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也是上海武術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當時正處于社會動蕩,大量破產(chǎn)的中原地區(qū)人民為了養(yǎng)家活口涌入了上海灘,由此各類武術也隨之不斷地豐富了上海武術。特別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心意六合拳由河南周口回民武術家盧嵩高先生帶到了上海。接著又涌現(xiàn)出了代表不同風格特點的心意六合拳高手,如前輩孫少甫、于化龍、李尊思和盧嵩高的入室弟子如解興邦、王守賢、張萬福、劉寶清等前輩以及他們的再傳弟子,是他們共同為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奠定了基礎。從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海派特色的拳種,由此而延續(xù)至今已達百年之久,它從一開始就注定成為海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傳承、研究和推廣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無論從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分析,其社會性決定了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重要性和措施的可靠性正是當務之急了。
關鍵詞:上海海派文化;海派心意六合拳;歷史沿革;現(xiàn)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
一、上海海派文化:
上海海派文化是根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融匯吳越及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粹,吸收消化國外的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一些文化因素,創(chuàng)立了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文化體系。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xiàn)代與時尚。區(qū)別于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于揚棄,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新;其基本特征是: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二、心意六合拳的源流:
心意六合拳又名“心意拳”、“六合拳”,亦可稱為“形意拳”,是我國內家拳之鼻祖;是集技擊、養(yǎng)生于一體的優(yōu)秀拳種;是中國武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心意六合拳相傳始于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岳飛遇害后幾經(jīng)失傳。至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氏姬際可(字隆峰)先生精通拳技,尤擅長大槍術。一日,姬際可先生訪終南山得異人指教且獲贈《岳武穆槍譜》。先生得譜后日夜操練盡得其奧妙。清軍入關后,禁民間習武,刀槍收繳于庫。于是姬際可先生化槍為拳,并命之曰“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六合拳模仿雞、龍、熊、鷹、虎、鷂、燕、蛇、馬、猴等動物的撲擊、捕食、穿側、閃躲等動作,具有明顯的攻防意識,每一形皆有其獨特的含意。
此拳一支傳于山西戴龍邦,戴龍邦傳給河北李洛能,李洛能易名為“形意拳”;另一支傳給河南洛陽回民馬學禮。
三、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及其歷史沿革:
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又稱謂“十大形”。河南周口是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的發(fā)源地。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后,由河南周口回民武術家盧嵩高先生開始在上海灘傳授河南心意六合拳,接著又涌現(xiàn)出了代表不同風格特點的心意六合拳高手,如前輩孫少甫、于化龍、李尊思和盧嵩高的入室弟子如解興邦、王守賢、張萬福、劉寶清等前輩以及他們的再傳弟子,是他們共同為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奠定了基礎。
此拳種因神秘原只在河南回民中流傳,是盧嵩高先生打破了傳回不傳漢的禁錮。其特點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謂“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謂之曰“外三合”。踩、撲、裹、束、決五勁以“決”字為要。雞腿、龍腰、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則謂之“六藝”,又以鷹、熊“兩儀”為陰陽。此拳講究“象其形,取其意”,所以在盤練時要做到“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內意和外形的高度統(tǒng)一以達到“步步不離雞腿、把把不離鷹爪、勢勢如虎撲”的要求。故此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剛猛迅捷,變化無窮,技擊性強而家喻戶曉。據(jù)說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上海習練心意六合拳的愛好者有十萬之眾,逐步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心意六合拳。這是河南周口回民對上海武術的重大貢獻。
四、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的現(xiàn)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心意六合拳方面有很深造詣的海派第一、二代武術家相繼去世,接著第三代大多也已到了古稀之年,他們當中得到過真?zhèn)鞯囊睬缚蓴?shù)。從習練人口的年齡來看,青少年所占的比例小;從性別上看,男女比例也很懸殊。又因此拳的神秘,沿襲著“寧可失傳,不可亂傳”的祖訓,在社會上往往擇徒很嚴,師門內部也缺乏一定的交流。1996年和2005年由兩位心意六合拳愛好者分別成立了上海市虹口區(qū)心意六合拳協(xié)會和盧嵩高心意六合拳研究會。一直到了2012年才由得到過海派心意六合拳真?zhèn)鞯耐蹒髦小⑿斓陆?、張守仁和李傳鄉(xiāng)等老師發(fā)起,并由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研究決定組織成立了上海精武心意六合拳專業(yè)委員會。
對于在新形勢下如何團結廣大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愛好者弘揚海派文化,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海派心意六合拳的傳承、研究和推廣工作,但都因其思路的局限性而并未有實質性的進展。
五、對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傳承、研究和推廣的思考:
近年來山西、河南、安徽,幾乎有心意六合拳傳承的地區(qū)均相繼列入了各級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名錄。而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本也理應如此,但由于個種原因還未有代表性傳承人立項申請保護。
(一)地方政府體育管理部門的規(guī)劃指導
地方政府體育管理部門應對傳統(tǒng)武術,特別是對曾經(jīng)深受大眾喜愛的海派心意六合拳的申遺工作進行規(guī)劃與指導;海派心意六合拳代表性傳承人應積極準備好相關申遺所需要的資料盡快進入申遺程序;
(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的指導
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的指導下,海派心意六合拳代表性傳承人應制定出切實可靠的保護措施。
(三)地方社區(qū)體育協(xié)會配送體育服務項目應突出“尚武精神”
社區(qū)體育協(xié)會進行社區(qū)、企業(yè)體育配送的項目種類上應突出“尚武精神”,要指導性地增加武術項目,推介傳統(tǒng)武術,特別是海派心意六合拳;
(四)地方教育部門應全面鋪開武術進校園的工作
高校和中小學校的武術進校園工作應讓每個學生都要練習上武術;
為了便于傳承、研究和推廣海派心意六合拳,代表性傳承人應該組織有關行家對該拳種進行整理編制出符合現(xiàn)代競賽標準的比賽套路和動作要求并編寫成書面教材和教學光盤;
代表性傳承人也應該主動深入校園進行推廣,做到海派心意六合拳從娃娃抓起。
結束語:
海派心意六合拳作為古心意六合拳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樣也沿襲了擇徒嚴,師門內部交流少的陳規(guī)陋習,又許多老一輩武術家的相繼辭世和社會的變革等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寶貴的拳藝也將瀕臨失傳。所以,亟待政府和民間共同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海派心意六合拳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對于體現(xiàn)上海特色,弘揚海派文化,增強人民體質,繁榮武術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區(qū)教學》2011年第9期:從歷史學角度探析民國時期上海人口遷移與武術發(fā)展之關系;
[2]《江南論壇》2006年第5期:長三角文化的累積與裂變:吳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
[3]《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
作者簡介:張守仁(1951.1-)男,祖籍山西祁縣,漢族,大專學歷,中共黨員,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吳式太極拳傳人,中國武術六段。研究方向: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及吳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