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琴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分淺層的學習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傷害學生的思維能力。道德與法治課同樣需要深度學習。情境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以往的情境課堂中就存在著淺層學習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情境枯燥——課堂上,教師往往會引用數(shù)個案例創(chuàng)設(shè)情境,每個案例只是很粗略地把事件陳述一下,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也沒有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不利于學生真正進入情境去深度理解;問題淺顯——是非善惡指向明確,學生找找書本就能得到答案,或只要往“真善美”的方向說就能說對答案,不利于他們的深度探究;知識零散——知識點多而雜,雖然每個知識點教師都可能會透徹深入地講解,但零散的知識不利于學生的深度建構(gòu);運用虛假——諸如“小明小紅該怎么辦”的虛構(gòu)問題的創(chuàng)設(shè),難以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深度問題的能力。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有利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深度學習。
一、助力深度理解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主情境,用一個主情境串起了整個課堂。這不僅要求教師對情境內(nèi)容的挖掘要深和細,同時還要理順情境的順序,把握情境的內(nèi)在邏輯,充分地梳理好情境線。事實證明,線索清晰的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
以人教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公平正義的守護”一課為例,我設(shè)置了“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的主題情境,從頭到尾只引用了“電梯抽煙致死案”一個案例。在對案例進行層層剖析、細致分析后,設(shè)置了四個具體情境:“電梯里抽煙”“猝死的老人”“最初的審判”“最后的審判”。
“電梯里抽煙”這個情境是起因,通過這個情境,學生明白了違反公共秩序的危害及公民具有公共意識,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猝死的老人”這個情境是“勸阻”的“不良后果”,明明做了好事,卻遭遇了壞的結(jié)果。通過這個情境,學生了解到并不是做了正義的事情就一定會馬上得到正面的回報,由此,可能還會產(chǎn)生“要不要做好事”的困惑。這是正常的,道德與法治并不是虛假的說教,深度理解需要“真實”面對。
“最初的審判”這個情境是“起訴”的結(jié)果,也是“勸阻”的不良后果。雖然法院還了楊歡“公道”,認為他沒有過錯,但仍需補償。此時,學生心里肯定是困惑的,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我國司法程序的基礎(chǔ)。
“最終的審判”這個情境是整個事件的最后結(jié)果。至此,學生不僅深入地了解了我國司法的程序,也深刻地明白了法律最終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的道理。
這樣的情境學習,有因有果、真實可靠、不回避問題、不刻意說理,但道理卻在學生自覺的理解中更加深刻。
二、助力深度探究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不僅要求情境的編制主題化、細節(jié)化、邏輯化,也要求問題的設(shè)置系列化、層次化。也就是說,問題是緊扣主題、緊扣情境,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思路、思維發(fā)展順序由淺入深、從知到行。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不僅僅是解決問題、得到答案的過程,也是認識不斷深化、思維不斷拓展的過程,是一種深度探究的過程。
在“公平正義的守護”這一課中,筆者對每個具體情境設(shè)置的問題都是不同層次的。
“電梯里抽煙”的情境中,筆者設(shè)置的問題分別是:該如何評價老人在電梯里抽煙的行為?如果不勸,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楊歡的行為是正義的行為嗎?他的行為有什么意義?楊歡的行為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如果你是楊歡,你會勸阻這位老人嗎?
這些問題主要是從知的層面讓學生明白違反公共秩序的危害,在情的層面認識到公民有義務維護公共利益。在“電梯里抽煙”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就明白這個道理,同時,也能說出“向楊歡學習”這樣的決心來。
“猝死的老人”情境中,筆者設(shè)置的問題是:面對老人家屬40萬元的索賠,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么判,為什么?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困惑“做好事被訛詐了,該怎么辦”設(shè)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情感的層面體會到法律是維護“好人”的利益的,是維護正義、體現(xiàn)公平的。讓學生來當小法官,更能引起學生的廣泛共鳴,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內(nèi)心對公平正義的向往。
“最初的審判”情境中,筆者設(shè)置的問題是:你覺得一審判決公不公平?如果你是楊歡,你賠不賠,為什么?如果不賠,你會怎么辦?這些問題主要是從情的層面引導學生理智對待生活中的不公正,激發(fā)學生用正確方法維護自己合法權(quán)益的意愿,并從行的層面讓學生有清晰的行為導向。
“最后的審判”情境中,筆者設(shè)置的問題是:有媒體評論:二審的判決體現(xiàn)了司法擔當和法治精神,你怎么理解?楊歡說,他并不恨老人一家,并很同情他們失去了親人,他說,他會給老人家屬進行一定的經(jīng)濟上的捐贈。楊歡的做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這兩個問題,是對整個課文的總結(jié)和深化,在情感上,學生感到很欣慰,因為最終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是值得信賴的,同時,學生也會被楊歡的寬容、仁愛所感動,最終,在行為上他們會選擇守護公平正義,關(guān)愛他人。
這樣的情境探究,學生由知到行、由淺入深,不為提問而提問、不為探究而探究,但探究卻在層層遞進中更加深入。
三、助力深度建構(gòu)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無論是情境的編制,還是問題的設(shè)置,都有著深厚的知識基礎(chǔ),也就是說,知識是情境和問題的依托。但主題情境探究教學的知識不是孤立的知識點的羅列,也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呈現(xiàn),知識是有關(guān)聯(lián)、有邏輯地呈現(xiàn)的。
本課我設(shè)置的主題情境是“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其四個具體情境相依托的知識都是“如何守護公平正義”。
“電梯里抽煙”的情境,對應的知識是公民守護正義。通過這個情境,學生理解了公民應該具有公共意識,維護社會正義?!扳赖睦先恕鼻榫常瑢闹R是制度守護公平。通過這個情境,學生明白了制度公平的重要性?!白畛醯膶徟小边@個情境,對應的知識是守護公平。通過這個情境,學生了解了公民應該主動同不公平的行為作斗爭。“最終的審判”這個情境,對應的知識是司法守護正義。通過這個情境,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正義可能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體會到司法這道防線對于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意義。
知識都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建構(gòu)的,邏輯層次清楚的知識有助于學生進行更深度的建構(gòu)。在以上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清楚地建構(gòu)出這樣的知識邏輯:看到社會上的非正義行為,我們要具有公共意識,主動維護公共利益。維護正義,有時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麻煩,甚至有可能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得到不公平的結(jié)果,但我們不必害怕,不要消極,要主動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公平。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一定會還我們公平,守護正義。
這樣的建構(gòu),有背景有依托、有層次有邏輯,不是簡單的知識記憶、不是單純的道理疊加,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引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地思考,在學生的自主思考中完成深度的建構(gòu)。
四、助力深度運用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除了上述情境、問題、知識的系列外,還有一條重要的線:學生線。學生線是以上所有線索的最終歸宿,也就是說,主題情境探究教學最終的目的,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有些課堂虛構(gòu)的知識運用不同,主題情境探究教學強調(diào)的是知識的真實運用。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往往是結(jié)構(gòu)不良的,并沒有完美的條件,如上述情境,簡單一個勸阻的動作,竟引發(fā)了這么多的事情。
在正式學習之前,我進行了一個小調(diào)查:請學生寫一件自己經(jīng)歷或看到的不公正的事情,并寫出當時你的想法和做法。這個調(diào)查是教師了解學生的起點,也是學生的認識起點。從起點開始,教師通過教學,一步步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在后續(xù)的教學中,這個調(diào)查一直貫穿始終。
“電梯里抽煙”情境,回歸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是:從學生課前調(diào)查中,我選取兩類同學進行交流,一類是在遇到非正義事情時選擇反抗、勸阻的,交流當時的具體做法以及為什么要這么做;一類是在遇到非正義的事情時選擇忍氣吞聲或熟視無睹的,交流如果回到當時,是不是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并說明理由。第一類,學生的做法得到了同學們的支持,他們會很自豪,堅定了他們的選擇。第二類,無論是不是同樣的選擇,都體現(xiàn)了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是教師進一步引導的依據(jù)。
“猝死的老人”情境,回歸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是:從學生課前調(diào)查中選取典型事例,如“評選市三好學生,老師讓她去,不讓我去,但明明我們成績都差不多啊”進行分析,探討制定怎樣的制度才能避免類似事情的發(fā)生。引導學生在探究了情境中的法律制度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最初的審判”情境,回歸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是:從學生課前調(diào)查中選取自己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選擇勇于說不的同學和忍氣吞聲的同學進行交流,前者說說為什么這樣做,后者說說如果回到當時,還會這樣做嗎?情境探究到這個時候,很多學生可能會選擇勇于維權(quán),維護自身的利益,維護公平。這是在學習基礎(chǔ)之上的一種自覺的結(jié)果。
“最后的審判”情境,回歸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是:回到學生的課前調(diào)查,與同伴交流我們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這是在前者學習基礎(chǔ)之上的拓展,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補充,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維護公平正義不僅僅靠法律,也不僅僅是依靠公民個人的力量,可能還有其他方法。
這樣的運用,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直面真實問題、解決真實困惑,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運用。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