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青
(揚州市職業(yè)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盵1]《中國教育報》刊發(fā)《英雄精神著色新時代核心價值觀教育》一文指出,“對任何一個有尊嚴、有風骨、有情懷的民族而言,壯懷激烈的英雄史,也是一個民族的開創(chuàng)史、成長史和發(fā)展史,始終貫穿于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之中?!盵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學習英烈事跡,弘揚英烈精神,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有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歷史使命感的當代大學生,號召廣大青年學子“當好英烈傳人”,使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學生黨員在英烈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洗禮,逐步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通過設立烈士紀念日、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一系列措施,尊崇、弘揚、傳承英烈精神。根據2018年5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第二條、第三條的內容,英烈精神是指英雄烈士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奮斗精神、拼搏精神、奉獻精神等。
英烈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不同時代背景、地域文化下的英烈精神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但英烈們?yōu)榱藝液腿嗣竦睦妫案昂罄^、流血犧牲、視死如歸,敢于擔當、無私奉獻、英勇斗爭的本質是相同的,都體現了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長篇小說《紅巖》中許云峰的原型許曉軒烈士在不幸被捕、深陷牢獄后,即使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仍寫出了“寧關不屈”的字條,就義前仍不忘向黨組織遞交“獄中八條”的最后寄語;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浩然正氣、青春熱血、寶貴生命詮釋忠誠信仰的力量。在價值觀多元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復雜尖銳的時代背景下,對英烈精神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的強弱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信仰追求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關乎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成千上萬的英烈事跡所折射出的英烈精神根植于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中華文化優(yōu)秀基因的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時代印證。傳承英烈精神、開展英烈教育,樹立正確文化觀、價值觀、時代觀和國家觀,不僅有利于加深當代大學生特別是學生黨員對愛國精神的理解,更有利于增強文化自豪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活力和動力。[3]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質、勇于擔當的精神品格,值得青年一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中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英烈們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堅守,他們或者在追求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道路上流血犧牲、九死一生,或者面對各種危險奮不顧身、挺身而出,或者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說,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yōu)橹餮獱奚膫ゴ罄硐隱4]。根據青年學子個性心理特征,挖掘英烈文化,弘揚紅色基因,在將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過程中,認同并尊崇英烈精神,發(fā)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和精神激勵功能,激發(fā)當代學生黨員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擔當精神。英烈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英烈們在國家富強、民主,社會自由、平等,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上拋頭顱、灑熱血,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事跡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詮釋。
青年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青年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歷史責任感,則形成充滿活力的人才合力,堅定自己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5]。英烈事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一個英烈故事都是一本生動的黨性教育教材,蘊含著共產黨人為追求真理、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尊嚴,推動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過程中非凡的智慧勇氣。英烈們的事跡不是一個個孤零零的個人故事,而是彼此聯系,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英烈們的情懷、品格、壯舉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我們有義務挖掘、整理、發(fā)揮身邊的英烈事跡,推動英烈精神在高校學生黨員黨性教育中落地生根,將英烈事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習英烈事跡,捍衛(wèi)英烈聲譽,崇尚英烈精神,感悟英烈們堅定的理想信念、熾熱的愛國情懷、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提升英烈精神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讓宣傳英烈事跡、學習英烈精神成為社會新風尚引導學生黨員在學習過程中懂得怎樣做人做事,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民族復興、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富強。
學生黨員教育要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yǎng)。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力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對堅定信仰,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英烈事跡折射出的忠誠、奮斗、擔當、奉獻等的精神是開展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寶貴資源。如何利用好、講好英烈事跡這本鮮活、生動、積淀豐厚的歷史教材,不僅能為學生黨員更好地了解國史、黨史、革命史、地方發(fā)展史,更能引導其在歷史中感受先烈的高尚品質,黨的光輝歷程,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鼓勵其自覺為社會、經濟、建設發(fā)展服務,做到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
目前,學生黨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入黨前的培養(yǎng),輕入黨后的教育”的現象,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fā)展黨員上,忽略了組織建設,大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發(fā)展與繼續(xù)教育相脫節(jié)。教育環(huán)節(jié)缺乏連貫性,學生黨員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的培育工作獨立分開,缺乏有機連貫,缺少系統(tǒng)規(guī)劃;教育進度缺乏漸進性,教育活動大多是學校層面倡導學什么,支部就學什么;集中學習時很少結合學生黨員的“黨性成熟度”因材施教,分類管理。英烈精神展現了共產黨人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高尚道德情操與熾熱家國情懷,其生動鮮活、真實具體、形象直觀的事跡為學生黨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史實教材和精神給養(yǎng),可以引起青年共鳴,將烈士精神轉變?yōu)閷W習、生活、未來工作的榜樣和動力,轉化為愛國興邦的責任使命、堅定信仰和奉獻精神。
從當前的大學生黨員教育現狀來看,黨課作為學生黨員教育的主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形式以“單向輸出”為主,黨員主動開展自我教育、定期匯報思想等雙向互動交流較少;教育方式不靈活,多以就事論事為主,很少結合歷史、聯系現實,沒有把黨課教育與政治公共基礎課區(qū)分開,缺乏吸引力和號召力,缺乏全方位的熏陶和引導,不滿足青年學子多樣化教育需求。以英烈事跡為核心的英烈精神蘊藏著厚重歷史內涵,有強烈的感染力、生命力和影響力。將其融入學生黨員教育,可以將黨員教育搬出課堂,帶領學生黨員以多種形式走進烈士,感受烈士精神,讓學生黨員用耳朵聆聽,用眼鏡觀察,用行動實踐,用心體悟,全方位接受英烈精神的熏陶和洗禮。
將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力求以“青年視角”來恢復革命歷史的本來面貌,讓青銅和大理石塑造的高大英雄形象,重新有了血肉感和體溫,讓當年的火熱歷史,有了日常生活的肌理感受,讓英烈精神真正“入心入腦、刻骨銘心”;將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使學生黨員從歷史“同齡人”的事跡中引發(fā)共鳴得到思想熏陶和心靈洗禮,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自覺用黨員身份約束自己,激勵自己,從學習、生活、工作的身邊點滴小事做起,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以學習英烈精神為核心,把英烈精神教育全面貫穿到學生黨員教育的全過程中,從“學、思、悟、踐”四個環(huán)節(jié)全面把握好英烈精神教育的“知、情、信、行”的價值邏輯和實踐要求,做到“知之深、情之切、信之篤、行之實”,不斷增強新時期學生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上的先進性和實踐上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政黨最鮮明的本質特征?!庇⒘揖袢谌雽W生黨員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外在灌輸和內在消化吸收的過程,讓英烈精神“傳下去”。在每期黨課培訓班、團課培訓班上,將“與英烈隔空對話”、“感悟英烈精神”、“踐行英烈精神等”作為固定主題;將徒步瞻仰烈士故居、實景黨課、線上線下心得分享作為必要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利用網絡媒體主動搜集整理烈士資料,直面現實困惑圍繞“如何追隨烈士腳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開展大討論,通過演講比賽、主題征文、主題班會、參觀烈士故居、開設實境黨課等“讀、看、展、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傳承英烈精神,感悟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情懷和魅力風范,用經典和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黨員將遠大理想和現實追求有機結合起來,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將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不僅需要讓黨員學深學透,還要用儀式感讓教育“活”起來,精心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春風化雨,循循善誘,通過與學員心靈之間的互動,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在觸景生情過程中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組織學生黨員來到烈士故居,聆聽黨課,以情景再現、互動模擬等方式打造反映英烈文化的“實境課堂”;排演反映英烈生活歷程和不懈奮斗真實場景的原創(chuàng)話劇。用側重體驗感和實效性的“實境課堂”重點講述英烈事跡,多維視角有效挖掘烈士精神,立體化展現革命人物形象,讓學生黨員在“看、聽、思、悟”的過程中,在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交錯中,增強英烈精神教育的體驗度,真切感受和體悟到英烈們堅定的革命信仰、不屈的革命意志和熾熱的家國情懷,并立志在英烈精神的引領和滋養(yǎng)下逐步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將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它旨在通過英烈的生動事例影響學生黨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態(tài)度,將其自覺內化成為政治信念和價值自覺。將英烈精神教育課堂打造成為一個開放式探究式的黨課課堂,從學生黨員的實際需求出發(fā),結合青年學子的思想狀況和訴求,根據英烈事跡概括提煉出英烈精神,圍繞青年黨員的思想、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開展教育,將英烈精神融入價值引領,學風建設,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學生黨員成長成才全過程。學生黨員的教育既要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又要不斷強化黨員的身份意識和責任意識,激活黨員內心深處的“紅色基因”。班級是學校的最基層組織,也是學生黨員發(fā)揮作用的主陣地,高校學生黨員要發(fā)揮其在班團思想建引領、班級學風建設帶動以及個人成長學習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將英烈精神切實轉化為一種指引班級奮進的動力,要求學生黨員帶領班級同學共同創(chuàng)建以英烈名字命名的模范班級,于“高處”體現理想信念,弘揚英烈為實現革命勝利、推動社會進步過中的奮斗精神;于“細處”體現日常學習,與班級同學共同進步,讓英烈精神傳承教育落地生根,讓學生黨員教育變得更加有溫度、有深度,進一步增強黨員歸屬感,使黨員教育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英烈精神的學習由“感動一陣子”上升到“銘記一輩子”,用無聲的力量浸潤學生黨員的心靈,感召一批人,激勵一代人。
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是“知、情、信、行”的有機統(tǒng)一的思想教育過程,由知而情、由情而信、由信而行;“知”是前提,“情”是方式,“信”是重點,“行”是目的,既解決學生黨員的思想自覺問題,又解決行動自覺問題,通過以“知”促“情”,以“情”促“信”,以“信”促“行”,最終做到“知行合一”。[6]要挖掘英烈精神的時代內涵,引導青年學子銘記英烈功績,把握時代脈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強化無私奉獻意識,在春風化雨般的精神浸潤中不斷強化自身的歷史使命感。成立以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為主體的先鋒隊,傳播英烈事跡和英烈精神,先鋒隊成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積極投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大潮中,在服務和奉獻中不斷錘煉;積極開展社區(qū)共建、英烈故事講解等志愿服務;掛牌“示范宿舍”,自我從自身做起,從宿舍做起。通過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黨員深入地了解社會,檢驗理論知識,同時在實踐中砥礪和弘揚英烈精神。
總之,英烈精神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拼搏奮斗的歷程,是在血與火的斗爭中烙印在共產黨人身上的基因密碼。將英烈精神融入學生黨員教育全過程,不但可以擴大英烈精神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勵更多青年學子不畏困難、勇于拼搏、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