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佳
(桃花江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湖南 益陽 413400)
民俗文化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文化性、生活性和趣味性,這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載體和素材。作為中學語文教學來講,比較突出的難點在于,大多數(shù)知識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文學性、時代性特征,如果脫離課文形成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而僅僅讓學生單純的去生硬記憶和理解,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學生們也會因此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對民俗文化內(nèi)容進行科學的整合和重塑,緊密結合中學教學的目標和內(nèi)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學語文教學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所謂民俗文化,指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生息繁衍發(fā)展過程中,興起、流傳、繁榮于民間的眾多文化載體和文化形式的統(tǒng)稱,它與其他的文化形式相比,自身具有較強的特點和特征。
1)文化性。文化性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屬性,雖然我國民俗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十分多樣、載體也相對豐富、而且分布情況也相對零散,但是它自身的文化屬性是十分突出的,特別是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俗更加具有承載民族發(fā)展文化歷史的特點,很多民俗往往代表了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的歷程和文化進程,比如節(jié)慶、民歌、服飾、飲食等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性,而且這種文化屬性是不可復制的,一旦遺失就無法彌補,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民俗文化的珍貴性。
2)趣味性。需要看到的是,與文字、繪畫、美術、音樂、雕塑等其他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不同的是,民俗文化更多在民間得以流傳,所以在它的表現(xiàn)方式上更多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活潑的、自然的、趣味的特點,比如剪紙藝術、民間游戲、傳統(tǒng)體育項目等等,這些都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正是由于這些獨特的趣味性特征,才讓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更加優(yōu)于其他的文化載體,并且能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不斷傳承發(fā)展。
3)生活性。民俗文化來源于民間的日常生活,與百姓的日常起居、節(jié)日、娛樂等生活息息相關,這也讓民俗文化的生活性尤其突出,從文化的傳承角度來看,如果不能對文化形式進行收集和整理,很多文化形式就會逐漸湮滅,而民俗文化卻恰恰與眾不同,它的表現(xiàn)形式特別零散,也缺乏必要的保存和整理,之所以能夠經(jīng)歷漫長時間保存下來,就是因為它自身獨特的生活性,適應民間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扎根,成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時代性。時代性也是民俗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特點,很多民俗從今天的審美觀點和歷史角度來看,無法充分理解和認知,只有將民俗文化放入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之下,才能真正體會民俗文化的特點,比如燃放爆竹、貼春聯(lián)、少數(shù)民族的刺青文化、祭祀文化等等,這些文化習俗與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生活方式緊密聯(lián)系,通過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夠有效地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風俗和文化特點,這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價值所在。
1)民俗文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由于民俗文化具有極其明顯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特征,將民俗文化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特別是與之相關的語文課文內(nèi)容、詞匯、文字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可以很好的豐富語文教學的載體和元素,讓語文知識不再枯燥和抽象,對一些生僻字和生僻詞等,比如祭祀、饕餮等,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民俗文化進行充分的解讀,就可以幫助學生們克服畏難心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更好地推動學生們?nèi)ダ斫夂驼莆铡?/p>
2)民俗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需要看到的是,文化傳承和文化教育需要從小抓起,特別是作為中學生來講,他們對于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還相對表面化,直接進行文化教育,很多時候效果反而不佳。而民俗文化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于民俗文化的文化性特征十分明顯,而且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在易于學生接受的同時,就可以在潛移默化間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文化儲備,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也是很有幫助的。
3)民俗文化有利于滲透德育教育。語文教學先天帶有較強的德育屬性,而直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則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抵觸,而借助民俗文化中一些傳統(tǒng)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比如敬老愛老、祭掃先輩、尊師重教等等,通過這些民俗文化的滲透,就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德育熏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華傳統(tǒng)道德,有助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可行性路徑
1)強化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和認知。一方面,中學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民俗文化,深刻認識到民俗文化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引導和推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民俗文化、解讀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讓民俗文化真正走進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要強化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全方位地了解民俗文化,消除對民俗文化的偏見,對本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調(diào)研,并針對性的進行收集和整理,為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打牢基礎。
2)注重民俗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一方面,要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機整合,特別是要從語文教材中找到民俗文化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并有針對性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民俗文化載體,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有效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目標,也讓學生們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民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對民俗文化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整理,將民俗文化中的落后因素淘汰掉,將優(yōu)秀的文化載體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有效保持民俗文化的先進性。
3)豐富民俗文化滲透的方式和路徑。一方面,要注重民俗文化滲透方式的創(chuàng)新,通過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app等方式,將民俗文化的特點、意義等,推送給學生們,直觀展現(xiàn)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形象,更加有利于學生們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學生們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通過布置課后作業(yè)等方式,引導學生們獨立去認知民俗文化、解讀民俗文化,通過民俗文化的學習,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4)有效發(fā)揮語文課外教學的作用。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區(qū)的民俗文化載體,引導和組織學生們?nèi)ッ袼孜幕包c、遺址等進行參觀學習,提升學生們對民俗文化的直觀印象,促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激發(fā)學生們對民俗文化的喜愛。另一方面,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注重以民俗文化為載體,將語文教學寓于其中,比如以民俗文化為題開展作文比賽、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等,讓民俗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外教學之中。
綜上,推動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和應用,可以給中學語文教學提供有效的載體和媒介,可以讓中學語文家教學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目標更加清晰,作用更加突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要重視民俗文化、認知民俗文化,促進民俗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有機結合,推動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