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夢娜
[摘 要] 生物學、心理學、政治經(jīng)濟學等社會科學領(lǐng)域都對親社會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同領(lǐng)域?qū)ζ涞亩x有所不同。在組織行為學中,親社會行為是指組織中的個體為促進或保護組織和其他個人而采取的行為,這些行為旨在使組織成員、相關(guān)利益者及整個組織受益。國內(nèi)外學者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處于發(fā)展階段,尤其基于中國國情的研究甚是缺乏。文章基于學者的研究,對親社會行為的內(nèi)涵、測量、影響因素及影響結(jié)果四個方面進行了回顧及評述,并根據(jù)中國國情提出了親社會行為中國化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結(jié)果提出未來親社會行為理論研究的側(cè)重領(lǐng)域。
[關(guān)鍵詞] 親社會行為;組織公民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19世紀中葉,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就是人類認同的物種起源學說,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進化來的,是大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在群體生活中,人類表現(xiàn)出同情、共享甚至給予等行為卻與進化論相悖。因此,“親社會行為之謎”是進化論中有待解釋的難題[1]。親社會行為最初引起學者的關(guān)注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生物學家對其定義與研究[2]。后期隨著發(fā)展,心理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教育學紛紛引入親社會行為并運用于實踐中。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受社會學、心理學家重視的親社會行為被管理學家引入組織行為領(lǐng)域,受到管理實踐的重視[3]?,F(xiàn)如今,組織更加傾向于靈活、柔性的管理,親社會行為成為組織行為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4]。筆者基于對學者文獻的梳理,對親社會行為的內(nèi)涵與范疇、測量、影響因素和影響結(jié)果進行回顧與評述,整合了有關(guān)親社會行為、組織公民行為的文獻,重點是進行對比與梳理,最后提出基于中國國情的親社會行為特征。
一、親社會行為的內(nèi)涵與范疇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親社會行為是指社會中個體所進行的合作、分享、謙讓等趨向于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的行為,目的是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建立和諧社會[5]。在組織行為領(lǐng)域,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定義不一,甚至名稱也有差異。其中有學者把親社會行為稱為親社會組織行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3]或者組織公民行為(OCB)(Organ,1988)。
運用最廣泛的是組織公民行為,組織公民行為通常被視為典型的親社會行為。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最早由Smith等人于1983年提出,其認為每一個工廠或者辦公室都具有以下行為:合作、幫助、建議、利他行為等,這些被定義為公民行為。
組織行為學研究者基于這兩個定義確定了許多相似定義,這些定義共同點都是有益于他人[4]。但是組織公民行為研究很少考慮組織中其他親社會行為,如指導、知識共享、經(jīng)紀介紹和同情,這些行為同樣具有益于組織或社會的性質(zhì),與親社會行為具有一樣的性質(zhì)。
二、測量工具
基于對文獻的梳理,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于親社會行為的測量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由于親社會行為大多由組織公民行為的方式呈現(xiàn),學者們在進行親社會行為測量時一般沿用組織公民行為量表[6]。Dedrue(2009)使用OCB五級量表對親社會行為進行測量。
2.但也有學者使用Penner(1995)提出的親社會行為量表。心理學家Carlo (1991) 和Penner (1995 )基于大學生樣本提出親社會人格量表,且具有相似的結(jié)構(gòu)[7]。Sukhamjit(2020)采用Penner(1995)親社會量表,親社會人格量表的簡短版本用于測量親社會性。
3.Pan Zenga和Xue Zhao(2020)對道德完美主義與網(wǎng)絡(luò)親社會行為進行研究,網(wǎng)絡(luò)親社會行為采用大學生網(wǎng)絡(luò)利他行為量表(Zheng,Zhu,&Gu,2011)中的26個項目,對大學生的網(wǎng)絡(luò)親社會行為進行評估。該量表由四個維度組成,包括在線支持、在線指導、在線分享和在線提醒。每個項目使用從1(從不)到4(始終)的4點刻度[8];大部分學者采用利他行為量表進行測量時都會對其中的項目進行修改。
4.有部分學者采用實驗法對親社會行為進行研究[9],對親社會行為研究時采用實地調(diào)研和實驗室試驗的方式。在實地和實驗室實驗中,Grant和Dutton(2012)發(fā)現(xiàn),與那些反映領(lǐng)取福利的參與者相比,那些反映自愿發(fā)放福利的參與者為自己的大學貢獻了更多的時間,更有可能向自然災害受害者捐款。
三、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
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導致親社會行為在組織行為學中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一定有其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越來越多學者也致力于研究這一領(lǐng)域?;谖墨I的梳理,可以將其影響因素分為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
(一)個體角度
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部分原因由人格特質(zhì)導致,這一點在理論學界毋庸置疑。Kline(2017)在一項發(fā)表于15篇跨學科實驗研究的貝葉斯多層次元(MLMA)中,研究人格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15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構(gòu)成了近2500個個體的觀察,Kline發(fā)現(xiàn)五大性格特征:隨和和開放性與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guān),而其他三個性格特征均與親社會行為無顯著正相關(guān)[10]。
(二)組織角度
基于文獻梳理群體角度導致親社會行為有以下三方面:組織承諾、公正氛圍以及公共服務動機。
Organ(1995)運用元分析對組織中的親社會化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的預測因子進行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只有個體層面的原因,組織承諾等群體層面同樣對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影響。
親社會行為是許多不同變量的函數(shù),有些存在于個體層面,有些存在于群體層面(Penner,2005)在目前情況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工作表明,工作中的親社會行為與員工工作單位或組織內(nèi)的公正氣氛正相關(guān)。公正氛圍是指對團隊、單位或組織中的人如何得到公平對待的認知(Colquit等人,2002年;Mossholder、Bennett和Martin,1998年;Naumann和Bennett,2000年;Roberson,2006)。與正義的關(guān)系模型(Lind&Tyler,1988)一致,研究表明,員工越認為他人受到公正、尊重和有尊嚴的對待,他們就越傾向于表現(xiàn)出親社會的行為(Ehrhart,2004年;Liao&Rupp,2000;Naumann&Bennett,2000)。
四、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結(jié)果
(一)個體角度
親社會行為對個人績效產(chǎn)生影響。Werner(1994)報告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組織公民行為對個人在整體績效中的評價有顯著影響。為組織帶來利益甚至犧牲個人利益采取有益于組織的行為,會為個人帶來心靈的寄托和個人的滿足,這種情緒心態(tài)上的變化導致行為的改變,直接影響工作能動性,從而影響個人績效[11](Robbins和 Judge,2016)。
(二)組織角度
親社會行為對于個人來說促進個人績效,對于組織來說可以促進組織創(chuàng)新。組織公民行為可以協(xié)調(diào)組織內(nèi)部管理活動,從而促進組織創(chuàng)新并吸引留住優(yōu)秀人才[12]。
五、親社會行為中國化特征
西方對于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是基于國外自身文化和人格特性,雖然國內(nèi)對于親社會行為研究沿用西方的理論,但是中國國情影響下的親社會行為與西方一定存在差異,這也導致國內(nèi)學者研究時運用的理論和測量不具有中國特色。筆者對比國內(nèi)外文獻認為,親社會行為的中國化特征,為親社會行為理論的研究提供幫助。
(一)重視人際關(guān)系
親社會行為是做出有利于組織的行為,甚至有時候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中國國情下的這一行為帶有厚重的中國特色,其不僅為了促進組織和他人的發(fā)展,還為了建立、保持和維護個人人際關(guān)系。
(二)重視勤勞美德
國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勤勞、勇敢和節(jié)儉等。在組織中,勤勞的員工更能獲得他人和組織的青睞。這就是中國國情下的親社會行為,這種行為獨具中國特色。
六、結(jié)語
親社會行為通常被視為組織公民行為的一種形式,工作中的親社會行為是自由裁量和自愿的,因為它沒有在工作合同中得到解釋(Borman&Motowidlow,1993)。它包括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幫助同事(例如,引起對潛在錯誤的注意),保護組織(如報告火災危險,提醒可疑個人的安全),以及傳播善意(如告訴朋友一個人為公司工作是多么快樂)(喬治和布里奇,1992)。筆者基于文獻梳理,對親社會行為的內(nèi)涵與范疇、測量工具、影響因素和影響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和評述,最后基于國內(nèi)外文獻的對比提出親社會行為的中國化特征?;谖墨I的梳理,有以下幾點有待進一步研究:
1.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內(nèi)涵應進一步明確,其中關(guān)于利他行為、組織公民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等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存在模糊的界限,為了更深入地研究組織中的親社會行為,應該更加明確定義與范疇。
2.對于親社會行為的測量國內(nèi)研究有所局限,很少有學者基于中國國情設(shè)置親社會行為量表,所以導致大部分國內(nèi)學者沿用西方理論。但是國內(nèi)外文化與國情存在顯著差異,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企業(yè)和組織中的親社會行為,應該對量表進行基于中國國情的設(shè)置與改進。
參考文獻:
[1]Gintis,H .“Solving the Puzzle of Prosociality”[J].Rationality and Society,2003,15(3):155 -187.
[2]West ,S.A, Griffin,A.S ,&Gardner,A. Social semantics: Altrui sm,cooperation, mutuallism , strong reciprocity and group selectio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7,20( 2):415– 432.
[3]Brief, A. P., & Motowidlo,S. J. 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710– 725.
[4]Bolino?M?C,?Grant?A?M.?The?bright?side?of?being?prosocial?at?work,?and?the?dark?side,?too:?A?review?and?age nda?for?research on?otheroriented?motives,?behavior,?and?Impact?in?Organizations[J].?The?Academy?of?Management? Annals,2016,?10(1):?599-670.
[5]寇彧,唐玲玲.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4(3)544–49.
[6]De Dreu C K W ,Nauta A . Self-interest and other-orien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job performance, prosocial behavior,and personal initiativ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9,94(4):913-926.
[7] Penner. L A , Dovidio. J F , Piliavin. J A , et al. Prosocial Behavior: Multilevel Perspectiv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5, 56(1):365-392.
[8]Pan Zeng,Xue Zhao,Xin Xie,Jie Long,Qianyun Jiang,Yuhui Wang,Lin Qi,Li Lei,Pengcheng Wang. Moral perfectionism and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J]. Elsevier Ltd,2020(4):162-192.
[9]Adam Grant,Jane Dutton. Beneficiary or Benefactor[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2):1033-1039.
[10]Kline?R,?Bankert?A,Levitan?L,?et?al.?Personality?and?prosocial?behavior:?A?multilevel?metaanalysis[J].?Political?Science,2015(4):158-194.
[11] 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Paine,J. B.,Bachrach,D. 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26(3): 513-563.
[12]Podsakoff, P. M.,Mackenzie,S. B.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Human Performance,1997,10(1): 13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