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芳
(晉中學院外國語學院,山西晉中030619)
2017 年5 月14 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全世界的多國元首、政府首腦及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高峰論壇。習近平主席全面總結“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進展,與參與國代表共同協(xié)商下一階段的合作舉措,推動國際合作,實現(xiàn)聯(lián)動發(fā)展、合作共贏。論壇圓滿成功并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其英譯稿件成為西方世界了解“一帶一路”倡議、論壇主旨意義以及中國立場與理念的“窗口”。政治語篇在傳達政治信息的同時,背后隱含了國家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tài),其翻譯也同樣受到譯者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因而與原文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本文將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角度入手,探討論壇英譯稿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以期對政治語篇的翻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批評性話語分析最早起源于20 世紀70 年代末期興起的批評性語言學和后結構主義理論,是一門新興學科。1989 年Fairclough 在其著作《語言與權力》中正式提出“批評話語分析”這一概念,建構了完整的理論框架。他明確了語言、意識與社會的關系,認為話語是意識形態(tài)重要的物質形式,也是社會實踐的必要元素[1]60。批評性話語分析就是通過分析話語的結構形式與文本特征,并結合該話語的生成過程與技巧以及所在語境,探究其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進一步挖掘其社會功能,即“幫助獲得或維護或顛覆某種權力關系”[2]。即批評話語分析就是探討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復雜的關系。Fairclough 認為話語分析的方法是三維的:(1)描述:對語篇文本特征的描寫;(2)闡釋:著眼于話語實踐過程的分析,探究話語及其生產、傳播與消費過程的關系;(3)解釋:著眼于社會實踐的分析,探究產生話語時所受到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的影響。
批評話語分析的發(fā)展歷程是“批評話語分析與其他學科,特別是功能語言學不斷融合的過程”[3]。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代表人韓禮德認為語篇的語言元功能包括概念、人際與語篇功能[4]119。語言具有意義潛勢,不僅可以用于描述主客觀世界,也可以用于建立人際關系。系統(tǒng)功能語法強調人們所選擇的語言表達形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要傳達的交際及社會功能決定的。這與批評話語分析所強調的語篇作為一種話語與社會實踐存在反映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構建這一概念不謀而合。因此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批評話語分析提供了研究方法。在對語篇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語言的分類系統(tǒng)、及物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與轉換系統(tǒng),從而判斷出語言背后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
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及工具,直到20 世紀90 年代批評話語分析才應用在翻譯研究中。批評話語分析有利于揭示翻譯過程中語言形式變化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分析從單向的譯文分析轉向為雙向的研究維度,即不僅描述語言轉化過程中所產生變化的文本特征,而且闡釋了語言變化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作用的結果。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將翻譯研究的重心從語言的交際功能發(fā)展到社會功能,探討譯文的政治思維與政治行為。因此將該理論應用到“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開幕詞的中英兩個文本比較分析中有助于探討翻譯過程中語言變化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批評話語分析主要應用于政治語篇的研究,因此官方會談、發(fā)言與演講以及政治宣傳與公告是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的主要對象。習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發(fā)言旨在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我國官方媒體如新華網、人民網等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新聞報道。為了讓全世界了解該論壇的主旨內容與戰(zhàn)略意義,新華網進行了英譯。下面從分類、及物、情態(tài)及轉換系統(tǒng)方面對開幕詞的中英文本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描述原語文本與目標語文本語言形式的差異,闡釋這些差異與意識形態(tài)、權力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形式。
分類系統(tǒng)是指語言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5]210,是韓禮德語言元功能中概念功能的基本要素。分類系統(tǒng)是通過“詞匯的選擇來實現(xiàn)對人以及事物的命名與描述”[6]65。同時分類系統(tǒng)能夠體現(xiàn)說話人的觀念與態(tài)度,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Fairclough 認為詞匯的選擇會受到社會關系的影響,同時也能反作用于社會關系,有助于構建參與者的政治立場。源語文本中詞匯的選擇受作者文化、認知、情感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同樣翻譯過程中譯者也會基于自己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觀念意識以及目標語讀者的接受程度選擇適當?shù)脑~匯。
通過對比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稿的中英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概念在中英文中采用了不同表達,不是完全的直譯。如開篇習近平主席對參加本次論壇的各國各界嘉賓表示歡迎,“期待大家集思廣益”。這里“期待”一詞委婉表達了習近平主席希望論壇中參與國能夠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捌诖蓖瑫r顯示了謙遜友好的外交態(tài)度。在英文文本中,“期待”沒有簡單直譯為“expect”而是“hope”。因為“expect”一詞語氣強烈,表達強烈要求或渴望某人完成某件較艱難的事情,容易讓聽話人產生誤解。因此譯文采用“hope”一詞,真誠表達中國在“一帶一路”中倡議秉承的“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又如“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句英譯為“Nations prosper in exchange”。英語文本中詞匯的選擇可謂獨具匠心。首先“民族”沒有譯為常用詞“minorities”?!癿inorities”是基于國家內部層面指一個國家所包含的民族。而原文中的民族是從國際層面提出的,包括古絲綢之路沿途必經之地。因而“minorities”一詞會產生社會關系危機。其次“融合”沒有直譯為“integration”而是譯為“exchange”,譯者將詞義具體化,強調國際間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避免讓聽話者產生誤解,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幾個國家結盟,形成破壞穩(wěn)定的小集團。最后譯者沒有簡單地將“共存”譯為“coexist”。該詞為中性詞,不能傳達古絲綢之路為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帶來的繁榮與發(fā)展,因此譯者選擇“prosper”。再如“利益共同體”英譯為“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肮餐苯洺Wg為“common”,但“common”尤指屬于某一群體或組織共同擁有,會產生中國搞地緣政治的誤解。而“shared”強調參與國發(fā)揮各自產業(yè)優(yōu)勢,齊心協(xié)力平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享發(fā)展契機與成果??梢姡g者在詞匯的選擇上能夠客觀地傳達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與所要構建的社會關系。
及物系統(tǒng)是語篇概念功能的語義系統(tǒng),其作用是把經驗世界分為易操作的一組過程。它主要描述人們在不同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并且說明其中的參與者與所處環(huán)境。經驗過程包括物質、心理、關系、行為、言語與存在六種過程[4]121。語篇中過程的選擇與小句中參與者位置的變化通常取決于作者的文化背景、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7]。同樣,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意識形態(tài)也會影響經驗過程的選擇。同一小句在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中的經驗過程差異顯示了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
論壇開幕式上習主席分析了目前的世界局勢,指出政治經濟不穩(wěn)定因素較多,發(fā)展的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引號內的表述為關系過程,但英譯時轉換為物質過程,即“…poses a daunting challenges to mankind”。關系過程一般表達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判斷,這里習主席高瞻遠矚,立足當今全球形勢與人類未來發(fā)展的高度,指出世界政治經濟局勢還有動蕩不安之勢。譯文中的物質過程強調發(fā)展面臨較大挑戰(zhàn)的客觀事實。行為動詞“poses”使內容更加形象,同時能夠引起各國人士的情感共鳴。接著習主席娓娓道來“一帶一路提出四年以來的建設成果,是……的四年”。中文文稿采用關系過程“是”,表達判斷與屬性功能,積極肯定“一帶一路”倡議及其豐碩的成果。英譯時譯者將關系過程轉換成物質過程“These four years have seen…”。譯文向與會國家形象地展現(xiàn)了各領域的建設成就,突出施動者“these four years”,積極肯定“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梢婈P系過程突出參與者的主導地位而物質過程強調事實從而引發(fā)共鳴,因此譯者有意識地避免使用表達主觀態(tài)度的陳述,重在傳達話語的客觀事實。
再如習主席指出將“一帶一路”建成開放之路,但“開放……會經歷一時陣痛”。譯文為“There will be short-term pains,…”,將物質過程轉換為存在過程。比較分析可以得出,物質過程強調客觀事實,可能會使個別外媒別有用心做文章,誤傳負面議題,如過分夸大“一帶一路”建設道路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敗,否定發(fā)展帶來的成就。而關系過程是及物性最弱的表達方式,而且將來時態(tài)也顯示任何發(fā)展創(chuàng)新都有可能遇到挫折與困難,但問題都是暫時的。這是任何發(fā)展進步的必經之路。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不是簡單地進行語言的轉換,翻譯技巧的運用,而是關注話語實踐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傳達,避免造成沒有必要的誤讀。
情態(tài)系統(tǒng)是語言人際功能的一種手段。它反映了說話者對話語表述的態(tài)度、個人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對他人的期待,同時還顯示了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距離遠近與權力關系等。情態(tài)值的高低也可以體現(xiàn)說話者的意識傾向,情感強弱及對話語命題的確信程度。情態(tài)意義可以通過情態(tài)動詞、情態(tài)形容詞、情態(tài)副詞、時態(tài)、人稱代詞以及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等得以體現(xiàn)。翻譯過程中,情態(tài)意義的增刪以及強弱都顯示了譯者的情感訴求以及意識形態(tài)。
習主席在文中提出對未來“一帶一路”建設的發(fā)展建議,即“這里,我談幾點意見”。這里“我”第一人稱單數(shù),主觀性較強,因此譯者譯為“W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譯文中“I”換為“We”,同時增譯了情態(tài)動詞“should”。該譯文一方面避免可能引發(fā)中國話語霸權地位的錯誤觀念,同時防止譯語受眾會感覺意見過于主觀片面;另一方面表明了說話人的態(tài)度,即中國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積極提出建設意見,專心致力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接著在談到設施聯(lián)通建設意見時,習主席提及“要抓住新一輪結構能源調整”,強調能源合作,建設全球能源互聯(lián)互通。其英譯文本為“We need to seize opportunities…”。譯者增譯了人稱代詞“we”并且采用了高情態(tài)動詞“need to”。一方面人稱代詞拉近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距離,指明所有參與國都是能源互通的建設者與參與者,而非一些外媒所聲稱的中國借“一帶一路”輸出成本高、污染重、產能小的能源建設這一無稽之談;另一方面高情態(tài)動詞表現(xiàn)習主席強烈希望建成“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的愿望,期盼為各國的能源發(fā)展注入新動力??v觀全文,表達意愿與希冀的詞語“愿”大部分譯為“should”。
“should”為中情態(tài)動詞,這樣語氣不會因太弱而起不到呼吁作用,致使論壇如同虛設;同時也避免語氣過強而讓參與國感到被動,有強壓之感,更不會落下中方強權政治的不實之柄。
此外情態(tài)轉換還體現(xiàn)在時態(tài)變化上,如“人類社會正處在……”與“中國發(fā)展正站在……”分別譯為“……h(huán)umankind has reached”與“China has reached”。顯然譯者有意識地將現(xiàn)在進行時轉換為現(xiàn)在完成時,強調了無論從國內還是國際形勢來看,我們都已經處于發(fā)展變革的時代。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我們要順應發(fā)展潮流達成國際間的友好合作。
“轉換”來源于轉換生成語法,指句法的變化。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常用的轉換工具是名物化與被動化。名物化是指將動詞或形容詞表達的概念轉化為名詞或名詞詞組形式,從而名物化兼具有動詞或形容詞的意義和名詞的語法功能。通常名詞往往強調事物的永久性屬性,而動詞和形容詞傳達事物短暫或臨時的特征[8]。名物化結構能夠模糊時間概念,隱藏參與者,弱化動作感從而產生非人格化的語效。被動化即使用被動語態(tài),用以掩蓋施動者,語義中心轉移到受動者,能夠有效地減弱行為的動作感,模糊因果關系。在批評話語分析中,許多學者認為,源語文本與目標語文本中同一表達的語法結構轉換顯示了新聞和政治語篇中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
論壇上習主席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后續(xù)機制的落實,采用了一系列動詞“設立……,成立……,設立……,建立……”,增強了人們的信心。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四個動詞全部省略,譯為名詞詞組,加強了話語的狀態(tài)感。譯文的名物化強調了中國落實“一帶一路”的務實措施。參會國家代表會將注意力轉向具體的后續(xù)機制內容,而非實施的主體——中國。這樣論壇中的各國代表及西方讀者能夠客觀認識“一帶一路”的實施步驟。
此外,譯文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較多。如“我們還將簽署一批……”,譯者將該句翻譯為“a number of...will be signed”,英文文本通過被動化隱藏了主語“我們”,增強了話語的客觀性。這里“我們”指中國,省去主語從而避免產生誤讀,即“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占據(jù)話語霸權地位,剝奪參與國的話語權利。同時充當受動者的賓語在被動語態(tài)中充當標記性主語,強調了論壇的戰(zhàn)略意義,即簽署雙邊或多邊協(xié)議以促進各國協(xié)調發(fā)展與合作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批評話語分析模式能夠揭示語篇中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從批評性話語分析入手對比分析了“一帶一路”第一屆國際高峰論壇開幕詞的中英兩個文本,闡明翻譯過程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會影響翻譯策略。此次高峰論壇總結了“一帶一路”建設四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著力繼續(xù)推動國際與地區(qū)合作,共建和平、繁榮、開放、創(chuàng)新與文明之路。習主席平易近人、謙遜有禮,態(tài)度鮮明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不稱霸、不結盟,樹立了中國愿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和平發(fā)展的大國形象。鑒于中國經濟發(fā)展迅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讓少數(shù)國家有“危機感”。這些國家對“一帶一路”提出質疑,甚至錯誤解讀“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政治霸權、領土擴張、資源掠奪的方式。所以英文文本既要在復雜的國際話語體系中顯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與中國的話語權,又要避免為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宣揚“中國威脅論”、地緣政治陰謀等錯誤觀念。譯者考慮到原文與譯文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通過詞匯的選擇、語言形式的轉換、情態(tài)的應用等手段實現(xiàn)正確客觀地傳達原文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的目的,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忠實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