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榮
摘要:小學科學課是小學生接觸自然科學的最重要學科,但往往因為考試的原因,被忽視為“小學科”,因而教學中產生效率低下等重重問題。本文即圍繞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展開分析,以供教師借鑒。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存在問題;剖析
有效性是教師的追求。大部分教師研讀教材時想到的是:學生應該學到哪些知識,應采用哪些教學方式。為了上好科學課,教師精心準備、事無巨細,在教學過程中時常出現(xiàn)越俎代庖現(xiàn)象,課堂氛圍高漲,但有時效率很低??v觀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確實因為被忽視為“小學科”而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于科學實踐活動認識不到位
根據(jù)筆者的調查研究,許多學校的科學活動課的開設形同虛設,有的學校即使開展與科學有關的活動,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家長、學校管理者等仍留有傳統(tǒng)教學意識,對新課改、新的教學理念認識不到位;再有些學校沒有認識到科學活動課在學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人們淡化了科學活動課的管理,對科學教學工作沒起到風向標作用,從而直接影響科學活動課程的有效性。
在實施實踐活動課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活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活動課成為一種形式主義,活動效果可想而知。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的問題,與人們的主觀認識有很大的關系。人們在高喊素質教育的同時,應試教育仍徘徊在我們的周圍,教師在亦步亦趨中前行。人們固有的教育思維,尤其是應試教學使大部分人們認為學生的成績是衡量教學質量重要標準,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開展科學活動課時不能充分調動一切人力資源,這導致實踐活動可不能深入開展。
二、教師素質直接影響著科學教學
1、要求教師綜合能力高?,F(xiàn)階段,大部分學校沒有專業(yè)的科學教師。小學科學課程由語文、數(shù)學教師兼任。這些所謂的科學教師有自己的工作重點,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任教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學科上,科學課程是小學科,不作為考試科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科學知識教師只知其一而不深知其緣由,教學是就一帶而過,即使有的學生提出疑問,讓他們課下探究,至于結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2、不能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學校中關于科學的課程資源較為豐富,配備專門的科學實驗室,圖書館中有許多科普書籍,及校園全網覆蓋,學校環(huán)境及學校文化等,無不彰顯科學氛圍。但有的教師不注重挖掘學校現(xiàn)有科學資源。
有的教師在利用科學課程資源時,只利用學校資源,這樣的教師目光有些短淺。校外的科學資源是教材內容的補充、擴展,教師也應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探究,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社會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科學知識,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探索科學的奧秘??茖W教師不應把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教材中,應充分挖掘與學科有關的資源,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學生地位
科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在課堂教學及實踐活動中,學生成為探究活動的“主力軍”,教師則成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是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領路人”。教師要尊重學生,放下身架,但這沒有淡化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著其在教學中無足輕重。因為,學生的認知、學習能力、知識水平有限,在探究過程中,不能脫離教師的引導??捎械慕處煵磺宄螘r進行指導,哪部分知識、哪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知識一味的講解,隨心所欲的讓學生探究,至于探究的目的及內容完全放手。學生既然是活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其主導地位,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依照學生的意愿進行,其結果是:課堂秩序很是混亂,學生無目的的學習。
在教學活動中應彰顯學生個性;認識到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不能脫離教師的引導、指導,當學生有疑難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引導,但教師要抓住指導的時機。教師引導過早,介入過多,可能會阻礙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教師不指導或指導過晚讓學生感到無助,以致于他們喪失探究的意識。低年級學生探究能力較差,教師應到引導,對于一些實驗操作教師應進行必要的指導,但學生的猜測、分析現(xiàn)象、實驗結論等,教師少些指導,讓學生說、做,教師不能包辦。
四、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學生動手,忽略學生動腦
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注重讓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其探究科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異議。但有的教師對于“實踐操作”的理解有些片面,甚至有些誤區(qū),認為科學課程就是讓學生多動手實踐,讓學生中植物,觀察植物的葉;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做“熱氣球”;記錄天氣情況等。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學生動手活動,課堂氛圍很是熱鬧,學生在忙碌與熱鬧中學到了什么,有的學生竟一無所知,沒有明白從活動中學到什么,不知道探究的目的,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腦與動手同樣重要,不能忽略任一方面。準備一些必需的材料、操作實驗需學生動手,但問題的提出、實驗猜想、實驗方案、分析現(xiàn)象、結論的得出及評價與反思都需要學生思考,需要學生動腦分析、總結。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思維、發(fā)散思維等,讓他們開動腦筋,不能用動手代替學生思考、分析、總結。因此,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有材料進行探究時,教師讓他們操作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在操作前、操作中、實驗結束后動腦,讓他們通過動手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真正;引導他們通過實踐操作解釋一些科學知識,這樣才能達到動手的目的,這才是探究的真正本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振明.關于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科學結論問題的教學反思[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 (17):100-101.
[2]李猛,王佳,玄兆坤.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7 (21):76-77.
[3]趙維蘭.試論小學科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 (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