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錦 熊海燕 黃成淦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yè)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valuation,OSCE) 始于1975年,由英國Dundee大學M.R.Harden等人提出。該方法能評估受試者的臨床技能、批判性思維及人際交流等能力,是一種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并重的臨床能力評估方法。內科護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yè)的一門核心的臨床護理學科,其教學目標已逐漸從傳授理論技能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評估能力、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臨床思維等護理核心能力[1]。因此,選擇合適的方法和工具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內科護理學要求的理論知識以及是否具備合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中實際發(fā)生的問題的能力,已成為近年來內科護理學教學的焦點。近年來,OSCE也逐漸被嘗試用于內科護理實踐教學、內科護理階段性考核及內科護理技能考核中。筆者主要分析現(xiàn)階段國內OSCE在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為將來OSCE在內科護理學中能更好、更廣泛、更有效地推廣和運用提供借鑒。
1991年,九江醫(yī)學??茖W校、浙江醫(yī)科大學以及華西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首次引進OSCE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用以評價臨床醫(yī)學教學效果[2]。但在內科護理學領域,OSCE發(fā)展相對緩慢,目前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2007年,陳軍等在內科護理綜合實驗教學中應用OSCE模式是內科護理學領域進行較早的一次嘗試[3]。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復習知識的過程(相當于OSCE中的學生準備階段)和學生模擬評估和護理患者(以臨床情境下的實踐為主)的過程組成。在此次嘗試使用OSCE模式來設計內科護理綜合實驗課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工協(xié)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受到了學生歡迎。但其評價主要依靠教師主觀評判,還沒有客觀、具體的評價指標。在此之后,這種模式開始逐步嘗試應用到內科護理學中。2010年,吳建軍等將OSCE評價模式引入到內科護理學的教學評價中[4],較為公正、客觀地評價了學生對護理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相應技能水平,就考站設計的科學性、考站任務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考試結果的指導性等四方面總結了具體的經(jīng)驗。2015年,周俊等通過簡化OSCE包括設置3個OCSE考站[5],訓練由該校學生扮演的標準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及考試安排,發(fā)現(xiàn)簡化OSCE能夠用于高職院校內科護理學的技能評價并且提高了便捷性和可行性。2018年,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對本科涉外護理專業(yè)60名護生運用OSCE情景教學法進行內科護理學實訓教學[6],提高了本科護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零距離接觸。
通過借鑒這一新型的醫(yī)學教育模式在內科護理學進行教學和考核,讓護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各個站點的SP產(chǎn)生的任務,使學生感受到了臨床情景,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提了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病情觀察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及護患溝通能力,實現(xiàn)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零距離[6],促進職業(yè)能力的形成。
目前在內科護理學中使用OSCE模式的案例不少是使用SSP的。學生扮演病人的過程中能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和心理,同時能反過來學習如何關懷患者以及行為培養(yǎng)。OSCE模式的教學或考核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他們支持、幫助同伴并接受同伴的回饋,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培養(yǎng)了團結合作精神。綜合能力的考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能積極參,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3]。
在內科護理學中運用OSCE進行教學或者考核,各個站點的SP可以模擬臨床真實情境,把護生帶入高仿真、復雜的情境中,使其體驗臨床復雜多變的的狀況,增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7]。此外,OSCE能幫助護生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比如對SP病情的發(fā)展缺乏判斷力和觀察能力,同時未能對病情及時作出正確的護理操作,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助于改變學習方式,促進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對今后的學習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在內科護理學中運用OSCE進行教學或考核。首先,在設計過程中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學科綜合知識和操作技能;其次,在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對課堂有更強的控能力、引導能力、組織能力[8]。
OSCE是一種考核框架。我國護理教育界對于OSCE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評價作用的層面,在內科護理學中有用于技能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的。目前,OSCE用于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的比較多[4],基本是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結合各學校特點、專業(yè)培養(yǎng)的目標及要求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們借鑒。如何將OSCE的評價及教學功能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教學—評價—反饋—教學改進—評價”良性循環(huán)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目標。
經(jīng)典OSCE通常包括8~16個站點,其設置和實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5],但考生花費高、所需時間過長、要求過高、推廣受阻礙。為了提高OSCE在內科護理學中的可行性,其站點數(shù)和考站內容普遍有以下特點:①減少考核的站點數(shù)和縮短每站點的考試時間:考站總數(shù)3~4個,每站考核時間為5~30 min不等。②每個考站都有其側重的考核內容,例如:護理問診考站側重問診技巧和問診內容,護理體檢考站側重查體技能等。
標準的OSCE考試通常采用SP,但SP要專人培訓和發(fā)放工資,費用很高[5],不利于在內科護理學中推廣和應用。目前,學生標準化病人在各大高校實施的OSCE考核中應用最廣泛,它能有效減少經(jīng)費支出,有助于學生專業(yè)知識的提升,在組織招募、培訓、教學中均顯示出較大優(yōu)勢。將編制好的病例及劇本發(fā)給具備入選條件的學生,在學生預習過病例后,安排其去相應臨床科室見習,進一步熟悉所扮演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最后,經(jīng)過預演,考核,選擇符合條件的學生作為SSP 參與研究[1]。
OSCE是新興的一種能夠客觀、全面評價醫(yī)學生理論知識及臨床技能的考核模式,為我們帶來了改革護理教學和考核的新思路,做到教、考、用一體化[3]。通過設計各種考站,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和所需技能,提高相應的職業(yè)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現(xiàn)今內科護理教學中所欠缺并有待增強的方面。近年來,我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護理院校積極引入OSCE考核模式,為護理學生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建立良好的溝通意識、管理協(xié)調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會有所幫助。因此,進一步完善OSCE考核模式,讓其應用更為基礎化、廣泛化、更具護理學科特色,是內科護理學科需要努力的方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