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巖
古箏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不僅擁有古樸典雅之美感,更凝結(jié)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有這樣一個女子,年輕、貌美,愿意用一生去推廣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樂器,她就是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師蘇暢。
普及古箏推廣民族文化
“秦箏吐絕調(diào),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xù)。”這是《詠箏》里的幾句詩,詩人沈約描寫了一位美麗的彈箏女子,她技藝嫻熟,彈奏時抑揚自如,清妙悠揚,十分動聽。蘇暢,便是這樣一個彈箏的女子。
蘇暢曾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光榮綻放———新十大古箏演奏家”,是第一屆文華杯民族器樂獨奏比賽的金獎得主,首屆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彈撥組金獎獲得者。她的足跡遍布三十幾個國家,曾與美國舊金山交響樂團等世界眾多著名交響樂團合作。她還擔任中央電視臺中國器樂大賽等重大音樂賽事的評委工作,所教授的學生在重大比賽中斬獲大獎。她出版了《如是》《中山裝》《箏語》等十余部專輯。
2020年,蘇暢將帶領其在2017年策劃并組建的“暢響箏團”走進國內(nèi)各個城市進行巡演,“暢響箏團”由蘇暢優(yōu)秀學生組成,箏團成員們將帶著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古箏魅力的使命,讓這件具有數(shù)千年歷史的樂器以多種形式煥發(fā)出嶄新風采,讓古箏音樂“暢響”全國!
蘇暢的愿望是,有一天,中國的古箏能夠像鋼琴一樣普及,為此,她不僅教學,還在全國辦講座,為初學者講理論、做示范,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去巡演。
6歲結(jié)緣古箏
蘇暢6歲習箏,時至今日她還記得10歲時,爸爸每月領著她從老家錦州長途跋涉到北京,跟隨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周望學琴,直到研究生畢業(yè)。
在和周望學習古箏的日子里,蘇暢一直記得老師對她的關懷。如今蘇暢仍舊保持和老師短信互動,蘇暢說,周望不僅是她專業(yè)的導師,也是她心靈的導師。很多周望發(fā)給她的文字,蘇暢都十分珍惜地抄在小本子上。蘇暢說,“她就像媽媽一樣對我,無論在性格還是音樂上,老師都深深影響著我?!?/p>
蘇暢還記得第一次到周望家學琴,那是個冬天,周望從柜子里拿出一雙厚襪子讓她換上:“彈琴手涼腳涼是彈不好的,她這個舉動,讓我很快就松弛下來。”跟著導師周望,蘇暢不僅感受到關懷還有專業(yè)上的嚴格要求:“她很少夸獎,就算在CCTV舉辦的器樂大賽上,我取得了金獎,周望老師對我的演奏仍舊沒有打出最高分,她總是指出我演奏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達到樂由心聲,至情至性,我還要不斷探索,這也是她對我最好的鞭策?!背蔀槔蠋熀螅K暢更加理解老師當年的良苦用心。
對于自己的學生,蘇暢愿意像周望那樣,成為她們藝術道路上的領路人,她發(fā)現(xiàn)與自己當年的艱苦求學路不同,現(xiàn)在學生們的整體素質(zhì)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源自社會、政府對古箏這門樂器的支持、推廣,隨著整體水平提高,也使其競爭力日趨激烈,更加促進它的蓬勃發(fā)展,她說:“孩子們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上高中時,蘇暢便開始為一些影視劇錄制音樂作品。她參與了《柳如是》《后宮》《搜神記》《靈珠》《女人天下》音樂作品的錄音工作。蘇暢說當初錄制《柳如是》時,老師給她打電話,她來到錄音現(xiàn)場才看到譜子,現(xiàn)場試奏中她做了不少的即興處理。
蘇暢還應邀與世界頂尖樂團,著名指揮家演出協(xié)奏曲,足跡遍布三十幾個國家。蘇暢說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她在美國洛杉磯圣·蓋博大劇院與美國洛杉磯音樂家聯(lián)合交響樂團合作全球首演古箏協(xié)奏曲《中山裝》,演出很成功并得到美國洛杉磯觀眾的廣泛好評。說起這首作品,蘇暢覺得還是愛國情懷深深打動了她:“這是一個美籍華人作曲家的作品。在國外,穿上中山裝便被認為是中國人,所以他做了一首《中山裝》的樂曲,他把這首作品介紹給國外很多指揮家,希望他們能夠指揮這首作品,最終經(jīng)過20多場巡演,這些國外的指揮家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古箏演奏,他們也被深深感動了?!碧K暢希望古箏能夠更多融合到各種藝術門類里,推出精品、人才、走出國門,推廣古箏發(fā)展。
因為學習古箏,蘇暢也開始學習、接觸中國其他傳統(tǒng)藝術。比如京劇、昆曲、古詩詞,她還出版了一本《彈唱古詩詞》的教材,她在其中演示,如何用古箏與這些藝術結(jié)合。
在蘇暢看來,人生本是無窮盡的馬拉松賽跑,而她不愿落伍,總希望自己是跑在前面的人。蘇暢認為一個演奏者能夠掀動觀眾的情緒,使他們?nèi)缱砣缈瘢扌o常,而自己卻穩(wěn)如泰山,不動聲色,才是達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最高境界?!斑@也許是我終其一生所不能達到的,但又是我畢生所追求的。”在演奏方面,蘇暢一直在尋找一個突破點,追求一種極致,她說,只有極致的音樂才能夠觸動觀眾心靈的深處,被觀眾所記住。蘇暢在演奏中追求盡善盡美,但她覺得完美像鏡中月、水中花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
她的筆記本里有這樣的文字: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民族音樂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前人們把幾千年的精華進行提煉,使傳統(tǒng)音樂具有魂魄,韻味十足。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對已有的音樂注入一股清新之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音樂還有巨大的空間和探索性,它是一塊未被開發(fā)的寶藏。等待我們這一代人去挖掘,我希望自己帶著這種使命感,繼續(xù)我的古箏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