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永吉縣第十中學 陳曉龍
疫情期間,在網絡授課過程中學生大鬧課堂,辱罵老師的事件迅速傳遍網絡,沒想到我差一點就成了那位老師。
當天,在等待還未進入視頻會議的同學時,我讓一年級七班姜同學讀一下上節(jié)課講過的字詞,結果錯字連篇。我讓他分析一下錯誤原因,他不吱聲,散漫的態(tài)度讓我對他失去了耐心,我質問他為什么寫對了卻讀得不對,為什么在講課的時候沒有把拼音記好,為什么大家都在記錄的時候你卻不記。我連續(xù)發(fā)問,最后他用破罐子破摔的態(tài)度說:“我就是蒙的!我就是沒記!”聽了他理直氣壯的回答,我內心五味雜陳,真想把他臭罵一頓,但是罵他有用嗎?天天不交作業(yè)的是他,上課不跟著記筆記的是他,考試不及格的是他,找他談話痛哭流涕的還是他,可是他有改變嗎?
一天下來,他的那句話總是盤旋在我耳邊。我想起曾經跟他談話的時候他說他住在姑姑家,姑姑輔導他學習,我又記起班主任趙老師在每天的總結時問他怎么不交作業(yè),家長在家沒,他說沒人在家,就他自己。我跟班主任溝通后,得知孩子父親逃債不見蹤影,母親怕逃債的找上門不敢露面,把他一個人扔在親戚家里。聽了這個情況,我頓時了解了緣由。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一種理論:“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是一致的,在態(tài)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時候,常常會因其個體的心理緊張,引起認知失調。”隨著理論的發(fā)展,當前的認知失調論認為,只要是人們的態(tài)度以及所經歷的事和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有沖突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姜同學就是這樣,后進生之所以無所謂,是因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后進生常犯錯”“我犯了錯誤”兩種并不失調的認知。
失去父母的關愛,孩子幼小的心靈一定受到了傷害,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同學之所以有今天差生的形象,一定是從小時候開始就缺失了家庭的關愛,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落后。而在學校,老師的愛要分給無數個學生,不能看到每個學生的情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家庭,彌補不了學生在父母那里缺失的愛,學習成績越來越差,老師的耐心越磨越少。對于老師的教育,起初他們會往心里去,覺得丟人,但是天長日久學生自己的自尊心也越來越少,最后破罐子破摔,差生就差生,無所謂。
難道這種“扶不上墻”的“爛泥”就無可救藥了嗎?這只是老師在憤怒的時候說的一句無心之語,恰恰這句話說出了對付“爛泥”的關鍵所在,即:幫助學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評他。因為一些學生之所以犯錯后還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恰恰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得很低,用一個較低的自尊心來達到與犯錯行為的協調,所以,他才說“我就是沒記,就是蒙的”,態(tài)度毫不愧疚。
贊美是走進兒童內心世界的首要途徑。我視頻連線姜同學,先與他聊聊家常,輕松的聊天內容減輕了他的顧慮,他也愿意慢慢地跟我講些心里話了。我講述在校時候的事例,指出他平時是很有禮貌、內心很善良,為人誠實厚道、愿意幫助他人的孩子,幫助他建立了自尊心,他開始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了,態(tài)度更是謙遜了許多。接著,我為上課質問他的不當做法表示了歉意,同時讓他知道老師是在關心他,為他的學習著急、擔心。他著急地說他當時語氣態(tài)度也很惡劣,一時沖動出言不遜,還請我原諒他。我竊喜,贊美的方法奏效了,抓住最佳時機,委婉地點出他的錯誤,想借此改變他的認知,進而改變他的行為。
我對他說:“小姜,你看這樣行不行,以后你可以不寫老師留的作業(yè),你就寫認為簡單的語文內容就行,課后詞呀、書下注釋呀、古詩呀、課文呀、問答題呀,把字寫對,這樣可以不?”我怕他不接受,又補充道:“全班我就給你一個人特殊待遇,你看怎么樣?你在老師心中是特別懂禮貌、特別善良、特別重感情,老師希望你再努力點,這樣就不是不交作業(yè)的孩子了。你可以自己給自己留作業(yè),你覺得怎么樣?”我把學習難度降到他能接受的程度且有彈性,他若每天都寫些基礎知識,并且是主動去寫,動腦思考寫什么,不愁他不進步!果然,他同意了。只要他提交作業(yè),我都給他鼓勵性的語言刺激他好好寫下一次的作業(yè),一連幾天,他都能按時交作業(yè)了,我也算攻破了第一道堡壘。
為了激發(fā)上網課的興趣,我讓學生小組配樂朗讀,提交音頻或視頻,課上播放,評選出前三名。我知道姜同學對于朗誦還是有一定興趣的,我期待著他的良好表現。果然,在他們小組的朗誦拔得頭籌后,我隔著屏幕大加贊賞他的朗誦,具體指出他朗讀的精彩之處,并倡導全班同學為他鼓掌,我把他的頭像設置為“全員都看他”,讓他接受眾人的贊賞,讓他體驗成功的快樂,并以他為例子,告訴其他同學只要能像姜同學一樣努力用心,什么困難都能克服。我看到他的臉上,綻放了久違的笑容。我知道,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可是學困生的轉變豈是那么容易的?一次成功的體驗并不能治療他13年來的頑疾。在我每天的“糖衣炮彈”下,姜同學漸漸習慣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上課的時候他又開始溜號,呆呆地盯著屏幕,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提問他時他用網絡不好、沒聽到老師的問題為借口,或者說剛才聲音很小,他沒聽清楚。我絞盡腦汁也沒想出什么好的策略,索性冷他幾天。將近一周的時間內,我沒有表揚過他一句,一點特殊的關照都沒有給他,甚至有時候還批評他兩句。起初他并不在意,過了一周,他覺得事情有些不妙了,老師對他的關注少了,贊揚的話也不講了,我觀察他上課開始有所收斂,比前段時間更加專注了,會搶麥積極回答問題了,會在課下找我問問題了。我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他怕他之前在老師心中的良好形象崩塌了,從小就失去了親人的關愛,他更加渴望有人愛自己、認可自己,他怕老師會討厭他的不良做法,他怕再次失去老師的關愛。
一天放學,釘釘傳來了消息提醒,我打開一看,是姜同學給我發(fā)的信息:“老師,您最近怎么都不搭理我呀?是不是我這段時間上課狀態(tài)不認真讓您生氣了,對不起老師,我知道錯了,以后一定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不讓您失望,老師,您能原諒我這一次嗎?”看了這條消息,我欣慰地笑了,這孩子還有救。我給他回消息說:“孩子,你知道錯在哪里就好,老師知道改掉陳年舊疾很難,需要一點點來,但是我更希望你能有堅持的毅力,只有時時自省,才能進步,老師還對你抱有希望,相信你會有徹底轉變的一天,加油!”他看了我的消息很開心,從那以后的課上我能看到他嚴肅的神情莊嚴而神圣,我知道他是在用意志力克服。
姜同學現在已經找回失掉的自尊心了,為了強化自尊心,我為他制訂了一個21天計劃:老師留的簡單作業(yè)必須完成,困難的必須經過思考,確認不能完成才能選擇放棄。如果他每天都能按照這個要求做,就在21天計劃表上畫上一朵小紅花,如果他一天都沒有違反約定,我會獎勵他一個精美的筆記本,如果這中間有一天沒有完成約定,就要接受懲罰,和我視頻大聲朗讀課文半小時。他接受了挑戰(zhàn)。我發(fā)現這21天中他都能把基礎的字詞作業(yè)完成,這對于一個經常不交作業(yè)的學生來講是個驚天的變化。我履行了承諾,送給他一個精致的筆記本,上面寫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就是那個有心人,我為你感到驕傲!”他接過筆記本,攥得緊緊的,輕輕撫摸著封皮,羞澀地笑了。我的內心也雀躍不已,每一位教師都知道對于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我們不由自主地就喜歡他們,恨不得一股腦兒把什么知識都教給他們,但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天天不交作業(yè)、上課不認真聽講、你給他輔導就像與他們結下了仇怨的孩子,我們內心是無力的,耐心會被蠶食,失望會代替希望,心力交瘁后還是兩敗俱傷。我很慶幸,我沒有放棄他,我很欣慰,有了上進心會彌補家人給不了的學習動力。
學困生的轉變不是一次就會成功,這是條漫長的革命之路。希望我們都能用智慧施教,幫助更多折翼的天使重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