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guó)家者,見惡(惡人、惡行)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剪除)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繁衍增殖),則善者信矣。
——隱公六年
政以治民,刑以正(匡正)邪(邪惡的行為),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
——隱公十一年
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
——桓公二年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僖公九年
信(信義),國(guó)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僖公二十五年
以德和民,不聞以亂?!娕延H離,難以濟(jì)矣。
——隱公四年
夫禮,所以整民(整飭人民的行為)也。
——莊公二十三年
不知其本,不謀(謀劃)。知本之不枝(不經(jīng)營(yíng)枝干),弗(不)強(qiáng)。
——莊公六年
量力而動(dòng),其過(過錯(cuò))鮮(少)矣。
——僖公二十年
天災(zāi)流行,國(guó)家代有(歷代都有),救災(zāi)恤鄰(鄰邦),道也。行道有福。
——僖公十三年
親仁善鄰(鄰邦),國(guó)之寶也。
——隱公六年
哀樂失時(shí),殃咎必至?!R禍忘憂,憂必及之。
——莊公二十年
國(guó)家之?dāng)。晒傩耙?。官之失德,寵賂(寵信賄賂)章(彰顯)也。
——桓公二年
夫德,儉而有度。
——桓公二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莊公二十四年
德義,利之本也。
——僖公二十七年
心不則德義之經(jīng)(不以德義之經(jīng)為準(zhǔn)則)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音“銀”,愚蠢)。
——僖公二十四年
非德,民不和。
——僖公五年
大義滅親。
——隱公四年
多行不義,必自斃。
——隱公元年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zhǎng)。
——隱公六年
修己而不責(zé)人。
——閔公二年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隱公三年
無德而祿(受祿),殃也。
——閔公二年
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
——僖公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