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望
歷史上有這么一個說法:唐詩是酒,宋詞是茶。兩宋時期,文人雅士之間“斗茶”盛行,而建盞正是當時上至天子、下及鄉(xiāng)紳流行的斗茶器具。
在宋徽宗親自撰寫的《大觀茶論》中,對建盞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fā)茶采色也?!辈幌?,宋亡元興,飲茶風俗改變,加上戰(zhàn)亂頻繁,一代名瓷建盞遂從興盛走向衰亡,工藝終致失傳。此時,青白瓷器逐漸代替了黑釉瓷器,建盞竟從明代停燒,燒制工藝失傳了600多年之久。
直至1979年國家成立復燒小組,建盞才出現(xiàn)了新的生機。最初復燒小組只有十幾人,沒有完整的資料,沒有釉料配方,上釉手法都需要慢慢摸索,燒成不同的釉面更是難上加難……如今,經(jīng)歷40年的探索與發(fā)展,建盞匠人已從十幾人,到如今的數(shù)干人,斷代了600多年的建盞又逐步恢復了生機。
生于1984年的陳旭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建盞匠人。陳旭父輩世代從茶,他從耳濡目染,由他在北京馬連道經(jīng)營的茶葉生意也是小有名氣。一次陳旭與朋友去博物館參觀,別人給他介紹建盞,作為一個建陽人他第一次知道建盞背后的歷史,十分慚愧,并由此對建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著研究的深人,陳旭在2013年決定回到建陽開始學習做盞。建盞不像青花瓷,圖案是一筆一劃由畫師勾勒上去的,建盞的圖案全部是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釉水的配比、窯溫的控制就極其重要。起初,陳旭燒盞不明其中關(guān)竅,每每出窯都是殘次品居多。
燒制建盞成本極大,材料、人員等耗費每天少則數(shù)百元,多則一兩干。陳旭為此投入了全部身家,還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建盞都低價賣出去,以維持自己的研究,結(jié)果依然連續(xù)4個月燒出的都是殘次品。
他幾乎面臨絕境,精神也近乎恍惚,不愿意與人交流,每次開窯都十分沮喪。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嚴重性,陳旭開始懷疑當初選擇的正確性,要不要重新回到北京賣茶葉?為此,他休息了一個月進行思考,一個月后,他決定堅持下去。
當時正值秋季,氣溫驟降,燒制之后窯溫冷卻速度加快,這些細微的改變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雨后秋日,陳旭神奇地燒出了整只帶有彩光的盞,震驚了整個建盞界。因為盞的色彩像極了日出之前天空的五彩斑斕,于是他將這只盞取名為“破曉”。
“破曉”燒制成功之后,陳旭陸續(xù)又燒制出一系列帶有創(chuàng)新元素的建盞以及黑釉花器等,并將建盞與銅器、漆器等材質(zhì)的茶器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出既古典又現(xiàn)代的新型茶空間?!白霰K,急不得?!蹦壳瓣愋駥⒐ぷ髦匦姆旁诹藷萍妓嚿?,希望能研發(fā)出更多可傳世的作品。雖然,柴燒建盞成本高、難度大,釉面花色極難控制,有時候一爐燒下去常常有全軍覆沒的風險,但陳旭一直在積極嘗試。
2018年6月11日,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宣布永久收藏陳旭所制的兩件“破曉”作品。他的“破曉”在此之前也被中國法門寺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