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蕓
(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yè)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2003 年經合組織(OECD)出版的研究報告《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在世界范圍內開啟了一場基于核心素養(yǎng)(key competencies)理念的教育變革。英、美、澳大利亞、芬蘭、新加坡、日本等國,先后出臺了各自的改革框架。2016 年,教育部出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具體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1]1-3
中外合作辦學是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的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有助于引入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需求。中外合作辦學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需要通過雅思或托福等語言類考試,而且需要在國內學習全英文授課的專業(yè)課程,進而適應在國外的學習與工作生活。因此,英語教學質量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基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踐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指標。
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跨學科,高度綜合了知識、能力、態(tài)度的“高級素養(yǎng)”,在不同學科范疇下,其具體內涵和培養(yǎng)途徑也各不相同。[2]138-140英語學科作為第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是國與國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梁,也是思維表達的工具。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與英語和英語學習相關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品格。[3-4]4-6,43-49英語語言能力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聽、說、讀、寫等方式接收信息、理解處理并表達傳遞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反復語言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語感和外語思維。[5]76-81英語學科教學中,英語語言能力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和基石。
思維品質包含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兩大要素。其中,科學精神具體表現為理性思維、批判精神、勇于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則表現為通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優(yōu)化合理地解決問題。在英語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對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其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16-21。文化品格是指對本國及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與對本國及英語國家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7]19-25。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生在學習國際先進技術以及參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閉關自守同樣不可取。在英語學科教學過程中,加強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120-121
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必然趨勢,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質,深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緊密圍繞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積極探索,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中外合作辦學旨在中國境內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學生需通過一年的英語課程學習后,進一步開展全英文專業(yè)課學習以及赴外交流學習、工作與生活。因此,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是他們在未來學習和社會工作中能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聽說能力更是英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與難點。
然而,在傳統英語教學背景下,經過一年的公共英語課程學習后,大部分學生在全英文授課的專業(yè)課學習中仍聽不懂或略顯吃力,少部分學生甚至連日常英語交流和一般性的英語講座都聽不懂;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交流中,當需要用英文表達想法時,習慣于在大腦中將想法轉化為中文后,再逐字翻譯成英文說出,這種不良習慣打斷了學生使用英文交流時思維的連貫性,阻礙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學生聽說能力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傳統大學英語課程糅合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缺乏聽、說的專項訓練;另一方面,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度注重語言知識教學,更多地采用傳統的翻譯寫作以及語法教學的方法,導致學生側重記憶詞匯、閱讀背誦課本,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是學生面對21 世紀社會飛速發(fā)展、知識快速迭代的環(huán)境下最核心的競爭力。英語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思維品質:理解分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綜合信息線索,梳理信息間的邏輯關系,評判觀點,表明態(tài)度,創(chuàng)造新概念,從跨文化角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9]158-159
長期以來,傳統的應試導向下,英語教學往往過于重視詞匯積累、語法規(guī)則等重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多數學生在學習、運用英語時,缺乏必要的理解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運用與創(chuàng)造。大學教育應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善于思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更要培養(yǎng)并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學生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中外合作辦學旨在培養(yǎng)既與國際接軌又有中國特色的人才,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一方面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與經驗,另一方面通過每年赴外交流學習的學生向外輸出中國傳統文化。因此,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應在教授外國文化的同時,著力提升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yǎng),提升學生對外文化交流的能力,進一步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然而,傳統英語教學側重于外國文化輸入,教學內容以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為重點,強化了英語語言的工具性,但是本國社會文化題材內容嚴重不足,學生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匱乏,無法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英語教學的終極培育目標在于它的“育人”價值,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情感,堅持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根據上文分析,在筆者學?,F有EGP+EAP(通用英語+學術英語)教學體系[10]47-48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與文化品格,將英語課程拆分為聽、說、讀、寫四門專訓課程,將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拆解、細化,并融入為不同專訓科目(聽、說、讀、寫)的具體教學中,深化具體的教學目標,優(yōu)化、精選教學內容,并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形成了如下教學措施:
在聽的能力方面,一方面,EGP 通用英語的聽力課程應圍繞生活情境,如住宿、旅游度假、郵局、銀行、購物、圖書館、醫(yī)療、課外活動、房屋租賃、汽車維修等場景,采用短篇或較長篇幅對話材料,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詳細的指示或說能夠對所聽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獲得非連續(xù)性的信息,并且能基本聽懂較為詳細的說明性的語言;另一方面,EAP 學術英語的聽力課程應圍繞教育培訓情境,如參加學校某場講座、探討課后作業(yè)、分享面試經歷以及電臺電視工作等場景,采用較長篇幅的演講或對話材料,培養(yǎng)學生把握聽力材料中陳述的主旨、作者觀點及關鍵細節(jié)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主要內容并推斷隱含的意義,并進行短時記憶力訓練,短暫記住所聽到的文本內容。
在說的能力方面,一方面,EGP 通用英語口語課程以人物、喜好、事件、媒體、動物、物品、空間、環(huán)境以及學習工作9 大類別為主,讓學生進行自我介紹,包括家鄉(xiāng)、家人、學校、興趣愛好、旅游、運動及夢想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fā)音清晰,能夠較為流暢地談論簡單話題,有條理,有邏輯,觀點表達大體連貫;另一方面,EAP 學術英語口語課程以復雜話題(如建筑、媒體以及社會熱點)和抽象話題(如對成就的理解、什么是快樂,改變的重要性等)為主,目的是訓練學生深入探討具體現象與抽象話題,培養(yǎng)學生可以持續(xù)地針對話題進行講話,能有意識地自我糾正語言中的錯誤、保持邏輯的基本清晰與條理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改變角色,從知識講授者的角色中“走出去”,走到學生中去,加強與學生互動,并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針對某一話題創(chuàng)造情境,組織各小組學生進行討論,保證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量。在課堂之外,教師可推薦各式各樣的英語學習渠道,如TED 公開演講課、BBC 紀錄片、China Daily 等,也可以看英美劇、聽英語歌、配音等等,使學生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提高語感和語言能力,增加語言量的積累。例如,利用釘釘直播課程讓學生即時觀看、輸入、理解并反饋英語語言學習;利用微信語音功能幫助學生糾正發(fā)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發(fā)音習慣,有效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應滲透聽、說、讀、寫的具體教學過程中,重點以讀為輸入、寫為輸出進行教學。教師應從教材內容、學生自身學習特點出發(fā),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強調在教學實踐中訓練并強化思維。
在第一學期的EGP 通用英語教學階段,以經典美文背誦與賞析、短篇對話、文本內容復述以及小組討論、英語四級寫作等教學活動為依托,通過材料閱讀訓練學生理解分析語言與文化的能力,通過寫作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及表明觀點的思維能力。在輸入方面,應圍繞EGP 普通閱讀材料,如學校教育、健康生活、語言文化等話題,增加學生閱讀詞匯量,使其能夠閱讀各種事實類和論述類文本,理解文章句子結構和段落主旨意義;在輸出方面,EGP 通用英語基礎寫作課程以環(huán)境類、文化類及教育類話題為主,培養(yǎng)學生觀點清晰、緊扣主題的能力,能夠對寫作話題各論點適當合理地展開論證,寫作邏輯合理。第二學期EAP 學術英語教學階段,以新聞報道、書評、主題演講、話題深度討論為依托,著重強化學生梳理信息邏輯與創(chuàng)造表達的能力。在輸入方面,圍繞EAP 學術閱讀材料,如人工智能、自然地理、醫(yī)療衛(wèi)生等科技型文章素材,培養(yǎng)學生梳理技術、科技文章中知識脈絡的能力,同時正確地運用skimming 和scanning 閱讀方法,積累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語言素材。在輸出方面,EAP 學術英語明辨性思維寫作課程階段以科技類、發(fā)展類、法制類話題為依托,在掌握英語核心專業(yè)詞匯、句法、句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挖掘問題,批判、辯證地分析問題,進而提煉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邏輯清晰地論證觀點。
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在充分利用現有EGP 和EAP 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中國傳統及現代經典作品的英語版及英譯文內容,比如風景名勝的介紹、中國傳統的節(jié)慶禮儀、儒家道家思想、傳統藝術和民間技藝、反映中國社會內容的優(yōu)秀英文報刊文章等,豐富我國文化知識的積累,提升學生本國傳統文化底蘊;同時,從地理歷史、文化發(fā)展等方面,對比中國與世界的歷史變遷,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近代西方崛起以及我國今日的發(fā)展成就,提高學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國家榮譽感的同時,形成對世界多樣文化的包容感和尊重感,促進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文化主題的特點,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例如:在學習中國的風景名勝文化時,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以福建省著名的旅游景點三坊七巷為例,學生A 扮演導游,介紹景點名稱文化、景區(qū)內的歷史人物及小紅樓等其他文化知識;學生B 扮演外國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向導游進行提問,如:坊與巷的區(qū)別,中西方歷史建筑特點的差異,中國近代史在中西方歷史發(fā)展中的影響等。學生準備階段自發(fā)查閱相關的主題文化知識,在角色互動階段既體驗到模擬場景下的語言文化氛圍,又在對話中展開了文化差異的討論和思考,最后通過教師點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主題文化和中西方差異的理解。在學習傳統節(jié)日文化時,采用小組討論教學法,以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文化為例,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班級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相關文化背景內容,討論各小組成員當地的農歷春節(jié)習俗與禁忌,鼓勵各個小組進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和發(fā)言。在小組談論中,各個學生進行發(fā)言,接著進行小組匯報、回答與總結,教師在此過程中點評,并表達自身情感態(tài)度與文化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品格。小組討論法既能讓每個學生在談論中提高頭腦風暴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加文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提高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包括英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其中英語語言能力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和基石;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融入英語教學中,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的核心競爭力;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針對當前英語教學中學生聽說能力薄弱、忽視思維品質培養(yǎng)、缺乏本土文化輸入與輸出等問題,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筆者以學?,F有的EGP+EAP 英語教學體系為依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以下教學改革措施:將英語課程拆分為聽、說、讀、寫四門專訓課程,強化聽說訓練;改變以“教”為主,借助多媒體、信息化等多樣的教學手段,加強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間的互動。從EGP(通用英語)、EAP(學術英語)不同階段的教材內容、學生能力和學習特點出發(fā),在聽、說、讀、寫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滲透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并在讀寫專訓課程中,強化學生的邏輯推理、批判精神和辯證分析能力。此外,在充分利用現有EGP 和EAP 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引入課外的中國傳統及現代經典作品的英語版及英譯文內容,一方面,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近代西方崛起以及我國今日的發(fā)展成就,提高學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國家榮譽感的同時,使其形成對世界多樣文化的包容感和尊重感,促進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