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中國人住在院子里,西方人住在房子里?!边@句常被歐洲建筑師引用的話,形象地對比了中西“院兒”的不同:中國人用建筑圍成“院兒”,西方人則用“院兒”包圍房子。歐洲“院兒”的歷史幾乎與歐洲歷史一樣久遠。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建筑史學者梅爾羅特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古時歐洲的“院兒”就是一個小村落,或是一座帝王的王宮,以自然形態(tài)構成。后來隨著人口增加和建筑技藝提升,歐洲的“院兒”也變得更為精致。比如世界文化遺產(chǎn)、建于18世紀的德國維爾茨堡宮,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宮殿是當時西方建筑的典型代表:中間為城堡建筑,前有廣場,后面是大庭院。這樣的建筑在歐洲比比皆是,比如英國白金漢宮、法國盧浮宮等?!拔鞣降摹簝阂灿懈邏?。但西式房屋是建在庭院中間,房屋里的窗戶都很大,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泵窢柫_特稱。
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后,西方建筑風格發(fā)生改變:城市里摩天大樓崛起,郊區(qū)則是片片別墅。一種新的“院兒”在歐洲出現(xiàn)——更注重社區(qū)性?!凹t色維也納”時期(1918年至1934年)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奧地利維也納第19區(qū)的卡爾·馬克思大院就是代表,這座社區(qū)建筑擁有約1300套住房和眾多社區(qū)公共設施。同時代的柏林現(xiàn)代住宅建筑群也有類似理念,它由六個住宅區(qū)組建而成,致力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和生活條件,時至今日依然不顯落后。興建于1883年到1927年的德國漢堡倉庫城是世界最大的樁基礎倉庫區(q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戰(zhàn)后,西方建筑逐漸遠離“院兒”的風格,包豪斯等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開始唱主角。梅爾羅特稱,近些年西方建筑崇尚把大自然當“院兒”,低矮的圍墻或籬笆變少。有歐美建筑師認為,中國和西方對“院兒”的不同詮釋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心理:中國人更重視家庭和安全,對外部世界有防御心態(tài);西方人較為外向、重視自然,但也多了份不確定性。不過,隨著西方社會安全問題日趨嚴重和全球化影響,許多歐美民眾也缺少安全感,四面合圍的中式建筑風格受到青睞,中西方在建筑上日趨求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