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100029)
詩詞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識、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質(zhì)和民族審美情趣等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是勞動人民求生存過程中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在藝術(shù)領域里的反映,自然也包括與人們健康生活休戚相關的中醫(yī)藥學的內(nèi)容:“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芪數(shù)匙粥,赤箭一甌湯”,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齋居》詩中描寫的養(yǎng)生健體的黃芪粥和天麻湯;“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煮熟水,莫分茶”,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攤破浣溪沙》詞中記述的用于養(yǎng)病療疾的豆蔻茶;“幽居有勝事,一笑隨稚子。朝甑飯鳧茈,暮鼎羹馬齒”,這是南宋文學家周紫芝《擷野蔬示小兒》詩中推崇的鄉(xiāng)村野食荸薺飯和馬齒羹;“庭下北風吹急雪,坐間南客送寒醅。淵明未得歸三徑,叔夜猶同把一杯”,這是北宋集政治、思想、文學為一身的大咖王安石《答熊本推官金陵寄酒》詩中盛贊的怡情醒神的西紅花酒……在古人的詩詞中,這類表現(xiàn)中醫(yī)藥與生活,尤其是與飲食的內(nèi)容比比皆是,只要認真咀嚼和品味,不難發(fā)現(xiàn)浸透于其中的濃厚的中醫(yī)藥味道。
著名中醫(yī)藥文化學者、浙江省名中醫(yī)、《養(yǎng)生月刊》常務副主編陳永燦主任中醫(yī)師和由他率領的學術(shù)團隊,將古人溶于詩詞中的那份對美食與中醫(yī)藥關系的特殊情懷進行了廣泛的挖掘、梳理,寫出了一套包括《鑒古詩品藥膳》《鑒古詩品藥點》《鑒古詩品藥粥》《鑒古詩品補湯》《鑒古詩品藥茶》《鑒古詩品藥酒》的“經(jīng)典文化與本草食養(yǎng)全民讀本”(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再現(xiàn)了古詩詞中食養(yǎng)本草的形意之美,解讀了與其相關的中醫(yī)藥食療養(yǎng)生知識、介紹了數(shù)百種本草藥膳的制作方法,達到了“既增進人體健康,又令人回味無窮”和“外化中醫(yī)健康養(yǎng)生理念于行,內(nèi)化中華優(yōu)秀文化價值于心的效果”(本書《前言》),是一套難得的中醫(yī)藥文化科普精品。
《鑒古詩品藥膳》,從50 首古詩詞中引發(fā)出100 首藥膳方:韋應物的“九蒸換凡骨”與黃精肘子、黃精蒸雞,陳子昂的“摘蘭藉芳月”與玉竹百合西芹、玉竹核桃魚肚,方回的“苔紋深碧毯”與涼拌紫蘇葉、紫蘇炒田螺,梅堯臣的“灘浪聚蘆根”與蘆根煮兔肉、蘆根炒藕片,辛棄疾的“故人今又寄當歸”與當歸燉乳鴿、當歸蟲草鴨,蘇東坡的“紅點冰盤藿葉魚”與藿香炒雞蛋、藿香白鰱魚,陸放翁的“風枝露葉弄秋妍”與薄荷雞絲、薄荷魚卷,歐陽修的“敢期佳句報浪玕”與拔絲大紅棗、紅棗糯米藕……這些或蒸或炒,或煮或燉,或煎或爆,或汆或燜,或腌或拌,或醬或煲的藥膳,五彩繽紛,使人目不暇接;五味俱全,誘人胃口大開,突出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食養(yǎng)思想,凝聚的是中醫(yī)“善治病者,不如善治食”(宋·陳直《養(yǎng)老壽親書》)的養(yǎng)生智慧。
《鑒古詩品藥點》,從50 首古詩詞中引發(fā)出100 首藥點方:曹植的“授我仙藥”與阿膠核桃糕、阿膠棗仁糕,李白的“酸棗垂北郭”與棗仁助眠雞蛋糕、棗仁桂圓蓮子飯,李商隱的“薤白羅朝饌”與薤白雞蛋煎餅、薤白公英餛飩,王安中的“貯之霜筠籠”與覆盆子果醬蛋糕、覆盆子固腎蛋糕,劉敬的“清甘脆美異常品”與杏仁甜酥、雙仁蜜餞,范成大的“忍冬清馥薔薇釅”與金銀花雞蛋餅、金銀花馬蹄糕,王十朋的“琉璃葉下瓊葩吐”與手工丁香面、丁香南瓜餅,李山甫的“玉桂影搖烏鵲動”與肉桂糖粉蛋卷、肉桂燕麥餅干……這些或酥或糕,或餅或糍,或蜜餞、湯圓,或饅頭、包子,或餃子、餛飩的藥點,花樣百出,使人眼花繚亂;甜咸皆宜,叫人唾涎欲滴,那“小餅如嚼月”(宋·蘇軾《月餅》)的情趣躍然紙上,“中有酥與飴”(同前)的美味感同身受。
《鑒古詩品藥粥》,從50 首古詩詞中引發(fā)出100 首藥粥方:牛希濟的“紅豆不堪看”與赤豆鯉魚粥、赤豆薏米粥,姜特立的“芡實遍芳塘”與芡實蓮子紅棗粥、芡實扁豆山藥粥,王冕的“蔓引綠蘿長”與山藥羊肉粥、山藥薏米粥,趙長卿的“翠幢鼎鼎生香”與荷葉蓮藕粥、荷葉山楂粥,屈大均的“盤中雜蒔蘿”與茴香姜棗粥、茴香腰花粥,張雨的“松粉泥金初然就”與松花陳皮粥、松花草果粥,王世貞的“嫣紅黝紫簇成堆”與桑葚黃精山藥粥、桑葚菠菜豬肝粥,吳芾的“銀杏低垂顆顆圓”與銀杏腐皮粥、銀杏瑤柱粥……這些或蔬菜、水果,或米面、雜糧,或牲畜、海貨的藥粥,品種繁多,使人愛不釋口;葷素搭配,助人血增氣長。南北不同地域的食粥習俗在粥譜里活龍活現(xiàn),“粥飲為天下之第一補人之物”(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的民生理念在述說中熠熠生輝。
《鑒古詩品補湯》,從50 首古詩詞中引發(fā)出100 首藥補湯方:王維的“結(jié)實紅且綠”與山茱萸甲魚湯、山茱萸杞棗飲,釋涵是的“熟炙橘皮湯”與陳皮烏雞湯、陳皮鯽魚湯,袁宏道的“瓶罍只自將”與烏梅綠豆飲、烏梅排骨湯,傅汝舟的“傾根俟卑宮”與茅根馬蹄豬骨湯、茅根甘蔗胡蘿卜湯,皮日休的“開時的定涵云液”與人參土雞湯、人參松茸湯,楊萬里的“雨余想見藥苗肥”與益智羊肉湯、益智老鴨湯,張舜民的“無心望爾報瓊琚”與木瓜帶魚湯、木瓜豬蹄湯,王特起的“黃芪滿谷無人采”與黃芪乳鴿湯、黃芪鯽魚湯……這些或慢補、峻補,或溫補、清補,或調(diào)補、平補的補湯,養(yǎng)胃消食,使人吃出活力;調(diào)和氣血,令人回味悠長。喝不盡“辦得華磁一勺香”(元·許有壬《至正集》)的湯文化,忘不了“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湯”的飲食訣。
《鑒古詩品藥茶》,從50 首古詩詞中引發(fā)出100 首藥茶方:溫庭鈞的“枳花明驛墻”與二花解郁茶、代代花陳皮茶,韓維的“蕊極銀絲滿”與清涼醒神飲、百合花洋參飲,方一燮的“膚色狀瓊瑰”與茯苓蜂蜜飲、茯苓枸杞茶,吳寬的“黃花隱綠葉”與決明子山楂茶、決明子絞股藍茶,杜甫的“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與麥芽普洱茶、麥芽山楂茶,釋正覺的“滋味那瞞初偃月”與甘草龍井茶、甘麥大棗茶,于謙的“花椒麻住口難開”與花椒紅棗姜茶、花椒茉莉紅茶,樊增祥的“幾曲朱闌露花滿”與香薷蜂蜜飲、香薷雙花茶……這些或清茶、紅茶,或龍井、普洱,或谷糧、干果的藥茶,且品且吟,使人心定神清;亦茶亦藥,讓人樂而忘憂。茶中散發(fā)出生活不可或缺的“開門七件事”的永恒溫度,訴說著“除煩去膩,世故不可以無茶”(宋·蘇軾《茶說》)的養(yǎng)生奧秘。
《鑒古詩品藥酒》,從50 首古詩詞中引發(fā)出100 首藥酒方: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與菊花枸杞酒、菊花天麻酒,司馬光的“夫君道義白”與薏苡仁除痹酒、薏苡仁芝麻酒,黃庭堅的“浩氣展虹霓”與靈芝滋補酒、靈芝安神酒,姚燮的“博浪惟有沙”與昆布酒、消癭酒,汪元亮的“新有園丁種火麻”與麻仁潤腸酒、五仁補虛酒,和凝的“蘋風輕翦浪花時”與白芷黑豆酒、白芷養(yǎng)顏酒,徐渭的“桃仁傳種還生桃”與桃仁和血酒、桃仁參歸酒,趙瑾叔的“叢生喜向竹林居”與蓽茇胡椒酒、蓽茇追風酒……這些或白酒、紅酒,或黃酒、米酒,或果酒、雞尾酒的藥酒,壺中乾坤,使人難離難棄;功過分清,教人切忌忘形。酒之于人,用之得體則“通血脈,散濕氣,殺百邪惡毒氣”(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酗酒有害,“過飲不節(jié),則殺人頃刻”(同前)。
“經(jīng)典文化與本草食養(yǎng)全民讀本”,就是這樣輕輕走過、娓娓道來,打開了通過古詩詞了解中醫(yī)藥文化的另一扇窗。透過它,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作者傳播、普及中醫(yī)藥文化的深厚功底、堅實功力和精細功夫,更多、更遠、更大的則是它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中醫(yī)藥學的源遠流長和中醫(yī)人的文化自覺,是夢與未來、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