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才
(河北省文物局,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曾幾何時,我在讀《史記》時,除了對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探討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翔實考證以及優(yōu)美的文字所折服外,更對這部鴻篇巨著嘖嘖稱奇,試想在兩千多年前,沒有紙張,只憑簡牘成冊,書寫50 多萬字是一個何等巨大的工程,作者是怎樣憑借一己之力完成的?我想,那就是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精神,這種精神千百年來根植在中華民族文人的血液里,傳承不息。
今天,當我用時一個月時間拜讀完文物出版社剛剛出版的《李曉東文物論著全集》時,其洋洋灑灑360 萬字的內容令我震驚,猶如看到了中國古代文人那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今天的傳承與發(fā)揚。
一
《李曉東文物論著全集》共分6 卷(圖一)。
首卷開篇為李曉東先生執(zhí)筆的《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掘》報告。
1961 年,李先生從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同年的3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易縣燕下都名列其中。為做好這處國保單位的“四有”和規(guī)劃工作,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組織了包括李先生在內的易縣燕下都“四有”規(guī)劃工作組,從當年7 月開始,有目的地開展了燕下都遺址考古勘察,隨后對部分遺址和建筑遺跡進行了試掘。這次實踐經(jīng)歷對李先生后來文物保護理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之后的幾十年間,對包括“四有”工作在內的文物保護基礎工作的重視始終貫穿于先生的理論和實踐之中。這篇報告將勘察和試掘的過程分為城址勘察、城內文化遺存分布和結語三個部分,并進行了詳細描述、記錄和總結,注釋準確,表格內容全面,遺址編號、位置、性質、面積、文化層深厚度、主要遺物、備注一目了然,圖版選擇得當。這篇報告應該說是李先生參加工作以來的開山之作,其寫作的邏輯與內容均反映出先生作為一個考古專業(yè)畢業(yè)生扎實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深厚的文字寫作功底和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后來成為文物理論大家奠定了基礎。
圖一 《李曉東文物論著全集》(文物出版社,2020)
全集首卷還收錄了上世紀80 年代初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名勝古跡》一書和《可愛的河北》《河北風物志》中李先生所撰寫的有關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部分內容。這些作品無不飽含著李先生對生活、工作了20 年的燕趙大地的熱愛。他結合自己對文物的理解,將當時河北省的23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304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部分內容整理編纂形成的這幾部普及性讀物,資料翔實,介紹準確、生動,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是先生工作20 余年善于收集整理資料,勤于寫作,熟練掌握業(yè)務的真實寫照。
1987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物保護管理概要》一書被收錄在首卷最后一部分。全書共分六章,以1982 年11 月19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依據(jù),吸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些行之有效的有關文物保護的規(guī)定,并結合李先生20 多年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實踐經(jīng)驗編寫而成,目的是為學習、貫徹執(zhí)行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提供參考?!陡乓肥紫葟奈奈锉Wo法和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入手,解析了文物保護法對國家文物政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對總則中的法條內涵進行了詮釋,特別是對文物的概念采用列舉法進行了說明,同時對文物所有權及文物保護經(jīng)費、文物保護目的予以重點闡述;二至五章則全面闡述了文物保護管理業(yè)務。此書全面研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有關文物工作的方針政策,及其與1982 年《文物保護法》的關系,特別是詳細詮釋了與文物保護、管理、法律有關的名詞、術語。謝辰生先生在為該書作序時評價“李曉東同志的這部著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有關文物管理工作的書”,它為后來李先生文物學、文物法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第二卷收錄了李先生《中國文物學概論》和《文物法學:理論與實踐》兩部重要論著。
《中國文物學概論》是我國第一部文物學著作,該書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將文物學總體結構分為三個層次,逐步搭建出文物學的基本構架,并從理論和方法的角度,概括論述文物學的整體結構和體系發(fā)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問題。2005 年,先生在《中國文物學概論》原有架構體系基礎上做出進一步調整、補充、修訂,形成《文物學》一書,并由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在全集的第三卷?!段奈飳W》增加了文物定名、古書畫、古文獻、近代現(xiàn)代文物和21 世紀的文物學共五章十七節(jié),在《中國文物學概論》原有章節(jié)外增加了四節(jié)及文物特性、現(xiàn)代的文物研究與保護、不可移動文物防范技術等小節(jié),使《文物學》成為一部結構體系完整、合理,內容充實的文物保護、研究、管理的理論巨著。從《中國文物學概論》到《文物學》,構建起了中國文物學學科體系,對于學科建設和中國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第二卷收錄的《文物法學:理論與實踐》一書是李先生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結合文物特點和文物保護工作規(guī)律,學習、研究文物法律,總結實施文物法律的經(jīng)驗,探索加強文物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撰寫的另一部重要理論文集。書中提出了文物法律體系和文物法學概念,并展開論述。該書包括文物法律論述、文物保護法講述、國際組織與外國文物法律介紹、文物保護與管理文選等四個方面,論述了文物法律及其實施、依法行政和依法保護管理文物等內容,從應用法學的角度研究了國內外文物法律規(guī)范以及保護文物的社會實踐,特別是對文物保護實踐中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了重點論述。該書對文物法律法規(guī)的適用展開了深度探索和總結,對進一步開展文物法律和文物法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加強文物法學學科和文物法制的建設,進一步用法律引導、推進、保障文物工作順利進行和文物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具有理論指引作用。《文物法學:理論與實踐》與《文物保護管理概要》《文物學》共同組成了李曉東先生文物保護管理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這些著作的問世標志著先生文物保護管理理論體系基本成熟,也奠定了他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
三
第三卷收錄的是2002 年出版的《文物保護法概論》和2005年出版的《文物學》。
李先生1996 年后參加了《文物保護法》的整個修訂過程。2002 年10 月28 日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公布實施后,李先生的專著《文物保護法概論》于同年11 月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概論》從宏觀上闡述了文物的定義、特性、價值和作用,以及立法宗旨、各種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原則,詳細說明了修訂《文物保護法》各項規(guī)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這部書是一部實用性書籍,是指導人們學習、理解新修訂《文物保護法》的一部輔導性專著,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文物保護法》內容的精神實質,提高人們正確貫徹執(zhí)行《文物保護法》的自覺性。
第四卷收錄了先生2006 年完成的《文物與法律研究》文集。文集集中反映了先生對文物法學探索和研究的新成果,及其不畏艱辛、不斷攀登的探索過程。
第五卷收錄的《文物保護理論與方法》一書出版于2011 年。該書是先生在文物科學研究過程中,對諸如公益訴訟等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研究后,通過“文物概念、內涵與保護體系述論”“文物保護專題論述”“文物保護法律論述”“文物專門學科探索”“‘文化遺產(chǎn)’概念應用”等五個部分,探索文物保護的理論與方法,以期指導文物保護工作實踐的方法性論著。
第六卷首先收錄了《民國文物法規(guī)史評》一書。該書出版于2012年,是先生70歲高齡后出版的一部力作。它以時間為軸線,梳理了民國時期有關文物、古物、古跡等的政策法規(guī)及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邊區(qū)政府發(fā)布的主要文物政策法規(guī)文件,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進行研究和評論,構建出民國時期的文物法規(guī)史框架。這是一部最早研究現(xiàn)代中國文物保護史源頭的專著,書中的內容告訴人們,一些重要文物術語,或概念、理念,或保護原則,在民國時期就已經(jīng)誕生,如不可移動和可移動古物,古物古跡國有、公有、私有,文物古跡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保護古代名城,保護名人故居,古跡原地保存,保護古跡古物原狀,恢復原狀,等等,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即已出現(xiàn)。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啟的保護文化遺物、紀念物和紀念建筑等重要思想和先進理念及其實踐,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革命文物、近現(xiàn)代文物的保護工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民國文物法規(guī)史評》的出版說明當代中國特色文物保護理論和道路是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逐漸形成的,繼承、借鑒和發(fā)展永遠是文物保護理論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第六卷還收錄了文物出版社2020 年初出版的先生《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一書,對先生1961 年大學畢業(yè)后到2011 年50年的文物考古工作進行了“回顧與思考”。該書從四個方面回顧了歷史,思考現(xiàn)在和未來:回顧了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路、方法和路徑,總結歷史經(jīng)驗和工作規(guī)律;回顧了文物法學和文物學科建設重大項目及其實施的重要舉措和成績;思考了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利用理論建設,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道路與建設、完善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制度;思考了文物學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重要措施、路徑和愿景。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在回顧歷史的文章中,人、事、時間、地點等要素齊全,記錄的人物達一百多人。特別是將先生在河北工作20 多年的工作筆記編輯成文,不僅讓河北省文物保護工作中一些只知結果不知過程的歷史事件得以還原,而且其中的一些材料對于河北乃至全國的文物保護管理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從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國家形象、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高度看待文物工作,把文物保護利用作為展示國家歷史底蘊、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元和諧的重要方式,作為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和堅定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的重要手段。李先生順應歷史時代潮流,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寫出了《關于文物資源資產(chǎn)的幾個問題》等重要文章,希望人們牢記職責和使命,在文物保護利用過程中貫徹執(zhí)行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任務,體現(xiàn)了一名老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四
縱觀《李曉東文物論著全集》,我們欣喜地看到,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yè)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經(jīng)過廣大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形成了完整的中國文物保護管理理論體系。李曉東先生在59 年的工作生涯中勤奮實踐,理論聯(lián)系實際,博采眾長,不斷探索、總結、提煉、積累,分類歸納,綜合研究,完成了體系建設中的框架建構及學科建設,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理論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李先生所構筑的文物保護管理理論體系中,文物保護管理、文物學、文物法學三部曲是核心。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學習好這些理論,在工作中就能把握住文物保護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在管理、研究和保護利用文物過程中就能很快摸清文物保護工作規(guī)律,弄懂工作方法,找出工作思路,保護好祖國文物。匯集于全集的這些理論,體系完整、寫作風格嚴謹、邏輯關系緊密,既可以作為文物工作實踐的理論指南,指導文物工作者做好文物保護管理的本職工作,找到科學的管理、研究、組織方式方法,也可以作為大學文博專業(yè)人才教育培養(yǎng)的教科書,為致力于文博事業(yè)或即將參加文博工作的后來者筑牢基礎。全集許多具有史料價值的工作記錄,能夠幫助后來的文物工作者研究過去的一些文物保護事件,延續(xù)歷史的脈絡。
文物出版社將李先生的論著合集出版,不但為人們學習李先生的文物保護理論和工作方法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能夠激勵現(xiàn)在的文物工作者和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后來人立志奮進,以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為榜樣,樹立為祖國文物保護事業(yè)奮斗終生的遠大志向,為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yè)做出貢獻。因此,《李曉東文物論著全集》無疑是文物領域一部難得的好書,它的出版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中國文物界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