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嬌
[摘? ? ? ? ? ?要]? 課程思政是一種將思想政治理論與各學科進行融合的教學理念。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用課程思政優(yōu)化相關學科教學,對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端正思政政治態(tài)度、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中外建筑史是高職院校建筑學、室內設計專業(yè)的重要課程,涵蓋古今中外諸多著名建筑的歷史、特點等內容。授課中應注重運用課程思政教學,對相關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
[關? ? 鍵? ?詞]? 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課堂;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9-0168-0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深受教育部門的重視,尤其強調各類課程教學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因此,優(yōu)化中外建筑史教學并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同時也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真審視以往授課過程、總結相關教學經驗、借助課程思政教學,促進中外建筑史課堂效率進一步提升。
一、借助課程思政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
傳統(tǒng)中外建筑史教學中只注重建筑特點、結構、工藝等內容的講解,缺乏對學生思政方面的引導,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夠深刻,尤其無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給其帶來思想上的觸動。事實上,中外建筑均是人類智慧的具體體現(xiàn),蘊含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的工匠精神。考慮到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因此,可借助課程思政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其思想認識,給其以后的學習與工作帶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1)展示經典古代建筑。授課中認真收集我國古代建筑相關的圖片資料,課堂上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給學生。同時,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要求學生從建筑外形、內部結構、色彩搭配等角度進行鑒賞,分析古代建筑的特點、功能等,鼓勵其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營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給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使其能夠認真領略古代建筑的功能及其精美的結構,感受古人的偉大智慧以及蘊含在建筑中的匠人精神。(2)講述古代建筑發(fā)展歷程。在教學過程中邊為學生展示圖片邊為學生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演化與發(fā)展,并給予針對性的啟發(fā)與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建筑取得舉世聞名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而成的,是經過數(shù)個朝代的更迭,無數(shù)個建筑師精益求精努力的結果,尤其通過展示建筑上某個構件在不同時期時的結構構件,引導學生思考構件結構不斷改進的目的與作用,嘗試揣測匠人的設計思路、意圖,體會古人精益求精的具體過程。(3)引發(fā)對工匠精神的思考。工匠精神是一種重要的職業(yè)精神,尤其在當今社會中這一精神難能可貴。為使學生認識到這一精神的重要性,讓他們在學習中受到該精神的感化與熏陶。課堂上圍繞所學內容,設計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工匠精神在建筑設計、建造中的意義、在推動我國建筑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中的作用等,給其思想帶來良好的教育,給其學習帶來良好的啟發(fā),使其認識到在以后的學習以及工作中應認真學習、踐行工匠精神,尋求進步,如此才能創(chuàng)作出價值更高且深受人們歡迎的作品。
二、借助課程思政教學,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社會飛速發(fā)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不良思想“蠢蠢欲動”,給大學生的思想產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加上大學生社會經驗少,辨別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蠱惑,做出一些對國家不利的偏激行為。針對這一情況,中外建筑史課堂應借助課程思政教學做好學生愛國情懷的培育,使其認識到愛國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關系我國的繁榮昌盛。
中外建筑史課堂上,借助課程思政培育學生愛國情懷時應注重考慮以下內容。(1)為學生介紹我國豐富的建筑資源。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悠久,不同時期出現(xiàn)很多著名的建筑,現(xiàn)存的古代建筑數(shù)以萬計。課堂上為學生講解分布在我國各地區(qū)各種著名的建筑,認真介紹一些建筑的建造背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發(fā)揮的作用等,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建筑資源,而且部分建筑歷史悠久,不僅對研究古代建筑有重要的價值,而且一些建筑成為著名的景點,是我國重要的寶貴財富。(2)做好中外建筑的對比分析。授課中注重做好與國外建筑的橫向對比。課堂上通過展示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對比同一時期的中外建筑,分析中外建筑的特點以及在功能、作用上的差異,尤其重點講解我國建筑的優(yōu)勢,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在建筑建造上精湛的技藝,提高學生的民族優(yōu)越感以及文化自信,為更好地激發(fā)其愛國熱情做好鋪墊。(3)積極開展愛國教育活動。認真研究中外建筑教學內容與愛國情懷培育的契合點,結合教學內容開展針對性的愛國教育活動,如收集與中外建筑相關的教學視頻、紀錄片等,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學生感受我國建筑的威武與莊嚴以及領先于我國建筑的建造技術,進一步激發(fā)其愛國之情?;蛘邍@中外建筑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鼓勵學生引經據(jù)典,認識到我國的一些古代建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建造工藝上在當時更是領先于世界。至今一些建筑仍魅力不減,每年吸引很多的外國游客,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其愛國情懷。
三、借助課程思政教學,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更是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而著稱。不得不說,我國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正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是各民族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的結果。中外建筑史教學中應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將民族觀教育融入相關教學內容中,為學生介紹各民族著名的建筑知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同時,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懂得尊重國內外各民族的風俗文化,尤其注重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技術、文化等內容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做好不同民族建筑風格的教學。眾所周知,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以及民族性格,這種不同往往會體現(xiàn)在建筑風格上,因此,中外建筑史教學中應通過展示國內外不同民族的建筑圖片、視頻資料等,引導學生從不同民族的角度入手分析建筑風格,使其能夠掌握不同民族建筑風格的特點,能夠根據(jù)建筑特點分析出所屬的民族等,逐漸引導學生對不同民族進行關注,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做好鋪墊。(2)引導學生分析民族特點與優(yōu)點。講解中外建筑史知識時,為學生穿插講解與建筑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如通過展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外形、結構、使用材料等,引導學生思考造成建筑差異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在建筑上體現(xiàn)出了哪些民族的元素等。同時,為學生講解相關民族的歷史淵源、文化的形成過程等,加深學生對相關民族文化的認識與理解。(3)注重給予民族觀樹立時的引導。對大學生而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能夠自覺尊重、團結其他民族,有助于其優(yōu)良品格的形成。為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教學中應為學生分析當前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使其認識到認同、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重要性,即,我國古代建筑雖然在很多方面優(yōu)于其他民族,但也不能驕傲,尤其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在建筑領域更應以包容的姿態(tài),尤其要看到其他民族的優(yōu)點,接受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吸取其在建筑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手法,不斷提高我國的建筑設計水平。
四、借助課程思政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眾所周知,我國不同時代下的建筑不僅體現(xiàn)著建設者高超的技藝,而且?guī)в袧夂竦奈幕瘹庀?,因此,開展中外建筑史教學中應注重采取針對性措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這就要認真研究課程思想教學的要求,充分吃透其內涵,結合中外建筑史課程特點,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引導。
(1)講解建筑中體現(xiàn)的文化元素。在古代,建筑具備遮蔽風寒、供人休息的功能,同時或多或少地蘊含著一些文化元素。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化以及文化給當時建筑的外觀、功能帶來的影響,課堂上應注重為學生分析不同時期的文化內容,通過展示相關的建筑,引導學生尋找當時文化的痕跡,感受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通過各種文化元素的應用,使學生感受我國建筑美輪美奐、莊嚴威武的特征。(2)分析建筑工藝在歷史上的先進性。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課堂上還應注重為學生分析不同時期我國建筑所用的工藝以及建筑工藝的演變,使其感受工藝的復雜性。如“一斗三升”結構不僅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而且外觀精美,是我國古代樓閣中的主要構件。同時,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將國內建筑與國外同期建筑進行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國外建筑與我國建筑在工藝上的區(qū)別以及存在的差距,認識到我國當時建筑工藝水平的高超。(3)做好對中國文化的啟發(fā)與引導。課堂上為引發(fā)學生對中國文化更好地關注,應注重為學生布置相關的調查任務,要求學生以某時期我國的建筑為例,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當時的文化發(fā)展狀況,研究文化與建筑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文化的發(fā)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另外,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我國建筑中體現(xiàn)的文化開展相關的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思考從我國的建筑中能夠展現(xiàn)出當時我國文化的哪些特點,使學生真正感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當時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五、總結
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融合起來,不僅有助于“立德樹人”工作更好地落實,提升我國的教育水平,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使其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真正做一個經得住誘惑、思想政治素養(yǎng)高的優(yōu)秀學生。中外建筑史介紹了不同時期中外建筑的相關歷史、演進,是建筑學、室內設計專業(yè)的培養(yǎng)人文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教學中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做好課程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尤其積極探討相關措施,運用課程思政對中外建筑史教學進行優(yōu)化,使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思想得到很好地塑造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黎匯敏.互聯(lián)網背景下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J].黑龍江科學,2020,11(3):78-79.
[2]周杭.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在職業(yè)建筑教育中的探索[J].北極光,2019(12):158-159.
[3]王琰,于皓皓.淺析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J].學周刊,2019(15):10-11.
[4]王延存.《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探析[J].科技信息,2014(12):335.
[5]裴根.對比法在中外建筑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3(19):186-187.
[6]寧玲.《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四川建筑,2011,31(2):53-55.
[7]黃淑娜.藝術設計專業(yè)的中外建筑史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11):92.
◎編輯 趙瑞峰