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澤 喻芳齊 郭新雨 周杰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
紅色革命遺跡是我們國家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的呈現體。南京市作為抗日革命戰(zhàn)爭中重要的戰(zhàn)場之一,更是有著不可忽視、不可遺忘的研究意義。目前已經存在大量有關紅色遺跡保護的研究文章,但都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而談,對于南京市具體情況的研究分析并不太多。因此,本片論文從南京市紅色遺跡著手,在尋訪獲得寶貴的紅色遺跡相關數據信息的基礎上,觀察、分析、總結當前南京市紅色遺跡的保存狀況,并結合地方實際,給出相關建議。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南京市的紅色遺跡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一份有效的參考資料。
南京市紅色遺址主要分布于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園等,但是其中大多是抗戰(zhàn)勝利后甚至改革開放之后修建以及修繕的,對于抗戰(zhàn)時期的紅色遺跡存在很多遺漏空白,團隊通過研究當時南京市的作戰(zhàn)防布圖,發(fā)現大多數抗戰(zhàn)遺跡位于南京市的郊區(qū)村落,很多國防軍事設施圍繞山地呈線狀分布。根據文獻資料總結分布區(qū)域以及劃定中期實地調研路線路線。并且綜合新聞,報紙,大數據提供的信息,列出所有存在遺跡的地址,方便后期的實地調研。例如: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全國已成國防工事報告表》記載,至1937 年8 月,南京四周合計共完成國防工事533座,其中在東南一帶,自板橋經淳化、湯山到龍?zhí)?,由中國獨立工兵第一團完成國防工事223 座。截至2018 年,據不完全統(tǒng)計南京剩余國防工事約為兩百多座。
為了彌補紅色遺跡的空缺和信息的缺失,決定采用最樸素,最有效的方法:實地調研。
本次研究以南京市江寧區(qū)為例,以街道行政區(qū)為基本單位,劃分為9 個區(qū)域(除麒麟街道),對于已有記載的遺跡進行重新普查,對于信息不完善的進行路線記錄,實地拍照,經緯海拔測量,衛(wèi)星定位,對于尚有懷疑的遺跡進行實地驗證,對于遺址已經搬遷的通過聯系社區(qū)工作人員,采訪村民以及烈士后代重新確定位置,更新采集信息。以"汪傳忠烈士墓"為例:汪傳忠烈士墓位于江寧區(qū)橫溪街道石塘社區(qū)朱塘村。團隊成員冒著雨來到石塘社區(qū)。由于道路泥濘,團隊成員在社區(qū)里停留了許久,經過成員們的請求之下,在雨漸小時由社區(qū)工作人員帶領至墓地附近。由于墓地較為深入林間,里面的道路較為濕滑且多蚊蟲,有些道路被植被阻攔需要自行開路,墓碑幾乎被雜草全覆蓋,我們進行了簡單的憑吊,衛(wèi)星定位和拍攝,因為夫妻合葬的原因,在烈士墓的遷移上存在一些問題。
由街道劃分地區(qū)便于調查區(qū)域的區(qū)分,在信息調查完畢后,為了使調查得到的事實更加簡明和具有代表性,團隊將調研成果通過類別,時間,性質,現狀進行分類,并及時在地圖標記,規(guī)劃路線,繪制遺址信息統(tǒng)計表進行展示。
在對在走訪發(fā)現的130 余處遺址的進行分析中,發(fā)現沒有國家級和省級保護的遺址,市級保護遺址僅有14 處,只占全部遺址的10%左右,縣級保護級別的僅有7處(不含市級),僅占5%左右,其余110 多處遺址占比80%多的遺址,目前仍屬于未定保護級別,并且大多屬于被遺忘,未被發(fā)現登記的遺址。以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公園為例:東山公園過去為未開發(fā)山體,于1983 年由東山林園改名為東山公園,公園逐漸修建完成。通過實地尋訪,發(fā)現多座民國碉堡,其中一座由于在景區(qū)護欄之外的區(qū)域,被高大的樹木以及竹林遮蔽,在公園范圍內很難用肉眼看到,因此保護較完好,碉堡未被損壞,但是有三處碉堡由于在公園內部,且未被隔離和立碑保護,導致碉堡(地堡)地面漏出的部分已經完全損壞,碉堡內充斥垃圾樹葉等廢棄物,現狀堪憂。東山公園的遺址只是江寧區(qū)紅色遺跡保護級別未定,未被開發(fā)下的遺址現狀的真實狀況。
在已經發(fā)現的遺址中,遺址的破壞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抗戰(zhàn)時期的破壞,屬于不可抗力因素,以及不同時期的不可抗力的人為破壞,二是人為破壞,多數當地民眾缺遺跡址保護意識,隨意掩埋破壞遺跡,有部分遺跡位于居民家中,無法移動,居民缺乏保護意識很容易破壞遺跡,并且很多年輕人缺少紅色遺跡的教育以及認知,只有部分當地老人了解遺址的相關信息,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紅色遺跡,甚至認識不到遺跡的重要性,在遺跡無人管理的情況下當做普通建筑物,進行破壞,三是從眾破壞,由于大部分自己已經遭受過破壞,與"破窗效應"同理,遭受破壞后未被及時修補的遺址更容易被多次破壞,甚至被當成垃圾堆,遺跡現狀不容忽視,保護刻不容緩。
以江寧區(qū)紅色遺跡為例,在調研過程中以及后續(xù)的整理歸納,得出在山體較多的地方由于在抗戰(zhàn)時期方便戰(zhàn)斗和隱蔽,有很多軍事設施,抗戰(zhàn)后,軍隊撤離,且山中村民很少,受不可抗力影響很小,并且很多軍事設施修建在很隱蔽的地方,加上后來無人到訪,山中樹木草地自由生長,其遮蔽效果更好,使得除了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外其他影響很小,因此保護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問題,因為遺跡大多修建在山上,山中草木茂盛,很難確定遺跡位置,即使是當地老人也很難找到一些遺跡。更加佐證了尋訪遺跡填補空白的重要性。
南京市紅色遺跡尋訪的過程中,歸納得出:現存的遺跡缺乏保護等級的評定,缺少完整的發(fā)展以及遺跡信息的采集,對于大多數的未知名的遺跡,幾乎沒有材料記錄,沒有數據提供給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相關專家,因此無論是前期資料的研究準備還是中期實地的調研定位記錄數據,以及最后的調研報告總結編制,都對南京市紅色遺跡的保護方案的制定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材料。
紅色遺跡承載了歷史的紅色文化,以及歷史的偉大革命的精神。紅色文化,它包涵了在我們國家偉大的建設的進程中所積累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文化。這對我們來說,可以算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上的財富了,它不但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發(fā)揮了顯著的積極作用,而且在當今新的社會發(fā)展的形勢下,也同樣成為了激勵我們大家繼續(xù)前進和奮斗的強大的推動力量。而南京市作為抗日革命戰(zhàn)爭中重要的戰(zhàn)場之一,更是有著不可忽視、不可遺忘的研究意義。南京紅色遺跡所承載的是南京革命抗戰(zhàn)的厚重的歷史,是南京市紅色基因的發(fā)源和發(fā)展的基因。對大眾市民來說,紅色遺跡是使紅色文化物化、實體化、形象化的重要載體,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護南京市的紅色遺跡,就是保護南京市的紅色歷史。而保持南京市紅色歷史的完整,也是守護我們國家歷史與文化的完整。
1.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因素是眾多影響紅色遺跡保存狀況的因素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導致南京市的紅色遺跡損壞的致命因素。自然因素損壞嚴重,但是保護措施又不能及時地跟進。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日、偽軍的殘酷"圍剿"下,國民革命軍大多數的活動在深山與密林之中。因此,南京市的紅色抗戰(zhàn)遺址遺跡大多數是處于偏遠的山區(qū)。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色遺跡經受了風吹、日曬、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已經被嚴重損壞甚至消失了。其中過半數遺跡有不同程度被土掩埋情況,官山北面山坡碉堡完全被土掩埋,雖然后期被相關部門人員挖出,但是仍然面臨損壞不可修繕的局面。因此,如何防控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紅色遺跡帶來的損壞風險應當成為保護紅色遺跡工作中必須要思考和執(zhí)行的一步。但根據我們的走訪和調研,盡管有少數紅色遺跡得到了初步保護,但也僅僅是在遺跡旁邊樹立一塊文物保護標志牌。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可以防范環(huán)境影響的措施。
2.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首先,宣傳工作不到位。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直接影響到居民們的紅色文化保護意識。但因為相關部門對宣傳工作的力度把握不當,當地的民眾并未正確認識到紅色遺跡的重要性,不具備保護紅色遺跡的意識。其次,南京市相關部門對紅色遺跡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缺乏相關法律條文,紅色遺跡的重要性和威嚴性并不能為大眾所周知。例如,候焦路與福英路交界處的兩處碉堡皆為遷移后碉堡,碉堡附近已經樹立雙崗社區(qū)宣的文物保護標志,但是震懾力不足,碉堡內有垃圾堆積,外部大面積被噴廣告。最后,政府及相關部門缺乏城市發(fā)展與保護紅色遺跡并行的整體規(guī)劃意識,在執(zhí)行上缺少明確的規(guī)劃保護的意識和計劃。如大貴塘1 號碉堡為遷移碉堡,但因為它的周圍正在施工,環(huán)境較遷移之前卻是更加惡化;淳化南街的居民區(qū)正在拆遷,居民區(qū)內碉堡處于亟待保護的狀態(tài)。
因為大多數遺跡的損壞程度較為嚴重、不可修繕,當下可行的保護措施就是盡可能地維護當下留存狀況,在基礎上采取相關防范措施去減少、避免、防止更多損壞因素地產生。對此,我們有以下建議。
1.自然環(huán)境下的管理與防控。自然環(huán)境中的日曬、雨水侵蝕以及風化等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執(zhí)行相應的措施,卻是可以防控的。首先,最有必要的就是建防護欄、防護墻來遮風避雨、遮擋陽光,同時也能避免野草樹木對遺跡的刮擦損壞。其次,規(guī)劃尋訪道路,一方面方便工作人員對紅色遺跡進行維護和清潔,另一方面也減少遺跡周圍雜草叢生的可能。
2.社會環(huán)境下的引導和制約。(1)宣傳工作。思想是行動的指引,保護意識的宣傳與建立在保護工作的進行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引作用。民眾的意識是最重要的動力和執(zhí)行力,宣傳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紅色遺跡保護工作的執(zhí)行效果。政府的工作需要民眾的配合,宣傳到位才能讓民眾自發(fā)地、積極地參與到保護紅色遺跡的行動中來。政府部門與民眾互相監(jiān)督、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落實保護工作。(2)系統(tǒng)化、計劃化、法律化。梳理好南京市紅色遺跡的底數,準確核實歷史的史實,是做好紅色遺跡的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政府對于未知紅色遺跡的尋訪以及已知遺跡的核查認定工作應當引起重視。建立起相關保護部門之間的鏈接,以及保護工作執(zhí)行的管理和監(jiān)督系統(tǒng)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的考慮因素之一相關法律條文,認識到紅色遺跡的莊嚴與重要性。有力的法律文件才能徹底地監(jiān)督和約束一切對紅色遺跡的人為的不尊重和破壞行為。(3)經費投入。如果說政策是行動的指引,經費的投入就決定保護工作的執(zhí)行程度。紅色遺跡的保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這也就決定了,紅色遺跡的保護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保障。在良好的宣傳工作后,基層有了很高的工作熱情,但也可能由于經費的支持還不夠到位,很多好的規(guī)劃和設計方案最終還是很難有效地落實。因此,政府加大對南京市的紅色遺跡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是一個必要的舉措。
本次調研通過對南京市紅色遺跡的尋訪、統(tǒng)計所得的當前南京市紅色遺跡現存情況與保護狀況的分析,總結得出了當前南京市紅色遺跡保護狀況有待改善、宣傳教育工作有待加強的結論。同時,結合調研所知的遺跡保護情況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較高的措施,希望對南京市紅色遺跡的保護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但調研深度有限,更多的措施建議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