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瑜,馬 磊*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二部,吉林 長春 130031)
腎臟疾病終末期患者需要每周進行3次的血液透析,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醫(yī)護人員至少需要每周使用16號的刺針來為患者進行6次的穿刺[1]。因此,臨床上是否能夠探究出一種有效的穿刺方法,來降低患者穿刺過程當中的疼痛感,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研究內容。而本文也將以此為出發(fā)點,探究動靜脈內瘺穿刺技術的具體使用方法,希望能夠為臨床醫(yī)療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
在選擇穿刺針的型號的時候,應當考慮兩方面標準。其一,要選擇能夠降低患者穿刺疼痛感的穿刺針。其二,要選擇能夠滿足血液透析穿刺需求的刺針[1]。有學者認為,在剛開始為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時候,可以先選擇17號穿刺針,來為患者打開血液通路。在進行三次以上的穿刺之后,再改為使用16號刺針。此外,當患者的透析血流量較大的時候,則應當使用14號或者是15號的穿刺針來為他們進行穿刺,這樣才能夠有效滿足患者透析過程的實際需求。而如果在為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血管路出現(xiàn)了抽動的情況,那么則很有可能是出現(xiàn)了血流量不足的問題。此時相關人員就應當適當?shù)剡x擇尺寸更大的刺針,這樣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血流量的大小不受影響[2]。
在血管通路當中的血流量水平小于每分鐘600毫升的前提下,動靜脈針之間的距離越短,發(fā)生再在循環(huán)現(xiàn)象的可能性就越高[2]。因此,護理人員應當盡量將動靜脈針之間的間距控制在10厘米以上,以此來避免再循環(huán)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如果能夠將兩針之間的距離控制在11厘米以上,更加能夠保證血液透析過程的安全性。
在臨床上為患者進行穿刺的過程當中,一般會將動脈針尖朝向吻合口,進行離心方向的穿刺。但是有學者認為,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穿刺的時候,如果不能一次成功,那么血腫則很有可能會對吻合口產(chǎn)生壓迫的現(xiàn)象[2]。此外,在拔針之后,血管也會因為承受的壓力太大而難以止血。因此,如果能夠在動脈端朝患者的向心方向進行穿刺,那么則能夠大大降低穿刺過程當中的風險。
因為患者體質情況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血管的深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為患者進行穿刺的時候,應當選擇最為合適的角度。如果角度過大,那么患者的血管可能會被穿透。而如果角度太小,那么也有可能會對患者的血管造成損傷。當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穿刺角度是25度[2]。但是也有其他學者認為,如果能夠在為患者進行穿刺的時候,根據(jù)患者的血管深度使用30度到45度的角度來為患者進行穿刺,那么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水平,使得針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穿透皮膚的表面。宋風梅等研究者認為,在使用內痿針為患者進行穿刺的時候,應當將針尖斜面朝上進行穿刺。并在穿刺完成之后,將針柄旋轉一百八十度,使其斜面朝下進行固定。這樣一來,就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輕針尖對血管壁的損傷,并且降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蘇紅等研究者則認為,應該在穿刺時將針柄的左右翼進行重疊,并將針尖斜面朝右旋轉45度,直刺血管。在回血之后,令針尖以更低的角度前行4毫米左右之后,再行固定。這樣一來,就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并且縮短止血的時間。李小卿等研究者認為,在進針的時候,可以選擇30度到40度之間的角度,向左或者向右進針。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小針尖的切割面面積,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使最終的穿刺成功率能夠獲得顯著的提升。韓麗紅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相比于斜面向上穿刺,斜面向下穿刺法能夠有效延長針管的使用期限,并且降低患者出現(xiàn)各類內痿血管并發(fā)癥的概率。而王雪梅等研究者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發(fā)現(xiàn),斜面向下穿刺時,患者的緊張感也會大大降低。這主要是因為,穿刺時的疼痛現(xiàn)象得到了緩解。葛蘭君等人認為,如果患者是第一次穿刺,那么如果能夠選擇側面進針法來為患者進行穿刺,便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腫現(xiàn)象發(fā)生的概率。吳欣梅等人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為了降低患者血管內膜受到損傷的概率,護理人員可以使用斜面向上法進行穿刺,并在穿刺完成后,緩慢旋轉針柄,令其斜面向下,之后再進針至所需深度并進行進一步的固定[3]。
穿刺速度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穿刺的效果。當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穿刺方法是“先快后慢”[3]。也就是在最開始穿刺的時候先保持較快的速度,當刺針進入到患者的皮膚當中之后,再降低穿刺速度,緩慢進針。這樣以來,不僅穿刺的成功率有所保障,同時患者的疼痛感也能夠得到相應的降低。除此之外,在穿刺過程當中還應當遵循以下幾個操作要點。第一,在穿刺的時候要讓患者繃緊皮膚。第二,在穿刺的時候護理人員應當保持較快的速度,盡量一步到位。第三,穿刺時力度要合理,進針時要果斷。如果能夠遵循以上的要領為患者進行穿刺,那么就能夠顯著改善穿刺效果,避免穿刺誤差[3]。
一般來說,在選擇動脈穿刺點的時候,應該使這一穿刺點和吻合口之間的距離保持在兩厘米以上。而在選擇靜脈穿刺點的時候,應當將其和動脈穿刺點之間的距離控制在六厘米之上[4]。這樣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再循環(huán)現(xiàn)象的發(fā)生。如果患者是第一次進行穿刺,那么則要首先對其穿刺點進行綜合的評估之后,再進行穿刺。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穿刺的時候,應當在針尖進入皮膚之后,令其立即進入血管。并且將止血帶的位置選擇在肘關節(jié)以上的位置,確保松緊度合適。另外,研究人員周梅芳則認為,為了減少再循環(huán),應當將動靜脈點之間的距離控制在4厘米左右。
在為患者進行動靜脈內瘺的穿刺工作的時候,如果能夠使用合理的穿刺方法,那么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承受的痛苦,同時提高血液透析的質量。而本文正是以此為基礎對穿刺過程當中的一系列要點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臨床醫(yī)護人員提供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