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細田守的動畫電影《未來的未來》雖然用“未來”表達了時間的變遷,但是其中的空間元素具有更重要的敘事功能。故事中的現(xiàn)實空間和心理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空間的轉換在故事中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主人公小君在未來、過去的時間中的穿越體驗都與“家”密不可分,通過“離家——歸家”的敘事模式表達了成長的主題。
關鍵詞: 細田守 《未來的未來》 空間 成長
一、細田守及其《未來的未來》簡介
近年來,被稱為“宮崎駿后繼人”的動畫導演細田守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細田守關注個人成長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電影主題多涉及親情、友情、愛情和自我成長的關系。細田守導演先后執(zhí)導了《穿越時空的少女》(2006)、《夏日大作戰(zhàn)》(2009)、《狼的孩子雨與雪》(2012)、《怪物之子》(2015)等動畫電影,這些作品好評如潮,頻繁摘取各種電影大獎,顯示了細田守導演的才華和實力。
《未來的未來》是細田守導演2018年的作品,講述了一個二胎家庭的四歲小哥哥(小君)如何接納突如其來的妹妹(未來)的故事。《未來的未來》是一部“成長”主題的作品,通過空間轉換表達了小孩子的成長歷程和心理變化,對二胎家庭的大寶在特定時期的特殊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細致描畫。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四歲的小哥哥小君,但是本文卻不認為它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動畫電影,其中的空間意向和空間敘事只有經(jīng)過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理解。正如導演細田守認為動畫不一定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動畫代表的是一種手法和觀點”?!霸谡嫒穗娪?120年的歷程中,許多才華橫溢的導演們拍攝了很多的杰作。但如果能用動畫手法來表現(xiàn)一個全新的、有趣的視點,我覺得也是十分有意義的?!眲赢嬰娪笆羌毺锸貙а輦€人生活經(jīng)驗、情感、價值的體現(xiàn)和表達,我們想要充分理解這部作品需要對其中的空間進行分析。
二、現(xiàn)實空間與心理空間
《未來的未來》雖然用“未來”表達了時間的變遷,但是其中的空間元素具有更重要的敘事功能?!半娪埃娨暎┑目臻g是通過時間來呈現(xiàn)的,而時間卻是通過空間而獲得”,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了一些空間意象,這些空間意向具有特別的意義,其中的現(xiàn)實空間不僅是物理的空間,更是心理的空間。故事中的現(xiàn)實空間和心理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空間的轉移和變化展現(xiàn)了主人公小君的等待、失去、孤獨、煩惱和成長的心理變化。
影片中的現(xiàn)實空間非常簡單,在某座都市的角落,有一座順著山坡地形做出高低差的房屋,小庭院中生長著一棵小樹。這個特別的房屋不僅營造了畫面的層次感,創(chuàng)造了與自然的“共生”意象,其中的房屋、院子等還具有特別的內(nèi)涵?!胺课荨边@一現(xiàn)實空間,是家人聚集的物理空間,也是情感聯(lián)系的心理空間。
在影片的開頭,四歲的小君趴在窗臺上望向遠處,玻璃窗是對內(nèi)外空間的隔離,望向窗外的目光充滿對父母歸家的等待與期盼。離家一段時間的父母回來了,還給他帶回來一個妹妹。妹妹的到來使得原來獨寵的空間發(fā)生了變化,外婆催他收拾自己的玩具火車軌道——被擠壓的不僅是物理的現(xiàn)實空間,還有心理的空間——妹妹的到來給小君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獨寵自己的爸媽忙于照顧妹妹,完全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小君只好通過大哭、拿玩具打妹妹、故意弄亂家里來獲得關注,這種獲取關注的方式,無疑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被訓斥、被忽視而失落煩惱的小君來到了院子里?!霸鹤印边@一現(xiàn)實空間,是小君幻想萌生的現(xiàn)實空間,同時也是通往外界的、成長交流的象征空間。成長注定是孤獨的,幻想是一種自我安慰,也是消解孤獨的良藥。過去、未來都是四歲的小君在“院子”這個連接外界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個多維度的現(xiàn)實空間,象征著時間的不同維度,不同場景變更賦予了空間特別的意義,也給故事增加了豐富的內(nèi)涵。
“家”(這里包含“房屋”和“院子”)是孩子最熟悉的現(xiàn)實空間,雖然這個空間比較狹小,但是可以通往外界,讓人浮想聯(lián)翩。孤獨的小君離開房屋走到院子,就到了“外面的世界”。每一次小君難過的時候,都會從院子里穿越到另一個時空,并遇到各種新奇的事情:有人形化的小優(yōu)(小君家的狗)會和小君聊天,開解小君的煩惱;有突然長成了可愛的小姐姐的妹妹,告訴小君不要再在自己臉上貼餅干玩,還請求小君幫忙去收拾偶人節(jié)的偶人;有和自己一樣小的女孩(小時候的小君媽媽)陪自己一起玩;有騎著馬的爸爸一樣的人(年輕時候的曾外祖父)帶他騎馬,告訴他不要害怕,一直向前看……在歷史和未來的時空中,親人們匯聚到小君的“院子”中。
導演通過“院子”這個通往外界的神秘空間,讓小君在時空中穿梭,在個人的各種體驗和經(jīng)歷中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成長,并發(fā)現(xiàn)親情的力量。細田守的動畫電影通過細致的描繪,展現(xiàn)出表情語言、背景空間,還表現(xiàn)出了角色的感情變化和成長歷程?!爱旊娪坝媚撤N價值觀(精神空間)不斷向觀眾進行渲染的時候,人們就慢慢接受了這種價值觀,慢慢地進入到這個精神的空間中,成為這個空間的子民?!彪娪肮噍斨@種價值觀——“家”是家人集聚的地方,心靈歸屬的港灣,同時,“家”也是成長的起點。
三、“離家——歸家”的敘事模式
電影是時間的藝術,也是空間的藝術?!段磥淼奈磥怼分械目臻g被賦予了豐富的意涵, “家”是成長的起點,離開家就意味著“成長”。小君每一次幻想中遭遇的故事都是與“家”密不可分的,展現(xiàn)了“離家——歸家”這樣的敘事模式。場景和空間的轉換推動著故事的進展,每一次小君都是從“家”這個空間出發(fā),遭遇各種奇奇怪怪的事。不同時空中的人都有自己的“難題”,得益于“家人”的幫助,建立起了親密的聯(lián)系?!半x家”即小君幻想著要離開房間內(nèi)的家人——妹妹,走到了院子里;“歸家”即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在親人的幫助下回到了“家”里。在“離家——歸家”的過程中認識自我,體驗親情的力量,一步步成長。
《未來的未來》中的空間意象是多維度的,小君的五次奇遇,都是在“院子”里穿越到了另外一個時空,無論是走出家門,還是跟著曾外祖父騎馬,還是坐地鐵,都是“離家”的意象符號?!霸鹤印本褪切【半x家”的象征,“離家”后在不同時空中遇見了自己的親人,而所有的親人都是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才能聚在一起。如果在飛機轟炸后,曾外祖父沒有奮力逃生,如果在那個燥熱的夏日曾外祖母沒有答應和曾外祖父賽跑,也許就沒有小君的媽媽;如果媽媽依舊是那么喜歡貓咪,如果爸爸沒能自己學會騎自行車,也許就沒有小君和妹妹未來……不同的時間,從家出發(fā)的空間的轉換,多時間段、多層次地表達了難得的緣分才成就了“家人”。
“房屋”就是小君“歸家”的象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的奇遇:“離家出走”的小君乘坐新干線去了東京,那里是未來東京的最大車站,來來往往的很多陌生面孔讓小君覺得很害怕。迷路了的小君去失物招領處求助,當被詢問父母親的姓名、爺爺奶奶的名字時,小君都不記得了,但如果不能證明自己并非一人,就得坐車去“獨自一人的地方”。差點被吸上車的小君奮力從車上逃下來,還救下了差點被吸上車的嬰兒模樣的妹妹未來,并且他也終于承認自己就是小“未來”的哥哥。失物招領處的人廣播找來了未來的“未來”, 妹妹“未來”拉著四歲哥哥“小君”在天空中飛行,帶著哥哥進入院子里的那棵神奇的樹——原來那棵樹就如同一個收藏館,收藏著他們整個家族的故事。在未來的“未來”的幫助下,小君了解了親人之間的緣分和聯(lián)系,還看到了小時候學騎自行車的爸爸、抱著被貓咬死的燕子的媽媽,還在狗媽媽身邊的祐子、答應曾外祖父求婚的曾外祖母以及未來長大后的自己和妹妹“未來”。小君在經(jīng)歷了反復的“離家——歸家”經(jīng)歷之后,最終還是回歸了 “家”這個空間。最后,回到了家里的小君忽然懂得了成長,懂得了親情的意義。父母在收拾出去郊游的東西,看到小君在和還是嬰兒的未來分享香蕉,感嘆他們兩人能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
作為父親的細田守導演通過這個故事再現(xiàn)了兒子的想象空間,這種對未來和過去空間的想象都是基于對成長的一種父親的期待。只有為人父母才會更愿意追尋來處,更希望看到孩子的成長,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親情、成長、家族和人生的思索,在看似瑣碎的家庭日常中體味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家”在影片中既是親情體驗的承載地,又是身份認同與安全感建立的場所,是人們離不開的心靈歸宿地。故事通過小君“離家——歸家”的空間敘事,讓小君在自我探索中發(fā)現(xiàn)親情的力量,讓觀眾看到一個四歲小男孩的自我成長,看到日本家庭的親情教育和體驗。
四、結語
《未來的未來》中的空間元素具有重要的敘事功能,雖然電影的主人公小君在未來、過去的時空中穿梭,但是電影中的空間元素是最值得回味的部分,是推動故事敘事進程的策略所在?!半娪敖朴诎兹諌簦皇菈?;夢是潛意識的工作,而電影則是意識的造物?!奔毺锸貙а蓐P注成長主題,善于運用空間的場景轉換來表達成長的變化和意識,他將鏡頭聚焦在日常的生活體驗中,用真實細膩的感情來描繪家庭和個人成長,通過空間的轉換完成“離家——歸家”的敘事模式,傳達了成長與親情密不可分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玉輝.細田守生平及創(chuàng)作年表[J].當代動畫,2019(3).
[2] 戴錦華.電影批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龔海.空間啟示錄[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日本青春動漫研究”(15WWB007)系列成果之一
作 者: 吳新蘭,法學博士,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文化比較。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