有數據;(4)進行數據提煉;(5)輸出作品生成。
就目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來講,仍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階段,還不具有脫離人的指示即可自動創(chuàng)作的能力。以上文所舉生成藏頭詩為例,雖然整首詩詞是人工智能獨立生成的,但一開始也離不開人對它發(fā)布命令指示,而人類創(chuàng)作完全可以是自主的、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也許有人認為,即使是人的創(chuàng)作,也要受到之前所有的知識儲備影響,與人工智能基于數據庫進行創(chuàng)作并無本質不同。不可否認,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大都是受到已有作品影響,其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必然與之前所建立的數據庫和程序編碼有關。但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過程,仍與人類大腦有許多差異。例如,縱使從同一個角度對標的物進行藝術臨摹,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藝術觀點和想象構思,其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也會存在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就同一個角度臨摹相同的物品,先后也會存在些許差異。而人工智能基于特定程序編碼而創(chuàng)作,只要程序編碼特定,其臨摹出的生成物也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此外,人的創(chuàng)作還受情緒、靈感等偶然因素的影響,這點人工智能無法體現。也正是這些偶然因素的影響,才造就了人類不同的情感表達,才有了人類豐富的情感表達形式。
著作權法保護作品這類智力成果,而只有人的智力成果才受著作權法保護,其蘊含的前提似乎為“作品只能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盡管著作權法也承認法人或其他組織可成為著作權的權利主體,但作品歸根到底仍舊是由人創(chuàng)作的。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似乎從根本上就排除了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獨創(chuàng)性,構成作品的可能。但暫且撇開作品生成的主體不說,即使探討主體以外的其他要件,也難以得出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獨創(chuàng)性,構成作品的結論。
首先,目前人工智能即使數據庫與人類的知識儲備一樣多,擁有特定算法程序,也無法真正像人類一樣思考。其只能基于特定算法程序而生成某種類型作品,在數據庫與編碼程序一定的情形下,創(chuàng)作結果具有必然性甚至唯一性。而人類創(chuàng)作除了受到已有知識儲備的影響外,還有諸如直覺、靈感等要素,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啟發(fā)。縱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因感受不同創(chuàng)作出作品也是不同的。這種創(chuàng)作的偶然性是目前人工智能所不享有的。例如,人工智能在分析詩詞的基礎上,可以發(fā)現“秋”與“悲”等意向緊密結合,“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往往帶有一種傷感的味道。但難以創(chuàng)作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樣別有韻味的佳句。人類創(chuàng)作會因主體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選擇判斷,進而帶有明顯的個體烙印,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差異便是不同人格的獨特反映。而現階段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只是運行數據庫與編碼程序對運算結果的呈現,與體現個性化的智力創(chuàng)作存在根本區(qū)別[6]。
其次,人工智能生成物滿足作品“獨創(chuàng)性”要件中“獨”的要求,應不成疑問。雖然現有人工智能只是在接收人的指示后才進行創(chuàng)作,但整個生成過程人類卻無法干預,均是人工智能本身獨立完成。但若滿足作品“獨創(chuàng)性”要件中“創(chuàng)”的要求,則必須考慮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客觀上有作品,但不是通過創(chuàng)作產生,則無法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例如某個盲人隨機按下相機快門,可能也會拍攝出幾張客觀符合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整個拍攝過程只是在隨機生成,因體現不出盲人的智力創(chuàng)造而不能被視為作品。同理,現有的人工智能只是在基于特定程序進行創(chuàng)造,與其說人工智能是在創(chuàng)作作品,更不如說是直接生成了內容更合理[7]。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基于特定編碼程序運算出來的結果,不是人工智能具有獨創(chuàng)性表達的結果,人工智能本身更是無法理解生成物所具有的含義[8]。雖然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編碼程序等是由研發(fā)者事先預定好的,但這種編碼程序只是一種方法規(guī)則,是研發(fā)人員的智力體現,而不能將其歸屬于人工智能本身。盡管也有人提出人工智能具有“先學習再生成”的智能,可以模仿人的大腦學習相關知識,但實際上也只是利用現有程序編程不斷優(yōu)化數據庫的過程,與真正意義上人的自我學習尚存一定差距。著作權法激勵的是創(chuàng)作行為,而不是機械或偶然的生成過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生成過程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性智力勞動,談不上獨創(chuàng)性,也就更談不上成為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了。
筆者在先后分析著作權法對作品的認定標準,以及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后,進而分析了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是否應當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問題。人工智能雖然在單位時間內創(chuàng)作的數量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依然只是在執(zhí)行特定算法程序的結果,難以實現更為精細復雜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不能體現人類創(chuàng)作時所具有的獨特選擇和編排。即使暫且撇開創(chuàng)作主體的因素不說,單純從創(chuàng)作過程分析,也難以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此將人工智能生成物定性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不合適的。
如果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享有著作權,那么該著作權應當有權利歸屬??梢蕴接懙臋嗬黧w主要為人工智能本身,人工智能的使用者或人工智能的研發(fā)者三類。但無論歸屬于哪一類權利主體,都具有不可避免的邏輯漏洞或不足之處。
如果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于人工智能本身,會面臨私法理論上的困境。首先,作為私法權利主體的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F階段人工智能根本無法做出獨立的意思表示,其權利行使、責任承擔等方面都將成為難題[9]。試問,如果有人侵害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人工智能也能像普通人類一樣提起侵權之訴?如果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過程中侵害了他人在先的著作權,人工智能又能當作被告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次,目前人工智能具有的行為模式與人類行為本身仍存在較大差距。與人類可以做出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相比,人工智能的行為背后都是特定程序運作的結果,人工智能不存在獨立意識,更談不上獨立人格[10]。最后,人工智能無法支配享有財富。著作權法激勵創(chuàng)作的目的對其毫無作用,人工智能不可能因著作權法保護作品而受到鼓勵,從而產生多多創(chuàng)作的動力。真正能受到激勵的只能是人工智能背后的人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單純保護人工智能是沒有意義的。此外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也規(guī)定了,著作權法中的作者只能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同樣沒有將人工智能解釋其中的空間。
綜上,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上的主體地位與現階段私法原理相沖突。人工智能本身作為法律意義上的“物”,只能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而不能擬制為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有學者指出,可以考慮將人工智能僅擬制為著作權法律關系的主體,由人工智能管理者對其日常事務進行管理,并對人工智能生成物進行強制登記[11]。筆者對此持不同看法。首先,如前所述,作為私法權利主體的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人工智能只能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而不能成為主體,應遵循私法的一般原則。繞開整個私法領域單獨為著作權法律關系另辟蹊徑,并無正當性基礎。其次,考慮將人工智能生成物進行強制登記,無疑登記成本太高,而且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生成速度之快和數量之多,一件件強制登記也僅僅是一種理論可能。
將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于使用者也是可探討的選項。再以上文所舉的人工智能生成藏頭詩為例,使用者完全可以在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幾首藏頭詩中選擇比較滿意的作品,從而將著作權歸屬于自己??蛇@樣做的消極結果也很明顯。作品創(chuàng)作的成本如此之低,豈非變相鼓勵大家以后多多使用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從而對現行作品生成方式產生巨大沖擊。這無疑會危機人類創(chuàng)作的動力,使真正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人逐漸失去創(chuàng)作作品的熱情。例如,以后如果一位作家想出版詩集,他不再需要伏案寫作,只需簡單操作下人工智能,再選擇比較滿意的作品,進行簡單的編排整理即可。如此一來,著作權法便是在打消人類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與鼓勵創(chuàng)作的宗旨相去甚遠。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分析,使用者單純操作人工智能的行為,只能歸屬于簡單的勞動,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例如人工智能生成表情包,使用者可能會輸入幾個特定的詞組或圖片,以供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使用,但人類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付出智力成本是極低的。單純搜索提供詞組或圖片的勞動行為也很難說是創(chuàng)作。依《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三條,如果把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行為解釋為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人類也只是提供某種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性工作,而這些工作本身是不能被視為創(chuàng)作的。既然不能被是為創(chuàng)作,也無法談及生成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唐代賈島有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梢妱?chuàng)作的過程無疑凝結了作者本人的心血,是作者本人思想的結晶。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產生,也可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曹雪芹為創(chuàng)《紅樓夢》曾“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司馬遷為作《史記》前后花費十四年的心血,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更是長達二十七年的時間。人工智能機械創(chuàng)作的成功,可能對當下作者的創(chuàng)作方式產生較大負面影響。試想,如果大家都追求使用人工智能寫作,用一種最快捷的方式讓自己獲得著作權,又有誰愿靜心創(chuàng)作,去凝結人類思想的結晶呢?從法政策的角度來講,賦予人工智能使用者著作權,其可能引發(fā)的不利后果顯而易見,對其享受著作權法保護,應持否定態(tài)度為宜。
也許有人指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在一般情形下與人類創(chuàng)作的作品客觀上已并無太大差異。在別人不知情的情形下,人工智能使用者若將人工智能生成物掛上自己名字,實際也能當成作品從而享有著作權法保護。因《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現象的產生僅僅是舉證規(guī)則造成的,是信息不對等的產物,并不能改變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屬于作品的本質。[12]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實現自動化創(chuàng)作,甚至創(chuàng)作出媲美人類作品的成果,人工智能研發(fā)者對其算法和程序的設計功不可沒。但將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于研發(fā)者,同樣存在問題。
首先,人工智能研發(fā)者只是就人工智能的研發(fā)本身具有貢獻,但與生成物的聯系十分甚微。[13]人工智能基于怎樣的算法程序進行創(chuàng)作,蘊含了研發(fā)者的智力結晶,但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產生,卻沒有投入相應的精神勞動和智力判斷。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生成物要分別觀察。人工智能就好比泉眼,而人工智能生成物就好比泉水。研發(fā)者對這口“泉眼”的獲得無疑付出了智慧勞動,但對泉眼冒出來的“泉水”,并無值得保護的勞動可言。不可否認,研發(fā)者為研發(fā)人工智能,無疑要花費大量心血精力,其編寫的人工智能運行的算法程序,可以受著作權法保護。但當人工智能研發(fā)出來,人工智能再創(chuàng)作出成果的時候,研發(fā)者對生成物的內容卻缺乏實質性貢獻。試問,研發(fā)者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獨創(chuàng)性體現在哪里呢?人工智能生成物又如何體現研發(fā)者獨特的選擇和編排呢?在生成物最后產生之前,可能研發(fā)者也不能確定產生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如果認為研發(fā)者就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享有著作權,無疑是鼓勵研發(fā)者其坐享其成,一勞永逸,同樣對人類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如果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屬于作品,其著作權歸研發(fā)者享有,可能引發(fā)“版權圈地”的不利后果??梢栽囅胍环N詩詞創(chuàng)作軟件,能將文字隨機進行排列組合,理論上講其具有窮盡所有五言詩、七言詩的可能。如果研發(fā)者將該詩詞創(chuàng)作軟件的生成物置于網絡,理論上所有不特定的第三人都有機會接觸該作品,以后的作者無論創(chuàng)作出怎樣的五言、七言詩,都將與在先的作品實質性相似,滿足“接觸+實質性相似”的著作權侵權認定標準。如此一來,可能造成大量著作權侵權的事實存在,反而不利于對著作權的保護。
在法理學上,權利客體應當與權利主體相對應。如果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作品從而享有著作權,那么必然有對應的權利主體。從上文分析可知,無論是將權利歸屬于哪一類,都有自身的不合理之處。承認人工智能生成物屬于著作權法上的權利客體卻找不到對應的權利主體,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究竟是不是著作權法所要保護的客體便存有疑問,因此可以反推人工智能生成物其實不應具有作品屬性,不享有著作權。
人工智能作為新事物,其生成物的法律地位如何需要進一步明確。在目前法亟待法律明確情形下,學界觀點也是百家爭鳴,各執(zhí)一詞。本文認為,判斷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屬于作品,不能僅從客觀角度入手,還應考慮生成過程本身。僅僅因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外在表達與一般人類作品不存在明顯差異,從而認定其具有獨創(chuàng)性,應受《著作權法》保護,結論顯然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