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三姐歌謠是壯族山歌和其他文化不斷融合、重構的文化結晶,是一種比較獨特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劉三姐”這一形象和劉三姐歌謠這個藝術形式都源于壯族的文化記憶。劉三姐歌謠文化獨特的韻味和形式主要是以“歌謠”代替語言交流方式,是壯族人民群眾通過歌謠表達自身性格的一種形式,也是壯族人民群眾的族群心靈的溝通符號,具有壯族人民群眾獨特的審美文化價值。因此,本文我們就來探析一下劉三姐歌謠的審美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劉三姐;歌謠;審美文化;內(nèi)涵
劉三姐歌謠文化生長在民間,主要是用來歌頌壯族勞動人民群眾勇于同大自然作斗爭的民族靈魂,以此來進一步激勵勞動人民群眾熱愛生活、積極勞動的優(yōu)秀思想道德品質。在壯族民間認為歌圩的歌就是“劉三姐的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劉三姐歌謠”。劉三姐歌謠文化采用的是以歌代言的詩性思維方式,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品種非常多,有生活歌謠、生產(chǎn)歌謠、愛情歌謠、故事歌謠等等,大部分都是為了提煉生活所做的歌謠,傳播廣泛,影響久遠。
一、呈現(xiàn)壯族獨特的歌謠文化
劉三姐歌謠文化主要來源于壯族歌圩中的歌謠,也被稱之為“浪花歌”。劉三姐歌圩中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依歌擇配”,通過對山歌的方式來為自己挑選日后生活的另一半,男生、女生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挑選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壯族的青年男生、女生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場地,比如山坡、田地等地,通過自發(fā)地組織唱山歌的形式來進行男女對歌,以歌做媒、以歌傳情,互拋繡球,來尋找自己中意的意中人。歌詞主要是通過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要是能夠碰到情投意合之人,就可以經(jīng)由壯族民間的風俗習慣,訂婚、送禮、結婚、生子,從而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對山歌在壯族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主要歸結于劉三姐歌謠文化[1]。除了擇偶,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婚喪嫁娶、孩子滿月、宴請賓客、喬遷之喜等等。從這一文化民俗來看,劉三姐歌謠文化和壯族個體和群體的生存繁衍緊密相連,同時也成為壯族文化的重要特色。
經(jīng)過長期累積之后,劉三姐歌謠文化內(nèi)容進一步成為生活歌謠、生產(chǎn)歌謠、愛情歌謠、儀式歌謠、謎語歌謠、故事歌謠、創(chuàng)世古歌等7大類,這些歌謠也都能反映出地方性特色的文化生活。和其他的民族不同,壯族的“依歌擇配”具有一種原型性的內(nèi)涵,是壯族集體無意識的源泉沉淀。傳說劉三姐和青年李示田通過對歌相愛,后來經(jīng)由財主迫害,兩個人逃到外地,然后齊齊的騎魚升天。一直到今天,柳州地區(qū)還設有立魚峰、小龍?zhí)?,就是為了紀念這一傳說。
二、劉三姐歌謠的審美文化內(nèi)涵
1.劉三姐歌謠的審美價值
基于民族文化來看,劉三姐歌謠文化中最重要的審美價值就是文化價值,也可以說是審美文化價值,一直到今天為止,已經(jīng)成為壯族人民群眾的一種身份象征。在壯族的藝術文化中,時至今日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還是劉三姐歌謠文化。在現(xiàn)如今的審美形態(tài)下,不管是文化產(chǎn)業(yè)還是旅游宣傳,劉三姐歌謠文化都屬于壯族文化的重點標簽[2]。劉三姐歌謠文化中具有“歌”和“言”的獨特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歌”的韻律性以及“言”的隨意性,同時也是壯族人民群眾普遍使用的一種藝術形式。劉三姐歌謠文化傳統(tǒng)的口頭傳承方式雖然有無數(shù)次的變革,但是通過“詩”和“歌”的完美結合使得劉三姐歌謠文化在本質上進行重大變革,但是廣大壯族人民群眾追求的目標一直都沒有改變。劉三姐歌謠文化主要是通過歷代勞動人民加工而成的一種文化,劉三姐歌謠文化中歌詞的內(nèi)容有著比較明確的地域性,而且內(nèi)涵比較豐富,深深受到壯族人民群眾的喜愛[3]。
2.劉三姐歌謠的文化傳承價值
不管是傳說的“劉三姐”,還是影視劇中的“劉三姐”,都是壯族人民群眾憑借“劉三姐”這個原型形象不斷地構建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換一句話說,在對“劉三姐”形象的抒寫過程中,使得壯族人民群眾的民族文化得以進行傳承和發(fā)展。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電影《劉三姐》,“劉三姐”這個人能歌善舞,通過山歌來對大自然進行歌唱,贊美大自然,歌頌勞動人民,同時還能夠通過唱山歌的形式來勸告領導人員要深得民心。
“劉三姐”的傳說是根據(jù)勞動人民群眾集體生產(chǎn)進行創(chuàng)作,然后再進行集體流傳,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愿望,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劉三姐歌謠文化以歌代言、以歌言志、以歌傳情,通過這種劉三姐歌謠文化的表達方式來表現(xiàn)廣大壯族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以及理想的訴求,進一步體現(xiàn)了壯族當?shù)厝嗣袢罕姷拿缹W觀念。
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果劉三姐歌謠文化已經(jīng)不再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和世界上的某一民族的音樂風格完全相同的話,那么我們國家也就等同于失去了一種美學藝術形式,對我們來說,也就是一大憾事。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僅有一種傳統(tǒng)藝術,而沒有創(chuàng)新的藝術形式,那么劉三姐歌謠文化也將會變得索然無味,不能滿足于我們國家人民群眾當代的音樂需求。所以,在劉三姐歌謠文化風格多變的情況下,把其他民族文化納入到劉三姐歌謠中。
參考文獻
[1] 吳沁柯. 劉三姐歌謠文化傳播與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的結合路徑——評《"劉三姐"文化品牌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20, v.39;No.230(03):290-290.
[2] 張藝兵, 黎日明. 新媒體時代劉三姐歌謠r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J].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044(001):79-84.
藍振榕 河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