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怡
疫情下海外資訊類公眾平臺發(fā)展與傳播特性
王昕怡
(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新西蘭奧克蘭,1010)
近年來,新媒體和社交媒體不斷發(fā)展、壯大,在當今人們信息交流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一些重大事件的報導、發(fā)酵、解讀和傳播都有它的身影。海外資訊類公眾平臺是海外華人融入當?shù)厣鐣谋貍涔ぞ吆瞳@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疫情下的海外新媒體對于民眾的生活及情緒有巨大影響,因此更應該提高媒體素養(yǎng),自覺成為優(yōu)秀的跨文化傳播者。
海外微信公眾平臺;新媒體傳播;跨文化交流;媒介素養(yǎng)。
新媒體指的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和各類電子終端設備向受眾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全新媒體形態(tài)。與以往傳播形式和傳播渠道不同,新媒體在科技發(fā)展助力下迅速進入公眾視野,席卷了信息傳播的重要市場,成為了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方式。根據(jù)2017年12月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有69.9%的人接觸社交媒體在5年以上。
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fā)展日趨成熟,其傳播具有速度快、內(nèi)容形式多樣化、及時性、打破時空限制等特點。新媒體人將線上的內(nèi)容營銷與線下的活動營銷結合,通過微信、今日頭條、微博、抖音、美篇等公眾平臺進行推廣,使用新媒體運營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
在眾多新媒體中,2011年由騰訊(Tencent)公司發(fā)布的名為“微信”的社交應用軟件受到廣泛歡迎。其以更加低廉的傳播成本、更加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更加豐富的傳播內(nèi)容,成為國民級應用的分眾化大眾傳播方式。2020年1月9日,微信發(fā)布的《2019微信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當年微信月活躍賬戶數(shù)達11.51億,比2018年同期增長6%,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交新媒體之一。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1.0版,到2020年已經(jīng)發(fā)展到7.0版,單聊、群聊、公眾平臺、朋友圈等功能共同形成了信息傳播媒介。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為公司、組織、媒體和個人打造了一個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拓展了輿論傳播渠道。其產(chǎn)生對于個人生活、社會輿論有重要意義,而其使用也遠非僅限于中國本土。微信作為當今社會中最重要的媒體之一,已成為海外華人融入當?shù)厣鐣谋貍涔ぞ?。海外移民和留學生通過當?shù)氐奈⑿殴娖脚_獲得本地信息和新聞,并提高與本地社區(qū)及社群的融合度??梢哉f,作為全球用戶量最多的通信軟件,微信已經(jīng)覆蓋全球各地,尤其是海外華人聚集的社區(qū)。然而,目前我國對于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國內(nèi),對于海外市場的研究仍然較少。實際上,近些年來,海外微信公眾平臺在國外的發(fā)展及應用速度之快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海外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是從海外的知名網(wǎng)站上獲得新聞,通過翻譯、編譯、整合的方式,將海外的一手資訊傳遞給受眾。其發(fā)布的國內(nèi)外熱點新聞能結合中國受眾的審美、價值觀與趣味度,以幫助受眾獲取海外最新發(fā)生的資訊消息。以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例,根據(jù)搜狗微信的相關搜索,截至2020年4月,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關鍵詞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多達1千余個。
海外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xiàn)與迅速發(fā)展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1.2.1國際化和全球化下的人口遷徙和跨文化交流為海外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隨著中國中產(chǎn)階級的不斷壯大,出國旅游、留學、移民等成為了熱門話題,尤其出國留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教育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為66.21萬人,相比前一年增長8.83%。除了留學群體之外,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移民組織與全球化智庫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0年《世界移民報告》,2019年中國成為世界僅次于印度和墨西哥之后的第三大移民輸出國。巨大的人口遷徙和跨文化交流為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海外自媒體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契機。
1.2.2新移民的語言限制和文化差異讓海外微信平臺成為海外華人群體主要社交渠道
許多剛來國外的新移民和留學生都在努力地適應當?shù)氐奈幕?。根?jù)文化適應性理論,新移民在初到一個新的國家從經(jīng)歷對于新文化的好奇“蜜月期”到不適應的“文化休克”,再到漸漸適應移民國,在他們學習、工作過程中時常面臨語言和文化適應問題。文化限制和語言障礙給新移民適應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微信公眾平臺給了海外華人群體一個“本土”中國文化情境平臺,使人們可以用母語在海外了解發(fā)生在身邊的大事小情,其方便又快捷的傳播方式受到了廣大用戶的喜愛。
1.2.3多年齡層用戶群為海外微信平臺提供了客戶來源
微信作為國人普遍接受的社交媒體在各個年齡段擁有廣大的受眾群。作為海外遷徙人口重要組成部分的留學生大多屬于年輕化群體。自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個人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千禧一代”(90后)和“Z世代”(00后)出國前普遍生活在自媒體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尤其是00后作為伴隨網(wǎng)絡媒體技術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網(wǎng)絡原居民”更是深諳社交媒體的使用,注重個性并樂于嘗試新事物。
除了留學生外,海外移民也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巨大用戶群體。受經(jīng)濟、環(huán)境、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人對于海外移民的需求有一定市場,加之且澳洲、新西蘭等國大幅降低移民條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資人移民,每年移民海外的投資人數(shù)增長顯著。這部分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且由于移民時移居國對于英語的門檻較低,他們閱讀海外媒體新聞的能力有限,因此微信公眾平臺就成為其首選。根據(jù)2018年微信數(shù)據(jù)報告,55歲以上年齡段的月活躍用戶數(shù)達6300萬,老年用戶數(shù)量所占的比重大概在6%。可以說,作為老少咸宜的社交工具,微信擁有跨年齡層的巨大用戶群。
海外華人是海外微信公眾平臺的主要受眾。隨著微信在海外市場的快速發(fā)展,英文版微信上線,一些外國人也開始使用微信,其主要目的是和自己的中國朋友進行社交、在海外的中餐館支付、發(fā)朋友圈讓他人了解自己生活等。然而,微信的絕大多數(shù)受眾仍然是海外華人或是在國內(nèi)關心海外生活的人。究其原因,首先是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中國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及拉丁文化都屬于高語境文化,與西方社會的低語境文化不同,國人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的影響較大,尤其是“社群文化”對于國人的影響。其次是使用習慣不同。微信的頁面設計和功能模塊更符合國人的需求和喜好,朋友圈熟人可見、搶紅包、看一看等功能都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最后是語言的局限性。絕大多數(shù)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都使用中文,即使一些外國公司開設海外微信公眾號,其主要目的是擴展中國市場和客戶群體,一般也都采用中文來傳遞信息和擴大受眾范圍。
微信公眾平臺目前已成為國內(nèi)人群和海外華人華僑群體最常用的信息交流平臺之一。與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不同,在互聯(lián)網(wǎng)架構下,信息傳播者和新聞制造者可以在幾分鐘內(nèi)將信息與觀點上傳至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借助微信公共平臺,自媒體人可以迅速實現(xiàn)大眾化的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與傳播范圍之廣是傳統(tǒng)媒體遠遠無法企及的。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去中心化使得網(wǎng)絡終端與用戶之間可以實行雙向、多向、多點和交叉?zhèn)鞑ィ纬闪艘粋€平等開放的平臺,任何個人都可以在其上發(fā)布信息。
海外資訊類微信平臺大多是從海外的知名網(wǎng)站上獲得新聞,通過翻譯、編譯、整合的方式將海外媒體的一手資訊傳遞給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完成二次傳播。其以整合新聞居多,而絕大多數(shù)自媒體運營公司本身很少具備獨立采訪、獲取一手新聞的時間與能力。由于新媒體上人人可以發(fā)表言論,相比電視、網(wǎng)絡等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的信息顯得更接地氣,其新聞大多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即時反映社會生態(tài)。
新媒體主要以廣告收入為盈利方式,因此弱化了傳統(tǒng)媒體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政治敏感性,更多的是追逐利益。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需要追求流量與公眾的關注度。實地調(diào)查研究結果顯示,2015年時澳大利亞墨爾本地區(qū)一家粉絲量7萬左右的微信公眾平臺的價目表顯示:頭條推送在1500澳元左右;頭條中部圖片(banner形式)植入大約在2500澳元左右;以上報價如果需要額外的文章編輯或圖片設計需要另加200澳元/篇。因此,“輸出內(nèi)容—獲得粉絲—獲取流量—廣告贊助—內(nèi)容輸出”模式成為海外資訊類微信公眾號主要的運營方式。在此情況下,高閱讀量、高轉發(fā)量、粉絲人數(shù)、日均閱讀量成為衡量微信公眾平臺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因此,新媒體大多精準把握用戶的瀏覽口味及需求,向用戶推薦感興趣的資訊內(nèi)容,以最大限度地留住粉絲。
2019年1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并于2020年初迅速擴散到全球各地。新冠肺炎是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性公眾衛(wèi)生事件。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時,中國六大城市之一的武漢啟動“封城”,直到4月8日才“解禁”。武漢的封城措施為之后全國范圍內(nèi)疫情的有效控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正式將造成本次全球疫情的元兇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截至北京時間4月26日上午6時30分左右,全球已經(jīng)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886408例,累計死亡202270例。新冠肺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肆虐著全球,各國均采取了前所未見的嚴厲的社交限制措施和封鎖之策。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分別于2月1日和2月3日宣布了對于中國游客的禁令,這其中也包括春節(jié)返鄉(xiāng)的中國留學生。3月20日,澳洲總理莫里森宣布,從周五晚上9點開始,澳洲正式”封國“,非澳洲公民和長居居民將不可進入澳洲。幾乎在同時,新西蘭總理杰辛達·阿德登(Jacinda Ardern)宣布從3月20日起,除新西蘭本國公民和居民外,新西蘭的邊界將對所有人關閉。澳、新的封國政策宣布后,澳大利亞元和新西蘭元一時暴跌至4以下,降幅前所未有。3月23日下午1點半,新西蘭總理杰辛達·阿德登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為打破社區(qū)傳播鏈,宣布升級新冠肺炎疫情警報級別為3級,立即生效。兩天之后,新冠肺炎疫情警報級別升至最高級4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采取的入境管制措施逐步升級,這給新留學和即將返校的中國留學生造成了巨大影響,同時也引起海外華人的普遍焦慮與擔憂。
隨著人們閱讀碎片化,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講究1分鐘抓住公眾和讀者的內(nèi)心。海外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信息的搬運工對于海外的傳統(tǒng)媒體和網(wǎng)站上的新聞與信息進行二次加工,之后輸出給受眾。有關新冠疫情的新媒體海外資訊類微信公眾平臺的新聞,經(jīng)質(zhì)性研究關鍵詞提取法的分析,被分為以下幾類:
3.2.1制造緊張情緒型
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一些海外新媒體利用受眾情緒進行傳播,從而達到傳播效果和經(jīng)濟獲利的雙重最大化,這尤其體現(xiàn)在內(nèi)容選取和標題的制作上。疫情期間的人們比平時多了一些焦慮和擔憂,情緒上也更容易波動,而部分新媒體從業(yè)者利用受眾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擴大傳播,從而引發(fā)受眾的關注,如下表所示。
標題閱讀量標題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信息傳遞原信息來源 “新冠致亞裔種族歧視激增,除了被打罵,更可怕的還在后面”4萬+亞裔、種族、激增、歧視、打罵、可怕冰汝看美國“針對亞裔歧視每天上演100起”;“后911種族歧視卷土重來”;“病毒就是照妖鏡”學生群體視頻及采訪;FBI警告新聞 “黃狗滾回家,全澳確診人數(shù)將破5000,華人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9萬+黃狗、滾、華人、病毒、人心看看土澳“仇華情緒蔓延”個人社交媒體賬戶(如Twitter) “因為疫情、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被打?面對各種歧視,網(wǎng)友怒了”21萬+疫情、中國留學生、歧視、怒21世紀英文報種族歧視的出現(xiàn)、留學生被毆打個人社交媒體平臺、中國日報雙語新聞、中國日報、央視網(wǎng)、環(huán)球網(wǎng)、中國駐德國大使館 “突發(fā)!他揚言在華埠屠殺華人”“紐約爆發(fā)疫情讓仇恨升級10萬+疫情、屠殺、華人、仇恨、升級US168資訊網(wǎng)仇恨犯罪、恐怖言論個人社交媒體平臺、照片、
由此可見,部分新媒體利用 “歧視”“可怕”“怒”等關鍵詞吸引受眾的關注,盡管一些媒體的原信息來源綜合了大量的平臺信息綜合評論,主觀上想做到公正,但是考慮傳播特性和經(jīng)濟效益等原因,仍然存在著一些歪曲事實,僅從部分極端分子或個人媒體平臺上摘取觀點,引發(fā)信息焦慮,造成了社區(qū)和人們的不安和恐慌,影響了新媒體的公信力。
3.2.2討論或建議型
與第一類不同,第二類使用問句或討論式標題,旨在引發(fā)受眾的思考,或是加強相關部門的關注,如下表所示。
標題閱讀量標題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信息傳遞原信息來源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10萬+疫情、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吳曉波頻道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回國避難,形成歸國潮,中國是否有責任保護其安全?采用投票詢問受眾觀點澎湃新聞、美國大學官網(wǎng)、世界移民報告 “疫情下匆忙出臺的澳洲新政,催生了巨大的養(yǎng)老金漏洞?”5000+繳納養(yǎng)老金澳洲財經(jīng)見聞澳洲刺激經(jīng)濟政策的出臺速度很快,但容易出錯,希望澳洲政府可以改變。一手新聞:原創(chuàng)信息 “驚人數(shù)據(jù):58萬人將離開澳洲!1/5留學生要走了!澳洲迎來移民危機,而留學生呢?3萬+離開澳洲、留學生、移民澳洲紅領巾大量留學生離開/減少、新冠病毒帶來移民問題當?shù)赝馕拿襟w、daily mail “如何在美國優(yōu)化對冠狀病毒感染的控制?“4萬+美國、優(yōu)化、控制、冠狀病毒美華醫(yī)師美國社區(qū)應對美國爆發(fā)COVID-19流行的10條建議;倡議一手新聞 “返校難,回家也難:疫情下,中國留學生的生存現(xiàn)狀“返校、回家、疫情、中國留學生、生存現(xiàn)狀北美留學生日報海報疫情地圖、掙扎的海外留學生個人社交媒體賬戶、外國媒體新聞、社評
可以發(fā)現(xiàn),這部分新媒體標題多采用“該不該”、“能不能”、“如何”等疑問標題,吸引讀者以小見大,引發(fā)好奇,并且有著較強的代入感,引發(fā)讀者共鳴。如果恰好讀者也對此問題有疑問,或想知道答案,他們就會點擊進行閱讀。
3.2.3抒情與感人事跡報道
標題閱讀量標題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信息傳遞原信息來源 美國疫情下的華人直捐團體:救人,以及挽救信任6萬+美國疫情、華人、救人、信任GQ報道華人在中美兩國間尋找、購買物資,面對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一手新聞:事跡報道 “抗擊疫情,我們能贏”10萬+抗擊疫情、贏英國報姐向醫(yī)務人員致敬、看病難等問題緩解、患者治愈出院等積極信息綜合新聞等各類來源 “威武!墨爾本華人最擔心的兩件事,今天都解決了!”4.5萬+墨爾本、華人、解決墨爾本生活資訊防控措施開始;留學生別怕,墨爾本的大學養(yǎng)你綜合新聞等各種來源 這次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新西蘭!6萬+疫情、新西蘭新西蘭留學家園面對疫情,積極響應,全民隔離一手新聞社論
通過以上列舉發(fā)現(xiàn),第三類的報導透出強烈的主觀態(tài)度和情緒,這一類報導多為綜合各大平臺的新聞和評論或是一手新聞形成的正導向,正向立場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正向信息和內(nèi)容在微信平臺上的傳播呈現(xiàn)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點在傳播效果上具有“放大效應”。
新時代下的新媒體應充分發(fā)揮其傳播速度快、信息覆蓋面廣、交互性強等特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在這個過程中,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就是新媒體人。
新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就是新媒體的生存法則。在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事業(yè)高速發(fā)展的當下,信息來源的多元渠道和越發(fā)復雜的社會輿論背景對媒體從業(y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人在強化自身專業(yè)知識、注重新聞效益的同時,更要承擔社會責任,堅守職業(yè)道德,堅守專業(yè)素養(yǎng)。新聞報道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嚴守客觀實際報道原則,不能因經(jīng)濟利益或追求“吸睛”效應,歪曲、捏造事實,炒作新聞。堅守良知正義,尊重事實。媒體人應客觀記錄事件進程,還原事實真相,在面對新聞事件時第一時間深入現(xiàn)場,在獲得新聞線索時務求充分調(diào)查取證,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力爭客觀、公正,做到查清事實、報準實情、敢講真話。
奧美創(chuàng)始人大衛(wèi)·奧格威說過一句經(jīng)典名言:“如果你的標題沒有吸引到受眾的目光,相當于浪費了80%的廣告費。對于做內(nèi)容的人而言,你就浪費了80%的精力和時間”。新媒體的標題類似于傳統(tǒng)雜志的封面,傳遞給受眾第一印象。新媒體用戶通常采用“快餐式閱讀法”快速瀏覽,如果微信公眾號自身的標題不能夠吸引受眾點擊閱讀,就失去了傳播價值。
實際上,新媒體標題和“標題黨”之間存在著根本差別,雖然兩者都以吸引人關注和點擊為目的,但差別在于新媒體標題是以事實為基礎的陳述提煉,只有一個好的具有傳播性的新媒體標題才能打動人心,吸引受眾關注?!皹祟}黨”的特點往往是文不對題,以夸張、嚇人、吸引眼球為根本出發(fā)點,從文章中斷章取義,利用某些片面性、有情緒特點的詞語或者模糊的形式形成“吸睛”標題,吸引受眾眼球,增加點擊量和閱讀量?!皹祟}黨”的產(chǎn)生往往是追逐利益、片面追求粉絲量的結果,但有時候卻會對社會輿論產(chǎn)生重大影響。例如,2016年3月,在墨爾本的CBD市中心發(fā)生了幫派械斗事件。事件原委為晚上10點,大約有34名黑幫成員在墨爾本聯(lián)邦廣場互相斗毆,警方用辣椒水驅(qū)散人群,并拘押鬧事者,并無人開槍(墨爾本當?shù)孛襟wsunrise報道)。然而,在事件發(fā)生的當天晚上,當?shù)厝A人朋友圈文章各種刷屏,類似于“墨爾本CBD發(fā)生百人激烈槍戰(zhàn)”,“墨爾本市中心血流成河”等聳人聽聞的標題出現(xiàn)在了墨爾本各大微信公眾平臺上,造成了當?shù)厝巳旱目只?。實際上,“墨爾本血流成河”就是一群人打架斗毆,一些新媒體提到的槍戰(zhàn)和血流成河都是假的。當天晚上,這些聳人聽聞的標題便突破了10w+的閱讀量。然而,這些文章造成的結果就是華人社群的恐慌、留學生國內(nèi)父母的擔心及后期當?shù)卣谋僦{。
此外,還有一部分“標題黨”的出現(xiàn)是因為新媒體發(fā)布軟廣告的需求。很多公司要求媒體使用“軟廣告”的營銷理念,將內(nèi)容巧妙植入進新聞中,讓受眾不自覺地接收到信息。比如,某公眾微信公眾平臺結合熱點疫情發(fā)布了一條名為“疫情之后,澳洲GDP恐暴跌6.7%!政府大量措施刺激經(jīng)濟,房貸利率降至史上最低”,獲得了2萬+的閱讀量。這條看似是寫澳洲經(jīng)濟下滑的文章,實則是墨爾本地區(qū)一家房產(chǎn)公司的廣告。
新媒體標題是新媒體編輯對新聞進行二次加工和開發(fā)的過程,一個好的標題會極大地增加受眾的點擊量,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同時,好的內(nèi)容才是真正可以留住粉絲的唯一方式。作為新時代的新媒體人,應當牢牢把握住新媒體標題和內(nèi)容的核心標準。
4.3.1報道基于事實,向受眾傳遞真實信息
隨著新媒體行業(yè)的門檻不斷降低,行業(yè)內(nèi)存在魚龍混雜的現(xiàn)象,一些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水平相對較低,沒有樹立正確的從業(yè)觀。海外微信資訊類公眾平臺作為新聞的制造者和資訊的傳播者應秉持傳遞真實新聞的理念,不應在利益面前背離新聞客觀真實的標準。新聞一旦失去其真實性,便失去了存在意義和傳播價值。2016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報批評了15家發(fā)布虛假失實報道的媒體,其中13家是新媒體。由此可見,一些新媒體平臺偶爾會出現(xiàn)內(nèi)容信息失實的行為,或是其報道的真實可靠性與來源值得考量。
然而,不管在什么樣的媒體環(huán)境下,新媒體人應時刻牢記傳遞真實有效的新聞信息,將社會責任感作為從業(yè)者的第一準則。憑空捏造新聞,或是給原來的事實添油加醋,只為引起轟動效應、增加點擊量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值得慶幸的是,新媒體運營更加規(guī)范化,監(jiān)管也越來越嚴格。無論公眾號規(guī)模的大小,如果有違微信審核的條款,就會被下架處理。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低俗、惡趣和利誘的文章數(shù)逐漸降低。同時,海外資訊類新媒體應該提高媒體素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跨文化傳播者。
4.3.2引發(fā)受眾好奇,引起讀者興趣
在新媒體層出不窮和內(nèi)容為王的時代下,觀眾對于優(yōu)質(zhì)內(nèi)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據(jù)西瓜數(shù)據(jù)顯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仍保持發(fā)文的公眾號達到175.6萬個,其中只有萬分之七的公眾號頭條閱讀量達到10萬+,微信公眾號越來越難做。微信不僅是工具也是平臺,在內(nèi)容為王的今天,生活化、娛樂性資訊依然深受用戶喜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用戶更喜歡的仍然是“深度好文”,即思辨式、邏輯性強、更有話題性的文章。同時,一個好的新媒體標題是成功的一半,新媒體從業(yè)者在起標題時應秉持一個清晰的思路,激發(fā)讀者閱讀的興趣。
一個合格的新媒體人,一定是了解自己目標用戶同時努力作出好內(nèi)容的人。同樣的文章被不斷地翻炒,各家新媒體之間將文章抄來抄去。一家新媒體使用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這樣的標題后,類似的標題層出不求。一些新媒體從業(yè)者不愿意將時間花在原創(chuàng)作品中,東拼西湊,很難做出能引起用戶共鳴的內(nèi)容。
4.3.3了解目標人群,清楚推廣目的
大眾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用戶的滿足感和動機會直接影響到其個體的使用與選擇。因此,媒體應當充分了解受眾動機,滿足受眾群體的認知需求,切實為用戶提供有質(zhì)量的內(nèi)容。一個好的媒體人應當注重用戶的體驗,研究自己的用戶群體,了解目標人群,清楚推廣目的,突破傳統(tǒng)的條條框框,多方位發(fā)展,并采用新的寫作方法和傳播形態(tài)。微信平臺的定位不同直接影響受眾群體的差異性,比如,包含“生活資訊”、“微生活”、“生活快訊”等字眼主打資訊類新聞;包含“留學家園”、“留學生日報”、“紅領巾”等字眼的微信平臺主要吸引的是海外留學生群體;而財經(jīng)和娛樂類的微信平臺往往從標題上就一目了然。不同微信平臺的主打目標人群是不同的,了解自己的用戶群體并提供他們感興趣的信息至關重要。隨著新媒體數(shù)量的日益增多,任何用戶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在內(nèi)容為王的時代,受眾更愿意看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好作品。因此,新媒體人需要花時間打磨出受眾喜愛的作品,新媒體從業(yè)者也需要時刻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1]Black, J. S., & Mendenhall, M.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2): 225-247.
[2]Johnston, K. A., & Taylor, M. The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engagement[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8.
[3Kwon, Y. The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at Korean universities: A qualit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7(5):536-549.
[4]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J].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4):509-523.
[5]馬超. 新媒體時代記者必備素養(yǎng)初探[J]. 青年時代, 2017(18).
[6]Quintero, M. Innovation for Media Content Creation[M]. Plantation: J. Ross Publishing, 2015.
[7] 冉茂學. 淺談新媒體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J]. 新聞研究導刊, 2018(09).
[8] Ruggiero, T. E. .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1), 3-37.
[9]Sawyer, R. & Chen, G. M.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21(2):151-169.
[10] 汪薇. 從快手賣到抖音,“李嘉琪”推薦頻繁上榜真的值得夸贊?[OL]. http://wx.jumeili.cn/NewsView-36577.html, 2019-11-18.
[11] 微果醬. 2019新媒體趨勢預測:寒冬之下,新媒體的出路在哪里?[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110569193749790&wfr=spider&for=pc, 2019-11-2.
[12] 王婷. 你真的確定還要做新媒體嗎?[OL].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8966-1.html?from_pos=index_rank_week, 2019-11-3.
[13] 王瀟.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社會責任[J]. 新聞研究導刊, 2017,8(10).
[14] 王藝焜. “標題黨”的產(chǎn)生及其新聞心理的分析[OL].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903/c388686-25595904.html, 2020-4-20.
[15] 張繼芳. 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社會責任[J]. 西部論叢, 2019(1).
[16] 鄭珂. 海外資訊自媒體的把關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8.
[17] 中國報告網(wǎng). 2019年“雙11”李佳琦VS薇婭 “直播+電商”迎來全面爆發(fā)[OL]. http://news.chinabaogao.com/chuanmei/201911/11124612392019.html, 201-11-12.
[18]祝陽,張耀文,秦莉. 基于微信平臺的中國“正能量”傳導模式研究[J]. 電子政務, 2016(8):46-52.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Overseas Information Public Platform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WANG Xin-yi
Social media and new media have seen continuous growth and expansion recently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current publ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eporting, fermen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out some major incidents can be traced on these new media outlets.Overseas information public platforms have been the ways for overseas Chinese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main resource for them to obtain news information.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overseas new media outlets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on the public life and feelings, so shall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edia ethics more than ever and practice effectiv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WeChat official platform;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dia ethics.
G206.3
A
1009-1114(2020)02-0037-07
2020-04-15
王昕怡(1993.8—),女,安徽懷寧人,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傳播學在讀博士。
文稿責編 陳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