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衍清
一、教學目標
1.時空觀念:構建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國面臨的邊疆危機、簽訂《馬關條約》后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史料實證:通過展示相關史料,以及李鴻章的相關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運用史料的能力和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
3.家國情懷:感受近代的中國人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晚清時期中國社會各階層探索國家出路的史實。
(二)難點
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及其救國措施的失敗原因。
三、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內(nèi)容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已經(jīng)有所接觸和了解,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學生此前對這部分內(nèi)容大多為史實上的淺層認識,高中階段再次學到此內(nèi)容,需要加強思維的深度,引導他們?nèi)ド钊胨伎继剿鞒雎分袑覍沂〉脑颉?/p>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本課的主線:以李鴻章的晚清政治生涯來講解本課的主題。
學生結合之前所學,回答問題。將學生引入時代背景,為后續(xù)內(nèi)容做鋪墊。
(二)太平天國——李鴻章之嶄露頭角
教師活動:
1.借助地圖,教師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
2.通過圖表對比分析《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3.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點出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淮系官僚集團在清政府的崛起做鋪墊,承接洋務運動。
學生活動:
1.跟隨教師的講述,閱讀地圖,掌握太平天國運動中所涉及的時空觀念。
2..圖表對比分析兩個綱領性文件。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概括史料的問題;培養(yǎng)時空觀念;圖表對比能力。
(三)洋務運動——李鴻章之救國道路
教師活動:
教師提問:李鴻章如何應對“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他成功了嗎?引入洋務運動。
1.提問“李鴻章認為怎樣才能救國?”
2.從工業(yè)、軍事、教育、外交現(xiàn)代化四方面來總結洋務運動帶來的積極影響。
3.播放歷史視頻,請談談你的看法?
4.教師借著材料引出洋務運動的本質(zhì)和結局。
學生活動:
1.根據(jù)給出的史料,理解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科技。
2.通過歷史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和大討論:中日兩國對待鐵路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折射兩國在1894年的戰(zhàn)爭中不同結局。
設計意圖:
本節(jié)主要展示洋務運動的成果,與下一節(jié)內(nèi)容形成鮮明對比,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四)邊防與海防——李鴻章之嚴峻考驗
教師活動:
1.展示清代疆域圖,向?qū)W生介紹在中國西北、西南、東南分別面臨著哪些列強帶來的危機。
2.借助地圖,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表明洋務運動的成果對軍事上的成功有所助益。
3.展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地圖,就戰(zhàn)爭焦點、戰(zhàn)況、戰(zhàn)果等進行講解。
4.借助中國地圖和歷史漫畫簡單介紹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講述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學生活動:
1.通過地圖,對中國面臨的邊疆危機有空間上的認識。
2.通過李鴻章外交手段的了解,探索三國干涉還遼和瓜分狂潮出現(xiàn)的背后的原因和影響。
設計意圖:
1.通過清代疆域圖和局部地圖,以小見大,培養(yǎng)時空觀念。
2.強調(diào)中國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感受戰(zhàn)爭中的著名將領和人民所展現(xiàn)出的愛國精神。
(五)歷史反思——李鴻章之時勢困局
教師活動:
本課小結:
國家出路的探索:
1.首先關注農(nóng)民階級的救國嘗試,提問“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是失敗的?”
2.接著關注地主階級的救國嘗試:洋務運動,中體西用,最終也是失敗了。
列強侵略的加?。?/p>
邊疆危機(新疆、臺灣),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瓜分中國的狂潮。
學生活動:
1.反思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探索救國嘗試必然失敗的原因。
2.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以史為鑒的能力。
(六)情感升華
教師活動:
1.教師提出對李鴻章的人物評價。
2.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專制之下沒有實現(xiàn)其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xiàn)實。但后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做出的錯誤決策。雖然這些都受制于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
學生活動:
辯證看待本課涉及的救國嘗試和辯證對待歷史人物評價。
設計意圖:
引入對國家前途興亡的思考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與開頭呼應,提升學生情感,家國情懷的體驗。
五、教學反思
以李鴻章的晚清政治生涯為主線,對課堂內(nèi)容的詳略安排進行取舍,同時為學生理出明確的線索。面對教材中新出現(xiàn)的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我采用列舉史料、學生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材料中理解,論從史出。另外,新教材中所加入的新內(nèi)容、新史料、新思維也為備課帶來了挑戰(zhàn),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